《大江大河》观后感7篇

时间:2024-04-17 作者:tddiction

每次写观后感都是我们对电影情节的深入思考和感悟,观后感是对影片内容的回顾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江大河》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江大河》观后感7篇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1

紧接着,便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起步,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就像无数小溪奔腾向前,继而汇成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

小溪的行径从来就是蜿蜒曲折的。

在乡下养猪的男主角宋运辉高考成绩全县第一,他姐姐宋运萍待业在家,其考试成绩也过了录取分数线,姐弟俩却在同一件事情上遇到了难题——政审。

他们家的成分不好。他们的父亲解放前曾被抓壮丁,在旧军队中当过两年兵。

家庭成分在那个年代,是划分阶级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身份地位的一种标识。出身在这种家庭的子女,别说当兵、上大学、参加工作没有机会,就是到了结婚年龄,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我老家有一个同学,长得一表人才,能干会唱,就因为父亲是右派,在家找不到对象,只好到附近的农场去当了上门女婿。

宋家姐弟俩的政审材料送到公社就搁浅了。在一些公社干部的脑子里,家庭成分不好的子女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哪怕你成绩够了,哪怕你考了全县第一,那又能怎样?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大学,是给成分好的人上的。

尽管有招生政策规定,有官方报纸说明,但在改革初始阶段,过去长期形成的阶级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

姐弟俩通过问进程、找领导、背社论相关内容给别人听、请人帮忙,她们的父亲还给人送礼,好不容易才将两人的政审材料送到县里,结果是两人只能一人去上大学。姐姐宋运萍忍痛割爱,将指标让给了弟弟,两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时代转折阶段,个人经历艰难,集体经济转型也困难重重。

另一个男主角雷东宝当了几年兵回到家乡小雷家,看到的仍然是几年前贫穷落后的老样子。儿时的好友都长大成人,但一个个还是光棍。一天的劳动只有7分钱的报酬,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个村子里来。

农村联产承包经营的政策下来了,老支书不清楚内容是什么,如何操作,更不敢冒险。人民公社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尽管人们看到了其中的很多弊端,早已失去了劳动热情和对土地的热爱,但那是上面确定下来的制度,涉及到集体经济的性质,没有人敢动。

老支书让副支书雷东宝去了解政策情况,巧遇宋家姐弟。已是大学生的宋运辉给雷东宝通俗讲解了国家的农村政策,并回答了操作上的一些疑惑。

凭着在外当兵几年的见识和改变家乡面貌的一腔热情,雷东宝带领小伙伴们将队里的土地分了下去,接着又将荒废多年的砖窑恢复运营,集体经济好转起来,个人收入明显增加。

有人看到好,也有人看到不好,尤其在社会转型初期。

公社接到举报,小雷家生产队私分集体土地,工作组将老支书带走,村里一时风声鹤唳,人心动摇。雷东宝思前想后,组织社员大张旗鼓地直接到县里反映情况,得到县长支持,危机才得以过去。

改革起步是艰难的,既要摸索前行,还要解放思想。姓资姓社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争论不休。曾经反对的,现在要拿来用,单凭说理是难以服人的,尝试去做会冒很大的风险。凤阳小岗村的那份鲜红手印契约,那十几个村民是作了最坏打算的。

其实更大的风险是长期贫困会动摇人们对这主义那主义的信念。好在大家的共识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老百姓想过上好日子。

何为好?只有去实践,看结果怎样,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后,思想观念上才有可能更新,才能摆脱那些教条的东西,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来。

小雷家村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雷东宝追到了宋运萍,并办了一场热闹风光的婚礼,跟随他一起干的年青人也谈起了对象。农业管理方式的改革,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生活状况。

起步艰难,难在以前的东西阻力太大。既然是改革,就要改变这些东西,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这涉及到政策、认识、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多方面的要素,注定会遇到阻力,走一些弯路。

农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更是如此,因为后者更为复杂,也就更加艰巨。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2

前阵子,每每下课或是放学休息的时候都能听到办公室老师在聊最近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称它为今年最好看的国产剧,主角还是我喜欢的王凯、杨朔。前几天恰巧刷到这个剧就开始看,一看就忍不住看了十几集。

第一集就在讲文革后恢复高考,青年学子激动的念着人民日报的社论,期盼着进入大学。后面剧集讲述,退伍军人接手村支书,带着全县最穷的大队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烧砖,搞养殖兔毛,搞建筑队等等。

最让我惊奇的是这个剧的真实,男主高考全县第一,却因家庭成分不好被万般阻挠。即使已有安徽小岗村的例子,包产到户很长时期还是被认为是瓜分集体财产,这样的细节在剧中有非常多的体现。剧中有非常多让感动的地方。第一集就已经让我十分感动,男主为了劝说镇主任,在革委会门前要背一千零一遍人民日报的社论。那时青年人对于知识,对于大学殿堂的渴盼之情。第二处感动就是在大学宿舍里,每个人都在争论国家大事,能吵得面红耳赤,为了获得真理而辩论。我猜我大概能体会到男主的心情,在那个破落的年代里,农村青年走进大学殿堂的激动心情。

第三处感动就是,在小雷家从全县最穷最多光棍的大队,后来奋发图强的过程。当然很大因素是因为大队支书作为退伍军人很有刚性,很敢闯,让我给感动。

看了十几集之后,我感觉到那时候尽管不是最好的时代,却是最有希望的时代。青年学子对于学习的渴望,对于大学的那种向往,反而是现如今孩子们缺失的。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学习那股劲头却越来越差了,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深反思的地方。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3

近日断断续续地观看电视剧《大江大河》,剧中提到“和光同尘”一词,感触颇深。

“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就是不露锋芒,不自以为是,不自视清高,不脱离群众,和常人打成一片。尤其为官之人,更当和光同尘,不要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若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很难了解群众的心声。对于一个不了解部下心理和想法的领导,想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那是不可能的。尤其在今天的自由竞争中,若不能和其光、同其尘,而一意孤行,脱离现实,背道而驰,根本行不通。

人生活在世间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但又是与许多的事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和光同尘也就是团结他人,圆通自我,不存偏见。道教自古至今,虽有不少隐迹于山林的修道之士,但亦从不放弃积极的入世。要使道教融入到社会人群中就要和光同尘。以往的太平道提出的天下太平的理想,净明道的忠孝思想,全真道的打尘劳(参加世俗的劳作)其目的是为了磨练心性,驱除邪心,以求得真心本性......都是道教和光同尘理念的最好体现和实践。

道教教人化除成见,求同存异,处富贵不自大,成功名不自居,得宠爱不自显。对于善良的人,以善相待,对于不善的人,用善来感化,使他改恶从善。这样就能消除隔阂,人与人能够相处融洽,社会才能和谐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4

追了一路《大江大河》,追得辛苦也投入,同悲喜共命运,说声再见,有些不舍,觉得着实是一部好剧。喜欢导演孔笙的作品,从《闯关东》《生死线》到《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再到《大江大河》每一部都是值得一追的好作品。孔笙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场面宏大,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是众生戏。对场面的控制,对人物的把握,对故事的展开和叙述都挺到位。会讲故事,能抓住受众心里,能引领你一直追下去。注重大场面,同样不忽视每一个细节。着重表现主要人物,也不敷衍每一个小角色。记得导演张艺谋说过: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足见导演在影视剧演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是好剧本,好演员,怎样呈现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

?大江大河》应该是一部正剧,但不失轻松幽默,比如小雷家大队,网友戏称:雷嘿嘿领衔的乡村版“德云社”小雷家日常真的可以追500集。雷东宝就是逗哏的,他的兄弟们就是捧哏的,就一群口,就这样演500集也不嫌多。朴实的生活气息,居家布置,一餐一饭,举手投足,就像生活的记录。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感受到每位演员都投入了12分的力气,没有任何明星气,尽量抹去表演的痕迹,好像就是剧中的人物,把你带入剧中情境。比如雷东宝,从衣着打扮,到气质眼神,都没有跳戏感。感觉杨烁就是雷东宝,是个糙汉子,有点土匪做派;是个急脾气,话没说完,人已在路上;有个人魅力,一好汉三个帮,能把兄弟们聚拢在一起;会用人,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只要能派上用场,都是可用之人;宠妻狂魔,爱老婆的典范,一切想老婆之所想,爱老婆之所爱;硬汉也柔情,用情专一,属要问“世间情为何物”那一波。

宋运辉性情并不可爱,有点没意思。拘谨内向,又有点闷,有点轴。而且咱那高颜值也全让那副大眼镜给耽误了,还有身上的泥土气息,直到结尾似乎才脱干净。怎么把一个很无趣的人演绎得有趣,观众爱看,还真是不容易。这里王凯的颜值是障碍,演技是助力。时不时挤鼻子托眼镜的小动作,细腻可爱,很怀疑会落下毛病。这里已经忘了他是那个《琅琊榜》中让女粉们疯狂要当王妃的靖王,是《欢乐颂》中全世界的“王妃”们都从脚崴到了脖子的赵医生。

工农商,商界创业的代表人物小杨巡,抱着妈妈哭那场戏很是感人,也很有共鸣感。网友称:虽然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但当下“飘”着为生活打拼的90后、80后们,也有很多像杨巡一样对家里报喜不报忧,委屈困难都自己扛。

除了主角还有中途退场的宋运萍,离世那集估计观众一半哭声一片,一半干脆没敢看,真的是入戏太深。还有中途上场的宋运辉的媳妇程开颜,单纯+萌+可爱。要说这宋运辉命还真命好,在家,姐护着,在大学,仨叔儿护着,在厂里,厂霸大寻罩着,水书记护着。连娶个老婆都是傻白甜,真怀疑把姐姐的运气都给承揽了。

总之《大江大河》是一部好戏,可以夸上好几集。再好的戏也有曲终人散时,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幕布落下,掌声响起。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5

简单说说吧,虎头蛇尾的小说,作者文笔很一般,这也就罢了,人物性格刻画的也太扭曲矛盾了,小说雷东宝吧:在萍萍死后发誓不再娶,结果娶了,从人性来说无可厚非了,可是他如何对待韦春红的?没有男人的责任感,很像是他的泄欲工具,呼之则来,挥之则去。娶了韦春红后时不时提萍萍对比,爱萍萍之心能理解,但娶了韦春红就该把萍萍埋在心里吧,这是对韦春红的尊重与爱护吧,他没有…

宋运辉呢,在妻子怀孕时与梁常通话,打完电话不管不顾,不安慰不解释,让妻子担惊受怕,还说妻子不相信他,那你倒是做出点让人相信的样子好吗?为了自己那点所谓的自尊心,冷落妻子,在春节时,把妻子一人赶回娘家,把女儿留在身边,还说三代人其乐融融?果真如此吗?宋引跟母亲时间更长吧,怎么会不思念母亲?父母看到儿子儿媳闹离婚,不会闹心担忧吗?每个人都各怀心事,看不出哪里其乐融融?

作者是不是对男性同胞有什么偏见呢?还是自己经历了什么痛苦的感情背叛,刻画的男性同胞形象看上去很伟岸,实则很卑鄙,宋运辉就是个渣男伪君子…还有更多毁三观的细节描写,真是无力吐槽了。看到最后更是流水账一样的记述方式,看的人昏昏欲睡。常听人说看书要看经典,现在我信了,这类快餐文化书,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6

冬妮娅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无情可恨的桃花水夺去了。陈大河走了,在那瑟瑟而呼啸着的塔里木风中,在那生命最后一刻的工作中,他完成了一次人生中的重要意义的超越。如今,只有塔里木河旁坚固的大坝和凄凉的坟冢在鉴证着那段宝贵的历史,鉴证着那段特别的岁月,鉴证着那曾经令人难以忘怀的友情、爱情和亲情,鉴证着一种伟大无私的民族团结精神。其实,有时候我总会反复的去思索这样一个人生道理:在那生命即将消逝的最后一刻,对于一个甘于奉献的人来说,生命的真正意义就这样在人类历史上永恒的存在和呈现了。

有一种信仰叫做奉献。是的,当太阳把它的光和热全都奉献给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时候,我们才会永远的去歌颂和赞美它;是的,当季节把它的一切全都奉献给了大地的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秀丽;是的,当我们把自己的无悔青春和短暂生命全都奉献给了一种如信仰般的事业的时候,生命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和历史内涵;是的,当奉献成为了一种信仰的时候,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艰险和困难。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在逐步的改善和提高,这是一种好的、不争的历史事实和必然。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我们似乎已经缺失和正在流失一些传统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虔诚信仰。而这般的所体现在如陈大河那一代人身上的优良传统,是需要我们一代代后来人去继续传承和发扬的。中国式的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更是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去弘扬和发挥这种伟大无私的奉献精神的。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7

最近一段时间热播的年代剧《大江大河》,讲述一群年轻人追逐自己梦想的故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其中雷东宝这一角色作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基层干部,借着改革的大势,摸着石头过河,成为农村改革者的典型。军人出身的他带领着村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砖窑厂、电线厂,使小雷家村走出贫穷,每个人都富裕起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苦干实干、艰苦奋斗、敢于担当,才能让人民获得幸福感。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作出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新时代基层干部既要当改革促进派又要当改革实干家,盯住干、马上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决心大于认识,担当大于方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干部要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面对新阶段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的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在工作中不推责诿过,不踢皮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取实大于取势,解决大于发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干部既要不折不扣领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又要一竿子插到底,在落实工作中要积极发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理解、谋划、解决问题上“实实在在”。推动改革落实,关键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层干部要深入实际,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原则大于盲从,创新大于保守。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不能盲目、盲从、盲干,要做到心中有方向、做人有原则、落实有规划。要不怕失误,敢于在方法上创新、方式上创新、思维上创新。摒弃“得过且过”“无过便是功”的保守思想。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新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成为新时代改革路上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