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观后感7篇

时间:2024-03-31 作者:Fallinlove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情感真挚和情感深刻的感受和体验,看完影片之后认真写篇详细的观后感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谷爱凌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谷爱凌观后感7篇

谷爱凌观后感篇1

冬奥会落下帷幕,谷爱凌无疑是冬奥会上最闪亮的冰花。

我们从谷爱凌身上感受到了年轻的活力,发现了热爱力量,看到了坚持汗水,也目睹了胜利的'荣光。别人家的孩子,学霸,天才少女,最年轻的自由滑雪女子冠军,各种头衔,各种荣誉,当然,还有各种羡慕嫉妒,也只能是羡慕嫉妒了,因为我们成不了谷爱凌。

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能靠运气。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占全,才能有所成。

十八岁的谷爱凌已经是世界冠军,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而我们的十八岁,可能在紧张的高考备考,在追梦路上,废寝忘食;也可能在某个流水线上工作,在简易的工棚刷手机,庸碌颓废;又或者在网吧流连,在街上闲逛,浑浑噩噩。

我们成不了谷爱凌,但我们不能一边羡慕人家命好,一边自怨自艾。我们应该看到谷爱凌的热爱和执着,我们应该像谷爱凌一样为梦想努力拼搏。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不畏艰险,一路跋涉,到达终点,做自己的冠军!

谷爱凌观后感篇2

今天上午10:00,冬奥会进行女子50米大跳台决赛。中国选手谷爱凌在三轮比赛中表现优异,勇夺冠军,为中国又增添了一枚奥运金牌。

我们全家人守在电视机前,从始至终,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其实,对于冬奥会,我最喜欢看的是花样滑冰这个赛事,其他项目的比赛不太熟悉,但是由于冬奥会在我国召开,加上寒假期间有充分的时间观看,所以比平时更多了几分关注。

感动于奥运健儿们的`拼搏精神,每当看到关于我国选手们参与的赛事,内心不免跟着紧张起来,仿佛我也是现场观看的一员,看他们顶着种种压力为国而战,总是忍不住泪盈满眶。是的,我就是那么容易被感动,被激励!我爱我的祖国!

谷爱凌观后感篇3

众所周知从2008年北京举办夏季奥运会后,在十四年后的2024年北京再一次举办了冬季奥运会!北京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双奥之城!我为我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二月四号的冬奥会开幕式上,历尽六年多的筹办与准备,还是这一片热土,时光轮转,我看到了北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与探索始终未变!

再到二月五号,中国短道速滑队艰难的夺得首金,范可欣、曲春雨、任子威和武大靖!在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的比赛中,武大靖自知体力不足的情况下为小将任子威开路!我看到了这是中华传统里特有的传承!这就是我们常言道:“前人栽树”而“江山代有才人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二月八号的女子自由式滑雪比赛。谷爱凌在第二跳发挥失常的情况下,顶住压力跳出了空中的高难度动作,谷爱凌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做出这个动作女子滑雪运动员!同时也打破了我国在自由式滑雪0的'突破!

“三亿人上冰雪”的愿景已经走向现实,让我们继续携手走在冬奥会里的“北京时间”,继续为我们中国的运动健儿加油、喝彩!

谷爱凌观后感篇4

18岁第一次参加冬奥会,一人身兼三项,两金一银,谷爱凌举重若轻。

在2月18日结束的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她再次夺金!作为谷爱凌最拿手的项目,第一趟滑行,谷爱凌每个动作都发挥完美,拿下93.25分的高分。

谷爱凌在18日的决赛中。

第二趟滑行,谷爱凌完成900+900,平均高度3米6,最高高度3米9!拿下超高95.25分!第三跳开始前,由于之前出场的选手得分没有超越谷爱凌,她提前夺金!这也是中国代表团的第八金!

另一位中国选手李方慧拿下第五名,张可欣第七。目睹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书写的故事,我们不禁思考——这位年轻女孩究竟是有着怎样能量,才能满面春风地抗住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这是谷爱凌的秘诀:体验一切,享受一切,同时“无视”一切。

谷爱凌在18日的决赛中。

铁人,“温韭斩滑雄”

想要在冬奥会的赛场上竞争一个项目已经殊为不易,但谷爱凌一来,就拉开了一条长长的战线。

从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到坡面障碍技巧,再到u型场地,三个项目全力出击,谷爱凌就这样成了雪场上的“铁人”。

大跳台项目,她不顾母亲的建议,“一意孤行”挑战从没完成过的1620动作,成功夺金。

坡面障碍技巧项目,她又是在比赛训练的两头跑中连续奔忙。上午参加坡面障碍技巧的资格赛、决赛,比完立马接着赶去进行u型场地的训练……

因为没时间吃饭,她比赛完拿在手上当快餐吃的韭菜盒子和肉包子,成了网友口中的“温韭斩滑雄”。甚至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谷爱凌是带着韭菜盒子飞驰在天空中的。

坡面障碍技巧预赛后,谷爱凌吃起了韭菜盒子。

但即便是这样的劳累,她也成功在坡面障碍技巧收获银牌,再次站上领奖台。

而紧接着进行的u型场地比赛,她的“铁人”之旅还在继续。

资格赛中滑出95.50分的谷爱凌,丝毫看不出身上有半点疲态,即便她说自己这两天比较累,“好在早上起来就有劲了”。

“我是(自由式滑雪)唯一一个进了三个项目决赛的运动员,我从开幕式到今天,每天训练每天比赛,没有一天休息。”从她一如既往的笑容和快速的语调中,你能够听出一种别样的自豪。

谷爱凌拿下大跳台金牌。

她只看向一个焦点

谷爱凌并不抗拒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开放的心态,是形成她开朗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在从外部世界汲取感受的同时,她也从来不害怕去表达。

她会刻意在把头发包在头盔里的时候,专门留出两缕不会遮挡视线的长发露在外面,只是因为她想让外界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是个女孩:“这个运动大多数是男孩,别人看到我可能就会说,你看这个女孩也能滑这么好,我也想去试试。”

她也会大气睿智地回击外媒那些不怀好意的提问,“很多不同国家的选手和我都是朋友。我特别喜欢滑雪,不是说你从那个国家来,代表那个国家比赛,我们就不是朋友。”

大跳台赛后,谷爱凌比心。

“因为我们都是在一起去打破人类的极限,都是要做到自己的最好,我希望看到其他人也做到自己的最好,去分享这个运动,这才是最大的乐趣。”

这样的回应,并不能打消外国记者的一次次追问,但她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她选择去“无视”外界的繁杂评论,只看向一个焦点——那就是自己热爱的生活。

“其他人所说的正面或负面的东西,对我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这项运动是我的,做动作的是我,这段经历也是我的。他们如果不喜欢,可以去做自己的事。”

谷爱凌观后感篇5

北京冬奥会上,17岁的苏翊鸣和18岁的谷爱凌惊艳登场,相继在男子单板滑雪和女子自由式滑雪项目中,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创造了历史性突破。此后,一部拍摄于2017年的纪录片《少年志》在网络上引起大量转发。

片中,年仅十三四岁的苏翊鸣和谷爱凌一起训练,交流生活日常。实际上,他们一个玩单板,一个玩双板,原本属于不同的滑雪圈,正是这次拍摄让他们彼此熟识,缔结下了令人称羡的“神仙友谊”。

在苏翊鸣和谷爱凌分别夺银摘金之后,该片导演张绍波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的采访。他介绍,当年之所以筹拍《少年志》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因为两个孩子的优秀,还因为注意到了他们“很有特点”的家庭教育。张绍波不认为他们如今的成功,可以简单用一句“家里有钱培养”来概括,其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借鉴之处,“在中国,能承担得起这笔训练费用的家庭很多,但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

张绍波作品《少年志》中,13岁的苏翊鸣与14岁的谷爱凌。

对话张绍波

谷爱凌母亲曾告诉女儿不要做“完人”

南都:《少年志》拍摄于2017年,当时你找到两位少年的契机是什么?

张绍波:我在2016年就给谷爱凌做过一个小的纪录片,是我自制的一个叫《滑雪人·悟》的专题里的一集,那个时候跟她们一家相识了。然后在2017年,国内有一个滑雪平台goski签了她和苏翊鸣做形象代言人,他们的老板跟我说,这两个孩子很优秀,我们是不是拍一下他们?因为当时他们都还小,我是在跟他们父母的沟通中,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很有特点的,所以就决定以纪录片的形式去做,其实这个片子是关于这两个家庭和他们的家庭教育。

南都:你说他们的家教“很有特点”,是指?

张绍波:这两个家庭的教育理念,包括父母的观念,如果单拿出一个点来看,能做到的家庭可能并不少,但是能同时做到的就很少见了。

比如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在我们拍摄时,她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记忆非常深刻,就是她告诉谷爱凌不要去做“完人”。像我作为“80后”,小的时候如果不考个100分,考不了全年级第一,家里都会有人去说你的,对不对?但是谷爱凌的妈妈从来不会给她这种压力,一直给她灌输就是“人无完人”,如果你喜欢这一项运动,你尽力做就好了,不会要求你必须取得多好的成绩。做得优秀当然好了,但只要你自己觉得快乐,很喜欢、很享受,那也是没有问题的。

南都:在《少年志》中,14岁的谷爱凌说,她母亲每周末驾车8小时带她去滑雪。不少网友觉得,这是一种很“奢侈”,或者说很另类的选择。

张绍波:谷爱凌的成功,跟她妈妈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她整个成长过程中,包括去做一些决定啊,日复一日的陪伴、鼓励等,她的妈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你看到的是谷爱凌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她的整个家庭的成功。

南都: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不会拿出这么大块的时间带着孩子去运动,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还没有确定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时候。

张绍波:我觉得这是“以目的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对当下的一些家长来说,一旦确定一个“目标”,比如希望孩子在训练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希望他们中、高考能加分,希望他们未来可以走这个专长,就会全身心地把时间、精力、金钱投到这上面了。但对于谷爱凌的母亲来讲,她不可能在谷爱凌3岁、5岁的时候就预测她以后会成为世界冠军,对吧?只是说看到孩子喜欢,母亲愿意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带着她玩,去培养她,我觉得这个出发点就不同了。

苏翊鸣母亲曾在孩子病床边鼓励他坚持

南都:苏翊鸣在成长中一直面临着演戏和滑雪之间的取舍。他小时候因为会滑雪被徐克选中,拍摄了院线大片,曾经梦想着考中戏,现在我们知道,他还是选择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2017年你拍摄他的时候,他已经有这种倾向了吗?

张绍波:我讲实话,我拍的时候一度认为他更有可能向童星、演艺这方面去发展。因为运动员这条道路很苦,就算天赋再高,也必须得经过很辛苦的训练,各种损伤甚至是家常便饭,这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所以说如果让当时的我来想,我觉得他走演艺的道路会更顺畅,他的滑雪技能还能成为一种加持。但是最终他选择成为滑雪运动员,我是非常佩服的。只有你玩过这个东西,你才能知道这项运动没有那么容易。

苏翊鸣参演徐克执导的院线电影《智取威虎山》。

南都:他的这种选择可能也跟母亲的引导有关系。片中有一段采访就是,苏翊鸣的母亲鼓励他不要放弃滑雪。

张绍波:我对苏翊鸣的妈妈李蕾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苏翊鸣曾经在雪场上发生了骨折,对小孩来讲,算是受了比较严重的伤。如果是一般的父母,不要说看着孩子受伤了,就连让孩子去从事一些有风险的运动,都不一定愿意,对不对?但是苏翊鸣的妈妈就在他的病床边跟他说,我们不能放弃呀,我们吃了很多的苦,也受了伤,而且你还很喜欢,所以好了之后你要振作起来,不要因为(受伤)这件事情改变你。这种鼓励是非常正面、积极的。

苏翊鸣在雪场受伤后,母亲李蕾希望他不要退缩。

南都:为什么苏翊鸣的母亲会这么鼓励他坚持体育道路呢?是她自己的执念?

张绍波:我觉得这不是他母亲的执念。这两个孩子(包括谷爱凌)的训练都是很科学的,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一边走一边看的。

南都:时隔近5年回想,当时给他们拍纪录片的时候,你能预见到他们会有摘金、摘银的一天吗?

张绍波:我很早以前就认为谷爱凌是有夺冠实力的,毕竟她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成人组的阶段,一直都是各个比赛奖牌的有力竞争者。但对于苏翊鸣,其实不要说2017年了,就算是一年前,我会认可他是目前中国自由式滑雪单板实力最强的,但是究竟能不能强到跟世界一线选手去争奖牌,我都存疑。因为我们中国的单板是弱项,在之前的冬奥会上还没有拿过奖牌的,我们跟欧美、日本那些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家之间差距非常大,可以说是有一道鸿沟。直到他去年完成“1980”(内转空翻1980°动作)创造历史的时候,我们大家才突然发现,有一个中国选手已经站到了这个高度上。

我看到很多人在我的视频评论区说,这是因为苏翊鸣“家里有钱”等等。当然,但凡想培养孩子玩这项运动的,家庭生活条件应该不差。但在中国,比苏翊鸣、谷爱凌的家庭有钱的,或者说能承担得起这笔训练费用的有很多,为什么只有一个苏翊鸣,只有一个谷爱凌呢?其实除了有天赋,他们付出的努力绝对比大家能想象到的还要更多。

国内送孩子学习滑雪的家庭越来越多

南都:谷爱凌和苏翊鸣的成长背景可以说是有同有异,谷爱凌平时在美国生活,苏翊鸣则是接受了中式教育。通过《少年志》的拍摄,两个少年之间会产生一些交流和碰撞吗?

张绍波:其实他们两个能遇到的机会并不算多,因为单板和双板本来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平时去训练的场地、教练和阶段都是有差别的,而且他们都还在上学,所以并不是说两个人天天在一块训练。但当时他们见面之后,确实很快就熟了,都对对方充满好奇,会互相问一些问题。比如说苏翊鸣会好奇,“谷爱凌,你在国外是怎么生活的?你喜欢玩什么?”谷爱凌也会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两个孩子在拍摄场地还是有不少交流的,片子中拍到了一小部分。

南都:这两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形成了一组对照,你作为导演和记录者,能否分享一些在这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张绍波:我跟谷爱凌、苏翊鸣的母亲分别聊过,拍完片子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也都会聊到孩子的教育。我觉得两位母亲都很坚持一点,就是虽然孩子是往竞技体育方面发展,但他们的文化课、正常的这种知识的学习不能落下。谷爱凌后来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这就是她的家庭教育的一个结果。苏翊鸣比谷爱凌小,还没有到升学的时候,但是苏翊鸣的妈妈也说,训练之余如果真的落下课了,一定会想办法让老师给他补回来。这一点上,跟我们很多的传统项目、传统的运动员非常专注于训练,是有一定差别的。

南都:你除了是一名导演,本身也是玩了十多年滑雪的“雪友”。我注意到你在北京冬奥会第一个比赛日发了一段视频说,“冬奥会后,自由式滑雪一定会遍地开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句感慨?

张绍波:这也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过程。像我在2012年刚接触滑雪的时候,雪场上10个人里边也就是一两个人玩单板,其余的人都是在玩双板。但是从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之后,能明显感觉到滑单板的人数逐年增多。一方面是因为冬奥的契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之前十年的积累,我们国内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资深单板滑雪爱好者,他们可以去传授和带动更多人。所以这时候有了更好的环境,这种运动就可以迅速生长起来。

在雪场拍摄的张绍波。

现在国内的年轻人更多的愿意选择玩单板了,觉得单板(比双板)更酷,更厉害。但对于我来讲,玩了这么长时间单板滑雪,已经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了,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就会随之降低。但自由式滑雪不一样,它有很多你可以选择去玩、去练的东西,只是门槛相对也会更高一些,需要你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像欧美那些有百年滑雪史的国家,现在它们的自由式滑雪就发展得非常好,相信我们国内也会如此。

除了是一名导演,张绍波也是资深的单板滑雪爱好者。

南都:在过去我们没有非常浓郁的街头文化、“酷”的文化。

张绍波:文化氛围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大部分滑雪的人都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国家的滑手跟国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时间所能跨越的。但是这一次苏翊鸣就做到了,我觉得他很厉害。

南都:根据你的观察,近几年随着冰雪运动在国内的普及,送孩子学习滑雪的家庭是不是也越来越多?

张绍波: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内的很多家庭也很注重小孩在这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喜欢滑雪。家长会抽出时间、精力,给孩子请教练,陪他们去练、去玩,从心态上来讲,很多已经跟谷爱凌、苏翊鸣家长的这种心态慢慢接近了。

可预见的未来就是,随着大众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滑得更好,包括女生。

谷爱凌观后感篇6

年轻的谷爱凌有很多梦想,在拿下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后,她的目标就是15日的坡面障碍技巧决赛。虽然在这个项目中有不少强劲对手,包括资格赛第一的爱沙尼亚选手凯莉·西尔达鲁,但谷爱凌乐观自信,属于比赛型选手,届时一定会拿出自己的高难度动作,在云顶赛场继续冲金。

即将18岁的苏翊鸣同样拥有一颗“冠军的心”。这位手握一枚银牌、创造了中国男子单板奥运最好成绩的年轻滑手,希望在15日的男子大跳台中站上最高领奖台,书写中国单板新篇章。14日的资格赛中,苏翊鸣先声夺人,在第一跳中跳出全场最高的92.50分,但后两跳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最终资格赛排第五。不过决赛才是最关键的,苏翊鸣表示,将努力冲刺,将自己的动作完美呈现出来。

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也将决出金牌。首次参加这个项目的小将荣格能闯进决赛,已经创造了历史。希望决赛中她能如自己所言——尽全力,放开了玩,做到最好!

当天其他几项决赛中,中国选手的目标也是赛出风格和水平,赵嘉文将在北欧两项跳台滑雪大跳台/越野滑雪10公里中努力突破自我,孔凡影将在高山滑雪女子滑降中与高手过招,孙楷智车队和李纯键车队力争在男子双人雪车中赛出最好水平,中国队也将在冬季两项男子4×7.5公里接力中奋勇争先。

其他比赛中,中国选手朱易将在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短节目中登场;贾宗洋、齐广璞将领衔出战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资格赛;中国男子冰壶队将先后迎战加拿大队、挪威队,中国女子冰壶队将挑战俄罗斯奥委会队;中国男子冰球队将迎战加拿大队。

另外,速度滑冰项目将在“冰丝带”产生女子团体追逐和男子团体追逐两枚金牌,中国队都没能进入这两项的半决赛,但仍将争取更好名次。

谷爱凌观后感篇7

2月8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上演惊天一跳,顶住巨大压力夺得个人首金。

谷爱凌曾有一句名言——“我是因为玩,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她的成功也被不少网友称作“五育并举”最生动的例子。而去年7月24日出台的双减政策,其核心便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课余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各种“玩”中充分发挥天性、展现个性,从而找准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因此,只有深入推进“双减”,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谷爱凌”。

谷爱凌夺冠后,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她“3岁学滑雪,9岁获得少年组冠军,16岁拿到雪联世界杯冠军,18岁冬奥会夺冠”,似乎这位“青蛙公主”俨然为滑雪而生,从小就一直坚持苦练滑雪。事实上,钢琴、芭蕾、骑马、冲浪、长跑、篮球、攀岩……这些都是谷爱凌的挚爱,滑雪只是其中一项。

有意思的是,谷爱凌在夺冠后接受采访时说,决赛前一晚她特意练了练琴,决赛第三跳尽管是以前从未做过的运作,但正是长期练琴形成的音乐节奏让她充满自信,最终成功挑战自我。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谷爱凌即便不出现在冬奥会滑雪赛场,也有可能出现在夏奥会长跑赛场,伴随耳机里的音乐,想像自己是一只在森林里尽情撒欢的小鹿;或者出现在夏威夷冲浪大赛,海天一色间,仿佛自己踏着冲浪板在海面肆意挥洒,正绘制一幅印象派大作……

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谷爱凌的成功与家庭教育当然密不可分。在谈到“育儿经”时,谷爱凌的妈妈谷燕说:“爱凌刚上学的时候,老师说:不要纠正孩子的错别字,不打击孩子的创造力;少点表扬他们的聪明,多点表扬他们的努力。我就是照着这两条做的。”

也许有人会说,谷爱凌小时候也曾在北京的奥数班刷题,谷燕也说过“中国学10天顶美国学1年”。但这并不是内卷,而是规划和平衡——在中美之间找到效的方法,才能规划好她的学习和众多业余爱好,才能平衡她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况且谷爱凌6岁就立志要上斯坦福,相信她上奥数班与去滑雪场都是同样开心。

更难得的是,谷爱凌透露她保持状态的秘诀是“每天至少10个小时的睡眠”,在去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中,10个小时睡眠时间是小学生的标准。换句话说,就是谷爱凌用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不仅实现了“五育并举”,还考进了斯坦福,拿到了冬奥会冠军……这一切不得不让人深思。

“双减”政策实施刚过半年,一蹴而就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的想法并不现实,需要继续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其目的也是助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减负的主阵地,让家长成为孩子减负的主力军。

只有广大家长进一步改变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让孩子们的明天拥有更多选择,我们才能拥抱更多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