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注意避免抄袭和剽窃他人的观点,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及时记录我们读书后的感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精髓,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后感800字读后感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后感800字读后感篇1
孔子这个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详,《孔子的故事》这本书精确地介绍了孔子的一生,他的一生只能用”传奇”二字来概括,让我们领略一下孔子不平凡的人生。
孔子是个努力学习,虚心请教,对待教育严谨认真,精通音律礼仪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一起周游列国,探寻人生的真谛。
孔子的学习生涯是布满挫折的。父亲原是个小将军,后面被没落。孔子从小就勤奋学习,不懂就问,对礼仪和音乐倍感兴趣,在浓厚的文化空气中成长。有一次,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他的老师说:”弹的很好,可以弹下一首了。”可孔子说:”拍子还不准,不能弹下一首。”又过了几天,孔子的老师说:”拍子准了,现在可以弹下一首了。”孔子摇摇头:”我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这首曲子的情感。”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有点不耐烦了,说:”现在就领会了曲子的情感,可以弹下一首了。”孔子又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感受到作者写曲子时候的心情。”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学习方法。
孔子打小就是充满抱负的人,他的报复是报效祖国,统领天下。他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各国君王都不器重孔子,觉得他就只是说说大道理,不会真正的统领全国走向富裕。他带着他的弟子走南闯北,从中吸取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最终,孔子的抱负没能得到施展。这是个可怜的结局,但他的教育却熠熠生辉。
孔子的教育生涯可谓是他一生最传奇的一部分。他是中国第一个老师,不管穷人或富人,都收他做弟子,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得到教育。他有很多学有所成的弟子:子贡、子路、颜渊……他们都受过孔子的大道理。每经历一次事情,他都会汲取,这件事情里面的教训和经验传授给弟子们。孔子不像别的老师一样,说错了话,不敢承认。孔子是个非常严谨的老师,不懂就问,即使,他说错了话,等他查到正确的,他也会立马改正回来,给弟子树立一个知错就改的形象。他编了一本举世闻名的史书《春秋》,春秋战国的名字由此而来。春秋里面记载了各个国家发生的事情,是第一本采用编年体的书。孔子对待教育这片沃土是非常认真的,他的晚年时代,全心全力的投身在教育事业中。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按一定顺序介绍了孔子的传奇一生,读完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后感800字读后感篇2
对中国人来说,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父亲,是一位伟人,是中国人心中的信仰。但是,他是如何成为新中国的建立者的呢?他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他的世界是怎样的,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他的视界又是怎样的,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他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看法?
毛泽东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徘徊的,是崎岖的,忽上忽下,忽进忽退。在这条道路上,他在不停地修炼自己,磨练自己,塑造一个伟大的形象,锻造一颗强大的心。这颗强大的心,是沉着的,是冷静的,是“定”的。如果一个人的心永远是晃晃悠悠,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呆着的话,这个人绝对不会成功,绝对不会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个强大的心的背后,藏着许许多多伟大的传奇,这些传奇一点一点地累积,造就了新的中国!
人,是什么?是一个点。人与人之间,是有关系的,有的复杂,有的清晰明了。这个关系,就是线。许许多多的点,构成了一个人群。一个又一个的人群和许多线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张庞杂的大网。这,就是社会。而毛泽东的视界,就是这张网,而不是自己的那个点。现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国家级的人物,目光只在那个小小的点上。长此以往,这个网将不复存在,点点们也会像一盘散沙在宽广的大地上漫无目的地滚动。
这样看来,毛泽东是个有目的、有遥远的目光的人。
同时,我认为毛主席是个不冷不热、不温不火的人。也许是因为社会的冷酷,也许是因为家庭的残暴,也许是因为奇怪的性格,总而言之,他的“相”很稳重,但是他的有些行为却看似很随意。他有的事情做得特别认真,有的事情却是淡淡而过。这说明,他分得清事物的轻重。他的一切做法都是跟着理性走的,是跟着那颗安定的“心”走的。但是,毛泽东的一生也不算是完美的、安详的,他也有想错的时候,也有懊悔的时候。他也“杀”过很多人,得罪过很多人。但是,这是一种大局观,是伟大的人才有的视界观。他这么做虽然牺牲了自己,但是拯救了更多的人!
我,是个感性的人。一个感性的人就像是水中的一片叶子,漂来漂去,随着水波游动,没有一个稳定的位置。而毛泽东,他更偏向于理性,这是他成功的关键。理性的人有很好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会因环境或周边的人改变而改变。不过,他们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有点“认死理”,只坚持于自己的想法,而果断地拒绝他人的建议。就像是“是”与“否”之间,理性的人只会择其一,而感性的人会在其间徘徊不定。我不是毛泽东那样的人,但这并不说明我就不会成功。我的视界不像毛泽东的那样宽广、深远,我以为是我还太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不愿意,我不愿意做的事我永远做不成。如果我愿意去扩大它,填补它,充实它,它自然就会变得深远、饱满。
我的语文陈老师曾说到过:“阅读一个人,就像是看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照亮自己。”是的,阅读毛泽东这个人,我找到了我自身上的缺陷,我觉得自己在迅速成长。但是,我不会成为他的复制品。我只会从他的身上看到我的不足,我会去弥补这些不足,以完善我的生命。
读后感800字读后感篇3
当公司把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发到我手中时,我当时就感觉这本书将会带给我很大的启迪和触动。首先是封面图片蕴含的寓意非凡,这和书名遥相呼应:四个人一起托举着“地球”,很吃力的样子。这个情景让我联想到了———桌子,这四个人就像是桌子的四条腿,一起在支撑着桌子,如果哪一条腿掉了,或者坏掉,桌子都会立不稳倒下,所以说桌子的四条腿都必须完好无损,且缺一不可,四个人所以都要再各自位子上一起用力,尽职尽责,否则,“地球”就要掉下来!
读完这本书后,仍然被其中的励志案例和企业家的行动指南所吸引,这些企业家可以说是“过来人”,他们都经历了艰难的创业,苦心的经营,才有了现在的成功。他们在书中所道出的经验让我觉得:一个人工作时所具备的责任心,不但与工作效率有很大关系,而且对于他本人的品格也有很大影响,工作责任心就是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工作就是一个训练,培养责任心的大学校。
书中暗指:检验人的品质有一个标准————就是他工作是所具备的责任心。假使他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假使他对工作感觉到厌恶,没有热情,不能使工作成为一种喜悦,一种责任,而只觉的是一种苦役,那他这一生一定不会有所成就。所谓人生的意义,实质就是工作的意义。
即使我们为环境所迫,而只能做些乏味的工作,自己也要努力设法从这些乏味的工作中找些乐趣,意义来,要知道凡是应当做,而必须做得工作总不可能是完全无兴趣,无意义的。问题是完全在于我们对待工作的精神状态如何,责任心如何。因此,任何情形之下,不要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厌恶。工作占了我们人生大部分时间,一定要认真的去处理,不能做一日,算一日,得过且过,这样也就能折射出责任与工作,乃至工作热情基本上是相辅相成的,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推动人生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怎样提高工作热情?工作责任心必不可少,工作就是责任,有了责任感,工作自然出色!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努力工作;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工作细致,精神热情,听从安排,肯于协作;有责任心的人做每一件事都会坚持到底,不会中途放弃,说到做到,有个交代;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解决问题,能主动处理好分内与分外相关工作,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都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推卸责任。
如果我们这样对待工作,上至高层领导,下至一线员工,人人都对各自工作有这一颗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那就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使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读后感800字读后感篇4
老舍先生的《月牙儿》是很少的我看了又看的作品。
小说主要是讲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俩为了生活不得不相继成为暗娼的故事。用主人公的话说,她的母亲为了养活她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最后,她长大了又用同样的方法来赡养妈妈。第一次接触作品是在高中时期,那时候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女孩子上了学,读了书,受了新思想的感化,还要这样做呢?在她接受胖校长的侄子时,她其实就已经开始走向堕落了。最后,她一步步,从风尘场所的招待到沦为暗娼,大概都是她不想受苦而得来的结果。那时候这篇小说只是给我讲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到了现在重新读文本,我看到了自己之前忽略掉了的细节。在韩月荣的父亲去世的时候,她只有七岁。文中说月容在八岁的时候学会了当东西,对于没有什么生活技能的大小两个女人,要在城市中生活下去有多艰难,小说也有交代。母亲为了挣钱给铺子里的伙计们洗袜子,又脏又臭的袜子把她恶心得吃不下饭。即使是这样,母亲也养不起那个只有两口人的家。
所以,月容有了新爸爸。为了让自己和孩子有好的生活,至少不要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再嫁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在连生存都无法做到的时候,伦理道德和礼教、抑或是贞节牌坊都不能当饭吃,活下去才最重要。这时候,月容对妈妈来讲还是希望,有了新爸爸,孩子可以上学,或许会拥有和自己不一样的生活。事实是,如果新爸爸没有消失的话,妈妈并没有做白日梦,因为月容确实过了几年好日子,上了学,读了书。
问题辩证的看,受了教育对月容来讲是幸还是不幸呢?或许不知道所谓的“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等等观念,月容后来会不会麻木一些、也好受一些呢?
继父不在了,生活还是要继续。母亲不得不成为了“不光彩”的暗门子。月容是不理解或者说不想理解自己母亲的,可是躲在学校里也不能解决生存的问题。在胖校长没有退休的时候,月容还有地方可以住,虽然做少量的针线活不能挣很多钱,起码有收入,可是,祸不单行,胖校长要退休了。这个时候月容的命运也开始了渐渐明朗化的转变。
不管胖校长的侄子对月容是真心还是喜欢她的年轻貌美和身体,总之,在月容的眼里,这是“爱情”。她哭也好,闹也好,她心里是希望这个男人能够给自己安全感。可是,自己却清楚的知道这个人不是能够给自己未来的人。所以在男人的老婆找上门的时候,月容没有那么震惊也没有失望得找不到继续走下去的路。
没有哪个女人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换生活,除非她真的走投无路了。所以,月容希望自己能够找到养活自己的工作,可是现实又一次的让她失望了。她开始知道了,如果妈妈能够找到任何解决生存问题的办法,她都不会也不远这样吧。生活真是残忍啊,吞噬了妈妈也没有放过女儿。再次看到以为再也看不到的妈妈,原来母亲已经如此苍老。趁年轻利用这唯一的成本换来的生活值不值得,这样的问题已经没有机会被考虑了。
女人的悲剧还不仅仅是这些,身体被摧残,时间也加快脚步来收回女人的成本。可笑的是,在月容想找个人结婚的时候,巡警把她抓走了,只因为她是暗门子,没有给政府捐租。接受的所谓感化,简直是笑话,根本不能解决什么实质的问题。没有救得月容进了监狱,可是这对她来讲或许不是件坏事吧。
文章的标题月牙儿是整篇小说的线索。在月容父亲去世,出殡的时候,她开始注意了天上弯弯的月牙儿。月牙儿见证了她艰难生活的开始,见证了她苦难的一生。在月容看来,月牙是她的好朋友,在她被爸爸“抛弃”的时候,月牙安静的守在空中,没有嘲笑她也没有离开她;月容和母亲艰难的度日,月牙儿一直看着她,没有任何言语,确实实在在守护这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小朋友走进月容的生活,她的孤独得只需要一个静静看着自己的月牙儿就好;在月容离开妈妈,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抬头看天月牙儿“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跟自己的景象竟然那么的相像;在自己对自己非常失望得时候,月牙儿也生气了,躲在浮云的后面,不肯出来,月容多么希望有一个能够这样的在乎自己,能够真心实意的.爱自己。
所谓的月牙儿,不过是月容在想像的世界里,自己给自己找的一个虚无的朋友,在自己难过的时候、孤独的时候,安慰和陪伴自己的朋友,一个灵魂的守护者。为什么在父亲在世的时候,月牙儿没有出现,生活里没有黑暗;为什么在继父供自己上学的那三四年里,月牙儿没有出现,因为在学校生活是美好的、快乐的;在自己做了暗门子之后,她为什么说她看不见任何月光了,因为她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救了,灵魂要死去了。内心的孤寂、无助和生活的艰难,再加上自己受过的新式教育,梦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月容要怎么活下去。幸好有月牙儿,最后,在监狱中久违的月牙儿出现,月容内心安慰自己说,这就是自己最好的结局,是好朋友也认同的结局。
读后感800字读后感篇5
我是很少看戏剧的,因为我觉得戏剧已十分过时了。闲时翻看了莎翁的戏剧《哈姆莱特》,大脑中关于戏剧的空白被人性的光辉充满,这光辉也曾照亮过一个时代。
哈姆莱特是个悲剧人物,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人”。他勇敢善良却又优柔寡断,但他终究是个英雄,是英雄总值得颂扬。一直以来,人们只要提到莎士比亚,总会想起他笔下的英雄哈姆莱特。但莎翁却将所有同情都交给了女配角奥菲利娅,她的命运根本不被她自己掌握,而是交给无情的虚无。没有同情心的神不是神,而事实是神没有同情心,用数学的思想来说两者之间便是一空集,也就是我所说的虚无了。奥菲利娅的悲剧性在于揭示了人的脆弱。帕斯卡说过: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人生易逝,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因为偶然的灾难会轻易地将它夺去。人性的光辉和人的脆弱成就了美德和智慧,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认真书写。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是哈姆莱特的呼喊,是莎翁竖起的人文大旗,是民主写给专制和神权的檄文,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字——“人”,当我们用歪歪斜斜的笔迹留下这个“人”字时,却不知道它的来之不易。那个年代,那个被神主宰的年代,为了真理,“人”被谱写成《神曲》,“人”被画成具有笑穿千年魔力的微笑,“人”被“神”在火刑柱下煎熬。但这个“人”终于被前赴后继的战士举起,被但丁讴歌,被达·芬奇画出,被哥白尼坚持,被布鲁诺坚信,被米开朗基罗雕刻,被伽利略发现,被莎士比亚化作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被更多的没有留下姓名的学者传播。面对这样来之不易的“人”,我们怎能随便写下?
今生今世,我已在空白的纸上描下了一个“人”的框架。墨已研好,就只差挥动大毫,笔走龙蛇,造就一个威武的撇和一个雄壮的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