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5篇

时间:2024-05-19 作者:lcbkmm

一篇发人深省的读后感可以让我对书中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后的感悟通过写读后感得以记录和传达,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5篇,感谢您的参阅。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5篇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1

朋友问我,“你怎么好久都没更新了?”听到这个,甚是欣慰,这说明有人在关心我呀!

是呀,最近比较忙,忙工作,出差,陪孩子,辅导作业,整个人都快要垮了,累得窒息,周五又得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做汗蒸,练热瑜伽,几乎没有时间停住脚步去想想自己的生活处境,去想想自己是怎样影响周遭的人,家人,朋友,同事,孩子,眼里只有自己,生活就会活得越来越没有趣味!

上个周末得闲,把同事强烈推荐给我书看完了,书名叫《无声告白》,自认为语文不是很好的人也来写读后感了,可想而知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有多深。我在这里先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里面的景物描述也很完美,看完这本书辅导小学作文绝对没问题了。

文章以名为莉迪亚的女孩失踪开始,继而她的家人、警察搜寻线索来回忆她的家人之前所发生的事。女孩的妈妈玛丽琳是美国白人,高中准备考进大学当医生的时候遇到了她的爸爸詹姆斯,詹姆斯是中国人,寄宿在美国富人家里,靠富人救济考上了大学,他那时一心想上哈弗,但是没能如愿。玛丽琳与詹姆斯在未经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奉子成婚,婚礼很简陋,玛丽琳的母亲在婚礼上轻声说,“不可以,不可以,你应该嫁给”和你一样的人“,你一定会后悔的!”自他们结婚后,母亲未和玛丽琳联系过,以不告而别,离家出走的形式离开了三个月。后来玛丽琳发现自己已有身孕,没法继续上课,于是回家了。继续相夫教子的生活。于是有了第三个小孩汉娜。

玛丽琳倾其一切培养莉迪亚,让她学习生物、物理以致考上大学当医生。生日、节日送给莉迪亚的礼物都是书。莉迪亚压力很大,但是她都压抑自己,从不反抗玛丽琳的吩咐,因为她怕妈妈再一次离家出走。在莉迪亚上高一第二学期的时候,成绩一度的下降令她很苦恼,然而此时她的哥哥内斯已经提前获得了哈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莉迪亚很怕哥哥离她而去,试图把哈弗大学寄给内斯信撕掉。她知道哥哥迟早要离她而去,去哈弗过自己的生活,再也不用听父母的管束。莉迪亚与小巷子里的杰克私混在一起,经常很晚回去,抽烟,上他的车,甚至想与其同居。杰克与内斯的关系使杰克阻止了莉迪亚。莉迪亚很是伤心,半夜她一个人偷偷来到湖边,脚放入湖水中,静静地与水接触,结束了她的生命。

故事很长,很多情节没法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看下。

我们不能把自己所没法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小孩,小孩有自己的人生,应该让其自由成长,让其找到真正的自己,他的人生才会更完美。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2

无声告白,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讲了一个不独特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道出该书的核心,接着从家里各个成员的角度去探寻莉迪亚死亡的真相。

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很多的父辈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经历自己曾经走过的错路,弯路;总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够超越自己;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完成自己当初未能完成的梦想!他们并未把自己的子女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生命的延续,视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小开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长!一句“我们是为你好”,“你不懂,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就抹杀了子女的所有独立性!殊不知,社会在演进,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绝对的参考性!何况还隔代!

在父辈的畸形关心下,也就产生了,读书时不让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观!似乎毕业后这么短短的几年,就要决定人生的几个重要大事,事业、婚姻!

文中的莉迪亚就是在这种父母的期待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迎合母亲的梦想,奋力逼迫自己读书,因学习成绩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成为父亲心中的“合群的人”,经常装着再给并不存在的朋友打电话!最后这一切终于压垮了她!

希望这种父母越来越少,希望有这种背负的人都能摆脱这种不合理的期待,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而为人,是来体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随便揉捏和摆设!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3

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后,她的家人对此展开的一系列的回忆与反思。插叙倒叙穿插其中。对于此书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彻,但是给我感触很深的有三点。第一,父母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不能强行塞给下一代,他们只顾着在孩子身上找回当初那个年轻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并没真正的问过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强大的压力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忍耐着负重前行,只会适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总看重和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社交和课余的生活,引导和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结交朋友,不至于感到那么孤单,不至于一个人默默承受内心的煎熬与痛苦。第三,父母应该学会聆听,聆听家中每个孩子的内心想法,无论他们是否优秀,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绩的进步,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不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父母再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涉及到一部分对华人的歧视,混血黑发蓝眼睛女主与周围黄头发的美国同学存在差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学校没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内斯,也是黑发,学游泳时被周围的小伙伴嘲笑,在游泳课后被同学捉弄,这让其父亲想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让她的白人母亲和华人父亲反思了他们遭到反对的婚姻是否正确?最近刚看过的一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视,给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带来了永远的悲伤与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开始质疑自己与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确,怀疑正是khan 这个后缀,这个穆斯林的代表,让自己失去了心爱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只有好人和坏人。如果这个世界能少一些种族歧视,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视,多一些关心和爱,这个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4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绮诗我刚开始看此书时,有点晕,它一会儿讲故事里现在发生的事,一会儿又讲故事里以前日子发生的事,只好带着疑惑慢慢品味,之后便发现作者讲诉回忆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现在。

每件事的发生会有它的前因后果,如何将这些前因后果串得很好,这就很考验作家的功力了。从小说的构造,讲述顺序来说,在我心里,伍绮诗是很成功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站在山顶上的我,一步一步等着云开雾散。

但我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有点微妙,不知道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要说喜欢吧,没有喜欢到一直想重读的冲动(对于喜欢的书,我会不抗拒地翻很多遍,一遍一遍地回到书中的情景去);可要说不喜欢吧,倒也不抗拒重读第二遍,只是最好时隔一些时日再开启第二遍的阅读。

中国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生活轨迹跟莉迪亚很像呀。我们被父母带到这个世上,懵懵懂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得到什么。然后,年幼的我们就顺着社会及父母的经验生活,父母认为孩子应该读书,我们就接受教育,父母认为孩子应该会舞蹈,我们就上舞蹈课……直到我们慢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可面对父母的期待,却不敢说不,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可父母所期待的人生,作为孩子的我们并不想要,然后陷入彷徨。

莉迪亚就是如此,因为害怕失去妈妈,害怕失去爸爸,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隐藏,一次又一次地迎合妈妈的期待。直到不得不爆发的那一天,她反抗了……她选择离开这个自己无法选择的世界,选择不再挣扎了。

玛丽林和詹姆斯那把莉迪亚压得喘不过气的期待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

玛丽林对莉迪亚的期待来源于玛丽林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她希望女儿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詹姆斯因为种族问题而倍受歧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被种族歧视而伤害,希望她们活得比小时候的自己开心。可过多的期待会变成沉重的压力。

这本小说的内容很贴切生活,很贴切现实,现实生活里的很多孩子便是这样。

父母的期待真的是很沉重的压力,我觉得我很幸运,我的人生选择权大多掌握在我的手里,可就算这样,父母希望孩子成为有用之才的那种热切希望还是会使我有压力。

读完一本书,要记录些什么?

可能有人会喜欢记录故事的情节,记录打动自己的句子。

就我来说,我更喜欢记录由阅读产生的怪想法,怪观点。

无声的告白读后感800字篇5

这本小说以寻找lydia死因为线索,讲述了jame一家的故事。jame是一位大学教授,在求学、工作的路上他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作为一个移民,他深深感受社会的种族歧视,使他从小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这也为故事的悲剧埋下了伏笔。marilyn是一位美国普通女孩,小小年纪阴差阳错和一位亚裔男子结了婚,过早的进入婚姻生活,又使她对婚姻生活产生厌恶,在这个过程中,她对家人的态度以及追求自我的尝试对孩子们造成了深深的伤害。nath是lydia的哥哥,家庭矛盾的受害者之一,因为是哥哥,他对妹妹尤为关心和爱护,但是也因为是孩子,他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得并不是太理想,他的态度犹豫对lydia是另一种伤害。hannah是老幺,平时看着姐姐的一些变化,视乎知道点什么,但是她也无能为力。

那么lydia为什么落入湖中死去呢?我是这样认为的,lydia是一个黑头发蓝眼睛的混血儿,母亲对她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她能表现优秀,但是事与愿违。lydia的学习很辛苦,虽然有些拿手科目考得可以,但是有的科目对于她而言确是无从下手。母亲的过度关注使她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交际方面就更糟糕,学生和老师对她的态度不好,当然也有她不善于交际的原因在里面,可能是受父亲影响,她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她觉得父母不是真正爱她的,不了解她,不知道她的需要。所以她把感情寄托在哥哥身上,而哥哥漂浮不定的情绪、因学业必须离开他,让她很痛苦。这时刚好来了一位替代品jack,lydia把情感寄托在jack的身上。在落入河里之前她的情绪已经非常糟糕,各种各样的事情已经让她喘不过气来,然后在某天夜里,她离家外出时,意外落水死亡。

如果要问外因,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是这个特殊家庭、部分社会形态刚好对这位花季少女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在小说里的这些人物,比较多的是不愿意说或者觉得说了没有意义的想法,让他们相处时的氛围是压抑和郁闷的。

这篇小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每个人物通过心理独白展现内心,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形成压抑的氛围,一切显得那么的别扭但是又那么的合乎情理,不同的矛盾纠结在一起,读者的心也被感染,跟着纠结。总的说来,这部小说细腻、有内涵,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谢谢小芳老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