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模板6篇

时间:2024-09-25 作者:Brave

写好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加从容应对,一份详尽的教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时间,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模板6篇

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2、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有关的图片四张。

2、请一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表演情境。

3、玩具、果冻、巧克力。

活动过程:

一、故事《沙沙和陌生人》

1、讲述故事《沙沙和陌生人》:变色龙沙沙独自在院子里玩,这时一个陌生人问他公园怎么走,沙沙有礼貌地告诉了他该怎样走,陌生人非常感谢沙沙。回到家里,沙沙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沙沙,你做得对!不过还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沙沙连忙问妈妈:“还有什么事情应该注意的呢?”

2、集体讨论:(1)妈妈为什么说沙沙做得对?(2)我们来猜猜妈妈还对沙沙说了哪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3、出示图片:

图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时,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图二:陌生人给你礼物或好吃的东西时,你不能要。

图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时,你不能带路。

图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时,你要反抗,大声呼救。

二、情境练习

情境一:一个陌生的叔叔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你真可爱、我请你吃果冻。”接着又拿出玩具给他玩。

集体讨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应该怎样对他说?

情境二: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入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师提醒:

(1)你认识她吗?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轻信她的话?

(3)那你应该怎么对这位阿姨说?

教师小结:对待陌生人要有礼貌,但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选择游戏(每题分a、b两个答案,幼儿站在认为正确的答案那一边)

1、陌生人就是坏人吗?

a.陌生人就是坏人。b、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

a、能去公园和游乐场。b、不能去任何地方。

3、有个认识的阿姨想带你出去玩。

a、可以和她去。b、必须先告诉爸爸妈妈。

4、有个不认识的叔叔给你东西吃:

a、巧克力、果冻不能吃,饮料可以喝。

b、什么都不能吃。

5、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用车送你回家。

a、先说谢谢再上车。b、不能上车。

6、陌生人问你的名字、家里有谁、能不能告诉他?

a、只能告诉名字,不能告诉他家里有谁。

b、什么都不能告诉他。

四、结束活动

提醒幼儿外出时不要离开集体和成人,遇到陌生人不能轻信。

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活动,让学生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收陌生人的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

2、教育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过程

一、营造情景,真情体验。

(一)学校里的陌生人

1、真情讲述,故事导入。在校园场景中,--的小朋友没有人来接,这时来了个陌生人,这名小朋友跟陌生人走吗?(引出课题)

2、互动表演,真实流露。请幼儿参与,教师扮“陌生人”与学生对话,引诱学生跟随“陌生人”走。

(二)社区里的`陌生人

1、转换场景,扩展感知。教师在“花园小区”场景中,再次讲述故事:--小朋友搬了新家,在楼下玩完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时又来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带走小朋友了吗?

2、利用资源,真情表演。学生与假扮的陌生人对话,陌生人拿出礼物哄骗幼儿,观察学生的反应。

二、经验分析,情感升华

小结学生的表现:向学生提问?

1、什么是陌生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为什么?

3、“陌生人”要带你们走,你们应该怎么办?

三、游戏巩固,行为强化。

1、游戏《不跟陌生人走》学生随着音乐走在小路上,突然遇到陌生人。小朋友是怎么办的?(集体表演)

2、表演后,继续在小路上走,自然结束。

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篇3

现状分析及活动设计思路:

1、班级情况

全班共有32人,男生15人,女生17人

2、幼儿发展情况及年龄特点

本班幼儿大多是2、5到3岁

3、集教活动设计思路

目标:给予幼儿大胆的交流空间和宽阔的想象空间

4、户外活动设计思路

活动预目标: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爱上运动

户外活动目标:通过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一、晨??

目标:检查幼儿口、手、书包中是否有不安全物品,身上是否有伤,情绪是否有异常。

二、早操

目标:愿意加入早操活动中,和老师一起完成早操活动。

三、喝水

目标:左手拿杯把右手扶杯底,正确喝水,不弄湿衣服,养成按时喝水的良好习惯。

四、解便

目标:解便时不尿湿裤子,有事请老师帮忙。

五、集教活动

一、活动名称;不跟陌生人走

二、活动目标;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三、活动准备

1、请一位老师客串并设置表演情境。

2、幼儿喜欢的零食

四、活动过程

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入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师在旁边提醒:(1)你认识她吗?

(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轻信她的'话?

(3)那你应该怎么对这位阿姨说?

教师小结:对待陌生人要有礼貌,但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选择游戏:

1、陌生人就是坏人吗?

a、陌生人就是坏人。b、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

a、能去公园和游乐场。b、不能去任何地方。

3、有个认识的阿姨想带你出去玩。

a、可以和她去。b、不能和她去。

4、有个不认识的叔叔给你东西吃:

a、喜欢的都吃

b、什么都不能吃

5、陌生人问你的名字、家里有谁、能不能告诉他?

a、都给他说

b、什么都不能告诉他。

四、结束活动

提醒幼儿外出时不要离开集体和成人,遇到陌生人不能轻信。

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教育幼我不跟陌生人走,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活动,让幼儿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

2、教育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请二个幼儿不熟悉的老师分别扮演“陌生人”“警察”

2、玩具手机一个

活动过程:

1、活动开始,教师在室外幼儿看不见处观察,“陌生人”走进教室,“小朋友,你们老师在吗?”然后分别走到几个幼儿面前说:“我带你去找妈妈好吗?”(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各种反应,当“陌生人”准备带幼儿走时,走进教室。)

教师:“×××,你认识这个阿姨吗?”

(“陌生人”见教师来了,想逃)

教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她吧?请问你是谁?”

陌生人:“我……我……”

教师用“手机”拨打“110”:“警察同志,我们这里来了个陌生人,要带走孩子,请你们赶快来”。

警察出现,带走了“陌生人”,“请你到警察局走一趟”。

2、教师问:

①“什么是陌生人呢?”(“陌生人”就是不认识的人)

②“能不能跟陌生人走?为什么?”

③“陌生人”要带你们走,你们应该怎么办?

3、“警察”来了,“小朋友,刚才那个陌生人是专门拐卖孩子的坏蛋,你们可记住了,以后千万不要跟陌生人走!”

4、教师小结:“××,刚才太危险了,差点儿就让陌生人给带走了,来,我们一起谢谢警察叔叔,记住,以后千万不要跟陌生人走。”

活动延伸:

游戏“陌生人来了”,老师或幼儿扮演“陌生人”进行游戏,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巩固简单的自我保护办法。

日常教育活动渗透:

可通过对报纸、电视等媒体中有关儿童失踪报道的讨论、谈话,使幼儿充分认识到跟“陌生人”走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家园同步:

教育幼儿不要随便开门,不随便让幼儿不熟悉的人去幼儿园接孩子;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保护办法。

创新教育方法与策略:

本篇采用带有典型性的情境活动,让幼儿作为情境活动的主体,来积极体验,进行认知活动,体现了幼儿学习主动性。

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篇5

活动设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应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4岁小班幼儿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父母依赖性强,缺少生活经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遇到陌生人的诱惑,比较容易跟着走。因此,我围绕“不跟陌生人走”这一主题开展了此次教学活动。通过情景表演,亲身体验,幼儿习得“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和经验,使幼儿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在没有亲人在时,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2.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幼儿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1.开始部分:教师与幼儿随着音乐一起游戏,教师借故离开,引出情景体验。

师:孩子们,你们想看动画片吗?李老师忘记带光盘了,你们等一会儿,我去拿。

2.基本部分:

(1)初次情景体验,引发思考

①情景体验:教师借故离开教室,让一位伙房阿姨扮演陌生人出场。

陌生人:我是李老师的朋友,我带你们出去玩。我这里有好多好吃的和玩具,你们想不想走?想要好吃的和好玩的.小朋友排队跟我走吧。

②教师在外观察幼儿,当幼儿即将离开教室与陌生人走时,马上出现。陌生人随即离开。

师:孩子们,你们要去哪里?和谁去呀?你们认识那个阿姨吗?阿姨跟你们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陌生人”。

③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说为什么不能跟陌生人走。

(2)通过观看两段课件视频和做游戏,建构经验。

①观看第一段视频。

教师提问:电视中的大姐姐遇到陌生人给好吃的、好玩的玩具时是怎么做的?

教师引导幼儿一起学一学大姐姐说的话和做的动作。帮助幼儿梳理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

②游戏:教师扮演陌生人给孩子们玩具和糖,看看孩子们是怎样做的。

③观看第二段视频

教师提问:电视中的小姐姐和小哥哥遇到陌生人给糖,谁做的对。

进一步帮助幼儿提升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的经验。

(3)再次体验情景,提升经验。

①情景体验,教师再次借故离开教室,陌生人出场。教师在外观察幼儿的反应。

②教师适时出现,给予提醒、指导。

③活动结束,感受安全

师:小朋友真棒呀,你们知道了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是最安全的。现在李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外面玩吧。

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孩子们排队出去玩。

活动反思

传统的安全教育,都是以教师说教为主,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很有效。依据《指南》和《纲要》精神及小班幼儿的特点,我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去体验,去思考,灵动生成有效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安全教育的意义。

本活动的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我设置了一些与幼儿实际生活非常贴切的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帮助他们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现象,再通过游戏活动,共同分析判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幼儿积极思考。

本活动是以体验的形式帮助幼儿建构经验。我为幼儿先后创设了两次情景体验,呈现出幼儿从不会到学会的一个经验建构过程。让幼儿在感受、体验、等具体生动的活动中学习。小班幼儿的特点之一是直觉行动思维,两次体验环节正顺应了这一特点。小班幼儿还喜欢模仿。我通过让幼儿观看两段视频后,模仿如何拒绝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的方法,幼儿很容易就学会了。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小班安全不跟陌生人走教案篇6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

我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名称:

我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目标:

1、通过情境活动,让幼儿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能收陌生人的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

2、教育幼儿学会保护自己。

3、初步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活动准备:

布置两个场景,分别为“幼儿园”“花园小区”

活动过程:

一、营造情景,真情体验。

(一)幼儿园里的陌生人

1、真情讲述,故事导入。在“幼儿园”场景中,xx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人来接,这时来了个陌生人,这名小朋友跟陌生人走吗?(引出课题)

2、互动表演,真实流露。请幼儿参与,教师扮“陌生人”与幼儿对话,引诱幼儿跟随“陌生人”走。

(二)社区里的陌生人

1、转换场景,扩展感知。教师在“花园小区”场景中,再次讲述故事:xx小朋友搬了新家,在楼下玩完后,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这时又来了一个陌生人,陌生人带走小朋友了吗?

2、利用资源,真情表演。幼儿与假扮的陌生人对话,陌生人拿出礼物哄骗幼儿,观察幼儿的'反应。

二、经验分析,情感升华

小结幼儿的表现:向幼儿提问?

1、什么是陌生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为什么?

3、“陌生人”要带你们走,你们应该怎么办?

三、游戏巩固,行为强化。

1、游戏《不跟陌生人走》

幼儿随着音乐走在小路上,突然遇到陌生人,小朋友是怎么办的?(集体表演)

2、表演后,继续在小路上走,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本周是安全周,所以在本周我们开展的都是对幼儿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跟陌生人走后会有危险。所以我们通过模拟的形式先让幼儿在晨间活动中有所“体验”,结果的确有孩子跟陌生人走了,通过这一情境的模拟,把它拍成了视频,事后让幼儿自己去看,让幼儿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容易被陌生人骗走,怎么保护自己。

最后老师进行了简单的小结,也通过举例的方式告诉我们小朋友如果被坏人骗去后是很危险的,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这一意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