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胡兰的观后感8篇

时间:2024-09-09 作者:Iraqis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思考的总结,每一次写观后感都是一个磨练表达能力的机会,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够不断进步,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对刘胡兰的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8篇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篇1

1942年,十岁的刘胡兰当上了儿童团长,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站岗放哨,掩护抗日干部。在战斗中,刘胡兰和其他革命青年主动来到前线,为八路军运送弹药,救护伤员。

读到这里,我吃惊得瞪大了眼睛!才十岁的孩子,比我大不了多少,会干什么啊?可是她已经是儿童团的团长了!居然能够给八路军站岗放哨,和敌人斗智斗勇,真不简单!不仅如此,小小年纪的她还能和革命青年一起到前线运送炸药、救护伤员。这简直不可思议。我不知道,她那稚嫩的肩膀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面对伤员,面对鲜血,她不害怕吗?

日寇投降后,解放战争爆发了,刘胡兰在党的领导下,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担任云周西村妇女主任,参加了土地革命运动。1947年1月12日早上,天刚刚亮,国民党军阀阎锡山的匪军包围了云周西村,封锁了所有路口,不允许任何人出村,他们准备屠杀共产党员和土改积极分子。刘胡兰的母亲让刘胡兰去隔壁躲避,可是刘胡兰不忍心连累别人。突然来了几个匪军,要抓刘胡兰。刘胡兰大喝一声:“我自己走!”就大步走进大庙。在大庙里,无论匪军怎样引诱、威胁,她都不屈服。最后,刘胡兰被残忍的匪军用铡刀杀害了!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后,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不明白,年仅15岁的刘胡兰,怎么会有钢铁般的意志?怎么能经得起种种酷刑折磨?面对铡刀,怎么会面不改色、大义凛然?而且,她还是一个女孩子,简直不可思议!如果是我,我会像她那样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吗?

和刘胡兰比一比就知道,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有爸爸妈妈的呵护,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地读书,没有炮火硝烟,没有敌人的刺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是有时候还不知足,多么惭愧啊!像刘胡兰一样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懂得珍惜。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好好学习,打好基础,长大了才能为国争光,报效祖国!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篇2

英雄浩气传千古,胡兰精神照后人。

电影《刘胡兰》的故事发生在吕梁山下文水县云周西村。1932年出生的刘胡兰自幼丧母,是奶奶一手把她带大。继母胡文秀如同亲娘,鼓励她上学读书。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入侵,革命同志的牺牲,震撼了刘胡兰幼小的心灵,她决心长大后跟随共产党闹革命。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到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鬼子占领了刘胡兰的家乡云周西村,关闭了抗日小学,刘胡兰就参加了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并担任村儿童团团长,机智勇敢地与日寇斗争。抗战胜利,国民党发动内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1946年6月,14岁的刘胡兰光荣地成为中共候补党员,被派回云周西村,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协助武工队开展工作。她积极组织群众交送公粮,做军鞋,挨家挨户收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支援前线,打探敌情除恶霸,悉心照料受伤的顾县长。1947年1月12日,军阀阎锡山的军队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为营救党支部书记石德辉等同志,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国民党阎匪军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下,刘胡兰誓死不低头,坚决不出卖党组织,她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敌人用死来威胁她,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刘胡兰坚定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在敌人的铡刀面前,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昂首挺胸,毫不畏惧,从容地躺下去,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以短暂的热血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光辉诗篇;以不朽的革命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崇高宣言。1947年3月下旬,转战陕北途中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得悉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亲自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出决定,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英雄形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我影响很大,少年时看电影《刘胡兰》,让我开始懂得什么是崇高,什么是英雄。如今再看电影《刘胡兰》,让我更加明白,刘胡兰精神就是忠诚、责任与奉献。

英雄刘胡兰,是我们目前知道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对共产党地忠诚,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她用满腔的热血铸就无悔的青春,这正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伟大品质。真实的刘胡兰虽然没有在党旗下庄严地宣过誓,但是,她的心中已经有了信仰,她的青春已经交给了党,因为有责任、因为有担当,所以什么都不能让她改变。她用青春热血铸立起一块不朽的丰碑!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刘胡兰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胡兰,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一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一个敢用热血铸青春的美丽少女,一个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楷模。她的牺牲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让我们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思索:“究竟是什么信念,让一个15岁的女孩如此坚定,甚至在牺牲面前如此从容?”

2019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刘胡兰精神,正是这些人生要义的最好体现。刘胡兰,永远是中华好少年学习的榜样。壮哉,少年!诚哉,斯言!青少年一代怎么样,未来中国就怎么样;青少年魂魄强健,未来中国就有力量;青少年光明,中国便不会有黑暗;青少年敢于奉献,中国就永远会有希望!

历史的车轮已经飞驰进新的时代。当年,那些像刘胡兰一样的年轻先烈,他们的头颅和胸膛里迸裂出的热血,已化作穹顶之上的幸福阳光,热腾腾地洒在新一代青少年的身上。可是,享受这太平和幸福的孩子们,是否还会回望、铭记那些不朽的青春、沸腾的热血、壮烈的牺牲、伟大的灵魂?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家只有义不容辞地弘扬“坚定信仰、严守纪律、彻底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刘胡兰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浪潮中去,努力把英雄的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的国家就有前途,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我们的“中国梦”就会及早实现!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篇3

刘胡兰,女,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的事迹不断激励着后人。刘胡兰纪念馆原副馆长陈湘平告诉记者,从1957年纪念馆建成以来,共接待国内参观者1300多万人次,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4000余人次。近年来,除了单位组织的团队外,自发来参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在今年清明节期间,纪念馆就接待了散客5万余人次。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篇4

诗人说:“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天我在书上看到英雄刘胡兰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几句话的含义。

刘胡兰1931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在她四岁时就失去了母爱,这让她过早就体尝到人生的不幸与苦难。

1947年1月12日,敌人包围了刘胡兰住的村子,想在那里搜出共产党员,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刘胡兰从乡亲们的掩护中案首挺胸地走了出来,阎匪军官张全宝一次次地审问她村里有哪些共产党员?她却不怕死,斩钉截铁地说只有她一个,敌官还问了很多问题,刘胡兰依然鄙夷地说:“不知道!”敌官还威胁她不要当共产党员,想用金钱来劝说她,刘胡兰还是不改变那坚毅眼神,说:“不!”敌官发怒了,问她;“你不怕死吗?”“怕死就不是共产党员!”她的语气带有几分自豪,还是那样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好,我就让你尝尝嘴硬的后果,给你判死刑。”就这样,刘胡兰在15岁就英勇牺牲在了敌人的屠刀下。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我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姐姐,竟有如此的勇气,面对敌人的屠刀面不改色心不跳,为党和人们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她15岁,正是金色的年华,用自己的宝贵的生命去保护乡亲们。她的故事也改变了我“女子必定更娇弱”的看法。她的英勇事迹也深深感动了毛主席,于是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让我们静静回想,以前有多少像刘胡兰这样宁死不屈的先烈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一个个革命先烈仿佛是一块块雨花石,静静地,深深地躺在泥土之中,铺起一条五彩缤纷的路,让我们去迎接黎明,迎接快乐!

今天的我们,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要作为21世纪的接班栋梁,更应该学习刘胡兰那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的精神。碰到困难和挫折绝不垂头丧气,半途而废。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篇5

最近,北大副教授阿忆关于刘胡兰死因的一篇博客文章,把如何看待历史这个话题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一些媒体力挺阿忆的观点。但随后解放军报的报道明确指出,刘胡兰被老乡铡死说法歪曲事实。

比阿忆博文更翔实的采访、一些老人对《翻阅日历》栏目的质疑,这些证据有理由让我们相信:有人在说谎。这种说谎的恶劣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无聊的恶搞。因为“谎言”变成“现实”的话,烈士之死的性质就再无悲壮可言。也许有些人的目的就是以还原历史为名,想让刘胡兰“死”在毫无意义的口水里,让英雄人物湮没在近乎扯皮式的纷争中。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但我们有很多同胞却甘愿成为可悲的民众,因为在他们心中,英雄似乎就是愚昧的代名词。于是,在毫无技术含量的“恶搞”之后,一种具有“高科技手段”的颠覆出现了:让英雄湮没在民众的口水之中。这种手段异常高明,不必再替英雄整容变性,也不必再为他们描眉换装,只需给你泼上几瓢“学术”泔水,再让民众吐你几口唾沫,保准你不再神圣。

同历史时光的顺序一样,这个差不多按时间顺序的颠覆已经越发逼近现代:从岳飞的“愚忠”、秦桧的“爱国”、林则徐的“荒谬”,到现在的刘胡兰“死因不明”,那么谁会是下一个在口水中消失的英雄呢?谁也不敢肯定。

伪造历史或者掩饰历史是可悲的,但颠覆真实的历史同样可悲。如果一个民族脑海中的碑铭一块块的被别有用心地击倒,只剩下一片苍白,那么这个民族还会有什么前途呢?

历史可以在一笔之间改写,但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却不能在一瞬之间重塑。刘胡兰死在敌人的铡刀之下已经成为过去,但如果再让她“死”在有恶意的闲人的口水之中,那么可悲的必将不是一个人。

记住,不要让刘胡兰“死”在口水之中,那样会毫无意义。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篇6

“姐姐性格刚烈。她被敌人带走时,特意把奶奶生前留给她的指环摘下,取出手绢以及一个用完却没扔弃的万金油盒交给了母亲。母亲当时不解,事后才意识到,姐姐既已把最珍视的东西留给亲人,就是决意与敌人决战到底。”

在山西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内,66岁的刘继烈含泪向记者讲述了74年前姐姐刘胡兰被捕的一幕。彼时还未出生的他,幼时每每听到母亲讲到姐姐遇害这一幕,妈妈哭,他也哭。

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刘胡兰被敌人杀害于文水县云周西村,年仅15岁。

云周西村坐落在吕梁山下、汾河畔,是一个有着1000多口人的平川村。1932年10月,刘胡兰出生在当地一户农民家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的抗日队伍来到文水开展抗日救亡。1938年,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在全县实行了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当时,刘胡兰家对面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敌工站”,少年刘胡兰经常去听抗日故事,学唱抗日歌曲。抗日民主政府办起抗日小学后,刘胡兰也有了上学的机会。19岁的共产党员、文水县县长顾永田带领游击队成功伏击日本兵,还到云周西村宣传抗日,是刘胡兰心目中的“英雄”。

抗战期间,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等群众为八路军运送物资。敌人炮火来袭,有人扔下物资就跑了,刘景谦却躲在树坑里,等敌人走了,再绕上山,总要把物资安全送达。刘胡兰继母胡文秀曾是娘家南胡家堡村妇救会委员,嫁过来后经常利用纺线的机会教刘胡兰识字,给刘胡兰讲进步道理。

“在革命氛围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刘胡兰很快成长起来,并且早早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刘胡兰纪念馆原副馆长、山西女英烈研究会会长陈湘平说。1941年,云周西村一村民为八路军传送情报时惨遭敌人杀害。不久,顾永田也不幸牺牲。噩耗传来,刘胡兰对同村好友、陈湘平的二姑陈玉兰说:“这两人死得真‘钢骨’,我要是死,也是这样去死!”

1942年,文水平川第一支儿童团在云周西村成立,10岁的刘胡兰担任了儿童团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革命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

回村后,刘胡兰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冬天,刘胡兰经过侦察,协助武工队处决了一名为非作歹、群众恨之入骨的伪村长。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敌人,但也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篇章。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刘胡兰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当年的云周西村如今已改称“胡兰镇”。那棵见证先烈被捕的小柳树,枝开叶散,生命力依然顽强。陈湘平说,刘胡兰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参观者1600多万人次,外宾、友好人士4000余人。

英雄已去,精神永存。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篇7

山西省文水县是革命烈士刘胡兰的家乡。在距县城不远的刘胡兰纪念馆前,一座宏伟的纪念碑静静矗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刘胡兰,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抗日战争爆发后,三晋大地燃起战火。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在山西高潮迭起,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顽强斗争。在此期间,云周西村也成立了党支部,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这里逐渐成为附近村庄抗日活动的中心,并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身边一幕幕感人的抗日救亡场景深深扎根在小刘胡兰心中,她在耳濡目染之下也积极参加儿童团的活动,帮忙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1945年,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文水县委开办起妇女干部训练班,以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刘胡兰年纪虽小,却热切盼望参加学习。受训期间,她参加了当地反霸清算斗争,并鼓励乡亲们勇敢站出来:“那些吸血鬼们,吃我们的肉,喝我们的血,现在要叫他们吐出来。我们有共产党撑腰作主,不要怕他们!”她的工作受到抗联同志的表扬。

返村后,刘胡兰任村妇救会秘书,后又到县五区抗联工作。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参加斗争,参与硝烟弥漫的支前工作,到区委投身土改运动……在繁忙的工作中,她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

1946年6月,刘胡兰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她的誓言掷地有声:“我入党后,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决革命到底!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敌人面前不屈服!”同年,全面内战爆发。9月间,国民党军突袭文水县城,当地县委紧急作出部署,组织武工队积极备战,同时开始把部分同志向山上转移。刘胡兰接到区委的撤离通知后,明确提出:“我要求上级把我留在平川坚持斗争,我人熟地熟,能够坚持。”经过慎重考虑,上级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

当时,斗争形势已经十分险恶,留下的同志随时可能被敌人发现,但刘胡兰和其他同志从不畏惧困难和威胁,仍然坚持工作:张贴宣传标语,发放传单,密切关注敌人的动态……在刘胡兰的配合下,由敌人派来的作恶多端的村长被当地党组织和武工队铲除,然而,这一举动也进一步招致了敌人的仇视。

1947年1月,敌军突袭云周西村,搜捕共产党人,刘胡兰的危险处境得到上级组织的关注。11日夜,上级通知刘胡兰迅速转移,第二天接她上山。但是,次日拂晓,云周西村便被敌军封锁包围,由于叛徒出卖,刘胡兰被捕。面对威逼利诱,她英勇不屈:“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敌人听后十分生气,恼羞成怒道:“你小小的年纪嘴好硬呵!你不怕死?”刘胡兰昂首挺胸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在她面前杀害了同时被捕的其他革命同志,妄图以此让她屈服,但她始终面不改色,最后从容走向铡刀,慷慨就义。

1947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转战途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入党时的誓言,她用青春的热血应答。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她的一生短暂而光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对刘胡兰的观后感篇8

我相信抗日英雄大家都知道:戚继光,杨靖宇,董存瑞……无数鲜血沾在了敌人的屠刀上,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这个寒假,我就翻开了《刘胡兰的故事》这本书,来了解这个英雄的感人事迹。

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就应该在家洗衣做饭?谁说女子就应该文文弱弱?女子也可以做出一番大事业。这就是刘胡兰的心声。刘胡兰在小时候因想证明女子也很能干,第一次接触上山砍柴。在后来,还接触了许多隐藏在鬼子身旁的八路军,包括他的大伯。从此,刘胡兰就下决心想做一名八路军,为民除害。终于在14岁入了党,帮党做事。但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于1947年1月12日被捕。残酷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威胁刘胡兰,逼迫她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字,可刘胡兰并没有被敌人的威胁所吓倒。敌人见刘胡兰什么也不怕,便使出了更残忍的手段。他们当着刘胡兰和乡亲们的面,当场铡死了6个民兵,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可刘胡兰毫不畏惧。她咬紧牙关,挺起胸膛说了句:“要杀要剐由你们,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接着,这位英雄少女昂首挺胸的走向了屠刀……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大:

这位英雄少女,年龄还不足18岁,心中就充满斗志。在生活中,15岁还正是花样年纪,也是我们发展的好时机,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刘胡兰却被敌人屠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为她挥笔写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的一种赞扬!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安定,这都是那些抗日英雄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样要为能入少先队员而感到光荣。

刘胡兰的崇高理想,坚定意志,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