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阅读喜好和倾向,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刘胡兰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刘胡兰读后感篇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唱。在共产党的奋斗史中记载着不少可敬可佩的英雄人物,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今天我读了《刘胡兰的故事》,被书中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周西村,那是她生活的地方,和敌人斗争的地方,也是她英勇就义的地方。一九四七年冬天,年仅15岁的她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还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我死也不自白,绝不投降!”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就义前两眼闪着光,并且瞪得圆圆的,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她要亲眼看到敌军的灭亡,看到自己的队伍胜利归来。看到这里,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一个年仅15岁的花季少女,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姐姐,就这样壮烈牺牲了。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并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想想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碰到一点点挫折会掉泪,碰到一点点困难就会轻言放弃。每天在父母身边撒撒娇,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样的幸福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是千千万万个像刘胡兰姐姐一样的革命英雄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鲜血不仅染红了黄土地,还染红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心。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决心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锻炼好身体,长大后可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刘胡兰读后感篇2
刘胡兰,一个只有15岁的小女孩,表现出来的是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对人民,对其他革命同志衷心爱戴,应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最终献出了自我年轻的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虽然刘胡兰已牺牲了,但是她的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一向传颂。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纪念刘胡兰时写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对刘胡兰英雄事迹的高度概括。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我记得,在刘胡兰得知自己入党后,兴奋的同时激动得泪流满面。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宁死不屈,说出那句“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毛主席对刘胡兰的评价,也是我看了这部电影后的感受。影片中的刘胡兰梳着齐耳短发,她1932年出生在x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刘胡兰从小就帮父母干活,非常懂事。她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被选为村儿童团长,带领伙伴们站岗放哨。1946年6月,刘胡兰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候补党员。1947年1月12日,年仅15岁的刘胡兰被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英勇就义。
今天,我们在缅怀这些革命先烈的同时不仅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传承和发扬刘胡兰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树立为祖国多做贡献的远x想,从现在开始刻苦学习,天天向上。首先我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按照学习计划严格遵守,把每门课都上好,最主要的是上课专心听讲,做好笔记,不懂就问,遇到困难也不退缩,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长大回报祖国。
刘胡兰读后感篇3
是谁开辟了新中国?是谁建立了新中国?是谁建设了新中国?是英雄好汉!是共产党!更是无数中华儿女!
“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梦想成真了,会忘了这些英雄好汉吗?不,永远不会,有了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这天的新中国;有了他们的卓越奋斗,才有了我们当代的幸福生活。他们是甘霖,滋润了大地;他们是阳光,温暖了世间。
我爱戴英雄好汉,在《刘胡兰》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被她那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
刘胡兰自幼失母,是她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得把她和妹妹抚养成人。再想想自我,有父母的爱,竟还不珍惜,肆无忌惮的浪费那大山般的爱。
爱确实是阳光,照耀着那一幕幕柔情似水,意志似钢一般的情景,难道你的心不会有那沉重的一击吗?
刘胡兰从小便在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中华抗日献一份力。使她有着与其他孩子与众不一样的'意志、智慧。在她当上儿童团长后,一项项艰巨的任务如狂风般地袭来,在只是孩子的刘胡兰面前,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每次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行动,但她从不退却。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誓死保密党的机密。刘胡兰死了,但她的英雄事迹,永远地让我们铭记着,思念着,赞颂着……毛主席也赞许“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虽然此刻国富民强了,但我们还是不能忘记我们中华民族过去遇到的耻辱,要让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想成功,就要努力,让我们一齐发奋读书,树立信念,成就理想,建设中华!
刘胡兰读后感篇4
今天,我观看了《刘胡兰》这部爱国主义影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为年仅十五岁牺牲的刘胡兰感到惋惜;为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优秀中华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刘胡兰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无产阶级史歌。刘胡兰出生在x省文水县云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同广大贫苦农民一样,过着暗无天日的牛马生活。刘胡兰十岁那年,就参加抗日救国儿童团,担任团长。每当上级宣传抗日救国的指示是,总能在人缝中看到小刘胡兰的那双流露出欣喜光芒的眼神。当时敌人经常来村子“扫荡”,刘胡兰和小伙伴以挖野菜为掩护,到村口站岗放哨,眨巴眨巴着活泼而又犀利的眼睛,警惕着察看敌情,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她由一个平凡的农村小姑娘,慢慢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在敌人面前,她英勇顽强,贤贞不屈,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为党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47年刘胡兰牺牲时,年仅十五岁,她的生命虽短,她的精神不朽,她那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看完影片后,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刘胡兰面对反动派多次严刑拷打,像钢铁巨人一样,屹立在刑场中间,尤其令敌人害怕的是她那双眼睛,深邃而且锋利,像钢钻一样刺向敌人,不管是谁,只要和她的目光相遇,都会感到自己面前的这个人有一股无所畏惧的勇气,随时准备毫不留情地痛击敌人。她正气凛然的做法,让敌人丧魂落魄。她坚毅的眼神在威慑敌人的同时,却激励着蜂拥而至的人们,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相比之下,我们却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同龄人大多都出生在21世纪,没有经过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没有体会过饥寒交迫的滋味,从小都是娇生惯养,有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父母便成为我们的保护伞,温暖的家便成为我们的避风港湾,凡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轻易一个“不会”、“不能”就放弃,将来我们如何去面对社会。通过这部电影的观看,无论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那个双拳紧握,牙关紧咬,倒竖剑眉的姐姐就会站在我的身后,用她特有的熠熠闪光的眼神告诉我“不向困难低头”!只要你动一动脑,动一动手,我相信再大的困难你也能克服!
影片中姐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手理了理头发,两眼深情地环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亲人、告别了家乡。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做一个勇敢、懂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长大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刘胡兰读后感篇5
山西省文水县是革命烈士刘胡兰的家乡。在距县城不远的刘胡兰纪念馆前,一座宏伟的纪念碑静静矗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刘胡兰,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抗日战争爆发后,三晋大地燃起战火。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在山西高潮迭起,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顽强斗争。在此期间,云周西村也成立了党支部,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这里逐渐成为附近村庄抗日活动的中心,并涌现出许多积极分子。身边一幕幕感人的抗日救亡场景深深扎根在小刘胡兰心中,她在耳濡目染之下也积极参加儿童团的活动,帮忙站岗放哨、传递情报。
1945年,出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文水县委开办起妇女干部训练班,以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刘胡兰年纪虽小,却热切盼望参加学习。受训期间,她参加了当地反霸清算斗争,并鼓励乡亲们勇敢站出来:“那些吸血鬼们,吃我们的肉,喝我们的血,现在要叫他们吐出来。我们有共产党撑腰作主,不要怕他们!”她的工作受到抗联同志的表扬。
返村后,刘胡兰任村妇救会秘书,后又到县五区抗联工作。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参加斗争,参与硝烟弥漫的支前工作,到区委投身土改运动……在繁忙的工作中,她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
1946年6月,刘胡兰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她的誓言掷地有声:“我入党后,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坚决革命到底!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敌人面前不屈服!”同年,全面内战爆发。9月间,国民党军突袭文水县城,当地县委紧急作出部署,组织武工队积极备战,同时开始把部分同志向山上转移。刘胡兰接到区委的撤离通知后,明确提出:“我要求上级把我留在平川坚持斗争,我人熟地熟,能够坚持。”经过慎重考虑,上级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
当时,斗争形势已经十分险恶,留下的同志随时可能被敌人发现,但刘胡兰和其他同志从不畏惧困难和威胁,仍然坚持工作:张贴宣传标语,发放传单,密切关注敌人的动态……在刘胡兰的配合下,由敌人派来的作恶多端的村长被当地党组织和武工队铲除,然而,这一举动也进一步招致了敌人的仇视。
1947年1月,敌军突袭云周西村,搜捕共产党人,刘胡兰的危险处境得到上级组织的关注。11日夜,上级通知刘胡兰迅速转移,第二天接她上山。但是,次日拂晓,云周西村便被敌军封锁包围,由于叛徒出卖,刘胡兰被捕。面对威逼利诱,她英勇不屈:“你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自白!”敌人听后十分生气,恼羞成怒道:“你小小的年纪嘴好硬呵!你不怕死?”刘胡兰昂首挺胸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在她面前杀害了同时被捕的其他革命同志,妄图以此让她屈服,但她始终面不改色,最后从容走向铡刀,慷慨就义。
1947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转战途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入党时的誓言,她用青春的热血应答。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她的一生短暂而光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刘胡兰读后感篇6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一位小姑娘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而且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