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大班教案优质7篇

时间:2025-08-11 作者:Brave

大家要知道制定教案不是应付检查,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教案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活动大班教案优质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优质7篇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1

设计意图:

我班是我园种植活动的实验班,在进行观察记录活动时,幼儿对蔬菜叶子的形状、蔬菜的生长过程记录,在概念上不是很理解,因此,进一步展开对“叶子的认识”活动,让幼儿在不断的观察中,体验植物变化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知识探求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叶子的基本结构。

2、了解叶子具有的光合作用,能理解光合作用对大自然的意义。

3、知道叶子的不同生长方式,能用手势表现叶子不同形状和生长方式。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参与、观察了种植活动的全过程

2、几种植物叶子实物若干,白菜、萝卜、茄子、玉米头饰若干

3、多媒体课件(课件一:叶子的结构 课件二:光合作用 课件三:叶子的生长方式)

4、录音机一台,磁带歌曲《叶子》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叶子,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叶子长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叶子实物)

2、提问:这是什么叶子?长的什么样子呢?(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后使用正确的词语,尖尖的、长长的、大大的、圆圆的……,并完整的回答)

3、师:小朋友认识了这么多各种各样叶子,在叶子的身体里,还有几位好朋友藏在里面,我们现在就去把它们找出来。

二认识叶子的基本结构(播放多媒体课件一)

1、师:第一个朋友在叶子的边线叫叶缘;第二个朋友是叶片上的细线叫叶脉;第三个朋友在叶片的底部叫叶片基部;第四个朋友叫叶柄。(请幼儿拿着实物说出叶子结构正确的名称)

2、师:认识了叶子这么多的朋友,请小朋友来做一下呼吸的动作,我们来放松一下。(做深呼吸二次并配上手势)。

3,提问:

(1)小朋友知道我们刚才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吗?(氧气)

呼出的气体又是什么呢?(二氧化碳)

(2)我们人体时刻要呼吸,我们人体需要的氧气是从那里来的呢?

三了解叶子的光合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二)

1、叶子的光和作用:叶子利用太阳光的照射,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进身体里,再做成氧气放出来。(图一)

2、呼吸的作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吸入叶子释放的氧气,同时把没有用处的气体二氧化碳呼出来。(图二)

3、叶子的作用:叶子不停地把二氧化碳吸进自己的身体里制作氧气,然后放出来让大自然吸收。(图三)

4、师小结:叶子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光制作氧气,叶子的身体是制作氧气的工厂,叶子的朋友是工厂的工人。请小朋友再来看一看,这些叶子是怎样长出来的呢?

四 了解叶子的生长方式(播放课件三)

1、师:组织幼儿观察叶子的不同生长方式。

2、请小朋友描述三种叶子的不同生长方式,并能用手势演示。

3、教师小结:一片一片叶子向上长的叫互生;两片叶对着向上长的叫对生;三片叶或更多的叶子一起向上长的叫轮生。

4、师:请全体幼儿表演叶子的生长方式。

一手在下,一手在上手指并拢,做互生叶状;

双手手碗靠拢,手指伸直,表示两片叶,做对生叶状;

两人或多个幼儿一起做,一幼儿双手手腕靠拢,表示两片叶,另一幼儿伸出手表示第三片、第四片……叶子,做轮生状。

5、师总结:小朋友认识了叶子是各种各样的,知道了叶子的光合作用,了解了叶子不同的生长方式。如果在户外发现了奇异的叶子,可以收藏好,带到幼儿园,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欣赏它。

五 结束部分(播放磁带《叶子》)

师:老师这儿有许多蔬菜叶子头饰,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头饰戴上,跟着音乐《叶子》,我们一起来跳舞吧。

(第一段:表演叶子的形状。第二段:表演叶子的生长方式。第三段:表演呼吸新鲜空气。)

活动延伸

可让幼儿到户外去找不同形状的树叶,开拓视野,巩固学习效果。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2

活动名称:

冷冷的冰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并能用语言表达。

2、有探索冰变化的兴趣。活动准备:冰块、毛巾、热水、大盆子、冰花、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冰)你们看、这是什么?请你猜一猜这块冰是从那里来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小结:水遇到冷会变成冰。

二、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玩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冰,等一会请每个人拿一块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有什么感觉?(冷、滑)

2、再次玩冰(引导幼儿压衣服、压冰两者进行比较)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硬)

3、(纸和冰进行比较)冰是什么颜色的?(透明)

4、小结。

三、冰的融化

1、刚才玩冰后你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从那里来的?冰拿在手里为什么会变成水?

2、实验:热水和冰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变成水?老师给冰请来了好朋友,请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变化?老师到热水,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丰富词:融化)

3、老师这里有许多冰,请小朋友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样变化的?

四、延伸活动

1、幼儿到室外观察冰的变化。

2、幼儿观察冰花,教师讲解冰花的制作过程。

3、请幼儿回家制作冰花。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构造。

2.探索观察比较,发现各种笔的不同特性及用途,并积极与同伴交流。

3.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懂得安全用笔。

活动重点:

知道各种笔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及构造。了解笔的演变过程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懂得安全用笔。

活动难点:

探索观察比较,发现各种笔的不同特性及用途,并积极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使用笔的经验。

2.物质准备:课件,铅笔、粉笔、油画棒、水彩笔、签字笔、毛笔、记号笔、圆珠笔若干:墨汁:白纸、黑板、塑料膜、宣纸、橡皮、黑板擦、湿巾每组一份;湿抹布一块。

活动过程:

1.创设“笔的展览会”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笔。

提问:你认识哪些笔?它们有什么用?

小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笔,它们的名字不同,但都可以写字和画画。

2.观察探索、试用比较,进一步了解各种笔的构造、特性及作用。

(1)观察操作,了解笔的构造。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小结:这些笔的样子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由笔芯、笔头、笔杆和笔帽这几部分组成。签字笔、圆珠笔用完后可以换笔芯继续使用;铅笔、粉笔、油画棒越用越短:毛笔、水粉笔的笔头是毛做的。

(2)画一画,试一试,感知不同笔的线条特性和作用。

幼儿操作,教师提醒幼儿使用时注意安全。

提问:这几种笔画出来的线条是什么样的?小朋友经常用什么笔画画?为什么?毛笔写在什么纸上更合适?橡皮和黑板擦能擦掉什么笔的字迹?记号笔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小结:各种笔画出来线条粗细、颜色都不一样。小朋友经常用颜色丰富的水彩笔、油画棒画画;中国独有的水墨画就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的:铅笔的笔迹可以用橡皮擦掉;粉笔画到黑板上可以用黑板擦擦掉:记号笔不怕水。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用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3.借助课件,认识更多功能的笔,了解笔的发展史。

提问:人们最早使用的笔是什么样的?各种笔是怎样一步步发明出来的?

小结;最初的笔是树枝,然后人类又逐步发明了刀笔,羽毛笔,以及铅笔、钢笔、圆珠笔等现在常用的笔,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

活动延伸:

将可拆卸的各种笔投放到科学区,引发幼儿进一步感知各种笔的构造,掌握安装步骤,并能将探索的安装步骤表征制成安装说明书。

课程资源拓展:

笔: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多通过笔尖将带有颜色的固体或液体(墨水)在纸上或其他固体表面绘制文字、符号或图画。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2、 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3、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1、 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活动三: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5

一、 磁铁的特性。

1、 磁铁除了能吸住小针,还能吸住什么东西?在你们的桌子上有许多的东西,用磁铁试一试,看能吸住什么,并用笔把它记录下来,能吸住的打勾,不能吸住的打叉。

2、 幼儿操作,并记录。

3、 讲解(表格一)

4、 小结:磁铁能吸住鉄和含有鉄的东西。磁铁的力量很大,隔着东西或者放在水里,它还是能够把含有铁的东西吸起来。

二、 磁铁的作用。

1、现在磁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你知道磁铁有什么用处吗?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磁悬浮列车,指南针,音响的扬声器,以及电冰箱的门上的密封垫.甚至儿时奶奶用磁铁将家里缝缝补补用的针都吸在一起以免丢失~~~如冰箱的门、电铃、电饭锅、门吸、磁性黑板、磁悬浮列车等回答均可。用到磁铁的地方很多:五金磁铁玩具手袋磁铁 皮具磁铁 门吸磁铁 服装磁铁 磁疗磁铁 电子产品磁铁 电声、电机磁铁 礼品盒磁铁“)(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里的废铁等金属。)

2、 由于磁铁有磁性,所以会干扰信号,比如电视机,手机,千万别把磁铁和有磁性的东西放在一起。

三、 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 看来大家对磁铁并不陌生。老虎也知道磁铁的作用,给自己装上了磁铁,也悄悄给兔子装上磁铁,老虎我追我追,我追追追,兔子你逃你逃,你逃逃逃。哈哈,兔子我抓住你了。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兔子用磁铁逃走吗?

2、 请你让磁铁和磁铁在一起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磁铁有两边,贴有同样颜色的碰在一起就会马上推开,不同颜色的碰在一起就会紧紧的连在一起。这是怎么一回事?

3、原来每块磁铁的两边都有着不同的'磁性,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南极,也用s表示;北极,就用n表示。(出示认识两极)操作(表格二)。

小结:一样磁性的碰在一起就会推开,不一样磁性的碰在一起就会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说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4、现在谁能来帮助小兔呢?

5、总结:小朋友真聪明,科学家费了很大的劲研究才发现:磁铁能吸鉄,隔着物体也能吸住鉄,还知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重大发现,我们小朋友一节课就知道,太了不起。

四、游戏:我是快乐的磁铁人

1、现在让我们每个人也来当一块小磁铁,一面贴上“s”,一面贴上“n”,玩一个快乐的磁铁人。当音乐停,你的“s”必须与别人的“n”相吸,否则就会被老虎吃掉。

2、游戏2遍,结束。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 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三、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 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

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

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