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我们需要认真写读后感,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告白读后感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告白读后感篇1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无声告白的开头,作者以极其平淡的语气宣告了莉迪亚的死亡。
事实上,正是莉迪亚的死亡牵引出这个特殊家庭的过往,也让我们一步步在作者的指引下找出莉迪亚的真正的死因。
让我们回到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和父亲詹姆斯相遇的时候,玛丽琳是哈佛的一名学生,而詹姆斯是历史课的助教,两人相互吸引并坠入爱河。这看似是一个十分美好的爱情故事,实则暗含深意。
首先,詹姆斯是随父母偷渡到美国的华人,尽管他成绩优异,但始终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而这一切都源于他那黑头发黄皮肤,可他却十分渴望融入美国社会融入人群,于是他选择了玛丽琳来作为他实现这一目的的跳板。
其次是玛丽琳,她对当时社会倡导女性回归家庭的思想不屑一顾,她追求与众不同并梦想着成为一名医生,于是自见到詹姆斯起她就被迷住了,只因他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但一切并未向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玛丽琳怀孕了,由于当时法律禁止堕胎,她不得不放弃学业与当医生的梦想转而成为一名家庭主妇。
与此同时,这个奇特的家庭也似乎与周围的邻居格格不入,詹姆斯的追求也没能实现。
两人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他们悲剧性的人生也对三个孩子,尤其是莉迪亚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莉迪亚是三个孩子中最像母亲的也是最懂事的,她小心翼翼的按照母亲规划的为成为医生而努力,同时她也为父亲的要求而努力多交朋友。
她似乎寄托了父母全部的期待,她是家里的网连接着每一个成员,并努力让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维持稳定。
但她活得太累,事实上她并不喜欢化学和当医生,而平时与她交往的那些朋友也是为了抄她的作业才在詹姆斯面前装装样子。
她的生活是扭曲的,没有希望的,但她仍想通过自己努力克服对水的恐惧来获得新生,但最终她还是在水中失去了生命就如堕入期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本书的就是开头的那句,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不能让爱捆绑住飞翔的心灵,我们之间的爱,是托举你飞得更高,让你去做更好的自己。
莉迪亚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生于期待,死于期待。我们每个人都理应拥有繁花似锦的人生,这个繁花似锦不是他人眼中所谓的美好,它只能是纯粹属于我们自己。
告白读后感篇2
曼德拉这个名字,曾无数次出现在我的笔下,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胸怀,每每成为我文章最精华闪耀的部分。然而仅作论据引用,大多对曼德拉的认识是浅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领袖,他是黑人反种族隔离的.先锋,他因此被构陷入狱27年......
这首《光辉岁月》是黄家驹为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所创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颂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极简的歌词,勾勒出一个曼德拉,勾勒出一种精神,勾勒出一种形象——为种族歧视不断斗争的战士。
?无声告白》一书,文字代替画面,描绘了香港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的生活缩影。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种种问题拷问着在蓝眼睛王国中生存的黄眼睛一家。
小群体尚且排外,不用说一个种族。不论他们来自何方,说的是不是纯正的英文。只要是与本人种不同,在那个年代就是异类。排异目光,差别待遇,成就不了一个人,却能毁掉一个家庭。
我并非黑人,曼德拉所牺牲的、追求的、维护的到底是什么,说得出写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看完这本书,听着这首歌,凝视那句肤色斗争,是了,怎么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黄种人,中国人,我的发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肤灿烂着阳光的颜色。
生于祖国强盛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可我们黄色皮肤的先辈们,在那个惨淡的时代,所遭受的隔离与歧视,比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委屈与痛苦,隔着时代的万水千山,隐隐传来。他们斗争、反抗,让不屈的嘶吼回荡在阳光灿烂的光辉岁月。
不仅仅是如此,歧视无处不在,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疾病歧视。一个群体合起来异化另一个群体,同时自己却又受着另一个阶层的群体压迫。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歧视的意义是什么呢?
脱去皮发,掩去外貌,众人皆为白骨一架。舍去种性,抛开世俗,死后不过黄土一抔。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为何要歧视呢?
告白读后感篇3
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世界,而有一句话说,时间是抹平一切的良药,没错,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得不向前看的世界。
一个表面上和乐融融的家庭,实则是脆弱的。围绕着一个人为中心转,而当那个人消失的时候,所有人却没有察觉,整个家庭分崩离析。
一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婚姻,也是脆弱的。丈夫在妻子的怀里终究找不到融入这个社会的方法,而爱情摧毁了妻子标新立异的道路。
一个在男权社会中虚无的梦想,终究敌不过家庭的牵绊。一个梦想,坚持了九个星期,然后一切付诸流水,最后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安在女儿头上。
为什么是莉迪亚?是因为那蓝色的`眼睛?还是因为在母亲消失后的莉迪亚已逐渐抛弃了自我,消失了?强行安装的梦想没有真正的落脚点,而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了,就是那天晚上,那个莉迪亚想要重新回归自我的那个晚上。
哥哥和妹妹,爸爸和女儿,杰克和莉迪亚之间的情感,建立在嫉妒、互相欺骗的根基上,也逐渐腐朽,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是,当每个人从一个个虚无的梦想,从逃避现实的心理中解放出来,时间给了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推动他们向更远的未来走去。一切破碎的终将恢复,却不是以前的样子。人类,是多么坚强的生物啊!
告白读后感篇4
?无声告白》这本书买了很久了,一直没有看,除了没有留有足够时间给这样一本尚未成为真正经典的书外,主要是这本书普通的外观没有引起我的兴趣:散装、平凡的腰封、书本太薄。然而,可能是缘分的作用,它最终与我相遇了。
这本小说的作者叫伍绮诗(celeste ng),是一位美籍华人,父母均为科学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当然,介绍作者肯定有一定原因,况且此书是作者的处女作,但凡处女作必含有作者早年经历的影子,因此本书也无疑是在作者自身叙述的基础上的延伸虚构。
?无声告白》的故事由一个华裔家庭的女儿莉迪亚的突然死去引起,作者的笔牵着读者的神经在以这个华裔家庭的组建开始以后十多年的时光里任意穿梭。单单为了爱情建立家庭还是为了顺畅的'人生或是其他东西,这是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十几年的内心矛盾。有时候,大家都说要活得与众不同,但这种与众不同却是在李氏家庭与当地的种族差异上,可能这种差异性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恰恰这样一个家庭存在于如上述的矛盾之中,以及他们对莉迪亚死亡原因的追溯而产生的不同意见,父亲、母亲、哥哥、妹妹、警察、同学……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孤独中。
我发现美国的小说乃至电影都喜欢利用时间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效果并非是时间让人产生的历史沧桑感,而是时间的随意性。其实我们也会在中国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里体会到,但这似乎并不是我们的传统,中国人相信因果,于是中国文学(当然指的小说)的方式也以顺叙居多。美国文化是欧洲分裂出来的文化,是从其他文化中抽离并组合起来的,因此这种起伏感、跳跃感也会在他们的文学中表现出来。
纵观中外大部头的文学名著,几乎所有作品的时间跨度都非常大,战争、爱情、贫富这些文学在时间中得到延伸,从而传达出时代感、孤独感和凄凉感。而当下的文学正缺少这种能力,仅仅在一个节点抠得死去活来,总会使读者产生厌烦。然而这也并不能全部归罪于作者,像《红楼梦》、《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这一类的作品的诞生对作者的要求当然也极高,没有非凡的经历而强迫写类似的作品也必然一塌糊涂,因此当下的作者就找到了另一种出路,于是最近的作品就呈现出细腻的特点,而阅读就不会有那种真正过瘾的感觉了。
告白读后感篇5
朋友问我,“你怎么好久都没更新了?”听到这个,甚是欣慰,这说明有人在关心我呀!
是呀,最近比较忙,忙工作,出差,陪孩子,辅导作业,整个人都快要垮了,累得窒息,周五又得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做汗蒸,练热瑜伽,几乎没有时间停住脚步去想想自己的生活处境,去想想自己是怎样影响周遭的人,家人,朋友,同事,孩子,眼里只有自己,生活就会活得越来越没有趣味!
上个周末得闲,把同事强烈推荐给我书看完了,书名叫《无声告白》,自认为语文不是很好的人也来写读后感了,可想而知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有多深。我在这里先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里面的景物描述也很完美,看完这本书辅导小学作文绝对没问题了。
文章以名为莉迪亚的女孩失踪开始,继而她的家人、警察搜寻线索来回忆她的家人之前所发生的事。女孩的妈妈玛丽琳是美国白人,高中准备考进大学当医生的时候遇到了她的爸爸詹姆斯,詹姆斯是中国人,寄宿在美国富人家里,靠富人救济考上了大学,他那时一心想上哈弗,但是没能如愿。玛丽琳与詹姆斯在未经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奉子成婚,婚礼很简陋,玛丽琳的母亲在婚礼上轻声说,“不可以,不可以,你应该嫁给”和你一样的人“,你一定会后悔的!”自他们结婚后,母亲未和玛丽琳联系过,以不告而别,离家出走的形式离开了三个月。后来玛丽琳发现自己已有身孕,没法继续上课,于是回家了。继续相夫教子的生活。于是有了第三个小孩汉娜。
玛丽琳倾其一切培养莉迪亚,让她学习生物、物理以致考上大学当医生。生日、节日送给莉迪亚的礼物都是书。莉迪亚压力很大,但是她都压抑自己,从不反抗玛丽琳的吩咐,因为她怕妈妈再一次离家出走。在莉迪亚上高一第二学期的时候,成绩一度的下降令她很苦恼,然而此时她的哥哥内斯已经提前获得了哈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莉迪亚很怕哥哥离她而去,试图把哈弗大学寄给内斯信撕掉。她知道哥哥迟早要离她而去,去哈弗过自己的生活,再也不用听父母的管束。莉迪亚与小巷子里的杰克私混在一起,经常很晚回去,抽烟,上他的车,甚至想与其同居。杰克与内斯的关系使杰克阻止了莉迪亚。莉迪亚很是伤心,半夜她一个人偷偷来到湖边,脚放入湖水中,静静地与水接触,结束了她的生命。
故事很长,很多情节没法一一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看下。
我们不能把自己所没法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小孩,小孩有自己的人生,应该让其自由成长,让其找到真正的自己,他的人生才会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