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完整性使作文条理清晰,而深刻的主题则使作品更有思想深度和内涵,一篇精彩的作文是表现作者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篇1
我在科普书籍上看到这样一个实验:让硬币“躺”在立着的纸上。看到这里,我的心中充满了疑问:“纸已经被拉成一条直线了,硬币怎么可能在上面待得住呢?难道按书上的步骤就能成功吗?”于是,我带着疑问开始了实验。
我拿了一张一百元纸币左右大小的卡纸,又找来了一枚一角的硬币,实验的材料就准备好了。
实验开始了,我先把那张纸左右对折压痕再松开呈v形,然后把它立着放到一个平面上,把硬币放在折角上,注意要让硬币的中心点和折角的顶点重合。两手分别捏住纸的两端,慢慢往两边拉开。在拉的过程中,我十分紧张,心里想:“它不会掉下来吧?”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硬币平稳地“躺”在“钢丝”上,一点儿要掉落的迹象也没有。
实验成功!我欣喜若狂地去书上找答案,原来是这样:硬币的重心在纸的折角处,当纸被渐渐拉直时,如果你有足够高的技巧,让硬币的重心也刚好落在这条直线上,硬币就不会掉落了。
不过,这个杂技的技巧我暂时先保密,等到开学我再向同学们展示,到时候你们一定会瞪大眼睛,啧啧称赞的!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篇2
今天科学老师说“科学是有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吹泡泡的实验吧!”
科学老师叫组长上来给我们每一个人发了一小盒子的科学用品给我们有。一小块肥皂,一个塑料杯,一条长吸管。科学老师对我们说“惊奇是科学的种子,就让我们开始吧。”科学老师又给我们发了一张吹泡泡的说明书。
我和同桌跃跃欲试,却不知如何下手。同桌忽然想到了什么对我说“老师不是给我们发了一张说明书吗,我们按照上面的步骤不就行了吗。”我说“对呀,我怎么把说明书忘了?”
我按照上面的步骤来做。我先把水杯拿出来往塑料杯里倒了一些水,再把肥皂放入水中,然后等肥皂融化之后。就把长吸管沾了一下水,用力一吹。吹出来的不是泡泡而是水。我觉得再试几次可能会成功。我用反反复复的试了好几次,吹出来的还是水。
我试了轻轻地吹,我真吹出了泡泡。啊,我试验成功了。老师问我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肥皂水可以吹出泡泡吗?”“想!”我们异口同声的说。
老师告诉我们“因为肥皂水能形成一层肥皂膜,肥皂膜不容易破碎,当你们吹气的时候肥皂膜就一点一点的膨胀起来。变成肥皂泡,就像吹气球一样。”
啊,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为什么肥皂水可以吹出泡泡的知识。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篇3
周日下午闲来无事,我在家上网查看各种有趣的生活实验,其中学而思科学的一项小实验是关于论证水的表面张力的,浅显易懂,有趣直观,让我很感兴趣。
这个实验做起来非常简单,所需材料也不复杂:一张a4的纸,一小盆清水,一把剪刀,彩笔若干。我首先在a4纸上,画出几朵漂亮的小花,用彩笔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用剪刀把这几朵小花都剪下来。剪花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一定要把每个花瓣都剪得很均匀到位。我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沿着每一片花瓣的边沿把花剪了下来。然后,把每一朵花的花瓣往里面折叠,然后让几个花瓣重叠在一起,压紧成为一团。接着我就去准备一小盆清水,然后把这几个重叠压紧的小花团放在水面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只见盆里的小花团一朵一朵,慢慢地舒展开了它们的花瓣,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关于植物的`影片一样,慢动作地开花,让人特别有梦幻感。过了一会儿,几个小花团全部都完全展开了,漂浮在水面,像极了一朵朵鲜艳的睡莲。我意犹未尽,又做了好些小花团继续投进水盆里,最后,看着一盆子盛开的颜色各异的睡莲形成了一个小型人造盆景,我露出了高兴又得意的笑容。
水中开花的实验就是一个关于论证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水的表面张力它是一种特殊的力,是液体性质的一种表现,它就像人的手一样可以把花瓣拉开。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水面张力的表现。比如,关上水龙头之后,管口会有一滴小水球挂在那里,却不滴下去。
这个简洁生动的实验告诉我们:科学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科学了解科学,科学并不仅仅只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做的那些尖端高深的实验,也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和状态,所以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篇4
今天,我和弟弟还有妈妈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叫“扎不破的塑料袋”。
实验开始,我先往塑料袋里灌满水,接着妈妈帮忙把塑料袋口给绑紧,拎在手里,然后弟弟用铅笔戳塑料袋。只见弟弟兴奋地拿起一支铅笔戳了进去,突然,弟弟大叫:“哎呀,不好,水都流出来了。”原来因为他动作太慢,导致袋子破口太大,水都流出来了,第一次实验失败了。
第二次弟弟学乖了,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铅笔往塑料袋里面插进去,我们仔细一看,塑料袋没有漏水,我兴奋地说:“耶,我们的实验成功啦!”接着我也拿了一根笔试了一下,塑料袋也没有漏水。妈妈也来了兴趣,也拿起一支铅笔迅速地戳进了袋子,我们三个人把一根根的铅笔都戳进了水袋,最后塑料水袋变得像一只可爱的小刺猬了!
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有时候铅笔戳进去,水不会漏出来;但是有时候铅笔戳进去,水却会流出来呢?”妈妈微笑着告诉我,因为塑料袋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当铅笔快速地插入塑料袋时,摩擦产生的热量会让分子彼此牵引而收紧,于是塑料袋与铅笔之间就会紧密结合起来,所以水才不会漏出来。有些铅笔戳进去会漏水,是因为你多动了一下,袋子孔变大了,所以一些小缝里就会漏出水来。”
这次小实验实在是太有趣了,我从中懂得了好多道理。我也喜欢上了做小实验,我以后要做更多的实验,希望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篇5
今天周末,我做完作业刚想打开电视看动画片,爸爸叫住了我。他一脸神秘地问我:“如果把杯子装满水,用一张纸片盖住杯口,再把杯子倒立起来,你觉得水会流出来吗?”“当然会啊!纸片那么轻,纸又怕水,怎么能当杯盖用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爸爸微笑着说:“假如我能让一滴水都不洒出来呢?”“真的假的?”我满脸疑惑,半信半疑。爸爸自信地说:“不信?那我们一起试试!”我一听可来劲儿了:“好啊!我最喜欢做实验了!”
我找来一个玻璃杯并装好水,然后用一张比杯口大些的白纸盖住杯口,右手按着白纸,左手慢慢地开始将杯子倾斜,可还没等我把杯子倒立起来,杯子里的水就“哗"的一下,全都流了出来。“哈哈,老爸你吹牛的吧!”我幸灾乐祸地说。“你的方法不对!”老爸一脸坚定,“来,看我的!”只见他先把杯子重新装满水,但和我刚才不一样的'是,他这次把水装得满满的,接着他把纸片轻轻地盖在杯口,然后拿来一本我的漫画书,放在上面压了压,最后对我说:“来,你再试试看?”我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拿起杯子,缓缓地倾斜、倒立……我紧张地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重蹈覆辙。咦?这次盖住杯口的纸片竟然纹丝不动,牢牢地粘着杯口,杯子里的水竟然一滴都没漏出来。哇!成功了!
爸爸一讲解,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实验名叫“倒立的水”,利用的是大气压力的原理。我们生活的空间里充满空气,而空气中是有大气压力的。当我们把杯子装满水时,杯子里的空气就变得很少了,而盖上的纸片紧紧地贴着杯子里的水面,挤出了剩余的少量空气,接近成为了一个真空状态。这时,大气压力会把纸片紧紧地压在杯口,哪怕是把杯子倒放过来,这股压住纸片的大气压力,也远大于水的重量,所以杯口的纸片就能“托”住杯子里的水,不让水流出来。很神奇吧!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原理随处可见。比如家里常见的"小身材,大力气"的吸盘挂勾,同样是这个原理。
今天的实验让我受益匪浅,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增长了科学见识,还增添了我探索科学的兴趣。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万物都有“秘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更多科学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篇6
水往低处流,这是谁都知道的常识。可我做的一个实验却证明,哪怕是常识,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发生改变。
用纸盖住倒满水的杯口,再让杯口朝下,就能让水不流出来。真的吗?一张纸片就能挡住满满一杯水朝下冲?
我准备了一个杯子和一张普通的打印纸,到洗手台前接了一杯水。我非常怀疑,空气竟然能托得住这么重的一杯水?会不会一次成功呢?想起爱迪生在寻找灯丝的时候失败了五千次,我就做好了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的准备。我像给病人做手术的医生,以无比的专注,将卡纸搁在杯口。当卡纸碰到硬硬的杯沿时,发出轻微摩擦的声音。立刻,纸上出现了一圈水印。我用左手掌按住杯口的纸,右手轻轻端起杯子,慢慢翻转。我的心嘭嘭跳,等待着最终结局。当杯子完全头朝下的`时候,我注意到杯口附近的纸上出现了一道水流。完了,杯口和纸片之间有空隙,那么空气会进入,实验不会成功了。我揣测着,把左手移开。一秒钟,两秒钟,哗啦!坚持了两秒不到,水就倾泻而下,果然失败。
再试试呗!第二次,我照样小心翼翼,结果一秒钟没到水就冲破了卡纸。难道我设想着不一定成功它就真的失败了?不对,一定有原因。
我仔细观察杯口,发现杯沿上有一个极小的缺口,原来空气就是从这里进出的!做了两次实验,居然在用破损的杯子,我忽然产生一种被自己耍弄了的恼火。不过没关系,发现问题就解决了一半问题。我重整旗鼓,又拿了张纸,找了一个大小差不多的杯子。
这回我特别仔细地检查了杯沿,确保它完好无损,再次实验。
卡纸上又有水偷偷溜出来。果然完败!
奇怪了,什么原因?会不会是因为杯口太大,容易出现漏网之鱼?如果杯口小一点呢?我马上找来一个矿泉水瓶子。那么小的瓶口,要托住一整张a4纸,可能又会失败。于是我把打印纸剪成便签纸般大小。
接水,盖住,翻转。
滴水不漏,一秒,二秒,三秒我数了二十秒钟,水没有冲出来。成功了!为了证明这水的确不往下流,我要摇摇看。左右摇晃,纸片没动静;上下抖动,水也没出来。我真实地感受到空气的强大力量。
如果周围发生什么奇迹,我会在惊叹之余去找寻答案水不往下流是因为特殊的外部条件,奇迹的发生也必然有它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