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课文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4-03-22 作者:Gourmand

教案是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编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树课文教案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树课文教案模板8篇

树课文教案篇1

教材分析:

1、本课的教学准备,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可以启发学生对春天景物特点的了解,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9个,注意和形近字区别。“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4个,书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字:“演”字里面有一横,写时不要丢掉;“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是“水”。还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如,“尖”,上小下大,“稻”与禾有关,“漾”与水有关。让学生根据字形规律记忆生字。

3、本课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优美,构成生动、感人的意境,教学时要把学生引入情境。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来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对春天的了解;也可以用媒体等其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特征和美丽。还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第一自然段是从近处看到的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合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燕子。第二、三自然段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态。最后从远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教学中还可以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

5、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全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图,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深深的热爱之情,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在朗读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大意。再读,让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和情景,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当学生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是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展现课文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春天美好景物的想象;或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美感;或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美景中去。最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读,教师给予指点和解说,比如,抓住课文的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比如,指导朗读春天一段,要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要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6、要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比如,理解春天的特点和燕子的活泼可爱这一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为春天增添了动势和情趣,使这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往。教学中还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内容和体会表达的情感。例如,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要让学生想象花儿争相开放的春天的特有景色。“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燕子成了音符”让学生展开想象,仿佛自己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来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并体会“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意思。从中了解作者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特有偏爱,以及赞美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感情。

7、学习词句,积累语言。本课描写生动形像,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比如“凑成”,有身形灵巧、搭配和谐的意思;“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聚拢”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意思,再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生动活泼的春景;“横掠”可以通过画面演示,了解这种姿势,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准确。“掠”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多么像五线谱啊”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五线谱,可以让学生看看五线谱,知道五线谱和音符是什么样子,再体会课文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打比方。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再背诵下来。指导背诵要指点背诵方法。背诵本课,可以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及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8、课后思考练习题及泡泡。第1题是读背的要求。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完成,背不下来的可以留作家庭作业。第2题是讨论题,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完成。重点通过第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燕子,以及自己对燕子的了解来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大家总结出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就可以了。第3题可以结合课堂学习进行,让学生根据例子的提示,明确什么样的词语称作好词,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好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然后和同学讨论交流。选做题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文中泡泡“我能想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这是培养想象力的练习。读文章想画面,可以结合课文学习进行。在学生读懂词语的意思后,再想象生动而热烈的春天景象。教师可提示学生想象春天都有哪些动物、植物能出现。文末泡泡,既是想象的练习,又是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作用的练习。要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五线谱,再想想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了解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非常像五线谱。这是通过引导想象来完成的。同时,燕子作为音符,正好谱成了春天的赞歌,与最后一句话形成了必然的联系,更好地体现了歌颂春天的主题内容,体会用“五线谱”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五遍,家长签字

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优美句子,并抄下来。

画出含有课后生字的词,借助学习工具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师: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词语,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诵。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并能从中学习一定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学习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愉快的寒假结束了,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机的春天,(出示教学挂图)你能用你知道的有关春天的成语来描述这幅图吗?(指名说)哪位同学知道“莺歌燕舞”是什么意思?

2、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为春光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燕子》。(板书课题:燕子)

(指导书写“燕”)

“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生仿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提醒学生注意:

拢、掠是边音;

俊、晕是前鼻音;

横是后鼻音;

俏不要读成xiao,拂不能读成

(2)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1)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交流,并在习字册上逐个进行描红。(容易出错的可以多写几遍,简单的可以少写几个)

树课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一、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二、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阅读赏析,理解和感悟含义较为深刻的字、词、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幻灯片、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引疑问

1、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课题,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将“战”字写大些,引导学生围绕“战”字提出问题。

二、由疑促读,整体感知

1、小结学生的问题,引导自读课文。

①按“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段。

②读准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交流沟通。

3、指名分自然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联系文中的句子,引导朗读感悟表现形势危急和子弟兵英勇气慨的词句。

3、指导朗读。

4、你读出了什么或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指导书写。

2、师生一同查找有关1998年抗洪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切入课文

1、学生、教师分别介绍所查找的资料。

2、小结资料内容,切入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主要介绍了哪几个场景?

2、引导概括。

(①拼命保堤 ②铮铮铁汉 ③群众救星)

3、学习场景一:拼命保堤

①看幻灯图片,用自己的话想像图意。

②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④指导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突出语速和音高的变化。

4、学习场景二:铮铮铁汉

过渡读:师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大家叙述铮铮铁汉的事迹。

②引导画出文中的动词。

③指导朗读黄晓文被钉子扎伤的句子。(重读动词)

5、学习场景三:群众救星

过渡读:师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

①默读,思考: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②回忆所查的资料,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③战士们是怎样去营救的?引导朗读文中的话。

④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面对如此英勇的战士,人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

⑤指导朗读。

三、小结

1、师激情概括,切入第三段。

2、朗读第6自然段。

四、作业

1、选取一个或几个场景,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师生有感情地背诵第5自然段。

二、观看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三、回顾影片和全文

1、影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述说感动的理由。

2、文中哪些段落在影片里出现过,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或影片中的一个场景,编演小课本剧。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3、真情的回报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6篇《课文《大江保卫战》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树课文教案篇3

一、教材简说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2、指导学生自读故事,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3、指名说说自已读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4、让学生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

5、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

6、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的认识。

三、指导写字。

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再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最后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字后继续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5)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6、分角色朗读。

(三)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树课文教案篇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题质疑,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字中前鼻音较多,如“厌、滥、贫”等,让学生多读读,还要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如“树冠”、“埋怨”、“暖和”等。

2、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让学生在自读中知道小云雀和妈妈都飞到了哪些地方,分别说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知道“心愿”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吗?

出示文中写小云雀心愿的话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好“太重要了”、“我一定”、“重新变成绿洲”。

(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课文,感悟“心愿”

(一)设问过渡

小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为什么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这个故事吧。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直切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二)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过渡:“夏天到了,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去看看。”他们先来到了哪儿呢?

我们也跟着云雀一起飞去看看吧!

1、观看课件:一片贫瘠的沙漠,到处都是沙子,寸草不生,狂风肆虐,黄沙漫天飞舞。

(学生交流感受)

你们愿意待在这儿吗?小云雀愿意吗?

指导读小云雀的话

理解“埋怨”

(语气中带点责备,这就是埋怨。)

有感情地朗读

2、妈妈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看到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出示对比图片)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

云雀妈妈也是这样想的,每当她想起这儿以前是茂密的森林,而如今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她就觉得——(心疼)。

谁再来读一读云雀妈妈的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树课文教案篇5

一、“我是小先生”

1、揭示文题,设置情境。看了课文题目,同学们一定想知道狐狸和老虎之间发生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小先生(课件出示:我是小先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完全文。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的时候,不但让汇报的学生说说理由,还让他带着全班的小朋友读、写,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课前制作好的生字词课件作必要的指导,并在情境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时,学生的发言可以是读书,可以是谈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是对相关内容的复述。

二、“我是小导演”

1、播放展示故事情节的动画课件,在音乐声中,师配着画面上动物的表现绘声绘色讲述故事。

2、借助故事讲述营造的课堂氛围激趣:小朋友们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呢?在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师:想演好故事,就要有好的导演来指导,小朋友,我们都来做一回小导演,来研究一下怎样演好这个故事。

3、让学生以“小导演”的'身份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表演。师提示:比如说,小动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板书:语言、动作、表情)。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认为可以表演的内容。

4、引导学生再次以“小导演”的身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表演内容,研究一下该怎么演。小组学习开始前,老师提醒每组的学习小组长要安排好小导演发言的次序,并让小组成员在讨论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大,以免影响其他小组。

5、学生汇报各自研究所得。

(1)要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的句段:(课件)

①“你敢吃我?”(狐狸)“为什么不敢?”(老虎)

②“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狐狸)

③“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狐狸)

④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2)需借朗读和动作表演引导学生着重领悟的词语:(课件)

①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②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

③“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④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抓子。

⑤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3)交流过程中,有两处需寓读书方法指导于表演指导之中:

①老虎和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时的位置。从研究老虎和狐狸行走的位置入手,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能“读出”两者位置的三个句子。

②森林里的小动物们看见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走来时相互间会说些什么。启发学生于情境中大胆想像,寓“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指导于学习活动之中。

③在交流中,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并借助评价,推进朗读和理解领悟。

三、“我是小演员”

1、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相应的头饰表演故事。

2、请一小组到讲台前汇报演出。演出后,请其他小组同学评价。

四、“我是故事大王”

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学生可以用上自己的语言,并可吸收几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成果,丰富故事的内容。

五、“我是小裁判”

1、让学生自由发表对狐狸的看法。

2、在学生对狐狸有了不同的看法后,请学生当一回裁判,发放印好的作业纸,把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写下来。

3、请2~3名学生带着自己写好的作业纸到讲台前,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展示,同时请写的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意见。

4、师小结: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小朋友来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老师尊重每个小朋友的意见,这只狐狸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呢?课后,同学们与老师、与家长、与同学继续讨论吧。

树课文教案篇6

这组课文有四篇:

一、《天火之谜》

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三、《诺贝尔》

四、《滴水穿石启示》

应当说这个主题单元,主题清楚,那就是“百折不挠——讴歌了一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伟大人群像”。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熟,尤其是教法、学法、形式多样,具体来说:

一、运用对比,读懂信念。

1、《国榷》一书数字的对比。(时间上;年龄上……)让学生读懂谈过治学的刻苦,治学的严谨、治学的困难等;老师紧扣文本,让学生去触摸文本,研读文本,并体会数字背后的含义,读懂谈迁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信念;

2、两次撰写《国榷》的对比。

3、谈迁在《国榷》一书完成后与失窃后心情的对比。

二、扣词导读,感悟形象。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三、适度拓展,链接生活。

交流搜集的资料,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打垮的人。

四、批注阅读,符合教材特点。

(苏教版教材:写字、写话、批注)

说话练习

个人由此联想到:

既然这组课文讴歌了一组伟大人群像,怎样讴歌?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位成功人士,肯定有许多“相关数据”。这一组课文有直接写,也有间接写的许多数据。我想这是我们研读教材应该关注的事,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数据?因为这是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为看似简单的数据,其实背后的`世界是相当丰富的。这也许就是这一类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我想苏教版教材编写者在这此类型教材的编写上,肯定启动了这一重要思维。

这节,有两个数据只要我们关注了,了解了,这一课的教学自然也变得简单了,那就是“500万、500多万”。看似重复,其实一点也不重复的数据,因为两个数据的内涵不一样的。

这一点上,孙老师似乎强调了。

另外,这篇文章还能够引领学生进行一种特殊的习作训练。历史人物非常多,怎样用一篇文章的方法去写一个历史人物?一是占有资料,二是从资料中找到最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数据,三是从数据中找到灵感。有了这三步,写起文章来不也就简单了吗?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使用了这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思维。如何引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不就自然而然地贴在一起了吗?

树课文教案篇7

一、字词教学,重点突出。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生字教学不再是教学的重点。杨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时,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个词语比较难读,然后对该词语进行领读,以达到以点盖面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多音字“爪”的正音,课文中有一个词语是“前爪”(qiánzhǎo),而这个“爪”比较难读,学生很容易读错。于是,杨老师特地指出来,让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学生一开始就存有正确的概念。另外,杨老师还告知学生,“张牙舞爪”也读“zhǎo”,从课内到课外,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教师语言具有导向性。

在语文课堂上,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极高,因为教师语言的导向性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方向和准确性。杨老师的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面对学生的回答也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比如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学生从读中知道了赵州桥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杨老师马上说“你知道了它的历史”。当学生说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杨老师就说“你知道了它的设计者和建造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完第一段时,杨老师便说:“听了你们的朗读,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了。你们想不想呢?”这样的回答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还有在第二段的学习中,杨老师依然用她具有导向性的语言回应着学生的回答。如在感受赵州桥的雄伟时——

生:从桥长五十多米,宽有九米多,我感受到赵州前的雄伟。

师:你从数字上看出了它的雄伟。

生读: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师:用三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雄伟。

这一系列的数字的确说明了赵州桥的雄伟,而杨老师毫不累赘的话语简洁又明了地暗示了学生的善于解读课文,为杨老师这样的教学机智而喝彩。

三、借助多媒体突破难点,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李春在设计整座桥时,为什么在大桥洞的顶上还有四个小桥洞呢?这样的设计到底好在哪呢?这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杨老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出示了两张河水上涨时水如何从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流出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由于直观的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样设计的原因。

生1: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发大水的时候水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出,桥就不会被冲坏了。

生2:这样设计既减轻了河水对桥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3:这样设计,水冲过来时可以从小桥洞里流出,对桥的影响就小了。

树课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7个一类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复述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生字特点分类识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识记7个一类字

教学准备:课件 生字卡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 2、学习生字 3、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美猴王孙悟空吗?(生介绍孙悟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二、初读神话理解大意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师范读,生听字音。

3、自由读课文

4、指名分段读

三、学习生字

1、引导生分类学习生字

(1)数笔画:命:生命 生活能力 如:性命、救命、拼命

(2)上级对下级:命令 奉命

2、部件组合法

守:保持 守城 墨守成规守门

通:通过 通行 四通八达通信 通知

饮:与餐饮有关

喝,喝水,饮水 饮用;饮品,冷饮饮料

计:妙计 不计其数 计划计较

站:学习一个新的偏旁“立字旁儿”

站队 站岗

3、复习巩固:

(1)同桌间互数笔画 (2)猜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习二类生字。

2、 复习生字。

3、 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开火车读字

二、学习二类生字

1、从文中找出二类字

2、同桌间互读

3、认字卡、组词

三、理解课文 指导朗读

1、看影碟增强对课文的感悟

2、生自由练读课文

3、说说读懂了什么?

找一找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原因

4、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给大家读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你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四、作业:熟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1、想知道: 2、不懂:

3、原因: 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1、找朋友连线

明题意 连线 读读 说说知道的近义字

2、读读会写的写下来

同桌间读熟 试讲讲词语的意思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 形容数量很大

四通八达:原指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行,形容交通及为方便,形容沟通各个方面。

守口如瓶:闭口不说,就象瓶口塞紧一样,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

起死回生: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多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

大摇大摆:形容走路挺神气、满不在乎的样子。

3、选选填填

讲题意 填字写正确 读读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生字 2、表达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开火车读字

二、表达练习

1、复述:

(1)讲方法:①认真读课文弄懂大意 ②弄清课文中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复述并不是背课文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⑤要有感情讲清主要意思

(2)组内练习复述(3)班内复述

2、读读说说

师范读 自由读 开火车读 自由组合表演

三、作业:找找有关孙悟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