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现在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需要使用的,通过写教案可以规范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神奇的树教案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神奇的树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波洛克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尝试用滴流的方法绘画,体验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4、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重难点
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用滴流的方法作画。
启发幼儿发挥想象,感受波洛克的画。
活动准备
波洛克的画、纸张、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吧?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一边跳舞一边画画?有一位叔叔就能边跳舞边画画,想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是波洛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二、欣赏波洛克作品。
1、欣赏第一幅作品《畅想》
提问: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觉得他的画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来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小结:这些流畅的线条和亮丽的色彩,好像把我们带到了……让我们的心情快乐又愉悦。
2、欣赏第二幅作品《第五号,1948》
(1)提问: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线条?有哪些色彩?这些暗暗的颜色和乱乱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
(2)小结: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很压抑很难过,这些暗暗的色彩,乱乱密密的线条,让我们的心情很难过,好像走进了……。
3、欣赏波洛克其他作品,将波洛克作品放大,让幼儿自由欣赏。
4、你最喜欢哪副画,为什么?(追问,抓住颜色和线条)
5、波洛克叔叔的这些画神奇而美丽,他的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画里,只有颜色和线条。但他不是用笔直接画出来的,你想知道他是怎样画画的,想不想知道波洛克叔叔的故事?
三、介绍波洛克。
1、出示1912
师:1912是什么意思呢?幼儿猜测。
教师播放录音。
波洛克1912年出生在美国,因为在他的画面上只有一些线条和色彩。所以别人把他的画叫做“抽象画”。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师:原来1912就是波洛克叔叔出生的时间。
2、出示:滴流
波洛克喜欢用很大很大的纸或者画布画画,因为画布实在太大了,所以索性把它铺在地上,用笔沾颜料滴到画布上,有时沿着画布的四周作画,有时就干脆提着戳了洞的颜料桶在画布上来回走动,人们把这种画画方法称为“滴流”。因为波洛克喜欢听着音乐边跳舞边画画,所以,人们又把他的画叫做“行为绘画”。
(3)讨论:浏览了这些知识的宝藏,小朋友你知道了些什么?
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很高兴,我也想用波洛克叔叔作画的方式,把我的心情画下来,教师示范。
四、尝试滴画。
1、教师示范。
2、师: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用滴画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线条和颜色滴画?
3、师:波洛克叔叔说过颜料都是有生命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起舞,用这些美丽的色彩和线条把自己的心情都大胆的表达出来吧。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幼儿自由选择颜料,滴画时笔放低一点,小心不要滴到身上和同伴身上。
五、展示讲评。
1、老师当记者采访:这位小画家,你好,你今天玩得高兴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画吗?画了些什么?
2、幼儿介绍。
我的反思
1、怎样欣赏抽象画
我知道艺术作品主要是表诉一种感觉,至于像什么是其次。欣赏抽象画应该从整体上去感受,让幼儿用语言去表述。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引导是关键。孩子对画面的局部的欣赏比较关注,如果教师不踩刹车,孩子们说上一节课也说不完。而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只能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很难用语言来表述。
2、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层次的欣赏
欣赏一幅画,并不仅停留在像什么,要更深层次的挖掘,老师的提问设计很重要。如何层层深入的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是关键。
3、如何引导幼儿课后延伸,使欣赏更深入
欣赏波洛克作品及尝试他的作画方法,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可以有很多的延伸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他的作品(比如从欣赏者的心情,画家作画时的心情,颜色也代表着心情、一种颜色代表着一种心情等多角度的去欣赏),也可以尝试波洛克的其他作画方法,用木棒、笔沾颜料滴到画纸上或用树枝、泥沙等工具作画,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不一样的感受。
大班神奇的树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由于地球引力,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感知不同物体下落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白纸、小沙包、羽毛、夹子、彩带、积木。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把这沙包(白纸)往上扔,会发现什么?
(2)这些东西都怎么样了?(掉下来)
扔上去的东西为什么往下落?
因为地球引力,抛扔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这些物品下落时哪些快哪些慢?(同一高度)
(2)讲解表格,幼儿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同时抛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4)校对表格,共同发现证明白纸、羽毛、彩带、下落速度慢,而沙包、夹子、积木的下落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小结:知道由于地球的引力物体都会下落。在同一高度上,重的会比轻的落得快。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得高,落下来也快。
三、幼儿尝试探索
1、有没有办法,让两张相同的纸,一张纸落得稍快一些?
2、大胆想像和尝试,找出答案。
将一张纸用夹子夹住,下落时速度会加快。
3、知道物体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大班神奇的树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积极创编故事中的人物对话,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呲——地一按按钮,车子变得……”经典句式,大胆想象、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3、体验帮助他人与接受他人帮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一幅,卡纸做的折叠式出租车一辆,小熊、蛋宝宝图片各一张。
2、幼儿游戏用的动物胸卡(刺猬、长颈鹿、鱼、小熊、蛋宝宝各2个)。
3、开汽车的背景音乐,塑料圈10个。
活动过程:
一、猜想导入
1、师:小猴新买了一辆出租车,可是它在送小动物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麻烦,于是它将这辆出租车进行了一番改造,这样就解决了许多问题。你们来猜一猜,它会对汽车进行哪些改造?为什么?
2、师:小猴的车到底是怎么改造的,我们一起跟着小猴的出租车出发,去看一看吧!
二、创编故事(第1段)
(一)创编人物对话。
1、师:咦,前面是谁呀?(出示小熊卡片)小猴会怎么邀请小熊上车呢?幼儿模仿司机招呼顾客的语言。
2、师:还能更热情点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猴。(师幼共同表演)
3、师:小熊说“好好好”。(用图片演示小熊上车)哎呦!小熊怎么了?(车太小,小熊太胖了。)
4、师:小熊还愿意坐车吗?小熊会怎么说?(你的车太小了,我要等大一点的车。)
5、师:小猴却说“别急,包你满意”,小猴会怎样改造让小熊满意呢?
(二)欣赏精彩句式。
1、师:小猴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它在车上装了一个神奇的按钮,只要一按按钮,“呲”的一下,车子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我们来试一试,一、二、三,呲——(教师打开教具车折叠部分,把车变大。)
2、师:咦,车子怎么了?这样,小熊愿意上车吗?小熊坐在车上感觉怎么样?
3、师: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在座位上伸展四肢,放松一下。)哎呀,真舒服!
4、师:现在,谁来说说刚才小猴的办法?(引导孩子讲出经典句式:呲——地一按按钮,车子变得……)
三、创编故事(第2段)
(一)创编人物对话。
1、师:小猴厉害吧?我们继续跟着小猴出发吧!嘀嘀嘀,又遇到谁了?(出示蛋宝宝图)瞧一瞧,蛋宝宝怎么了?
2、师:看到蛋宝宝这么伤心,小猴会怎么问?蛋宝宝会怎么说?我来当小猴,你们当蛋宝宝,我们来表演一下。
3、师:小猴听了蛋宝宝的话又会怎么说?
4、师:蛋宝宝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它坐车有什么困难?
5、师:蛋宝宝会怎么说?小猴会怎么帮蛋宝宝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点评时语言要丰富,如:这个办法很安全,这个主意不错,这样一定很舒服,你真是个聪明的小司机,等等。)
(二)套用经典句式。
1、师:小朋友想到了这么多好办法,那小猴是怎么办的呢?小猴要按车上的神奇按钮了,我们帮它一起按。一、二、三,呲——看一看,真的会变吗?(打开教具汽车的车门)哇,跳出了一个圆垫子,瞧,蛋宝宝现在怎么样了?
2、师:现在谁能说说小猴的好办法?幼儿讲述第二段故事内容。
四、完整欣赏
师:小猴动脑筋改造出租车,为小动物们坐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教师配乐完整讲述师幼共同编出的故事)
五、语言游戏
1、师:你觉得小猴怎么样?老师觉得你们比小猴更聪明!小猴帮助了小熊和蛋宝宝,名气更大了,很多动物都来坐它的车了,瞧瞧,谁来了?(出示游戏用的5种动物胸卡)
2、师:它们坐车会遇到什么困难?小猴会怎么解决?(幼儿相互讨论后个别发言)
3、师:这么多动物要坐车,小猴一个人忙不过来,它就开了一家出租车公司,想请小朋友来当司机,你们愿意帮忙吗?请大家两个人一组,一个当司机,一个当乘客。乘客要说出自己会遇到的困难,司机要说出用什么办法帮助乘客,乘客要等司机想办法解决了困难才上它的车。
4、先请扮演乘客的小朋友来拿胸卡戴好,再请小司机握好方向盘,汽车要出发了。(音乐响起,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游戏。)
5、交流游戏中的创编。师:谁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你们是怎么玩的?
六、结束活动
师:小司机带着你的乘客到外面去玩吧!
大班神奇的树教案篇4
冷暖我知道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天气冷暖情况,自己增减衣物。
2、了解让身体变暖和的方法,照顾自己。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热豆浆一杯。
2、手偶一个。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手偶表演引出活动。
1、幼儿观看老师进行的`手偶表演:天凉了,一个小朋友对自己说:“到户外活动一会就会暖和的。”于是这个小朋友在户外跳绳,踢毽子,不一会感到有点热了,将外套脱下,拿出手帕擦擦汗。休息一会说:“赶快穿上衣服吧,当心受凉。”最后他开开心心的去好朋友家做客。
2、教师:刚才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到户外活动?感到热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感到凉的时候他是怎样做的?
二、天气变了,提醒幼儿要随时增减衣服。
1、教师: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深秋的天气和夏天比感觉有什么不同?
2、教师:我们感到冷,该怎么办?(让幼儿知道,天气冷了要多穿衣服,可以戴手套,围围巾等。)
3、教师:天气凉了我们还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变暖和呢
三、请幼儿到户外活动后进教室谈谈感受。
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教师提出户外活动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2、教师:去户外户外活动有什么感觉?
3、教师:如果感觉热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请幼儿喝热豆浆,感受天气冷了喝豆浆也会变暖和。
教师:喝了热豆浆有什么感觉?
五、结合幼儿用书,总结热和冷时该怎么办。
1、教师:看第10页的图,操场上的小朋友在干吗?活动后身体有什么感觉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教师:感觉热了小朋友该怎么做的?
3、教师:看第11页的图,小朋友感觉怎么样了?可以怎样做就变暖和了。
师生共同总结:感觉冷和热时应该做防御和调节措施。
大班神奇的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幼儿初步了解磁铁吸铁的特性。
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形式的磁铁 。2、回形针、钥匙、纸片、雪花积木、硬币、螺丝、塑料玩具、图钉等物品。 3、记录单活动过程。
1、教师在活动区投放材料:磁铁、小铁片、曲别针、积木、插塑,让孩子们游戏。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种有魔力的玩具,想玩吗?
教师出各种形状的磁铁,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形状、颜色。
并提出问题:想知道它有什么魔力吗?请小朋友把它放到玩具框里试一试,玩一玩。
2、幼儿在玩中发现问题——磁铁上吸附了东西的现象。
提出来问题:你发现了什么?那么磁铁都能吸什么?
3、 让幼儿猜想结果,并为各组幼儿准备记录单,让幼儿把他们的猜想画在记录单中。
4、幼儿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看看自己猜想的现象是否发生了?
5、再次试验、并填写记录单。
6、幼儿把自己试验的结果统计出来,得出结论:不能吸积木,只能吸铁制品。(幼儿把自己的结论与大家交流分享)
7、了解磁铁的作用:教师出示没有鱼钩(有磁铁)的钓鱼竿,示范钓鱼,请小朋友想一想为什么能钓上鱼?
8、动脑筋、想办法。老奶奶缝衣服时,一不小心针掉在地上,老奶奶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十分着急,请小朋友想办法?
9、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里用到磁铁(文具盒、钱夹、妈妈的包、冰箱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中的引导作用,本次活动,我先引导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了起来,几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张渝雅大声说了下面有磁铁。
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积木、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能吸起来,经过试验以后才发现积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硬币可以被吸起来,并把自己所得到的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部可以被磁铁吸起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试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还可以鼓励他们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寻找可以被磁铁所吸引的东西。
大班神奇的树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对我的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趣,就为他们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了解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合作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水瓶、木板、纸、布、磁铁的小人、公园的背景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有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大;考吧.幼,师网出处到底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种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磁铁和装有各种小东西的封袋,假如你们想知道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就用磁铁吸吸看,然后互相说一说,吸住了哪些东西?”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吸不住木块、布条、玻璃......
2、记录
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那我们把这些能吸的东西通通都记下来好吗?
师发记录表,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不能吸的东西下面画“×”。
小结:请你们记住这些可以被磁铁吸的东西和不能被磁铁吸的东西。
(三)讨论活动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
3、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师:“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能变魔术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玩魔术好吗?”
2、让幼儿玩磁铁,让磁铁粘着桌子下面移动,看桌子上的铁制品也会跟着移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中的引导作用,本次活动,我先引导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了起来,几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张渝雅大声说了下面有磁铁。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积木、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能吸起来,经过试验以后才发现积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硬币可以被吸起来,并把自己所得到的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部可以被磁铁吸起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试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还可以鼓励他们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寻找可以被磁铁所吸引的东西。
大班神奇的树教案篇7
活动意图:
要使班幼儿领会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只有让幼儿参与各种操作活动和开展有目的的游戏活动:去尝试感受、探索、发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使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积极情感。
活动目标:
1、由于地球引力,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感知不同物体下落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白纸、小沙包、羽毛、夹子、彩带、积木。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 把这沙包(白纸)往上扔,会发现什么?
(2)这些东西都怎么样了?(掉下来)
扔上去的东西为什么往下落?
因为地球引力,抛扔物体在空中都会自由下落。
二、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这些物品下落时哪些快哪些慢?(同一高度)
(2)讲解表格,幼儿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同时抛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4)校对表格,共同发现证明白纸、羽毛、彩带、下落速度慢,而沙包、夹子、积木的下落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小结: 知道由于地球的引力物体都会下落。!.快思.礁网出处!在同一高度上,重的会比轻的落得快。轻而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得高,落下来也快。
三、幼儿尝试探索
1、有没有办法,让两张相同的纸,一张纸落得稍快一些?
2、胆想像和尝试,找出答案。
将一张纸用夹子夹住,下落时速度会加快。
3、知道物体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大班神奇的树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观察条形码,感知条形码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
2.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和购买物品的活动,用完整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条形码的特点。
活动准备:
1.老师提前与超市联系,请工作人员为幼儿介绍条形码在他们工作中的应用,请每位家长为幼儿准备5元人民币。
2.图书,衣服,书包,杯子,药瓶,相框,化妆品盒等有条形码的物品每人一件。
活动过程:
1.说一说,我知道的条形码。
----老师出示一本图书,引导幼儿看条形码,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黑黑白白的条条是什么吗?还有哪些物品上有这样的条条呢?
----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后简单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条形码的知识。
----老师告诉幼儿条形码是由粗细不等的直线和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并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条形码。
2.比一比:感知条形码的特点。
----老师出示衣服,书包,杯子,药瓶,相框,化妆品盒等有条形码的物品,请幼儿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上的条形码是什么样子的?
--师幼讨论:这些物品上的条形码一样吗?为什么?
3.听一听:了解条形码在超市的应用。
----老师带领幼儿到附近的超市参观。
----请超市工作人员为幼儿讲解条形码在超市的应用:在超市买东西时有了条形码,就只需将商品的条形码在感应器前晃动一下,就可以查出物品的价格子条形码就像物品的身份证,不同的物品条形码也是不同的。
4.试一试:我去超市买东西。
----老师提醒幼儿所买的物品不能超过自己所拿人民币的面值。
----让幼儿自己选择需要的物品,结账后到超市的出口处集合。
----回幼儿园,老师组织幼儿共同讨论各自所买的东西,观察上面的条形码。
活动建议:
1.如超市离幼儿园较远,第三环节"了解条形码在超市的应用"也可不去超市现场,改为播放老师事先采访超市收银员的视频代替;第四环节"我去超市买东西"可不在本次活动进行,改为让家长自由带孩子去超市购物。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比较不同物品上的不同条码。
3.建议家长和孩子一搜集体条形码在其他行业应用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一起了解条形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仓库管理条形码系统、工业产品中的应用、办公自动化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