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我们在追求梦想中的宝贵经验,写好心得体会不但能够提升我们的眼界和写作水平,还会让人对你刮目相看,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实践论》心得7篇,感谢您的参阅。
《实践论》心得篇1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体系概论课上,我曾多次听到老师提到毛主席的《实践论》。于是,我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借着上学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余温,拿起了《实践论》,希望可以从领袖的著作中摄取营养。在此,我来阐述一下个人学习后的认识。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的。文章首先阐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们的认识不论是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都是由实践开始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章第二部分阐述了认识的过程。毛主席最后总结认识的过程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的观点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习也不例外。
对“实践”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提到实践,就不能不谈到人的认识问题,因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实践论中的`重要内容。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认识了人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论中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可以在学习数学中得到体现。初学数学时,老师先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字运算,使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计算的基本认识,然后再训练学生的计算实践能力。这就充分说明了实践是实践论中的第一步。当我们熟练了计算,随后又学习更加深层次的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这样的—个过程无疑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观点,而同时,认识也伴随着实践由低级向高级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发展。
随着数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进入到专业系统的学习,这时我们开始学习微积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学科,虽然起初的学习并不能算透彻,但决不让人感到陌生。毫无疑问,学生们以前的知识就是一种实践,而课堂上新的知识则是理论。由此可以看出,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我认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理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以学习微积分为例,通过老师课上的指导,我们已经获得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也通过例题亲自在实践中去体会了。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常常感叹:感觉上学会了的东西,为何不能立刻理解它、不能在作业中很好的运用它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需要的就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而是要学会从不同的练习中去体会知识点的运用,间接地掌握它。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善于从其他学科中吸取精华,需要踏踏实实的向《实践论》学习,因为它在思想及方法上都具有指导意义。《实践论》对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心得篇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团委组织公司团员举办读书活动,推荐《实践论》与《矛盾论》两本书,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朋友提高思想认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7月写就的,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思想,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经验主义,都是片面的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错误的思想使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揭露两种思想的危害性,特别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以重要的《实践论》做出了正确的思想批判,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国革命要走很多弯路,甚至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部著作《实践论》不论是在中国革命时期指引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还是在当下为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思想指导,都是极其正确和重要的。《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认识的深化运动的.深刻理解,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它包括人们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产活动等)获得一定的认识,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最终通过实践才能对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判断。通过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对待某一问题。
?实践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某一事物、某一问题,就必须按照《实践论》的方法,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人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通过学习《实践论》,能够深刻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重要关系,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工作生活中践行,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让我们年轻朋友都能学习到《实践论》的精髓,真正的在实践中来完善自己吧。
《实践论》心得篇3
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毛主席《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毛主席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毛泽东思想。据说,习近平总书记曾被其父亲习仲勋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体会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苼》一文中陈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知道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看重读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其二是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后一种就是读书可以给予我们。这与自己的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就是为什么书卖了那么多但很少读,或者说,读书为什么越来越没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实践维度,好似干活是没有男女搭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另外思考一个问题,老祖宗的书在何种意义上是至伟不破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又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变会变成务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最后,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水平的上升,理论素养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论的意义不断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全部的实践论。
《实践论》心得篇4
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为了纠正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摆脱中国革命的困局,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写就了《实践论》。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哲学层面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高度概述和总结,还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深刻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因此,深刻把握《实践论》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思想真谛,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实践论》一开篇就对实践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分析。毛泽东认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在此,毛泽东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赋予了“实践”更广义的解释。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毛泽东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进一步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突出实践的重要地位的同时,毛泽东也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如果不与具体的条件、实际相结合,超越时空,就会失去生命力。《实践论》一方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真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实践论》强调了人的一切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开端,“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从实践出发分析了认识的整个过程,通过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与联系、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规律性和上升性等,打破了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传统的认识论提升到了实践认识论的高度。
人的认识从实践发生,又服务于实践,要明晰这种联系,需从认识的整个过程中去把握。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认为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在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中人的认识要经历两次飞跃。在“实践—感性认识”的环节,毛泽东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环节,毛泽东认为由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充分,在持续的实践中人会将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重复多次引发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形成概念。在这一环节会进一步了解到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在“理性认识—实践”的环节,人们会拿“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实践论》心得篇5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主席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主席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席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心得篇6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既要学好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更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付诸实践。笔者认为,认真学习和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立足本职岗位,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记得前几年发生过一件事:一国外大公司到人才市场招聘大学毕业生,其中一道面试题“愿不愿意扫地”惹恼了不少人。一自称“可以胜任任何职位”的女生被问及时竟愤然离席,然后又折回来怒斥招聘人:“你们对待大学毕业生如此无理,肯定招不到人才!”试问,大学生去扫地,难道就对不起自己寒窗数年的苦读,难道就是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吗?实际上不难想象,招聘方的根本用意旨在考察应聘人的心态,即能否以一颗平常心,从最简单、最细小的事情做起。
古人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如果大学生连“普通劳动者”这样的身份都无法接受,连扫地这样的`小事都不愿做、做不到,那也不要指望找什么工作了,也就不可能成就大事业。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窥斑能见豹、小处见真章,一个人的素质乃至一个民族的素质,也往往能在一件小事上得以彰显。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如此,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
现在,我们许多立志做大事、要成功的年轻人,总以为大丈夫处事,当不拘小节,志在扫除天下,自己不应该大材小用的去做一些任凭谁都能做的小事,好像做扫地之类的小事就有辱斯文,就显示不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殊不知,大事皆由小事而成,小事不愿做,不屑做,拒绝做,甚至连小事都做不好,何谈做大事,大事就只能成为空想。
因此,践行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这是基础,也是根本一年一度的综合实践课又开始了,周一早上我们坐着校车来到了职业技术学校实践基地。由于这是第二次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了,学生不再是以往的那样新鲜。简简单单的开营仪式之后便回到宿舍,学生自由组合形成一个个温馨的小集体,也让我再一次想起了上师范学校时的情景。那时的我们也是这样天真无邪、阳光灿烂,但过去的就是过去了,就远也找不回来了!
《实践论》心得篇7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实践具有时间性、地点性、局部性、偶然性、层次性和主观性。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实践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就好像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样注重实践,我们要趁在大学期间多积累社会经验,为了将来我们能更容易投身于社会。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尤其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更早的了解现今社会的形势,以便我们可以更早地与社会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