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对主人公的坚强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读后感,读后感是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对自己与作品的共鸣和互动,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晓说读后感800字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晓说读后感800字篇1
上学期,我们班共读了《爱的教育》,我有很多感想。
?爱的教育》这本书讲的是以日记的形式叙述的,主要写了安利柯在班级中和同学之间的故事,每当读到那几件有趣的事,我觉得这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班。
其中有一件事是最喜欢的,题目叫"吵架"。讲的是:"我"和克莱蒂吵架了,是因为可莱蒂不小心碰"我"了一下,使"我"把别人的本子搞脏了,"我"故意还击了一下他,后来,我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向我道歉,我们俩又成为了一对好朋友。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对待友谊,应以善解之心去理解,用自己最先伸出的手化解彼此的误会,这既是一种宽容,又是一种美德。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故事的主人公安利柯,他天性善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安利柯的父亲对儿子采取了一种宽容理解的教育方式,让他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如何和朋友相处和友情的重要。尤其是他送给菠菜柯西玩具火车,富有爱心,富有同情心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而代洛西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尖子生,他同情关爱弱者,乐观活泼,心地纯正,团结友爱,具有博爱精神。
同学们,你们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有什么感受呢?写下了吧!没读的同学也可以读读,十分有趣。
晓说读后感800字篇2
记得那是许久之前,我百无聊赖地坐在桌边,脑海中一下子闪出“百年孤独”这个词。登上当当网的“外国名著”栏一看,同样的书名竟赫然显现在首位。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不管怎样,从此,我认识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翻开《百年孤独》,一种熟悉感扑面而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枪队时,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河边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在那个夏天里,我一边
咬着酸奶勺,一边慢慢地品味图片书中所叙述的一个家族历时百年的兴衰起落。阳光穿透绿叶与纱窗,斑驳地洒在我的身上,仿佛也洒在了河岸边晶莹的巨大冰块上,洒在了香蕉园里的枯枝败叶上,洒在了那一卷卷等待破译的羊皮纸上。
因为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所有成员似乎都不曾摆脱过孤寂,当看到“这孩子命中注定将要重新为这个家族奠定基础,将要驱除这个家族固有的致命缺陷和孤独性格,因为他是百年里诞生的所有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出生的婴儿”一句时,我不禁由衷地感到高兴——或许这个家族的希望之光出现了,却没有想到那只是回光返照。不久,由于近亲结婚出生的婴儿被大批蚂蚁吃掉,结尾写道:“羊皮纸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陆上出现”。我沉默了,为结尾的回肠荡气所深深震撼,也为一个始终浸没在孤独中的家族的没落而伤感。
虽然没有完全看懂,但我还是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巨大的家族会在百年之内迅速地衰落?是因为香蕉公司的入驻使得马孔多不复当年的'淳朴,图片也是因为那流淌在几乎每个家族成员静脉里的孤独。
?百年孤独》让我喜欢上了魔幻现实主义,也喜欢上了加西亚的文风。几天前,我在网上订了《百年孤独》的序篇《枯枝败叶》以及《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满心期待着新书。而就在书送到的那一天——这个星期五,4月18日的凌晨,加西亚在他墨西哥的家中与世长辞。这消息来得如此之突然,以至于我几乎无法相信。
加西亚马尔克斯走了,但他的身后却没有也不会遗下百年的孤独。因为,加勒比的鸽子会飞越哥伦比亚的上空并抵达她想去的任何地方;安第斯山的雄鹰也会振翅翱翔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
晓说读后感800字篇3
法国有位杰出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留下了传世佳作《昆虫记》,这部巨著不仅在文学史上光彩夺目,也在科学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昆虫记》是法布尔用了自己三十多年心血完成的巨作。书中为我们介绍了那奇特的昆虫世界,更仿佛带领我们深入大自然,去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昆虫大调查”。
作者在整本书中的语言诙谐幽默,处处都体现出了作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以及心中的无限的喜悦之情。与其说《昆虫记》是一部文学著作,更不如说是一部“昆虫百科全书”书中的一只只昆虫,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就充满了生机,一幅幅昆虫生活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出现。作者赋予了各只昆虫人的情态,以向我们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
如此一部巨著,法布尔观察昆虫用了50年,写作花了整整31年。法布尔经常趴在田间地头,躲在草丛中,深入“基层”来探寻、观察、发现是昆虫究竟是怎样生活的。为了观察昆虫,法布尔经常不顾一切。他忘记了吃饭,更忘记了休息,从早观察到晚对他来说是常事。从书中的每一行文字,每个段落都能感受到法布尔不懈的努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想到法布尔创作《昆虫记》的过程,再联系到我们的生活,会发现如今的人们大多数都不能像法布尔一样认真仔细,一样善于观察了。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昆虫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当然,人们也不会细心地观察,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意然如此奇妙!
想着想着,我为思绪又飘到了那一天……
好多年前的一天,我在操场上和小伙伴们玩耍着。这时,我突然看到墙角有一只螳螂。而我走得更近时,发现这只螳螂正在吃着另外一只螳螂!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中十分震惊,更多的还是疑惑不解。回到家后,我赶紧查阅资料,知道了这是螳螂在繁衍后代。这时,我似乎和法布尔有了同样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终会有所发现!
昆虫的世界如此奇妙,只要我们认真现察会发现,生活也是如此奇妙!如此美好!
晓说读后感800字篇4
伫立窗前凝神远望,思绪落在故乡的怀中,轻轻演奏树叶沙沙的节拍,悬着飘渺的纱,每一次抖动都飘起父母温柔的呼唤,甜蜜的情感如抵不住玄妙朦胧的溪,流出对故乡无限的眷恋。
故乡的窈窕倩姿,停留的不仅仅是时间的久远,更烙下有限时间里的一幕幕回味无穷的乡情。淳朴的自然滋味渗透原汁原味的清泉剔透,吸引着迷离的眼神。读起故乡洁白如雪的清纯,一腔思绪在清香四溢的洗涤里彻底净化,美丽的底色汩汩舞动杨柳依依的缠绵,掀起心灵驿动的波浪,串起的美妙音符和季节的火热一起升温。
曾卧在软软的草地上扎根的绿色的梦,倾诉着母亲语重心长的话语,长着翅膀相伴;曾攀越过的巍峨的高山,耸立着父亲饱含哲理的脊梁,警示着人生的导向;一遍遍轻盈玉立的热土,历经世事的沧桑,染成天空的蔚蓝,凝结出父老乡亲的深情关注。
划过梦一般的情怀,轻踏岁月的足迹,柔和的风吹着思绪翻滚,抚摸着醉人的记忆,拎着动人的旋律,默默重温故乡的轻声细语,心热热的,眼湿湿的,赤裸的脚踩出无声的乡音,凝神细听,涓涓流淌,和风细雨永无止息。
这纯净的光辉明艳照人,在我的睡梦中随风起舞,飘出儿时梦幻般的魅力,在这种魅力的光泽中,拟起友谊的彩虹,一直穿梭在时空的天际,慢撒轻走,点缀生命里最精彩的记忆,充斥在血液里的思念拉起悠悠的离别长线,系着未曾相离的心。
想起小手握紧灯心草系出的游戏,才感觉,无情的时光已经拉开相思成天各一方,而错落有致的回归,在互相探问彼此相约的日子中依旧。
城市的节奏,紧凑而单调,一眼繁华如云烟,满街都是陌生的面孔,喧闹的表面藏着太多的无奈,平时已经习惯这种生活的馈赠,闲下来,品味故乡的声音,亲切如初,只是因为故乡的热土上曾经演绎动人的旋律:亲情,友情,乡情时时刻刻提升心的温度。
这温度,散发在激情的正午,炙烤得花儿增艳,树叶添绿,美丽的风景一一呈现,释放四季最执着的记忆,在茉莉花的香波里,浮现出故乡的微笑,永远地,温柔地,渗入我的心底……
晓说读后感800字篇5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手无寸铁从家乡乘坐热气球一路漂泊,他们再遇打击,遭遇风暴,落入黄岛,他们无所依靠,只有双手和智慧的大闹,他们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有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岛屿——林肯岛,虽最终被火山岩浆掩埋,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湮灭。
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曾带给我一个又一个绚烂瑰丽的世界,《海底两万里》的魔幻神奇,《无边灯塔》的壮丽,可唯这一本,让我震撼,那是对人类智慧的赞扬,对团结、奉献的高歌,对现代工业科学的体现。
没有容器,使用陶土,制作瓦罐。没有光亮,便用优良的脂肪提取灯油;没有巨著空间,便提取炸药,烧制石砖;不能通讯,便制出电线,甚至自己发电:让我沉醉在一个物理、化学的世界中,对自然地转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影响了我的求学之路,对自然科学热爱沉醉。
外国的许多文学作品,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这本书发扬的却是一个团队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他们不同于同样落入荒岛的鲁滨逊,鲁滨逊能存活,我觉得更靠运气、富饶的小岛、失事的货船,而这个无人的团队却完全不同,他们有智慧有奉献精神,有合作精神,才使一切变成现实,这一点更值得赞扬。
这本书也包含一些人生哲理,在他们捕猎时,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将鲸鱼的胡须在水中弯折定形,然后冻成冰,并在上面涂上猪油。当饥饿的动物吞食后,冰便会在体内融化,弯折的鲸须便恢复形状,将动物刺穿。当我们面对困境饥不择食的时候,丧失理智,去选择那些外表亮丽的东西时,也许它并不能解决你此刻的困状,更甚者有可能将你推入更危险的境地,所以保持理智和辨别力,对我们的人生大有益处。
一本充满着冒险主义的书,让我受益颇多。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份创造神秘岛的梦,有梦,才能有前进的动力,有梦才能真正使人生多姿多彩。
晓说读后感800字篇6
匆忙之中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一书,首先感到比较意外的是这本书的文笔竟然如此通俗易懂。作为通晓多种语言的一代文学泰斗,季老完全可以将通篇语言写的更符合他的身份。然而季先生却是用着简单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讲述了自己与“棚友们”生在“”中的不幸遭遇迫害。读完此书,不禁令人心痛,让人不寒而栗。回过来想,我觉得季先生之所以用通俗的笔调,易懂动的文字可能是为了让我辈子孙能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将来不再有同样的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而给历史做了诚实完整的记述。
中国文人历来是“士可杀不可辱”,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然而,思绪重新回到那个黑白倒悬乾坤颠倒的动荡年代我们可以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刑可以上大夫,士可杀亦可辱。在“牛棚”里,被关押的人不仅失去人身自由,而且还要经受许多诸如“跪煤碴”、“油漆涂脸”之类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如此残酷实为世所罕见,让人心寒。由于不满北大当时的当权者聂元梓的所作所为,季羡林先生被“打倒”、被抄家、被批斗。书中在痛斥“”中所谓“革命小将”的行为时作者引用发展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现在人们有时候骂人为‘畜生’,我觉得这是对畜生的污蔑。畜生吃人,因为它饿。它不会说谎,不会耍刁,决不会先讲上一大篇必须吃人的道理,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然后才张嘴吃人。而人则不然。”
经历了各式批斗的季老对一场小型的批斗会很是看不上眼,竟然用了这样看似搞笑的笔调:“我现在在被批斗方面好比在老君八卦炉中锻炼过的孙大圣,大世面见得多了,小小不然的我还真看不上眼。这次批斗就是如此。规模不大,口号声不够响,也没有拳打脚踢,只坐了半个喷气式。对我来说,这简直只能算是一个‘小品’,很不过瘾,我颇有失望之感。……总起来看水平不高……如果要我给这次批斗打一个分数的话,我只能给打二三十分,离开及格还有一大截子。”读到此处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波澜,很难想到季老会用这种笔调记述那段艰辛屈辱的历史。
到此,我觉得有必要想一下季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仅仅纾解自己数十年前的个人愤慨?还是为了打击报复?自然不是,对于淡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季老来说,世俗名利已然如过眼烟云,他写该书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我们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牛棚”或者“猪棚”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的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朴实无华文章如此,可一代文学大家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地反思。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样的书问世,对我们乃至后辈的教育将超过任何教科书!有这样的文章出现,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善良心才会在我们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心中留下深深地痕迹,人折磨人这样的社会悲剧才能够避免重演!
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样也有信心的说这样的牛棚不会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