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通过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来汲取智慧和灵感,进而提升自己,我们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合理论知识和个人经验,形成有实质内容的文章,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与自然的心得篇1
寒假这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会收看《人与自然》这个节目。这个节目主要讲的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的事情,我觉得很有意义,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未来的地球”那一集。
这集主要讲的是我们人类因为太贪图享受,大量污染环境,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每年都有冰层融化并倒塌,厚冰迅速融化、森林燃烧起了熊熊大火等可怕的。而人类却依然没有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反而污染排放有增无减。如果再这样下去,大多科学家认为,到20--年时,海平面就会升高2米。以前一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二十年一遇;沿海城市会不断遭受洪水;许多城市会变为海下城市;全球气温升高2摄氏度,也就是35华氏度。我们的地球变成这样,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吧!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我们善待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给我们丰厚的回报,反之如果破坏它,那么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举人之劳,就可以使们受益,使空气更加新鲜,环境更加舒适,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少坐车,多走路,珍惜资源,受护树木,是我们分内的事,也是爱护环境必做的事。每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小鸟在树头欢快的歌唱,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最后,我呼吁大家,赶快行动起来,让我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做个好公民,做个好学生吧!
人与自然的心得篇2
取儒家之礼,弘扬核心主义价值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礼记·大学》中讲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基层干部修身律己的同时,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全民理想追求,外化于全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大众形成、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价值风尚,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大力宣传身边先进典型人物,培树一批身边好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硬核大爷刘增盛;面对170万元巨额遗失财物,渔政监督大队党支部书记支仁帮发扬贫贱不能移美德,报警寻找失主并毫不犹豫拒绝失主礼金。
取法家之改,倡导富国强兵依法治国,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管仲是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管子·明法》中讲道:威不两错,政不二门,故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概念,并在立法、尊君、强国等方面开辟了历史先河。虽然法家所宣扬的法治是出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其法治思想中的刑无等级明法去私法与时转布之于众明法律令等是值得借鉴学习。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我们基层干部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行政,维护公平正义。要大普法力度,开设法律讲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指导乡村以宪法为统帅,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探索乡村有效治理之道,完善《村规民约》,张贴红黑榜。
取道家之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老子》中讲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只能顺从事物本性,遵循自然法则,尊重他人和动植物的独特价值,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人为的干预和破坏,才能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简单的理解其道为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而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正是在道中实现了生态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基层干部,需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道,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私,天地万物基本上是平等的,要妥善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乡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持走绿色技术创新型、环境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引导大众构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和谐观,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心得篇3
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就居住的星球。它无私地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为人类生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地球却只是一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我们大家都应该同心协力地保护它,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永远美丽、壮观。
尽管如此,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是否都在维护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呢?不是的。就说我们东莞吧,许多外来员工十分不懂得保护环境。在街道、广场等地方乱扔垃圾。再加上工厂排出的废气和汽车的尾气,污染了城市。不仅使空气变得混浊,还对人类生存作出了威胁,有害我们得健康。
还有,如今世界上的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正在面临着危机。如石油,在1973年10月,阿拉伯国家利用第四次阿以战争爆发的.机会,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维持其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突然大大减少石油产量。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以上,因而引发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像石油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危机”只是一个警告,枯竭才是它的归宿。它既可以把人类的物质文明高高托起,也可以在一夜间使之荡然无存。按目前的生产速度,世界石油储量将只能维持45年。
大家听了以上的资源情况,是否正在为此而焦急呢?对了,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吧!现在不仅石油资源短缺,世界上还有许多自然资源正在面临着危机。从今天起,就让我们当起保护资源、环境的小卫士。首先,我们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是节约水资源。如今,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是十分严重的,平时,我们应该节约用水量。开水龙头不能开得太大,开大了就会溅得四周都是水,很浪费。二是节约用电。我国发电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个人的电占有量很少,远远少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特别是广大农村,用电更加困难。因此,在家中,或学校,我们都应该懂得节约用电。三是保护绿化。绿化对美化城市环境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爱护花草,不要踩踏草坪,这样,我们的城市环境就会变得更美更宜人。四是不随地乱扔垃圾。乱扔垃圾是不保护环境的典型行为。我们人类不能随地乱扔垃圾,破坏环境。
美好的环境,丰富的地球资源,不仅需要大家共同的保护和建设,还需要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绿化、不乱扔垃圾等。记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从我做起。
人与自然的心得篇4
自然是永恒的奇葩。她捏造出梅花的秉性,“众芳摇落独萱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绘制出别致风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往今来,文字记录了自然的绮丽,它在纸面上自由挥洒,将大自然的变迁与奉献永载史册。我们后人手捧沉甸甸的书籍,恍若置身其间,不由得用心来体会自然的心跳。
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命,让人类得以欣赏如此的壮美景致。她为我们嵌上一对宝石,这是明亮的天窗,让我们用眼睛看自然;她为我们调制出奇妙的香气,茉莉的清香、玫瑰的芬芳,使我们心旷神怡;她教会鸟儿唱歌、教给溪流作曲,让我们聆听到动人的旋律,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她还亲手将一颗殷红的心放入我们的胸膛,使我们能够感知自然的节奏、感受生命的跳动。
自然同时又慷慨给予了人类她一切的珍宝。她无数次涌出一股股灵动的生命之泉,她送给人类不计其数的矿产;她还叮嘱大地:疼爱人类。于是,大地母亲展现出最宽容的一面,以最宽阔的胸襟承载了万物、接纳了人类。一本本史册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动人场面与唯美境界,那段时间里,人类懂得回报,天地一片和谐,万物都生活在享受着天伦之乐。
然而,如今呢?自然为人类倾尽了心血,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她把能给的都给了。而我们呢?
我们似乎是受宠若惊,我们似乎在她的溺爱中失去了理智,我们在她的庇护下竟开始胡作非为,将利爪伸向了自然。我们不但毫无节制地向她索取矿产、石油和水源,甚至还肆无忌惮地将有毒气体排到空中、将浑浊的污水注入江河。
自然开始觉得无奈、感到无助。她十分难过:为何她倾心养育的人类会这样对她!她的美丽将要毁在人类手里。她辛苦捏造的鲜花啊,她精心绘制的风光啊,她沥尽心血雕刻成的山河啊!鲜花就要枯萎、风光就要残缺、山河就要垮塌!这一切的壮美绝伦眼看就要毁灭在人类手里!
终于,宽容的大地母亲开始为自然的遭遇抱不平,她不间断地用各种方式给人类以警告。
我们的心还在跳动吗?如果在,就让我们恢复良知。我们总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自然对我们的
恩情已远远甚于滴水!我们还能不报吗?如果我们不能立即还天空以蔚蓝,我们难道不能节制一下污染的排放吗?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还大地以绿色,我们难道不能少制造一些垃圾吗?如果我们不能现在就让自然回到鸟语花香,我们难道不能先停止对她的伤害吗?
无数的书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如果我们人类能觉悟、能悔改、能尽自己的举手之劳,那么自然就能回到最初、恢复她从前的花容月貌。让我们在品味书香的同时,感悟自然的沧桑,引领更多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和睦,人类定会受益,自然也必将成为永恒的奇葩!
人与自然的心得篇5
寻求绿色发展最大共约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福建南平、三明、福州等地考察。其中,他在福州调研的第一站就来到了郊野福道。在福山郊野公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绿色是大自然的鲜明底色。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这是千百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战略、成果等共同发展的显著标识,是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卓越象征。我们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继续做下去,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示范样本,寻求绿色发展最大共约数,向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追求绿色发展共荣,洞见生态文明真谛。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人民追求共荣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不仅符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还能有效指引全社会共同践行两山论,让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根本指南,努力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环境。要积极倡导厉行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筑牢统筹保护与发展的绿色价值理念,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实现由规定动作到自觉行为的转变,像保护眼睛一样、像对待生命一样爱绿护绿增绿,让这笔意义非凡且无比珍贵的生态财富能够泽被后世。要清醒认识到无序、粗暴对待自然的巨大危害,必须协调规范好经济活动、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在合理合法合规的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讲新发展。全社会要携手共同应对生态问题,学会算总账、算大账、算长远账,把共抓大保护落实到一字一句、一步一行中,坚持一棒接着一棒跑,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坚决抵制奢靡浪费思想,反对一切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不合理消费。
坚守绿色生活共谋,融入科学治理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则为共谋绿色生活指明了新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惟有只争朝夕的拼搏,还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才能实现让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的中国梦想。要遵循全方位、全领域、全周期科学治理规律,在全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织密保障网,找准经济活动和发展方式共同促进的切口,决不能因小失大、偏安一隅。奉法者强则国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加快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紧盯重要领域、关键行业、重要岗位,决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上打折扣、搞变通。要运用好环境管理全链条,特别是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土保持、精准治污、气候治理等方面,着眼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和相关制度,打造出可持续、具有特色的治理样本,让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落实绿色福利共享,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环境就是民生,绿色成果共享让发展更有力度、温度、厚度,让百姓在家门口尽享绿色福利,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益落实到民心里。山水榕城,有福之州,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也充分彰显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不可分割。要守好世代传承的宝贵遗产,挖掘出生态环境各类载体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让既能够推窗可见的绿又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景成为现实,延续历史文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让文明新风尚蔚然成风。要抢占新发展格局风口,利用好产业延长链创新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发挥好互联网+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能动优势,在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中让更多文创产品焕发生机活力,持续释放绿色动力。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取真经、谋机遇、展风采,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名片,凝聚磅礴合力,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家园生活,让绿色成为每家每户引以为傲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