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诗盛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5-09 作者:tddiction

优秀的读后感可以生动地描述书籍的内容和魅力,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读后感是对书中情感和人性有所体悟和领悟,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晋唐诗盛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晋唐诗盛读后感5篇

晋唐诗盛读后感篇1

?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作者,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他们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一阅!因为这写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唐诗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渭川田家》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间;也有像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送别诗,让人感佩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从李白的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然后是释然的洒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深深动容,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叹息,便也体味到了远离故乡的寒冷;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中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让我浑身一松,仿佛一个人仰望天空,呼吸都变的芬芳。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晋唐诗盛读后感篇2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禁会有人想到唐诗宋词,都会以唐诗宋词为傲。但真正的作品是需要读者的共鸣,需要读者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这时我想到了老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审美的享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的意义。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跨,永远受制于人,受人宰割;而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于人,自愿受人宰割。”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杨叔子如是说。古人留给我们的财产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没有民族精神的国家是不可能有长足发展的,所以说朱熹的那段话真不为过“须是先将诗来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唐宋名诗词中既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么美的景色描写,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千古壮观的绝句,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感叹。这么具有魅力的诗句在课堂上的教授有时总会死气沉沉,老师的讲解总是在分析诗句,让这么美的东西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策略,让民主进课堂,采取平等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自由的质疑问难,大胆发言。激起学生的热情后,让他们读——感悟——再读,让读者和作者的心境有相通感,那样的教学才是出彩的,学生才会受益。

当然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继承性的发扬,并在我们的实际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文化,才会让文化之路走得更远,才会让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晋唐诗盛读后感篇3

看了《唐诗三百首》,我真是觉得受益匪浅。

读了《江南春》这首诗,我好像来到了春天的江南:千里江南,莺歌燕舞,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空气里弥漫着酒香花香……美极了!

读了《池上》这首诗,我眼前又仿佛浮现出小孩子不懂事,撑着一只小船偷偷采白莲的情景,那快乐的心情、被发现后的害羞的神情,全部涌入我的脑海里,好像我就是那个小孩!

走在田野里,看见大片大片的油菜田,不禁想起了诗人杨万里的名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仿佛面前出现了那个追黄蝶的小孩,没有追到心爱的蝴蝶,正伤心呢!

春天的小河边,小桥流水,花枝招展,蝴蝶飞舞,蜜蜂歌唱……又让人想起了《春日偶成》的“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多么美呀!

啊!古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我爱古诗!

晋唐诗盛读后感篇4

自从上了六年级,我很少有时间投身于我所热衷的赏心悦目的读书——“悦读”上。总是无法摆脱述数学题典闯过100分——“题海”,每天5时50分起床,22时30分睡觉,见同学娓娓狂侃学习,稍有偏题便是不正经。尽管如此,成绩却每每不见上涨,更是在多次“大考”中失利。我累极了,开始抱怨人生的公平:“为什么辛勤耕耘没有收获?为什么奋发努力也不见成果?为什么为什么……”

思想一旦走进了误区,难见好转,我在那段时间里就很苦恼。我拿出一叠古诗诗集。于是我翻开了,我看见了“把酒临风”的苏东坡迎面走来。滴居黄城中,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覆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苏东坡同我一样满腔豪情,然而爱情曲折、仕途艰辛的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坦然面对一切得失,被贬杭州,他却自得——青春竹杖,绿绿芒鞋,眼中只有秋水泛清波,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甘于被贬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便是。”他笑答。我若有所思——也许面对失败我也该收获一份坦然?还未细想,只见一位身穿白衣,骑着驴的歌者向我招手,一看,原是李白。李白同我一样对前程充满希冀,然而官道不如意,人们希望他歌颂当政,赞美君王,他却不,他要一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坦然地接受一切得失,行至蜀路,一路高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身着“白大挂”,头顶发飘飘,眼中一片豁达。难道你不怨吗?难道你不想成就大业吗?“不,我学会了坦然,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三分啸成了剑气,回首望去,前途一片好景。”

我终于懂得了,原来他们也是同样的豪迈激情,只是,他们勇于面对眼前的失败,中伤……我也要一样!

别在怨天尤人了,我对自己说,我才十二岁!我也会坦然面对眼前的挫折,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收获坦然的美丽……

我合上书,自信的抬起头,一阵微风吹过

晋唐诗盛读后感篇5

微风吹拂着泛黄的书页。书页的翻动,勾起我的回忆,每一页每一个故事。儿时,父亲给予我一本书,名曰《唐诗三百首》。这本书陪我度过几许春秋,由少年到青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能让我对古代生活产生向往,对诗人无比高尚品德的产生敬佩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冷,人冷,心更冷。李白对家乡的那种相思,化作一首诗,乘着月光,陪在游子身旁。我喜欢李白,喜欢他放荡不羁,喜欢他诗风飘逸,也喜欢他对黑暗社会的抨击。谁能读懂李白,谁将会拥有纯真的情感。被世人称作“诗仙”的李白,喜欢独自饮酒。看不惯世间官场的黑暗,受不了世人的贪婪,独自登高台。月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心中那份悲伤,或许只有对湖水诉说。没佳人的陪伴,只有一壶清酒,故曰美酒胜佳人,两三碗不醉,两三壶不归。日初,犹似大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忧思国家的杜甫,目睹着国破家亡的惨状,无比忧伤,使头发变得花白。年老心未老的杜甫,一心想报国,希望国强民安。我喜欢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喜欢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的痛苦,心却未曾屈服。也喜欢他诗风凝重浑厚、沉郁顿挫。当国都长安失陷时,一首《春望》诞生了。没家人的陪伴,只有敌兵的追杀。自己逃过敌兵的追击,心却还在奔跑。因为他希望能与家人友人相聚。为了逃避现实,只好过上隐居的生活,或许这样做,能使内心好受些。于是便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

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没带来往昔的盛成年华。诗人白居易,也慢慢步入人们的视线。白居易在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中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我喜欢他,喜欢他的作品,喜欢他对百姓的那份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的诗不在意用华丽的诗词去点缀,而是用更真挚的语言去描写百姓的生活。他的品格一直在我心中独居上位。

品一口小茶,看着书,身影被阳光越拉越长。我还沉浸在山水之间,沉浸在悲伤与喜悦之中,沉浸在悠悠的琴声中。坎坷的诗词,教会我如何去表达自己内心的希望。我品着茶,躺在摇椅上,摇晃,摇晃,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