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观后感6篇

时间:2024-03-03 作者:dopmitopy

通过观后感,我们对影片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每次写观后感都是我们对电影中细节和情节的回味和品味,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日记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日记观后感6篇

日记观后感篇1

>是一部感人、好玩、惊险的电影,其内容是这样的:一大群帝企鹅排着长长的队伍来到了它们新的家园,而这漫长的路也害死了不少体力不足的帝企鹅。到了新家园,它们开始配对、跳结婚舞、在一起生活、产蛋……生过蛋后,对于年青的帝企鹅夫妇也是一种危险,因为不懂这些的母帝企鹅会因为嫌累,把蛋踢给公帝企鹅。而公帝企鹅一旦没接住,那蛋就会一条裂缝,并且裂缝会结冰,那小帝企鹅也会死去……冬天来了,企鹅妈妈们将蛋交给爸爸们后,又去海底找食物,等三个月后再回去喂养小帝企鹅,可却碰到了天敌—海豹,于是逃命的时刻又开始了……企鹅爸爸们有的死了,有的筋疲力尽,正当他们绝望之时,母帝企鹅们回来了,她们代替了爸爸们。可是危险又降临了,自己孩子死了的母帝企鹅竟然抢夺别人的孩子;大鸟飞来叼走小帝企鹅……经过磨难,一些幸存的小帝企鹅也长大了。

令人觉得好玩的是小帝企鹅用奶声奶气的声音说的一些话:“让一让,让一让,让一让我嘛!”、“我还以为它们要压死我呢!谢谢你救了我,你的皮毛多暖和呀!让我在你怀里吧!”

令人觉得惊险的则是遇到海豹就逃跑、抢夺别人的孩子、大鸟叼小帝企鹅等片段。

令人感动的是企鹅妈妈和企鹅爸爸一年只能见几次面,而且全是为了孩子,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为了我花的心血:我家没有打印机,老师要我们查资料时妈妈就上网找资料,然后仔仔细细地抄写下来;我碰到不会的奥数题时,爸爸便手把手的教我……你看做父母亲是多么伟大啊!

日记观后感篇2

第一次看到是在高中的英语周报上,那时候蛮好奇的,企鹅也写日记,呵呵,后来想了想应该是纪录片,时隔三年,发现当初的猜测果然不假。

我觉得那些企鹅很可爱,也很漂亮。最重要的是,那一条条小生命有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

企鹅们的翅膀和背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白色的,腹部底下是一层厚厚的绒毛,是用来保暖的,也是用来孵蛋的。它们的头颈是淡淡的橘黄色,像裹着的围巾,它们有尖尖的嘴和一双小小的宝石般黑色的眼睛。夏天来了,当太阳和月亮在中天汇合时,企鹅们就要迁徙了。它们要从大海到它们最好的栖息地—四周到处是花岗岩屏障的奥摩克。瞧,那些企鹅多憨厚啊,一摇一摆往前走。有时摔倒了,干脆就不爬起来了,他们匍匐前进,两条后腿像马达一样瞪着雪地,像滑雪一样往前爬。有几只企鹅仰天长鸣,发出鸭子一样的声音,似乎是在倾诉些什么……可惜我也不知道。

影片中的企鹅后,母企鹅下了蛋,到海边寻找食物。而公企鹅们则在奥摩克孵蛋。冬天来了,雪粒想像豆子一样打在企鹅们的身上,大风像利剑一样割在企鹅们的脸上。它们想尽一切办法取暖。它们挤在??

起,整整三个月不吃不喝。虽然这么寒冷,但它们还是不丢弃蛋宝宝,尽量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蛋宝宝。

企鹅妈妈在寻找食物的路上,十分饥饿,有的坚持不到海边就饿死了。当它们到达海边找到食物以后,还不忘托付给企鹅爸爸、即将出生的小企鹅。它们为了储存给孩子的食物,再次潜下水。但在这时候,有的企鹅却被海豹吃掉了。

看了这部影片以后,我觉得,虽然企鹅是动物,但是它们有着顽强的毅力,让生命在那寒冷的南极生生不息。

日记观后感篇3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1986)《二人证据》(1988)《第三谎言》(1991)。很久以前曾读过第一部,印象还是很深,作家雅歌塔以其独特的简单、冰冷、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言,精准表达出两个孩童用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和面对现实的残酷困境的冷酷态度。

作家雅歌塔是从自己孩子的习作本取得灵感的,她发现12岁女儿写作业用的简单句式、结构很适合用来表现她的小说主题。这种手法后来成了读者与评论家讨论的重心,甚至被视为小说写作的经典范例。她用两个小孩的童稚言语,勾勒出在战争中被腐蚀的变异的孩童纯真的世界。阅读小说时,感觉更像是穿越噩梦的一次惊险之旅,让人在深受震动之余,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第一部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当然要一睹为快。看得出,电影拍的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地贴近原著,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精心选取的场景,两个“恶童”的扮演者,服饰,影片的色调,都是经过了精心刻意的营造。

其实,无论当时看小说和现如今看电影,我都不觉得这对双胞胎有“恶”的因素,甚至,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的一面。他们“恶”,是因为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造成的,战争,离乱,贫穷,缺少父母的爱,两个原本纯真的孩子被母亲带到乡间,投靠他们的外婆。

这位“外婆”粗鄙,肮脏、吝啬、凶恶,小气,外婆把“小杂种”天天挂在嘴上,对他们呼来喝去,让他们干重活脏话,两兄弟在每天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的的环境中捱着一天又一天,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经得起考验,两人每天以互相殴打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练习心灵之痛,是因为外婆和别人经常辱骂他们,他们希望能“快快适应这些辱骂和伤人的字眼”。同样地,通过这种练习,他们以“适应环境”的、理性的名义,把感情降至最低限度。至于那些“温柔的话语”,对于母爱的回忆,他们则“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同时,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那些他们所经历的,他们内心深处的仇恨和忧伤,统统倾吐发泻在每天的日记中。

战争的残酷,让人性变异,变得扭曲,丑陋,贪婪。在乡下外婆间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邻居长着兔唇的丑陋女孩,为了换取一天吃的,可以去偷去抢,甚至不惜和神父做性交易;有同性恋倾向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不怀好意;生性风流浪荡的女仆对他们的勾引,当然还有暴虐的外婆。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两兄弟从震惊到害怕,慢慢地适应了。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

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灰蒙蒙的,像蒙着一层雾。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还有倔强地抿着的嘴角,象征他们对抗生活,对抗环境的毅力和不服输。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他们也在磨练中成长了,变得坚强,不易摧毁,甚至和巫婆一样的外婆建立了感情,以至他们的找了新老公的妈妈回来找他们,要带他们走,他们都不愿意,两个孩子紧紧地依偎着胖胖的外婆,妈妈哭着过来拉他们,他们都不愿离开外婆的家,最后妈妈和怀中的婴儿(她和新欢所生)不幸被炸弹炸死,就死在两兄弟和外婆的面前。

他们只是震惊了一小下,然后平静地把他们的妈妈给埋了,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导演处理这几段情节时,都展现的非常犀利,比如那突然爆炸而冲天的火花,孩子们惊恐的脸,肥腻的外婆的笨拙的身体,不遗余力的展现出来战争的无情,扭曲异化了人性,两兄弟也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后来,他们的父亲回来找他们,他们也毫无激动开心的表现,视父亲如同陌生人,直至让父亲做人肉铺垫,用父亲被埋伏的炸弹炸死,为自己铺开逃亡的道路。这已经是到这部影片(也是书的)结尾了,兄弟两各奔东西,挥手告别,第一部曲结束。没有任何的煽情的配乐,反而更有力度,压抑到底。

想来,他们威胁邮差,去杂货店偷窃;他们勒索神父,把捡来的子弹混入柴火杀死女仆;在故事最后,他们甚至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但其实他们的“恶”都是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以暴制暴,以这样的方式回应残酷的对待他们的外部世界:他们威胁邮差,是因为邮差藏匿了他们母亲寄来的信和钱;他们勒索神父,是因为神父和小兔子间的性丑闻;他们杀死女仆,只因为女仆用面包调戏了饥饿的士兵;他们害死父亲,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中的一人才可能通过边界——他们自身却在一种“以恶制恶”的逻辑里,嬗变为一种戴着“理性”面具的、更强大更有欺骗性的“恶”。这几段的表现,有的很具体,比如女仆被烘炉炸死的场面,过程表现的非常具体,开始还兴高采烈的女仆,用火柴点燃暖炉后,“叭”!一声非常巨大的声响,火花四射,屏幕上一片白花花,坐在位置上也不由得给震跳了起来,处理地非常的突然,冲击力很强;但兔唇女孩被纳粹轮暴的场面完全没有展现,而是通过她赤身裸体奄奄一息地躺在家里床上的画面,通过她母亲口中的一句话而一笔带过,但冲击力依然不小。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恶”意推到了极致。看完电影后很压抑,一如当年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哈内克的《白丝带》,都是这样类似的题材,战争的残酷,是如何扭曲人心,把一个个原本应该在这个年纪天真纯洁孩童嬗变成为一个个没有人性的怪异小恶魔。神父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他们只是这个糟透了的世界里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堕落时代的受害者。”

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坐等导演接下来拍第二,第三部。

日记观后感篇4

主演安妮海瑟薇很有贵族气质,饰演的米娅公主淘气可爱却又不失端庄优雅;整部影片给人一种温馨的感受,看到米娅有时冒失犯错时总会会心一笑,而第二部最后米娅终于加冕成为genovia的女王时,也会为米娅感到高兴,虽然影片中米娅也有过生气和伤心,但愉快和轻松还是占了主流——总之,这是一部吸引人的好片子,而又不像很多文艺片那样沉重,挺适合和朋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候看。

第一部讲的是美国普通高中生米娅得知自己是genovia的公主,从女王祖母那里学习贵族礼仪,因被媒体恶意追逐而想放弃公主地位,最后终于看清自己作为公主的责任和意义而决心永远做genovia的公主;第二部的故事发生在前作的5年后,大学毕业的米娅回到genovia准备继位,但因为一条法律规定,她必须在一个月内结婚,最后米娅不仅废除了这条法律,成功加冕成为女王,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第二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genovia,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国家,但可以看出,剧组下了很多功夫去展现这个国家及其皇室的生活。画卷般的山水,热情的人民,梦幻般的城堡,传统的贵族生活……让整个genovia都蒙上了童话的色彩,其实整个《公主日记》的故事,不就是米娅的童话吗?

?公主日记》里面的音乐也很值得一提,插曲和配乐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中米娅带着很多孩子一起游行的时候的那首插曲。

“我要展开翅膀,学会如何去飞翔”、“远离黑夜去寻找阳光,但我不会忘记我来自何方”、“抓住机会,勇敢改变”,我觉得这首歌唱出来的就是《公主日记》所要表达的内涵。从一个普通的美国高中生突然变成欧洲一个国家的公主,再加冕成为女王,这个过程中米娅承受了很多,改变了很多。但她没有迷失自我,内心依然单纯。她勇敢的展开了羽翼,最后终于在天空里飞翔。

青春岁月里,我们都会遇到成功的机会,但很多时候都无法抓住。成功有可能需要放弃很多,当我们在衡量利弊的时候,机会已经逝去了。所以,当有机会出现时,不要犹豫,勇敢的改变自己;张开羽翼一定会痛,但是为了飞翔,那些痛又算得了什么。

我们向往的是蓝天,我们渴望的是飞翔。

所以, 抓住机会,勇敢做出改变!

?公主日记》是一部由迪士尼公司所制作的电影,影片由加里马歇尔执导,安妮海瑟薇等主演。它讲述一个纽约城里的普通女孩—米娅,她在学校习惯当个透明人,但在她16岁生日来临前,意外地被证实是吉诺维亚的公主,后经奶奶调教成了举止文雅的公主,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这部影片类似那个甜美的童话故事—《灰姑娘》,主人公米娅就是现代版的灰姑娘,情节充满了浓郁的童话色彩。米娅从往日的无名小卒,一下子成了焦点,这是多少少女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这部影片主题不算新颖,没有摆脱传统的的模式,其结局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跌票房,反而得到了好评,因为观众更重视的是看电影过程的享受。

电影从一开始就笑料百出,一个呆呆的不自信的爱当透明人的米娅,不只引起了多少少女的共鸣,让人有继续观看的欲望,所有人都在期待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了那个高贵的公主?故事情节设计大胆风趣,新颖的场景设计让人赏心悦目,之后便是开怀一笑,电影风格夸张而不带刺,甜而不腻!正如影片导演所说的“影片胜在老少皆宜的故事,既不乏童话故事的天真稚纯,又洋溢出温文尔雅的成人幽默!”

米娅在出游的途中停下,走到一群孤儿中,拉起一个小女孩的手,告诉她:“要想成为公主,你就得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公主,你应该像想象中的'公主那样为人处世,另外,你得高瞻远瞩,从容不迫,笑对人生!”在此,我们可以得到一条启示,那就是—你有潜力去完成任何愿望,哪怕最大胆的梦想在努力之下,也会如愿以偿!做人首先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个怯懦怕事,不敢表现自己的人,再优秀也没用。只有充满自信,敢于表现自我,敢于担当的人,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影片中米娅对爱情的盲目追求,也是当代不少少女的真实写照,少女总期待自己也和米娅一样,最后可以找到一个“白马王子”,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灰姑娘。花季的人不应该在沉迷于这种童话中,现实的平凡的爱情更值得去追求。做人不求荣华富贵,但求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切勿分不清现实与梦想,盲目追求的结果就是伤了自己。

影片本身事很成功的,但我个人认为这种“丑小鸭”一下子变“天鹅”的电影还是少一些吧!从某种程度上看,它会误导青少年,让他们只想着一夜成名,让他们做着不切实际的梦,为了圆这个所谓的梦,不惜一切代价!

日记观后感篇5

即便身处于冰雪中,可却仍抱着一腔热血,这便是中国的志愿军,这便是中国军人的精神,也是现在撑起整个中国的民族精神。

追忆那场战争,我们应该满怀感激之情向最可爱的人——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向牺牲在朝鲜土地上的光荣的烈士们和他们的家属深深致敬!向尚健在的参加那次战争的整整一代人深深致敬!

日记观后感篇6

别分开,分开是痛苦的最后一课。

写在前面:

我是一个浅薄的读者 我喜欢看影评超过电影本身 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单读的推荐

甚至有段时间,我只看评分很低的电影 因为那让我不会在看完一部电影后有像现在一样无法抒发的百感交集

所谓影评:

电影伴随着淡漠的音乐和两个身影结束 我内心在呐喊 ‘停下 别走 为什么不在一起 死也要死在一起不是吗 不能分开 不要走’

大概这就是父亲在开头说的 “没有人可以依靠着对方生活” 这句奠定了他们一起成长 最后分??

故事是战争开始,父亲认为双胞胎太容易辨认而要将他们分开,母亲不同意便将他们送往从未谋面的乡下外婆家。

外婆外面的人叫她‘老巫婆’ 她凶狠无比叫双胞胎狗崽子 外面的人说她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而我认为的是 外婆毒死自己的丈夫是为了活和钱 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她是爱的 她爱外公 爱没战争曾经的生活 那句‘这曾经是我最爱的厨房’ 在那个脏乱不堪的厨房里 也有曾经。

后来 他们在那里学习如何自如的忍受痛苦,学习如何在战争中生存,或者 学着只是怎么让自己不痛苦又不苟且的活着 那句对骂中的‘你只是一个要饭的 乞丐’两个人都沉默了 乞丐… 乞丐… 他们只是苟且的乞丐

母亲来接他们时 外婆终于拥抱了他们 在来了那么久的以后 外婆说他们想留下 外婆也怕被抛弃 她被丈夫 被女儿 被来的每一个人抛弃 她害怕

女儿被炸死 埋葬 中风

请求双胞胎在下一次中风时让她走的有尊严

女儿的丈夫被俘回来得知女儿出轨后的第二天再一次中风

双胞胎让她 死的安详体面

最后把称死也不会给双胞胎的财宝 给了他们

外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她想活 她只能这么活吗 她恶语相向 醉气熏天 那只是因为她害怕 害怕死 害怕被抛弃 害怕没人替她下葬的孤独

她 可怜

另一幕让我触目惊心的是 双胞胎踩着父亲刚被炸的尸体逃走 就这样 他们学会了最后一课 分开。

谁都要与最爱的人分开,只愿各自人生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