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心得体会需要我们用真实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去总结,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教育,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州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州心得体会篇1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不,大年初三,我们一家三口收拾好行李,出发去苏州了。大约开了5个小时,我们到达酒店,放好行李,便去了苏州第一站:虎丘。走进景区,这里绿树成荫,湖水碧绿,假山、石头、凉亭、小桥流水,透露出大自然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我们边走边拍,走着走着,一座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映入了我们眼帘,这座塔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斜塔,古朴雄奇成为苏州的象征。往下走,就来到虎丘剑池,我们先从十米高的桥上走过,往下望,不禁令人望而生畏,走下桥来到剑池边,放眼望去,一片碧绿好似一面镜子,风壑云泉,令人流连忘返。旁边的石碑上刻着颜真卿的真迹“虎丘剑池”,我们等待着合影。继续游览,走到了一片幽静的`小道上,两旁参天大树,感觉好舒爽。
第二天,我们向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地方出发,不一会,就来到了枫桥风景区。这里外面景色也是园林式,只是中间多了一座寒山寺,所以游客特别多,都是冲着这首诗来的,也难怪啊!大约走了半小时,感受到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的意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苏州最大最有名的园林——拙政园。走进景区,真正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风味。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苏州第一大园林,占地七十八亩。走进园内,到处是高大的树木,碧绿的湖水、古朴的凉亭长廊,各种各样的假山,古老的房子,让我如痴如醉。湖水倒映着树木、人影、走廊……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一头大象,有的则好似窈窕淑女……我在假山间来回穿梭,乐在其中。“苏州园林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令人流连忘返!
苏州心得体会篇2
早就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谚语,终于,我和爸爸趁着暑假,从一个天堂杭州出发去另一个天堂——苏州。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上旅行”,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假山王国——狮子林”。那里的景色特点有一句话能够很好的概括:林有竹万个,竹下多怪石,形状如狮子。狮子林和有名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等都被评为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走进狮子林扑面而来的是古典建筑的气息,您看一个个厅堂都是文雅的名字,如: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光光是名字都取得那么多的优雅,忍不住都能赋诗三百首呢!您再瞧一个个园门也包含着成语典故,如入胜、沙趣、凝香、通幽,让游客们迈步前不禁遐想连篇,入得园后又忍不住暗自惊叹;您再赏一座座太湖石巧夺天工,如猛兽下山,如蛟龙出海,如犀牛望月,如猴子捞月,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漫步狮子林完全是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构成了完美的图画,让我们手中的相机一刻不停。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还是乾隆皇帝的那个题词“真趣”十分恰当。第二站我们坐船游览了苏州的护城河,看了古老的城墙和爬满青苔的石拱桥。第三站我们去参观寒山寺。对了,是枫桥夜泊中的那座姑苏城外的寒山寺。还没到寺门,我就远远的.望见了那座著名的钟楼。那是一座五层高的六角重檐亭形状宝塔。恰好有游客在敲钟,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袅袅。沿着明黄色的佛墙我们很快的来到了寺庙内。这是一座不大的寺庙,但也十分体现出苏州园林精巧细致的特点。在寺庙的周围十分突出的是到处是古代文人的诗作和碑文,使得这座庙显得有更多的文化气息。
最后一站,我们在雨中漫步了苏州的老街。那些老房子沿着河道而建,十分像塘栖的南横头,也是石头的街道,木结构的廊檐,一不小心我们就又回到了家乡。一天的旅游很快就结束了,我们获得了很多。希望能再次来到这个天堂———苏州。
苏州心得体会篇3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已是光顾多次,但苏州的亭台楼榭、碧水荡漾就像素雅的水墨画一直在自己的梦中萦绕,得知这个五一爸爸妈妈要带我去苏州,别提我有多兴奋了了。
前日晚上把闹钟铃定在了5:20分,次日一大早就起身洗漱,没多大工夫便焕然一新地整装待发了。
妈妈说,去往苏州的前半段路程与去杭州差不多,沿途的风景就不用细看了,先闭目养神吧……但激动、喜悦的心情令我始终无法平静!我睁着大眼。伸着脖子不停地向车窗外张望。大约2个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苏州。虽然记忆中的杭州是灰色的,但我仍然期待这个古老的水乡能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我们的第一站是七里山塘,它位于苏州城的西北角,全长3.6公里,是白居易任刺史时修建的,所以又称“白公堤”。类似的古镇古街,小桥流水我看得也不少了,山塘老街,白墙、黑瓦,红灯笼、古戏台、古驿站……虽说后建的各种博物馆有些破坏它原有美好的氛围,但是丝毫不影响我的欣赏和对这里的喜爱。这里不论水道还是街道,都不失南方水乡柔美的特点。尤其是绝代佳人那娴熟的琵琶弹唱,让我唏嘘不止,我想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盘,想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站在老街上,我可以想到古代繁华的南方水乡,可以想到作为一个都城,应该拥有怎样的规模?穿廊入舫的美景欣赏好了就要乘舟走山塘的水路了。听导游说,这条水道直通向虎丘脚下的七里山塘,藏着许多许多的风雅故事。沿着河道我放眼望去:破旧但不失历史痕迹的水上吊屋,新修的陕西会馆、山东会馆,还有一些洗尽铅华的古旧建筑。我兴奋地将手伸出船弦去撩拨那软软的姑苏水,啊!苏州,我终于触摸到了你!在参观门票上有关于七里山塘的简介,七里山塘还被誉为:神州第一街“呢,我认为它不是浪得虚名的。
吃过午饭,我们就要步行参观“观前街”了,导游介绍:观前街是苏州最为繁华的闹市区,它的命名是因了一位叫玄妙的道观曾在这里生活、住持过,它是集商业、娱乐、饮食、文化为一体的长长一条街。在我看来它应该算是和宁波,慈溪等各地的城隍庙性质差不多:热闹、繁华,没有想象中的肃穆、威严。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城隍庙那般杂沓、繁复、市井,它脱掉了锈迹斑斑、尘埃过重的外衣,将深重的历史、古典的文化和脱俗的人文气息淋漓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我终于知道苏州虽没有高楼林立,没有花鸟鱼虫却为什么能名扬海外了,一定与它独有的古老文化和清新秀雅的内涵有关,雅俗共赏的古老城市一定代表了中华文明古老的历史,承载了人民对它的厚望。
最后因时间关系,我们放弃了游览拙政园的计划,而改道去了苏州最大的蚕丝织造地——苏州第一丝厂。什么叫巧夺天工?看了丝织女工那双灵巧的手是如何将一团丝茧巧妙地缠绕在制造机上绕成丝线,最后又织成丝被的全过程,你就不得不叹为观止了!
短短的一路行程,短短的一段时光,但留给我的却是长长的记忆、长长的怀念。记忆那窄窄的弄堂、宽宽的河道,回忆那余音袅绕的弹奏、历史与现代的建筑和风貌!苏州!我来了!
苏州心得体会篇4
来到苏州的第二天,一个大懒觉醒来之后,走到小得好像憋着气似的的窗前,不料被刺眼的阳光晒了个半瞎——这就是南方的骄阳、南方的气温。
来到苏州,似乎并没有什么文化景点,更多的是风景——是苏州的园林。
首先来到的是寒山寺。寒山寺其名怎地就如此叫了呢?并不是山——而是人。从小,可以说会说完整的一段话之前,就会背那句千古传唱的名言“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今天总算是见了寒山寺,听了那钟声。登上寒山寺,俯瞰近距离这一片古建筑群,渐渐过渡到现代的高楼大厦,欣赏着历朝历代文人雅客所书写的诗句,再到现在人人口中传唱的诗篇,我仿佛感受到了那洞穿千年而不磨灭的钟声,和其所穿越过的时代给这里留下的痕迹。
离开寒山寺,我们到达了虎丘。虎丘可以说是这一带一个标志性的地点了,原因很简单,这里有虎丘塔——“先见虎丘塔,再到苏州城”中所描述的的虎丘塔。在虎丘,我们站在千人石上放生朗诵了《大学》(中的一段),试图寻求当年重复诉说而致使石头点头的传说,似乎在追溯前朝古人们的雅致,在追溯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历史。唯一一点点遗憾的是,虎丘塔正在维修,所以并没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宏伟的“中国的比萨斜塔”。
中午一顿饱餐之后,整装待发的我们来到了狮子林,也就是说,踏上了苏州城中最有名的一片土地,也正式开始了我们对于苏州园林的游览。
苏州的园林我早有耳闻,就算是小学课本里描写风景的文章也不能够“放过”苏州园林,这个以不对称为美的园林,这个充满的绿和蓝的园林。步入狮子林,虽然骄阳似火,但是时不时袭来的一阵清凉的风,和萦绕在脚下的绵延的河流,无不给人一种清爽的快感。进入这片并不甚宽广的园林中,亭、台、楼、阁和水一一俱全,其巧妙的搭配令我不仅拍手叫绝。话说回来,这乾隆所题写的“真有趣”倒真的可以来形容狮子林,或者说,我也有一个词,只不过是一个不能从里面挖字的词——interesting。狮子林有趣在亭台的位置,灵活小巧的造型,楼阁的庄严而同时体现出来的不对称之美,有趣在小桥流水的生动轻巧,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有趣在致使乾隆题“真有趣”的那个“石头迷宫”。
今天白天的最后一站是拙政林,我倒并不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收尾,非常的抱歉我将会在如此之意境中忽然蹦出来一阵牢骚——但是炎热的天气和水泄不通的人群实在无法让我静下心来思考,来体会拙政园园林的美,在这嘈杂的环境中只能是想到逃离、亦或是什么都不想,空空如也。江南的园林似乎并不是为这种体验所建造的,其追求的似乎是一种恬静、一种悠然自在,而非如今的嘈杂、而非如今的吵闹。
夜幕降临,我们乘上船,在护城河——也就是京杭大运河——上游览观景,在自称“江南第五大才子”的导游和为我们唱歌的的确有才的“阿妹”(学了几句方言但是这里说不出啊啊啊)的陪伴下,我们度过了在苏州游玩的第一天——充实而收获满满。
苏州心得体会篇5
此次,县委组织部组织了我们组工干部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10天,学习内容丰富,涵盖了苏州社会经济发展、干部素质提升、人才工作、创新党建工作法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方面面,既有情况介绍、又谈经验体会,学习期间我们先后参观蒋巷村、枫泾社区、泰元社区、华西村等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大,无论在思想上、理论上、视野上都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触动,此次学习主要的心得体会有两方面:
一、苏州值得学习的方面
1、抢抓机遇,超前谋划。据农村干部学院副院长费春元和苏州大学副教授沈健的介绍,不是经济特区、不是沿海开放城市的苏州早在80年代,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又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积极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并在苏州建成了新加坡工业园区,苏州利用上海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优势,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苏州模式”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之一,苏州成功实施了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四大战略,成功发挥了乡村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优势,在制造业、技术创新、旅游业、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成绩斐然。这个古城、水城、园林城市、经济大市与苏州各级领导和苏州人民的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密不可分的。
2、居安思危,创新发展。苏州在创新型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的探索也是可圈可点的,9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破产,面临严峻的形式,紧抓上海浦东开放再开放的机会,苏州跟上海错位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今天苏州面临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资源不足、空气污染等压力和挑战,他们大力招商引资,采取了转变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进海内外各类高级人才。
3、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苏州的发展证明,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苏州人始终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敢为天下先。他们处处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用好用足,大胆尝试,敢闯敢干。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使他们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始终把握主动权,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苏南模式,诞生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济”三大法宝。
二、学习后的几点体会
1、应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更大力度的完善和执行好既定发展战略。
实事求是是一切实践成功的基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按照“科学发展、富民兴梁”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了“137”发展方略,认真开展“五个主题年”建设活动,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正确的,并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引导我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今年,“一高一铁”,页岩气、海螺水泥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是我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基础和重大机遇,我们要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择不扣落实好既定发展战略,开创快速发展新局面。
2、应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更灵活的理解和执行好上级发展规划和政策。
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胆识,也是一种竞争力。近年来,我县各方面发展纵向比成效显著,但横向比仍然存在差距,进一步强化全体干部创新突破胆识,更加灵活的理解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实现赶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县目前仍处于投资拉动型、资源开发型、消费促进型发展阶段,做好项目、招商引资和三产繁荣是促进发展硬投入的抓手。在项目策划、包装、储备上要紧密的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大胆的往政策上贴、向政策上靠。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创造性的为项目建设和落户企业解决要素难题,更好地服务“三化”和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扩大“鸭、柚、竹”等特色产业和“牛、鱼、蜂”等新兴产业的规模。
3、应进一步增强行政能力,更加善于捕捉和利用好一切发展机遇。
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但往往转瞬即逝,要抓住和利用好机遇,全县各级干部必须懂得本地经济的优势;必须懂得本地经济运行的现状;必须懂得本地经济发展思路。当前,我县面临着诸多大好机遇,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随着“一高一铁“的建设我县将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同时,我县天然气勘探前景看好,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们要不断提高观察、判断与决策能力,结合实际,把握好利用好这一些列机遇,真抓实干,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4、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筑牢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基石。
地区的较量是环境的较量,人才是环境的产物。近年来,我县专注于对发展硬环境和软实力的改善,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在部分薄弱环节还有待优化。首先,要锲而不舍的改善硬环境。把把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渝万城际铁路和梁忠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其次,坚持不懈的提升软实力。抓好行政审批项目清理,构建安全的法治氛围,营造舒适的人文生活环境;要全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认真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完善电子政务运行机制,推动政府工作提能、提质、提速、提效。
5、创新党建工作,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党建工作。一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与执政能力,领导干部理应具备“想做”的激情、“会做”的本领、“真做”的决心、“敢做”的勇气、“善做”的艺术,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改造,注重实践锻炼。二是做好人力资源保障,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财政预算投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给足发展的空间,吸纳高素质的科技、企业的管理、创新型人才。三是进一步强化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完善驻村工作制,坚持“来”与“去”相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接地气”,使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一线沟通,作风在一线转变。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昆山市的大党建工作法,常熟枫泾社区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贯穿党组织活动始终确实值得学习和借鉴,切实转好党的工作覆盖面,强化基层党内民主和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开展“乡情工作法”也是必不可少。
苏州心得体会篇6
以前总是听人家说起采风,我心中就对其充满向往。在我大三的 下学期,老师布置了要对徐州三大民间传说进行采风研究整理,我们 就选择了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作为对象,去寻找关于他的,在当地 民间还流传着的传说。这样在薛院长的统一指导下,在全组同学的讨 论后,我和另外三名组员前往丰县采风。
2012 年 4 月 21 日,我们踏上了征程,前往张道陵的老家——丰 县费楼村。
由于前一天徐州下了雨, 我们还特别担心到了那边的村子, 道路会不太好走。后来特地打听了一下原来当地并没有下雨,悬着的 心终于落下来了。由于本来就晕车,车子刚开动我就睡着了。后来突 然惊醒,以为到站了,结果只是才刚经过收费站,车子颠簸了一下, 我就醒了。后来我就睡不着了,顺便观察了沿途的风景。四周都是绿 油油的麦田,不时还能看到几个人在农田里劳作。
10 点半左右,车子到站了,我们终于到达了丰县县城。后来知道 那边并不通车,我们只得打车过去。到了那个村子,眼前的景象让我 有些惊呆,虽说我家也是徐州的农村,但这里的房屋、环境感觉落后 了好多。当时我就想,这真的就是张道陵的老家吗?后来在当地人的 指引下, 我们先是来到天师府, 找到了那里的负责人——杜尔贤先生。
他以前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就收村里人的委托,在这里看管天师府, 并对张天师的故事传说进行研究整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交谈,杜老 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好多关于张天师的传说故事, 比如说能确立张天师 的老家确实是费楼村的“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传说,张天师保佑后 人的“三次暴风雨避过费楼村”的故事。
告别杜老先生后,我们又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去寻找下一个讲述 人——邵长宏。到了他家,他还很热情的给我们倒了水。他又把他所 知道的张道陵的传说故事热心的给我们进行了讲述, 他还特意指引我 们去看了传说中的“药盒子” ,这令我们兴奋不已。
后来听当地村民说,张道陵的家族还有一本族谱和好多资料,在 张家让先生的手上。但我们找到他家时,他家大门紧锁,并不在家。
等了好久,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张家让先生迟迟未归,我们心想只 好作罢,没有看到他手中的资料也真是遗憾。后来,在我们出村子的 时候,碰到了张家让先生的父亲,他把我们带到了他的侄子家,然后 让他打电话让张家让先生赶快回家, 。很快,我们终于见到了张家让 先生本人。一进他家,就看到了“道渊源世家”五个醒目的大字。
随 后他把他多年整理的关于张道陵的资料都拿给了我们看, 我们也见到 了那本族谱。他跟我们说,他把这些东西给我们看,不仅希望我们能 够了解张道陵,更希望的是我们能将张道陵的文化发扬出去。
采风回来后,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会,大家也畅所欲言, 和组员一起分享我们在采风过程中的见闻认识、心得体会、思考感悟 等。通过这次采风,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采风的重要性。作为文学专业 的我们, 平时只能在教室里通过书本和老师的介绍来接触文学这样一 门融入了情感语言艺术表现,思维精神等内涵丰富的独特艺术,缺少 了感情经历的真实体悟而难以深刻理解。而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就能 够启发独特、自我的情感体会和思考。像这次的采风,首先我就了解 了张道陵在家乡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然后就是了解了他对道教以 及道家文化的特殊贡献,对其肃然起敬。这次采风活动真的对我影响 很大,我也从中学到了好多东西,真希望这种活动越多越好。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苏州采风心得体会》,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苏州心得体会篇7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五一期间,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苏州,这一人间天堂。
刚入苏州,我便瞧见远山上的一座高塔,那便是著名的虎丘云岩寺塔。虎丘古称“江左丘壑之表”,是吴中第一名胜,于是,我们苏州之行的首站就是去虎丘。到了虎丘,云岩寺塔便映入眼帘,初看这塔并无特别之处,定睛细瞧,原来塔身是斜的!这可是中国第一斜塔,据说曾经比著名的比萨斜塔还要倾斜,后来人们运用“箍木桶”的原理,加固了塔身,加注混凝土纠偏,才使塔扶正了一些,并且屹立不倒。在虎丘,还有一处名胜就是剑池,据说是当年干将、莫邪铸剑的地方,有块石头从中间很均匀地裂成两块,传说是试剑造成的,真不能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的创造和大自然的伟力共同造就了虎丘这人间胜景。难怪当年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留园被誉为苏州名园之冠。走进留园,真是名不虚传。有个成语叫“移步换景”,就是写的这里。人们每走一步,从任何角度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成片的太湖石,每一个都独具形态。曲折的长廊虽然不如皇家园林的九曲长廊那样豪华宏大,但却给人精巧雅致的印象。厅堂建筑宽敞华丽,牌匾对联金碧辉煌,无不透露出主人的奢华。
不过,在园中更多的是山林奇石。最有名的就是镇园之宝——冠云峰了。这是一块奇特的太湖石,以瘦、漏、透、皱为特色。瘦,就是这块石头独立高标,如一老者,拈须而立;漏是指孔穴多,彼此相通,表现石头的灵气;透是指石头的质地光滑,在阳光下很剔透;皱是石头的纹理,其皱纹和波光水影一致,与潭水融为一体。
留园实在是把我的心留住了。
西园虽然是寺院,内部却是寺庙与山水的结合,把佛教文化与林园相结合,既给人美的享受,又给人精神上的解脱。最让我驻足感叹的是西园寺的五百泥塑金身罗汉。每个罗汉相貌各异,各有各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济公”像,在他左边看是愁眉苦脸,右边看是嬉皮笑脸,正面看是哭笑不得的样子。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为人的道理:当我们高兴时,不能忘乎所以,也要能面对以后的挫折;当我们难过时,不要太伤心,也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一切,这正是佛家的真谛。
短短两天的行程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