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工作中,每一次成功和失败都是心得体会的珍贵经验,心得体会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积累的智慧,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本宝贵的笔记,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1
当看到习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
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是当年下乡插队7年的地方,也是他和村民们一起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地方。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我有幸参加赴梁家河学习考察活动。
3月25日,带着激动而期盼的心情,我跟随考察团一行从赣州出发,经过在火车和汽车上连续颠簸20多个小时后,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在考察团的组织下,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学习考察之行。
在梁家河期间,我们认真参观了习当年插队时住过的窑洞、土炕和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依次拜访了习的入党介绍人、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梁玉明,与习一同入党的农村党员、时任生产队长石玉新,考察学习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现场点——骨干淤地、村党支部及村史馆建设、梁家河苹果专业合作社、山地苹果园、移民安居工程和正在兴建的知青体验园等,并在习住过的窑洞前,与梁家河党员干部一同交流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等方面的体会。
当看到习住过的土窑洞,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听老一辈同志介绍着习的感人事迹时,我脑子里的画面尤为清晰,仿佛就像在聆听着昨天发生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梁家河群众对习真挚的情感。
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经过此次学习考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回到村里后,我要第一时间组织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习的感人事迹,以及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代代梁家河人拼搏创业的精神和加快脱贫致富的经验做法,让大家思想接受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同时,结合本村实际,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台,做实、做细精准扶贫工作,让双江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后的日子里,不管我身在何处,从事何种岗位,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坚信“人定胜天”“付出就有回报”,这是我在梁家河学习考察的深刻体会。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2
在公用事业局机关党委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开启了为期5天的党性教育培训。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我亲身体会到延安精神的内涵,接受了一场红色的心灵洗礼,收获满满。
我们在延安市委党校聆听了老师们的精彩讲授,进一步加深了对延安的整体了解,对延安精神进行了再度挖掘。之后分别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凤凰山、王家坪、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等接受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置身革命旧址,我的思绪一次次被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想象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斗争景象,想象着革命领袖在窑洞内为几万万同胞,奋笔疾书,夙兴夜寐,甚至连脚上的棉鞋被火盆烤着了都全然不知的场景,我再一次被震撼了,不断思考着什么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回顾党的历史,从上海建党到长征胜利,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运筹西柏坡到建政北平,每一次决定性的胜利,都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党和社会建设新时期的今天,虽然物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依旧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善于通过发挥自身力量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提高服务州城公用事业的实际能力。
延安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延安时期是我们党总结革命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主席许多耳熟能详的著作,例如《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融合加速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实现了中国革命路线的裁弯取直。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要努力将理论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打破固有思维的藩篱,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服务效能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延安的黄色大地上涌现出了张思德、白求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者,他们的精神成为我们可以沿用至今的精神食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公用事业就是全心全意地为州城人民做好水、气、热的供给服务,落实到我们每一位公用事业人,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地对待每一项工作,真正把工作做实、做好。
学习延安精神不但要存至于心更要见之于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延安精神化作服务州城人民的激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推动公用事业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3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就是在梁家河这个地方正心修身的。
他“逃离”北京的种种,来到梁家河,在知青专列上只有习近平一人在笑,一路颠簸,到达革命圣地的兴奋逐渐被失望掩埋。知青们打量着村民,村民也打量着这些来自京城的知青们,这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视,也是一群心怀使命感的知青与生活在底层的农民的对视。梁家河是一个“原始”的地方,但是习近平没有没甘于这种原始,他外出探访学习,带领村民们探索出沼气、淤地坝等有利于百姓实际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东西,为梁家河人民留下了永远的财富。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旁边的宣传画正是习近平的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工农学兵商,五类人代表全体中国人,要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自力更生。那时候习近平真正的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而不是知青,成立铁业社、代销点,打水井,为人民办实事,是他的心、初心!
正心而后修身,在梁家河的岁月里,习近平不断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来充实丰富自身。天黑之后的梁家河都已早早的进入了梦乡,只有习近平的窑洞里还透出亮光,那微弱的亮光照亮了他的人生,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插队期间,习近平读了很多很多书籍,他读的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后来他能脱口而出的经典,都是知青期间看到的东西,是梁家河时期打下的坚实的知识基础。
习近平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是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于此,获于此。”是陕北高原给了他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启承点,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都是在延安形成的。梁家河是整个延安的一个缩影,习近平心系梁家河的每一个人,他一直要为百姓办实事,在年轻时就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坚持不懈,入团入党之路都是十分的艰辛,申请书一份一份的递上去,却因为父亲的原因总是被搁置,但是他不忘初心,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先后两次来到这个他曾经奋斗过,挥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身感受这个陕北小村庄的巨大变化,无疑是中国人民脱贫致富,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
几多牵挂,几多深情,梁家河是习近平心中挥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感受他在梁家河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学习习近平那饱经风霜仍然坚守正道的精神,不断充实丰富自身,艰苦奋斗,更好地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斗。青年还需不断前行。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4
近期,市政务中心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梁家河》活动,通过赴革命圣地延安、梁家河进行实地参观、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广大党员干部心灵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思想上得到启迪,大家纷纷提笔,写下了深刻的感悟。即日起,“安康政务微平台”开通“感悟《梁家河》传承延安精神”栏目,精选部分心得体会,供大家交流学习。
2018年10月,我有幸随市政务中心一行,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生活、奋斗过的地方——梁家河,参观学习。
梁家河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五公里处。
一走进梁家河,就被习总书记“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的标语深深吸引,我们怀着对党坚定的信念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参观了梁家河村史展览馆、知青旧居、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淤地坝等旧址,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梁家河的感人故事。参观学习中通过讲解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了解到1969年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插队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克服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先进事迹。参观中还仔细阅读了习近平同志先后给梁家河村民的4封回信,深深感受到了习总书记对梁家河村民的牵挂和感恩,以及寄予的厚望,特别是听了习总书记在2015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造田,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习总书记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15年习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河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13年延安遭受了持续强降雨灾害,习总书记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上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带领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村子建得越来越美丽”。习总书记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珍爱自己的亲人,是情;心里装着百姓,是义。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心中藏。爱家、爱民,这样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
通过这次延安之行,让我们回顾了历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念,也让我更加懂得了感恩。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现在起,我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攻坚克难、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做一名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政务人。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5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一: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梁家河,是习挥洒了7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读懂人生、读懂农村、读懂中国的启承点。这次考察学习的经历,也将是我认识农村、谋划农村事业的新起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如何做好村党支部书记,如何打开局面带领村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等,我一路学习、一路思考。
一是群众的信任建立在干部对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上。习对梁家河人民感情深厚,他曾经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梁家河插队时,他一开始很怕村里人到他们知青的炕上来,后来却请村民到自己的炕上坐、谈天说地,和村民一块吃、一块住、一块上山下地,以此和梁家河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二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有助于在困难面前打开局面。当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到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偶然的机会他在《人民日报》头版看到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他认为要解决梁家河缺煤少柴的问题,就要搞沼气。随后组织人到四川去学习,学成之后在梁家河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池。这种既切合实际,又能破解现有的难题和困境,能够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的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我想通过这次学习,我应该大胆地放开思路,结合实际找出打破僵局的科学方法。
三是坚定的信念使我们明确奋斗方向成就一番作为。在梁家河时,因为家庭的原因,先后10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都未获批准。但是他不气馁,最终入党并成为了梁家河大队书记。7年在黄土地上的历练,使习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这一信念支撑着他走向最高政治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扎根基层、不怕艰苦、敢于拼搏的心,沉下身子融入群众,在基层工作中坚定信念、扎实工作,成就一番事业。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二: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赵正永书记关于“全省上下要把学习好贯彻好重要讲话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的要求, 7月3日由厂纪委监察室组织我厂部分中层以上领导赴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学习。
参观中了解学习了等15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先进事迹。感受到了梁家河村历届村“两委”会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建设美丽乡村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化。参观中大家还仔细阅读了同志先后给梁家河村民的4封回信,深深感受到了习对梁家河村民的牵挂和感恩,以及寄予的厚望,特别是听了村党组织负责人和乡亲们详细讲述习在20xx年2月13日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的感人细节更使大家深受感动。
参观学习结束后,大家表示深受教育和洗礼,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做干部一定要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梁家河村山高坡陡,可耕种的田地较少,而在当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群众的最大生活来源就是农田,农田稀少就意味着农民吃不饱肚子,养活不了妻儿老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同志带领其他知青与梁家河村村民打淤地坝,修筑梯田,打坝大部分都在冬季农闲时节,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他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在他的带领下梁家河村建成了14座淤地坝,这么多年一直是梁家河村旱涝保收的聚宝盆。同时,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照明、打铁、穿衣等生产生活问题,同志还带领知青和村民在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习是一个心向群众、为民着想,为民办事的人,他在短暂的7年当中用心与群众交往,用生命在劳动,努力改变山村的面貌。 做人、当干部一定要善于贴近群众,懂得感恩。同志在梁家河村待了7年,这7年他与当地群众一起吃玉米团子,住窑洞,睡土炕,打坝挑粪,建沼气,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许是艰难的生活使他们的心贴的更紧。“1975年10月7日,我要上清华大学,走的前一天晚上,村上杀了一头羊,家家户户来代表和我话别,并送我临别纪念——笔记本,第二天早上,我睡起来推开门,外边站满了乡亲们,那一刻我哭了。”在看到这一段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我感受到了乡亲们对习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到了他们的厚重的情谊,这也让我们大家更加的敬佩和喜欢这个人——习。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1993年、20xx年习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梁家河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乡亲,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还把患有腿疾的村民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掏钱为其看病,他支持建设了梁家河小学、学校过水桥和延川中学教学楼,还给经济困难的群众寄来了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20xx年延安遭受了持续降雨灾害,习写信给村干部,说“你们在灾害中积极抢险自救,我很欣慰,让村里的乡亲们过生小康生活一直是我的心愿,希望你们真抓实干,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习的话句句体现出他的群众意识,饱含大爱深情。
从你我做起,自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不懂得感恩,就等于没有一颗善于感知幸福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曾遇到过很多好人,在困境中帮助我们,让我们心存感激,但是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做到了回报和答谢呢?说到这里也许我们都会感到很惭愧。所以,从今天做起,你我都要向习学习,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容和充满爱心地与人相处,收获更温暖的情感回报。
大学生村官学习梁家河的心得体会三:
一、学习梁家河的背景
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同志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插队落户,担任近两年大队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梁家河大队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拼搏奋斗,以顽强意志战天斗地,改变落后面貌。可以说梁家河村的变迁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艰苦奋斗、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在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加快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赣南仍然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落实《若干意见》、加快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尤需艰苦努力、坚韧拼搏,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扎实实推进扶贫攻坚和振兴发展。瑞金作为革命老区,也同样肩负着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时代重任。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要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与学习梁家河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优良传统,凝聚奋进动力;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思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大力学习弘扬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注入不竭内生动力。
1.坚定信念。同志以对党的崇高信仰和“为人民做实事”的执着追求,带领梁家河人搏击贫困、艰苦创业,在这里挥洒了浸透忠诚与实干的火热青春。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树立“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矢志不移,克难奋进,让赣南老区人民尽快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生活。
2.一心为民。同志在梁家河村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3.艰苦奋斗。面对恶劣条件、重重困难,同志带领梁家河村民治沟治水、抗击灾害、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之歌。“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学习梁家河,就是要用好《若干意见》政策机遇,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顽强意志,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扶贫攻坚,全面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4.实干担当。同志从梁家河村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牢记“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坚持讲实话、用实劲、干实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5.敢为人先。在同志带领下,梁家河村的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全省第一个沼气村和第一家代销店,把群众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办成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6.廉洁奉公。同志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恪守“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一碗水端平”,不搞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
三、以学习梁家河为动力加快扶贫攻坚步伐
1.切实提振扶贫攻坚精气神。通过开展宣讲报告、巡回展览、专题讨论、主题征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提振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干劲和扶贫攻坚的精气神,营造扶贫攻坚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2.着力培育扶贫攻坚“领头雁”。坚持从培养选拔、教育培训、责任监督、激励保障等环节入手,进一步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能力,激发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着力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切实当好村党支部的“领头雁”、“带头人”。
3.加快锻造扶贫攻坚生力军。从县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村(社区)特别是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社区)和省、市定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名誉书记和书记助理、主任助理、发展顾问等职务,让他们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4.不断凝聚扶贫攻坚合力。用好“三送”工作平台,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结对帮扶贫困群众,进一步办好民生实事;集中力量打造精准扶贫工作示范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返乡创业青年创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6
4月7日,安远县举办梁家河故事宣讲报告会,邀请赴梁家河学习考察团成员--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党支部书记曾小生前来宣讲。曾小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讲述了当年在延安梁家河村插队当知青的工作生活经历,分享了个人学习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号召大家以学习梁家河为动力,弘扬苏区精神和梁家河精神,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
报告会前,与会人员还观看了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主题图片展。丰富多彩的内容,精彩动人的宣讲,让400余位在场聆听了报告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在职大学生村官接受了一次梁家河精神的洗礼。天心镇水头村村支书黄东长在看了学习梁家河画展和听了宣讲会后感动地说:习在那么艰苦的时代都能作出贡献,我现在更应该好好的把握机遇,带领群众、团结村两委干部,把村里建设得更加富裕、更加靓丽。 、通过这次学习梁家河宣讲报告会,我感受很深,回去之后,我将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应尽的责任,结合当前精准扶贫、烟叶生产等各项农村工作,最大力度展示自己的才能,为安远的振兴发展做出贡献。大学生村官邹夏夏在听了宣讲报告会后深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扎根安远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阶段,我县还将通过召开村班子座谈会、上门入户等形式宣讲梁家河故事。
学习梁家河宣讲报告会
读《梁家河》书心得体会篇7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因为某些方向性的问题而陷入了混乱之中,各个地方的经济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倒退的倾向。可在陕北的一个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之中,它却有着不一样的情景。一位下乡知青的到来,使这个小山村仍然能在全国混乱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的发展。而这位知青,就是我们亲爱的“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我们了解了习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也学习到了总书记身上真正伟大的地方。
热爱读书
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它能给我们力量,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可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能够真正热爱读书的却没有多少人。当年习总书记下乡插队,从北京到陕北随身带了两个皮箱,这皮箱中不是吃的,不是玩的,而是满满的两箱书啊。白天书籍与沉重的农活相伴,到了夜里,整个村子都是一片漆黑,只有总书记的房间透着一丝光亮,那是总书记在挑着夜灯看书,由于条件艰苦,灯很小,煤油的气息也很重,到了第二天起床时,吐出的痰也都变成了黑色。自己带的书看完了怎么办,只有四处找书。当看到党支部仅有的两本破烂不堪的杂志时,仿佛就像发展了新大陆一般,迫不及待的去探索它;当知道其他山村的知青有俄国的小说时,就算隔着三十里山路,也要立马去问他借到这本书。虽然借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的是看完就还,可后来却是书的主人再三催促才依依不舍的还了书。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总书记想尽一切办法看了他几乎所有能看到的书。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着自己对书籍热爱,是我们多少当代学生而望尘莫及的啊。
吃苦耐劳
以前的我,简单的认为习总书记的父亲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新中国领导人之一。那么他的儿子应该一生都是一帆风顺,并不会吃多少苦。但看了《梁家河》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无知。习总书记中学毕业之后,由于父亲遭人陷害入狱,自己也被扣上了“黑帮子弟”的帽子。一个家庭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习总书记不得已去到了陕北下乡插队。下乡时习总书记也才十五六岁,根据当时村民的说法,第一次看到习总书记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白白的又瘦又高的书生。可当同行的知青都在抱怨陕北恶劣的环境时,他却从未有过半句怨言。看似弱不禁风的他却总是干活冲在最前面的一个,脏活累活从不嫌弃,只管尽自己最大的力气去完成。当梁家河小山村建造第一口沼气池的时候,他从没嫌过脏,就算实践时粪便喷在他的脸上,也只记得要把这口沼气池打通。渐渐的村民心中的总书记也变成了能干活的一把“好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之中生活了七年,这七年总书记所吃的苦似乎是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蜜罐”的人无法想象的。以前的我但凡有一点小困难,最先有的并不是解决困难的方法却是满嘴的埋怨,埋怨这世间的不公,现在想来我真是太幼稚了。我的这些困难,这些苦和总书记相比根本什么都不是啊。而最让人钦佩的是,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从在梁家河养成后就再没有变过,始终如一。
心系群众
总书记的父亲一直教导他,人民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你不依靠人民那你还能依靠什么?当总书记走进梁家河这个小山村的时候,他就明确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彻彻底底的扎根到人民群众之中去。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之中,总书记无不想着要造福百姓。心里时时刻刻都是想着如何提高百姓的生活。打大坝,建沼气池,铺淤泥地来增加土壤肥力等等,这所有所有的都是总书记为了让梁家河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所做的努力。当总书记离开山村后,也从未忘记这的每一个百姓。当村民生了大病时,总书记就寄钱给他们让他们能尽快得到治疗并恢复健康。当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好伙伴“侯生”得了骨髓炎的时候,总书记立马把他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把他安排到最好的医院进行医治,尽管总书记整日有很多政事要处理,但到了晚上他都会到医院去陪侯生去度过这个艰难的日子。当他真正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他所心系的更是全国人民,每日也在为了造福全国百姓而奋斗。总书记那种心系群众的信念也从未改变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热爱读书,吃苦耐劳,心系群众。这一切的一切,我们的亲爱的习总书记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去改变它。也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他才能成为人民真正爱戴的总书记。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更应该学习与传承这种伟大的精神,为社会,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