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表达不仅是对书中细节的关注,更是对生活的反思,读后感是个人思想的流露,不必强求与他人观点一致,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围城的800字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围城的800字读后感篇1
第一次看《围城》,是好多几年前的事,听说这书有名,于是弄来翻翻,除了觉得作者爱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其他印象不深。近日再读,越读越觉有味道,犹喜欢“导读”上一段文字,觉得说出了自已的感受,也是对《围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点,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才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至喙,但我记得古人曾说过“文无定法”,不知“文”是否包括小说在内?就算不包括,套在小说上,行是不行?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你看,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本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围城》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象一面镜子,照镜的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小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态上面,也不失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还不算是智慧的书。智慧的书,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给人启迪。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钱先生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
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态的,我想有二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一生争名夺利,结交三教九流,在俗世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流氓皇帝”刘邦,“乞丐皇帝”朱元章,就是代表,这类人世故,圆滑,狡猾。还有一种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随波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后者是“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显然,钱钟书就是后者。正经因为钟先生“入而能出”,所以能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种种,解剖纷纭的世态,举重若轻,包罗万有,呈现一幅刻画人性的“清明上河图”。
读围城的800字读后感篇2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围城》
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同学提起这本书,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拜读。疫情期间空闲时间比较多,正值读书月活动,前后仔细读了两遍,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纵览全书之后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书中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之口。她是在感慨爱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意义。
整本书中,除了主人公方鸿渐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只是他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他才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某种角度讲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的“围城”。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要做的不是随遇而安,而是拼搏,是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困扰我们的座座“围城”。
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世道如何变化,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感恩的心。“身处乱世,心亦不变”。与人交往虽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保证真诚相待。做人这样,做事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工作上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踏踏实实去做好,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欺瞒、不谎报,实事求是,恪尽职守是安全保卫工作的红线底线,按章操作、认真执勤是每一名航空安全员的必备素质。工作不出问题,生活才有保障。
我想《围城》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怀:随着生活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年少,肩上的责任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但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初心和希望,坚定目标,坚持奋斗,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
读围城的800字读后感篇3
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还来不及遐想许多,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总感觉那末了的句号,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终结,而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那只祖传的老钟大概是因为看到太多的人情世故,感叹之余忘记了跟紧时间的脚步,所以才成了“时间落伍的计时机”吧。
初读《围城》,便被它细致,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给吸引住了,经典之句信手拈来——如描写陆子潇鼻子的一句:“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再如描写一位女明星的歌声:“那位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跟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的品性。”等等不胜枚举,让人读起来都忍俊不禁,这也正是《围城》语言的最大特点,句句都暗含着讽刺。
?围城》讲述的是主人公方鸿渐留洋回国后与苏文纨,唐晓芙之间发生的事以及去三闾大学旅途的经过,在三闾大学当副教授的经历和后来与孙柔嘉结婚的故事。有人说,《围城》写的就是婚姻就像围城,“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也“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在我看来,里面的围城不止一个,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大围城套小围城,小围城里再套围城,人生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围城组成。譬如方鸿渐的大家庭里妯娌之间明争暗斗,封建迂腐的繁文缛节,正是方鸿渐一直想要逃出来的一个围城;再譬如在三闾大学教书期间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的教授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更是一座到处布满机关的围城,幸而最后方鸿渐冲了出来,但是,冲出来的同时,他又步入了另一个围城——与孙柔嘉结婚。就这样无休止的出城,进程…。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个学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学校吧,我是城内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学龄前儿童,他们正无比兴奋地期待着进入这座华丽的城堡,就像十几年前的我一样。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们十几年后才放我们出来,不,应该说出去,然后,我们再满怀希望地步入下一个城堡——工作。
人生,城堡,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
读围城的800字读后感篇4
何谓“围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给黄罗芳一张纸条,阐明了“围城”的丰富内涵,上头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大都如此。
怀着对这句话以及“围城”的好奇,我读了《围城》这本书。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感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终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
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我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我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我都觉得对不起自我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应对自我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向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我为自我创造的“围城”。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日,更多的人为了自我的利益和虚荣所困。这本书恰巧揭示了人的心灵最深处的罪恶。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或攻于心计,明争暗斗,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们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可怕。这本书,更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渐鸿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围城”,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些看似偶然的困扰,事实上却是必然的。
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我为自我创造的。我以往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此刻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我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我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我。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我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研究,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这就是那本书阐释的主旨。其实,我感觉也能够理解为:“一些人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他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大概如此。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期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仅是故事。
读围城的800字读后感篇5
读了《围城》,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很不一样。总觉得大师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涩,至少是我辈很难读懂的,要想读懂,也要摆上好几本字典在旁边,才能有读下去的勇气,《围城》不是这样,它通俗的可以,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处是撞击到你尘世的灵魂。本来觉得 40年代的作品,是太公太爷辈的事了,想要找到一丝与现实相关的东西无异于到秦始皇的墓里挖计算机。谁知读的时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鸣!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记忆中掏出来的东西,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子戳中了心事一样,有几分不可思议,又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爽快!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在这个领域来说,鲁迅应该算的上是鼻祖级人物了。
鲁迅是严肃的,狠狠的提出问题,像是尖锐的猫爪抓的你鲜血淋淋,钱钟书则不然,他漫不经心的提出问题,就像有只手在轻轻的挠你,他挠啊挠,你笑啊笑……最后终于发现了!原来自己身上有只虱子!也可以这么说,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一部好作品,就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
契诃夫的作品追求辛辣幽默,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你看《围城》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方鸿渐的虚伪,赵辛楣的坦白,褚慎明的爱面子,苏文纨的媚俗,唐晓芙的纯真,孙柔嘉的狡黠,都一跃纸上,让人又爱又恨。
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并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很具立体感。老处女范懿年华老去却乏人问津,一心想汪太太帮他做媒,却又装腔作势,故作矜持。一见到赵辛楣就原形毕露,“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华围在里面,说话密切泼水不入”,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赵辛楣拍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赵辛楣陪她回去取。又有幽默,又有讽刺色彩,妙哉!
第三章写几个知识分子的聚会就更加叫绝了。赵辛楣一心想灌醉方鸿渐以泄爱人被夺之恨,谁知苏文纨对方鸿渐的关怀更教他醋上心头,褚慎明和方鸿渐在席上互相鄙视,相互拆台,褚慎明看到方鸿渐酒醉后呕吐,故意嫌恶的捂着鼻子,心生一种幸灾乐祸和解脱的快感,“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这种知识分子的丑陋灵魂,通过心理战昭然若揭,猛然外化的手法,显示出钱钟书讽刺幽默的高超、犀利。
读围城的800字读后感篇6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是钱钟书里的《围城》经典名句,每每读起这句,总有一些思考、一些感悟。
说起围城总会想起婚姻,单身的男女总会想尽办法、不择手段地冲进婚姻这座城,而处于婚姻围城之中的众多怨男怨女们,又恨不得砸烂这座围城,冲出围城,寻找自由。对于婚姻这座围城,城内城外的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对于未婚者而言,婚姻这座城是希望之城、幸福之城,是一个能和自己的爱人厮守终生的温柔城,在进城之前,他们看到的是巍峨的城墙、辉煌的宫殿,而全然不知这城中还有迷宫般的小巷。婚前看到的对方也是光鲜无比,全然不知对方还有诸多的陋习。走进围城之后,短暂的蜜月之后,双方更多的是摩擦或者碰撞,一次次的冲突之后,或者是妥协,或者就是互不退让,爱情也就慢慢地被耗尽,直至破城而出。其实,婚姻的围城并不是只有一道城门槛,其中有着一道道门槛,只有多沟通、多理解、多谦让、多为对方想,才能不被门槛绊倒,才会领略到城中的百般奥妙,才会变围城为温柔的港湾。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形式多样的围城,比如事业、比如财富。一文不名的小子总会对事业的成功充满了渴求,成长的事业、傲人的财富、尊崇的地位,令他心驰神往,也令他充满斗志。但他拥有了这一切时,就会发现,他深陷于一个新的围城之中,越来越少的私人时间、越来越多的应酬、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等,他反而羡慕起城外那些刚毕业的穷小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再说买房也是,没房子的时候盼房子,住了小房子要换大房子,真的住进了大房子,却发现自己成了房子的奴隶,不但要支付不菲的养房子费用,还用没完没了地搞卫生,这时反而会怀念起蜗居的幸福时光。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的围城组成,每一次都被那城的外观所吸引,总想去城里看看,就如同旅游景点一般,“不来后悔,来了更后悔!”
围城是目标,因为它那绚丽的外表,我们为之奋斗;围城也是希望,为了进城,我们不断前行;围城是牢笼,只有进去了才能发现;围城或许是安乐窝,需要用心维护。不管围城是什么,只要我们努力了、尽心了,就算进去了再出来,也不枉此行了。
读围城的800字读后感篇7
花了很长时间读完这篇长文,单从文字的把控能力来说,已经可以轻松驾驭,并且能将复杂的感情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来并且能让读者代入感。
从文字中能看到男权世界种种无奈,也看到了自强不息和顽强的拼搏,生活中感性和理性一直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
家庭、情亲、感情往往会有看不见的隐形伤害,同时也是生活中最忠诚的依靠。源于亲近,容易被原谅,因而亲人之间的无意伤害更容易发生。记得杨绛先生对其夫钱钟书《围城》的评价是这样的《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尤其是婚姻,两个人结婚了,其实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完全融入需要相互包容,需要相互理解,而包容和理解往往很难做到。
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劳动和生存的需要,所以有妇女能定半边天一说,新青年尤其独立自主,突破几千年的桎梏,突然自由了,突然以为和男权主导的社会有了平起平坐的资本,事实是读过系列国学的人都知道,从古至今男权社会,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从来没有被打破过,只是此起彼伏而已,妇女无法逃脱繁衍和附属的命运。在制度与命运,传统与现实的碰触中,很多人不容易接受,最终只能被趋势打败。其实这里用打败这个词是不合适的,换一种说法叫做只能适应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也是必须做的事。我认为不同时期,人的价值观,社会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而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适者生存,顺应趋势和潮流。
人的成长是痛苦的,否则刚出生的小孩不会哇哇啼哭,也源于痛苦,所以才能体会到快乐。
改变也是痛苦的,无论是观念的改变还是习惯的改变,而无法适应的时候,特别容易绝望,绝望到底,最终需要找个出口。有的人找到了,有的人永远也找不到。从文字的变化可以看到,你已经找到了这个出口。
、宗教、规则、道德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聪明人发明的用来控制不如自己聪明的人工具,正如卢梭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在我看来,无论信仰还是,开始是钻进去,然后才是走出来,千万别钻进去之后走不出来,用另外一种角度去审视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