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读后感优质8篇

时间:2025-10-20 作者:Lonesome

读后感的表达不仅是对书中细节的关注,更是对生活的反思,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变化,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围城》读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读《围城》读后感优质8篇

读《围城》读后感篇1

我喜欢钱老先生的写作风格,夹叙夹议,语言既讽刺又不失幽默。钱老最厉害的是他的比喻功底,人间百态,儿女情长都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真实。慢慢品味书中的各色人物,确实是一大乐事。钱老先生对人物的塑造很成功,一个人本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矛盾体。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游学归来。说是到海外深造,令人感叹的是他学的`不是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而是中国文学,仿佛国文到海外之后会升值似的。方鸿渐的兴趣颇广,却没有一门有什么造诣。为了应付父亲和岳父,他出钱买了个假博士文凭。虽说现在文凭造假困难,但是学术造假确实屡见不鲜。可见,时代进步了,人的某些个劣根性依然没有摆脱。

此外,还有一点是方鸿渐的“学艺不精”,我觉得很适应当下的景。网络世界发达了,人们学习知识应该更加广泛、自由和灵活,却还是难出学术上的奇才。甘心坐冷板凳的人少了,急功近利的人在日渐增多。凡是一门学问,颇受欢迎的是标有某某速成课的字样,去点开一听,莫过于是应付考试的“锦囊妙计”,更劣质的也许是一些空泛的大道理,毫无实质性的东西。曾经红极一时的“成功学”就是的讽刺。最近火爆网络的14岁天才少女,其背后不过又是一个“成功学”陷阱。

反思我自己,也许就是现实版的“方鸿渐”,兴趣颇广,却是一事无成。不过,我的内心又是不愿承认的,因为我不是他。

有趣的是,我明知钱老是在讽刺方鸿渐这类读书人,我对方鸿渐却是谈不上厌恶,而是同情。他在团体中存在感低,用处不大。他性格优柔寡断,容易被他人算计利用。他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习惯走一步算一步。以至于他的婚姻和事业都以失败告终。他的懦弱,他的顺从让他注定失败。他又有些单纯,看不清孙柔嘉的计谋,与孙小姐匆匆步入婚姻。最后孙小姐性格完全暴露,他才有所察觉,为时已晚。

读《围城》读后感篇2

早就知道《围城》是一部现代文学经典小说,说的是有关男女婚姻的事,书中最经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第一次了解《围城》,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知道中国文学有位叫钱钟书的作家,是大哥推荐了钱钟书的《围城》,其他的就不怎么记得了。不知那时是因为什么原因竟然未读。现在想来真是可惜啊!说到钱钟书,我觉得有点对不起他老人家,因为我一直把他和钱学森搞混淆。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一位是当代的学者,作家,而一位是”导弹之父“,科学家。

我一向不太喜欢读长篇小说,这也许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总觉得太长了,没耐心看下去,平时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说。这可能与我经常喜欢写些东西有关,我写的最多的莫过于一些心情杂文了。我想当初,如果多看些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名著,那时我的作文修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长篇小说,直到这个暑假,恰好妹妹从学校带了本《围城》,我空闲之余就拜读起几年前本该早就读了的《围城》,并一口气读完了。其实上网的时候,曾看过《围城》,那时也只是在上网时断断续续读过,不过不知怎么,也不知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读下去,所以直到这个暑假我不算真正读过一部小说。尽管以前也曾翻阅过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忏悔录》、钱钟书的《围城》,但我以为这个暑假所读的《围城》,才是我真正意义上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读《围城》读后感篇3

去年暑假,我就看过电视剧《围城》,当时还是被里面的一些情节吸引了,引起了我读《围城》原著的好奇心,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手头也没有这本书。直到这个暑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这本书后,才慢慢读着。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了。方鸿渐这个人,在钱钟书的笔下似乎是一个除了会点舞文弄墨、缺有百般缺点、一无是处的人。他的文凭是买来的,志大才疏、胸无点墨、性格软弱又好强要面子。在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出假装清高、不通人情世故,有时还很虚伪。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他做事小心、对爱情执着,有时候往往透着一些可爱。

在学业上,出国留学的他居然没有取得文凭,他居然花钱买张假的,这里就体现出他的可爱来。既然作假,国内又很难被查出,自己却还是担惊受怕,怕被发现。好像是一个偷吃了蜂蜜的.孩子,怕被母亲发现。

在爱情上,方鸿渐也透出他的可爱来。他同事和三个女性交往,既爱这个,又喜欢那个。后来结婚后,居然发出谈恋爱无用的感慨。事业上,方鸿渐是不得志的。处处是别人的棋子,可是方鸿渐却无奈接受,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放弃,表现出坚持的可爱来。

看《围成》这本书的过程中,里面的幽默、讽刺的用语给了我欢乐;看完后,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有深深的感慨。

读《围城》读后感篇4

利用周六日的时间看了两本书,一本是桐华的青春言情小说,另一本就是围城。说来惭愧,相信很多人早已读过,我却几次三番只读到方鸿渐在船上回国那一段就念不下去。早听闻婚姻才是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如今我已在围城中,不妨读一读。看后觉得,此书一个字,秒!非常有趣,诙谐幽默挖苦讽刺段子频出,想来钱老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吐槽大会就没有李诞池子什么事儿了。我看时大笑多次,结局却是戛然而止,文学术语叫留白,让人意犹未尽。看的过程中,我先生在看rng比赛,时而叹息时而低吼,跟我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我看后又查了很多人看完围城的感想,有人说看过五遍,每次看的感受都不相同。可能我人生浅薄,并未感受到如此的不如意。

说说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路吧,他实在不是讨人喜欢的模样。因自己指腹为婚的未婚妻病逝,他的准岳丈岳母把给女儿的嫁妆钱资助他出国留学。他在国外期间,谈不上不学无术也说的上正经的都没学,辗转几个大学,最后竟连毕业证都是从一个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赝品。

在回国的船上先搭上鲍小姐春宵一刻,后又和自认为“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的苏小姐宛如情侣。心里对苏小姐无意,却还要去拜访人家,拜访苏时又遇到真爱唐小姐。他一面不拒绝苏的示好,时常与其来往,又一面对唐小姐展开十分猛烈的攻势。把自己每日见闻所思所想汇成相思信寄给人家。最后,他与苏唐两位因其的懦弱优柔一个好下场没落。杨绛先生说过,唐晓芙是钱老钟爱的人物,不舍得把她嫁给方鸿渐。

感情受挫的鸿渐又与岳丈岳母闹翻,阴差阳错的因为当时“情敌”赵辛楣的小心思而得到去三闾大学做教授的机会。在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中又结识对他一见倾心的孙小姐,书中说孙小姐“千方百计”嫁给他。这在当时,方鸿渐是万万没有发现的,以为她原本是那么可爱,有过动心,孙小姐的段位在目前看来也是极高明的。不过,无论她如何撒娇如何体贴,也不过芸芸众生里极其普通的一个。长相平庸,家世普通,学历大概在当时是亮点,可惜与苏唐鲍一比就毫不突出了。

后来的故事主要以鸿渐和柔嘉的'婚后生活为主,草草结婚,婆家娘家都对对方不够满意,两天小吵三天大闹。吵架内容是十分精彩的,如若不是夫妻我定会拍手称快,可若是夫妻,这么吵太伤感情了。最后的结局就是两人感情破裂,大干一场。柔嘉带着用人回了姑母家,鸿渐回家后在床上哀伤。结局就这样戛然而止了,不知道后来鸿渐去没去重庆,两人又离婚没离得。书里的故事结束了,留下无数唏嘘。现实中又有多少个不得志的方鸿渐和多少个都是怨气的孙柔嘉。只是粗略的说了方的感情路,而感情只占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作为男人而言,他还有事业还有诸多需要努力打拼,可他却像是风中的落叶,轻飘飘的遁于泥土中。

我还是比较励志的人,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谈,如果方可以努力学习不弄虚作假,如果方懂得感恩和岳丈岳母相处融洽,如果方可以对待感情专一坚定,再退一万步,就算和柔嘉结婚了,懂得经营婚姻也未尝不可。可是人生哪有如果,失去不再重来。性格真的影响命运吧。

读《围城》读后感篇5

有人说,一切都会变,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也许正是如此吧,时光如梭,命运如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赵辛楣与方鸿渐的针锋相对时,有谁会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曹元朗来,还最终和苏文纨结了婚。在看到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的不断互相爱慕、猜疑和争吵这些小打小闹的时候,有谁又会想到晓芙将会远去,而方鸿渐却被孙柔嘉"骗婚"。也许正是因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本身并无感情基础,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会发展成为最后的离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我们的世界正像这么一个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这鲜艳多彩的繁华而羡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却回想着这外面的纯洁干净的好。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一种协议,却有着这无穷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围城里的好戏还在上演,而围城外,羡慕的人们仍在继续渴望??

读《围城》读后感篇6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围城》

上学的时候经常听同学提起这本书,一直没有时间和机会拜读。疫情期间空闲时间比较多,正值读书月活动,前后仔细读了两遍,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纵览全书之后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书中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之口。她是在感慨爱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意义。

整本书中,除了主人公方鸿渐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只是他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他才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某种角度讲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的“围城”。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要做的.不是随遇而安,而是拼搏,是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困扰我们的座座“围城”。

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世道如何变化,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感恩的心。“身处乱世,心亦不变”。与人交往虽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保证真诚相待。做人这样,做事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工作上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踏踏实实去做好,尽职尽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欺瞒、不谎报,实事求是,恪尽职守是安全保卫工作的红线底线,按章操作、认真执勤是每一名航空安全员的必备素质。工作不出问题,生活才有保障。

我想《围城》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怀:随着生活角色的转变,我们不再年少,肩上的责任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又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但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初心和希望,坚定目标,坚持奋斗,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

读《围城》读后感篇7

方鸿渐,留学几年,惶惶终日,学历最终也是向爱尔兰人买过来的。回国路上,认识鲍小姐、苏小姐等留学生,面对苏小姐的钟情,方鸿渐觉得是一种负累和压力,却对唐小姐一见钟情。而赵辛楣,似于苏小姐两小无猜,十几年的追求,最终却不能抱得美人归,也算是死心吧。最后苏小姐嫁给了从未有过感情基础的曹元朗。这也是赵辛楣和方鸿渐关系和好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方鸿渐的人生旅途跟赵辛楣息息相关。

两人共同去三闾大学就职的路上结识了孙小姐。辛楣也无意中猜中了两人的结局,无意中也说出了孙小姐的性格,为人受过高等,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孙小姐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的结合也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大妇。反观这种类型的夫妇,双方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都希望对方凡事顺从自己,以彰显自己的家庭地位和被尊重的需求。当夫妇双方都是这种想法,而没有一个人先低头,或者每次都是一方低头,这就慢慢造成了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都说婚姻双方应该是势均力敌的地位,其实这种相互压制,相互征服和被征服的心理,应该也是造成婚姻是座围城的根源所在。针对婚姻内的琐事,双方采取的也是太较真的态度,若凡事淡然些,可能就平息了很多。尤其是针对方鸿渐这种自尊心强,优柔寡断的性格,若处理事情不这么拖泥带水,果断下决定,也许后面也不会有这么多矛盾。

当然,事事不可能如自己想象般完美。人生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有时候也是义无反顾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虚无缥缈的。看起来好像有点悲观,实际上我们要明白,追求最终理想和结局的虚妄,也正是让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一些事物,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认识到其本身的意义。

这就好比是围城,在外面的人,着急想进来,而进来的人,觉得腻了,又想跳出去。所以结婚或者相守到老,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你只要了解这些最终的意义,就要明白,其实过程才是重要的,才能让你在时间的经历中,不会觉得无趣。

读《围城》读后感篇8

除此之外,书中大量精妙的比喻也运用的非常巧妙,为小说的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

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特别是描写鲍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看起来虽然你能把人的眼泪都笑出来,实际上是在批判鲍小姐留学出洋,一无所得,只学了一些坏的'功夫回来。幽默的笑料背后隐藏着多么深刻的讽刺意味!所以看完钱钟书的《围城》是让你在哈哈大笑之后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顺着思路追寻下去,你发现它看似爱情小说,实际是更多的是揭示了人性,怪不得有人说《围城》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