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人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意图,也能看到自己的成长,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提炼书中的精华,让阅读的价值得以延续,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爱和读后感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和读后感篇1
寒假里闲暇时间,我读了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理想》一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对我触动很大。
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我一口气读完了这八个诗一样语言的排比句,它囊括了朱老师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方方面面,对照每一条,反思自己,觉得差距实在太大。记得刚刚师范毕业时,自己也是踌躇满志,想大有一番作为,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阅历的增长,最初的棱角竟消失的无影无踪。是什么因素在作祟,现实?社会?或是自己?或许都有吧。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守着自己的三尺讲台,自己觉得对工作还是兢兢业业,安分守己,如此这般,怎能取得好的成绩。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要做的便是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乃至一池水也不行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因此,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这也是此书中所大力提倡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理念、课堂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爱和读后感篇2
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业余时间我翻阅了《陶行知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前苏联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师爱学生,就有,学生爱教师,于是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爱的”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的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大家的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爱和读后感篇3
朱永新老师的《我的理想》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用远大的理念深入探寻未来的理想和理想的,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充满信心。细心品味作者的理念,尤其是上篇使我感触很深,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而且使我对未来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朱教授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他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与提升,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使理想最终变为现实,就要洞察现实、把握现实。《理想》一书的指导思想,是作者在通过对中国现阶段现状的剖析和对中国现实深入考察后提取出自己的理想观,为中国的发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譬如: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就是作者通过共性与个性交融、优点与缺弊共存的现实,来揭示现代化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基本规范、精神或素质,从而将作者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父母观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切近实际又不失前景指向的研究思路,既能使人感悟到目前现实中存在的种种流弊与矛盾,又能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读后使人油然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要做一名理想的者,首先要成为一名读书型教师。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作为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教学生学习,而必须同时注重自身的学习。一个教人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是难以取信于人的。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其实,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和坚持终身学习。这是因为,“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人员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不可忽视的“源头活水”,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更新观念,才能用新鲜的血夜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再说,“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我们为何不好好利用这个顾问呢?教师的学习应当是持续的学习。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学习要有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任何长进的。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坚持根据计划的要求将之落到实处。持之以恒,才能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
爱和读后感篇4
读完《爱的》后,我意识到世界上最珍贵、最需要的是爱。爱会影响人的一生成长,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是一门艺术。
?爱的》中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文章中主人公的父亲。他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他采取的措施不是无休止的唠叨或粗暴的警告,而是像春风吹柳树一样温柔的劝说。为了说服孩子努力学习,父亲给孩子举了很多投入工作的.人不忘阅读的例子,让孩子进一步了解阅读的重要性。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为了学习而努力工作,你也必须成为成千上万的孩子之一。
温柔的父亲用他坚韧而善良的笔触敲开了孩子的心,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最能打动年轻男孩的心。他从不假装是儿子面前的大人物,因为他是父亲,而是学会了与儿子沟通,就像一个亲密的朋友。他儿子成为男人最重要的是勇敢,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对不起哪个朋友,勇敢地道歉承认错误,请求原谅。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吗?
母亲的爱也让我感触颇深。有一次,她的儿子在家闲着,于是她带着儿子去了畸形的儿童学校,却让儿子留在学校门口,不让他进去。出来后,他对儿子说:我之所以不让你进去,是因为像你这样健康的孩子进去看看那些不幸的残疾人有多难过。也许他们会放弃自己。是的,对于那些残疾人来说,他们心中有一个阴影,现在善良的人的帮助已经把阴影抛在脑后了。如果他们看到比自己更健康、更快乐的孩子,那就等于再次揭开他们的伤疤。因此,母亲儿子要为别人着想,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无论谁遇到困难,都要伸出一双温暖的手来帮助他们。
虽然《爱的》只是孩子成长的日记,但却给了我很深的感受。我也想向书中素质好的人学习。学会关心别人,用炽热的爱帮助有需要的人。帮助迷路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让无助的老人感到温暖,让异国他乡的人不再孤独,让世界充满欢笑。所以我要以身边的人为榜样。我应该好好理解父母的唠叨;我应该练习老师对我的要求;我应该采纳同学对我的意见。因为我知道这是对我爱的。
爱和读后感篇5
从李镇西的《爱心与》这本手记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的规律。
打开这本书,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映入眼帘,让人感动。默默的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彩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解红梅)
爱和读后感篇6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 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