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最新5篇

时间:2025-01-30 作者:betray

通过反复审视自己的心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与不足之处,心得的积累需要时间与耐心,但最终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最新5篇

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篇1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了教育电影:《宝葫芦的秘密》,这场电影让同学们欢乐声不停,但又让我们在欢乐声中学到了许多。

故事讲述小学生王葆,当他在学习上碰到困难的时候,或在课余生活中遇到不顺利的时候,就幻想有一个神奇的宝贝来帮他轻松地实现目标。一天,王葆在钓鱼时偶遇传说中能实现任何愿望的宝葫芦,他想要什么宝葫芦都能信手拈来。宝葫芦帮王葆钓到鱼、做成高级的模型、完成回家作业,真是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成什么。有了这个宝葫芦后,他在学校的表现是突飞猛进,让同学们大为惊诧。宝葫芦更帮助他在泳池中大显神威,轻易获得了参加校队的机会。

可是,王葆逐渐发现宝葫芦原来不分青红皂白,只懂盲目服从,因此屡令王葆哭笑不得,最后更令王葆在数学考试中铸成大错!到最后他终于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能力赢得了市的游泳比赛。

这部电影里,其中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王葆老师常说的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只能靠自己努力。是啊,这句话是真对,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凡事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啊。就像以前的我总不爱复习,抱着晓幸的心理,认为不会考到了,结果还是考到了,这时没办法,只能偷照同学的,把同学的答案抄到自己的'试卷上。一次又一次,我的举动被火眼金睛的老师发现了,并及时教育了我,让我认识错误,并改正。有就是王葆爸爸说的不要把自己的小心眼和小聪明用到干坏事去,如果把这些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去,那么学习一定会好的。也对啊,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去呢?把精力放到干坏事上去,不但没有表扬,还会受到批评,而相反你认真学习,你一定会得到表扬,何乐而不为呢?

电影虽有趣,引人发笑,却不失深刻寓意,告诉了我们:做事必须老老实实,投机取巧的心态是成功的绊脚石。只有努力不懈,自强不息,才能成功。俗话说的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一条铁规则。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但很多人却都没有实现,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让梦想变成现实的努力,老是坐在那里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得东西,天上掉下的馅饼往往隐藏着对人不利的东西。

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宝葫芦的秘密》。我刚开始读这本书时,认为宝葫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贝,我觉得要是我也有个这样的宝葫芦该多好哇!可是当我读完这一整本书时,宝葫芦在我心中的形象真可谓是一落千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王葆的孩子,他很喜欢听奶奶讲关于宝葫芦的故事,十分渴望自己也有一个神奇的宝葫芦。一天,他去钓鱼,出乎意料的钓上了一个宝葫芦,这个宝葫芦可以帮他实现所有的愿望!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玩的就有好玩儿的,想要吃的就有好吃的。宝葫芦为王葆变出了许多名贵的花草,变出了许多可爱的金鱼,变出了崭新的'自行车、陶瓷娃娃、和许多奖章、锦旗、还有花不完的钱。此外,宝葫芦还为王葆写作业、做飞机模型、做电磁起重机……王葆觉得自己过上了十分幸福的生活,比普通人幸福多了,自己是一个拥有特殊幸福的人。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一次,同学们都想借《科学画报》这本书,宝葫芦就把这本书悄悄地塞进了王葆的书包里。王葆十分紧张,因此造成了一件接一件的麻烦;王宝和同学们下象棋时,心里想着把“马”这颗棋给吃了,宝葫芦就立刻把“马”塞进了王葆的嘴里,使王葆觉得特别不舒服;王葆和同学们打扑克牌时,他们的好牌都被宝葫芦变到了王葆手里,让同学们惊慌失措,不能继续玩;数学考试时,卷子上的题王葆不会做,宝葫芦便把苏凤明未写名字的卷子给了他,让他交了上去。数学老师发现这卷子是苏凤鸣的,便问王保是怎么回事,因此他备受同学们的嘲笑和猜疑……

他伤心的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家,来到了遇见宝葫芦的河边,他问宝葫芦之前给他的那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从而得知宝葫芦给他的一切东西都是偷来的。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把宝葫芦扔掉,可宝葫芦就是不肯走。他懊悔莫及,最后王葆向大家澄清了事实,这场梦也结束了。

这虽然只是一场梦,但却说明了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告诉我们不能要不劳而获的东西,用自己的汗水与劳动换来的成果,才是最宝贵的。只有自己亲身劳动过,才懂得成果的宝贵。文中的宝葫芦虽然能为王葆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随他心意,但这一切都是偷取的,是别人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我们不能学习宝葫芦偷窃的行为,要学习王葆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

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篇3

小学生王葆意外获得一枚有求必应的宝葫芦,少年与宝葫芦的故事由此展开。解析这个故事,我们不妨从“葫芦”入手。

相传周文王制礼之时,将葫芦对半劈开,一半为男,一半为女。男为阳,女为阴,二者合二为一,阴阳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生命体。

文王演周易,制八卦,其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便是阴阳结合。伏羲氏一画开天,从此便分阴分阳,阴阳不断转合,万事万物便在这动态的平衡中实现了永恒的发展。

葫芦花雌雄同体,葫芦本身即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微观世界。小小的一只葫芦,蕴含着宇宙发展最朴素的自然法则。葫芦之“道”,道法自然。

1.命运之道——偶然背后是必然

故事的一开头,主人公王葆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家里,奶奶追着王葆洗脚,王葆一会儿说怕烫,一会儿说怕冷,最后以讲宝葫芦的故事为代价才勉强配合。紧接着奶奶提出剪脚趾甲的新要求,于是王葆又开始以此为要挟索要新故事。

对家人的付出理所当然,甚至以合作做为置换条件,从这里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出王葆的自私与骄纵。

家庭是孩子接触最早的社会构成,与家人的相处模式是孩子最初社会认知的启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味无条件的满足,是以爱为名义的懒政。

成语骄奢淫逸的典故,就是来自于卫庄公对小儿子州吁的过度溺爱。大夫石错看不下去,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义方,费纳于邪。骄奢淫洗,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卫庄公不听,为儿子埋下祸根,为社会所不容,终被处死。

家中的唯我独尊和踏入新社会关系后的处处碰壁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认知失调,“不合群”就是最显著的特征。

学校里,王葆和同学合作“见难就收”,把同学好心的建议当作对自己的敌意和否定,由此我们也能大约领略到王葆内在的惰性与能力无法匹配自大情节的矛盾。王葆与同学产生争执拂袖而去,接着宝葫芦登场了。

荣格曾经说过:“潜意识决定了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王葆与同学的争执看似随机,实质早晚会发生;王葆与宝葫芦的相识看似是一场偶遇,实质却是冥冥中的必然。

不劳而获是王葆潜意识的欲望,而葫芦只是将其潜意识意识化的契机——它让王葆的欲望以一种更直接、更迅速的方式得到即刻满足——金鱼、美食......只要王葆一动念,脑中的东西就会出现在王葆的手上或是家中。最初的王葆口嫌体正地表示:“我对这样的幸福生活还不十分习惯哩”。

2.选择之道——简单背后是不简单

宝葫芦在给王葆带来各种惊喜的同时,一些恼人的问题也在慢慢浮现。它能够识别王葆脑中转瞬的欲望,但实现的方式却有些“不择手段”。

比如把学校有且仅有一本的《科学画报》不分青红皂白地从同学手中变到王葆书包里,差点让王葆被误会,还好最后蒙混了过去;比如,王葆和同学下象棋,想要“吃”掉对方的棋子,宝葫芦就直接把棋子变到了王葆的嘴里让他“吃”,对弈局变社死局;再比如一切脑中浮现的东西似乎来得太过容易,反倒有点索然无味。

王葆忍不住与宝葫芦谈判:“往后一些个事儿让我自己来办,你别来插手行不行?” “哪些事儿?” “那些个有兴趣的事儿。”王葆是这样定义兴趣的:“比如你要去做一件事,可是挺不容易,你得自己想办法去克服困难,你得自己去斗争——这么做成了,那才有兴趣。越是不容易,做起来越是有兴趣。”

王葆所谓的“兴趣”其实就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利·切克森米哈赖定义的心理学最优体验——心流。切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终表示:“能带来乐趣的活动常是为挑战而设计的.。心流的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 ”

就像诗中所言:“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乐趣、心流是知行合一的产物。而只有知,没有行,只有结果,没有过程,随着刺激的边际效益递减,一切似乎也变得没那么令人向往和愉悦了。

面对王葆意识觉醒的萌芽,宝葫芦给了王葆两个选项,第一是自此王葆想干什么事,都得自己去办,宝葫芦不插手或者干脆扔掉宝葫芦。这个选项王葆不假思索地否定了。第二个选项是安安心心做宝葫芦的主人,只要动念即可,完全不用费力。王葆既没表示同意,也没表示反对,他默认了。

王葆终究还是没有抵抗得了心想事成的诱惑,选择了唾手可得的“易”,放弃了埋头苦干的“难”。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坤转乾旋,阴阳消长,天真的王葆并不知道,这表面“看上去很美”的易得之幸,早已暗潮汹涌。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法国的“祸国妖后”——在大革命被送上断头台的玛丽皇后。

茨威格在她的传记中写道:“命运轻而易举地把一切馈赠给她,恰好是这种不应得到的生活馈赠,使她内心贫乏。命运过早过多地娇惯了她,高贵的出身和更加高贵的地位,都落在她身上,她无须费什么力气,于是她认为,根本用不着努力,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一切似乎都合适。”“她想要统治,同时又要享受;她想要王后的权柄,还要女人的自由;她伸出玉手,抓起王冠,就像拿起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讽刺的是,这个道理王葆不知道,宝葫芦却知道。“我既然是个宝葫芦,就得起宝葫芦的作用。假如我老待在河里,什么事儿也不做,什么作用也不起,就那么衰老掉、枯掉,那我可不是白活了一辈子吗?我既然活在世上,我就得有我的生活,我就得活动,就得发展,就得起我的作用。要是我不活动,又不使力,又不用心,那我就会枯掉烂掉。我得找机会把我的能力发挥出来——这才活得有个意思。能力越磨越强,我就越干越欢。”

洛克菲勒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白吃午餐的习惯不会使一个人步向坦途,勤奋工作是唯一可靠的出路。”

不仅人如此,万物皆如是——有这样一种大葱的种植方法,就是从葱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开始,随着大葱的生长,每天往大葱的植株上培土,每次只让大葱露出一点点尖,据说如此培养出来的大葱,比普通的葱要高一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植物生长都需要阳光,大葱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不得不挣扎着成长,努力的破土而出,努力的接近阳光。反观普通大葱,安逸的生长环境让它们失去了努力挺拔向上的动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生命而言,得来越易,成长越难。

3.处事之道——得失背后是守恒

果不其然,宝葫芦对王葆的欲望处理得愈发得心应手,而王葆的生活却愈加混乱。

他似乎无法分清现实与虚妄——面前的人或者事到底是真实来到我面前,还是欲望指使下宝葫芦幻化出的假象?

他似乎更加无能,开始对宝葫芦有了习惯性的依赖——遇到问题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去解决,而是宝葫芦什么时候能解决。

他开始变得恐惧,因为他越来越发现,那些莫名其妙的麻烦开始透支了周围他在乎的人的信任,他看似拥有一切,却孤立无援。更要命的是,他发现,那些宝葫芦变到他面前的东西,竟然都是他人之物。换言之,这不是变,是明目张胆的偷窃。

王葆的内心崩塌了,原来所有一切看似轻而易举的获得,都是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的,而他为此付出的是自己内心最珍视的品质——诚信,以及最宝贵情感——亲情,友情。

宝葫芦对此的回应轻描淡写:世界上吃的用的东西,没有一件是打天上掉下来的,都得有人去做出来。“你不去做,就得有别人去做,要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些个东西。世界上这些东西怎么来的,我以为你准知道哩”。

是啊,连葫芦都知道的道理,王葆却不知道。

?易经》中损卦、益卦互相对应。损卦损下益上,益卦损上益下,损中有益,益中有损,周而复始,源源不断,终归于零——“损益,盛衰之始也。”没错,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的守恒,阴和阳就是在此消彼长中实现动态的平衡。

于是看似的“得到”可能是“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而看似的“失”却可能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而能量守恒的背后,是因果的守恒。“万法皆空,因果不空”,选择是因,得失是果。选择的那一刻便是种下了因,而后续的发展,皆围绕最初的“因”展开。

世人常患得患失,有的人在喜悦中感叹“怎么我如此幸运”,有的人在痛苦中扼腕“为什么是我”,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最初那个不起眼的选择,早已冥冥中决定了一切。就像最初的王葆,冥冥中对不劳而获的执念和欲望,让他选择了宝葫芦,而之后的一切惊喜与困扰,都只是基于选择的发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了。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得患失的背后,是因果逻辑的混沌。

与患得患失相对的是“不期必”,而“不期必”的背后,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笃定与智慧。

4.审世之道——换个角度看世界

葫芦的谐音为“福禄”,而葫芦的茎也叫“蔓带”,谐音为“万代”。又因腹中多籽,自古以来都有着“福禄万代,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可是《宝葫芦的秘密》里的这只宝葫芦,却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它有些狡猾,有些自私,甚至有些邪恶。宝葫芦的到来,似乎处处在给王葆惹麻烦。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自身的看法决定了客观世界在我们内心的呈现,想要获得内心的满足,需要的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心理学通识》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以为时间是疗伤的圣药,其实时间从来都不是,重新评价才是。 ”那么,如果换种角度,宝葫芦的出现对于王葆来说,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首先,宝葫芦的出现,激发出了王葆内心的真善美。

之前的王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眼高手低,唯我独尊,自私自大,似乎有那么点儿“混不吝”的气质。

宝葫芦出现之后,虽然为王葆制造出了种种危机,但是他在这些危机中最本能的表现,恰好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少年不可一世的外表下那颗柔软而美好的心——他在意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他渴望家人的认可,他爱憎分明,他讨厌不诚实的自己。

而当王葆得知宝葫芦为他变出的一切都是通过“偷”的形式得来的,王葆愤怒了、暴走了。

他有良知的不安,因为他有内心的底线。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没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地位,需师出有名,以正当方式获取。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是因为其无论在匆忙还是颠沛之际,都能够守住仁德。

正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即君子在意的是道德与法制,而小人在乎的却是土地和利益。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出,在德与利之间,王葆选择了前者。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王葆君子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

其次,宝葫芦的出现,也让王葆对自己的世界进行了重新的价值排序,也让他意识到了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是最珍贵的。

“我翻来覆去地想着家里的人,想着学校里的人。说也奇怪,我似乎到今天才真正体会到他们是怎么样地爱我(我以前好像从来没这么想过)。可是今天——就是这会儿——又觉得他们仿佛跟我离开得老远老远了似的”。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其中后四苦,更多的来自人的主观意愿和价值判断——是人自己的选择:拥有的不加珍惜,得不到的翘首以盼,失去的扼腕叹惋,自造罪孽,自食苦果。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需要先人终其一生甚至以失去挚爱至亲为代价才能幡然醒悟的人生真谛,却因宝葫芦的出现提前让王葆领悟到了。这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笔巨大财富。

葫芦自古与医药息息相关。道家始祖以葫芦做法化出妙药灵丹,随身携带以解苍生之苦。八仙中的铁拐李也是背着一葫芦的灵丹妙药游走天下,治病救人。

葫芦本身自重很轻,去除内瓤,内部空间巨大,在我国历史上也素用来盛放药物,同时也承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

悬壶济世,便是葫芦的使命。良药苦口利于病,是药便有三分毒。正如和王葆相遇相知的这只宝葫芦,换个角度看,它给到王葆的经历和教训,又何尝不是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治愈王葆灵魂的药方和汤剂呢?

王葆摒弃了骄纵、自大、懒散、自以为是和凡事妄图不劳而获的“病根”,懂得了选择的代价,来之不易的珍贵,得失的转换,因果的守恒,以及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最终药到病除,驱邪扶正,重获新生。

故事的最后,王葆与宝葫芦的奇遇原来只是一场梦。但真的只是一场梦吗?又或者我们都是梦中之人?昔庄周梦蝶,醒来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而这到底是不是梦,或许只有宝葫芦自己知道。道教中,道人们幻想葫芦能够装进一方天地。芦同“壶”,因此也有了“壶中天地”的说法。

?易经》中,天为乾,地为坤。乾卦的卦辞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坤卦的卦辞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不正是本书向我们传达的精神吗?

小小葫芦,内有乾坤。葫芦之道,道法自然啊。

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篇4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它非常有趣,你一定想知道是一本什么书吧,告诉你吧!那是一本《宝胡的秘密》,下面我就给你说一下里面有趣的内容吧!

说起葫芦,大家肯定都十分熟悉,它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有辟邪,招宝的象征,上到百岁老人,下至孩童,没有人不喜爱它。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很受大家的喜欢和珍藏,而且它还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等关系十分密切。在我国民间故事中,宝葫芦一般不是邪恶和魔怪的代表,往往富有神奇的正面力量,能给穷人以幸福,美战胜丑的坚强信念。

但在我读的《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里,著名作家张天翼展现给我们的宝葫芦却是另外一种样子:故事的主人公王葆和我们一样很爱听故事,特别是奶奶从小给他讲得宝葫芦的故事,因为听宝葫芦的故事入迷,所以他朝思暮想自己也能拥有一个这样神奇的宝葫芦,当他在梦境中真的得到宝葫芦之后,他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可是宝葫芦样样事情都不让王葆亲自动手,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动,很快王葆就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空虚和无聊。宝葫芦用它的神通给王葆不断的带来尴尬:从来不撒谎的王葆被逼的在爸爸和同学面前痛苦的说假话;从来就鄙视偷盗行为的王葆,被小偷崇拜的称之为“通天臂”“如意手”,宝葫芦越是竭力为王葆效劳,就越是让王葆丢人现眼,越是对王葆忠心不二,对王葆的毒害就越深。终于,恍然大悟的王葆明白了:其实,宝葫芦什么本事也没有,只不过会“偷”,要想回到从前那个热爱学校·热爱集体·天真活泼的王葆就要彻底摆脱掉宝葫芦这个枷锁,不再做它的精神奴隶。觉醒的王葆庆幸这只是南柯一梦,他保证再也不想拥有这样一个“宝葫芦”了。

宝葫芦的秘密读书心得篇5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张天翼的精选作品——《宝葫芦的秘密》选集,我非常喜欢。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叫王葆的孩子的。有一天,他去钓鱼,不小心钓到一个葫芦,葫芦可以实现他所有的愿望,想要什么有什么,想要吃的就会有很多好吃的;

想要玩具就有很多玩具,宝葫芦还给他了许多罕见名贵的花,他想要自行车,许多的奖状和锦旗,用不完的钱,宝葫芦也替他的写作业,学习,并为他做模型飞机、电磁起重机……他觉得自己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自己也和别人不一样,是一个特殊幸福的人。

宝葫芦用魔法帮助王葆,帮助他恢复学习的自信,但宝葫芦也帮了不少忙,使王葆有很讨厌宝葫芦。

在图书馆借书,宝葫芦为了让他拿到《科学画报》这本书,惹了不少麻烦;和他一起下象棋的同学,他想吃另一边的马,那象棋就到他嘴里;他和同学们玩牌,拿起牌,他们发现别人的牌跑到了他手里;还有一场数学考试,宝葫芦用了魔法,偷走了学生苏鸣凤的试卷写了王葆的名字,这让王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

他伤心地离开了学校和家……后来,他发现猴宝葫芦给他的所有东西都是偷来的。王葆很伤心,觉得自己成了大家都讨厌的.小偷。

他觉得有了宝葫芦是一件不快乐的事情,他决定把宝葫芦扔掉,他把宝葫芦的秘密告诉了大家,宝葫芦也失去了魔力,他也像正常人一样,心里变的轻松了。

虽然这仅仅是王葆做的一个梦,但是这个故事让我知道:无论做什么是依靠他们自己的大脑思考,做自己,不要不劳而获,努力工作的成果是最快乐的,能给你要什么有什么的东西,是不能带来幸福,相反可能还会给你带来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