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800字7篇

时间:2024-07-14 作者:Indulgence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和交流,进一步理解书籍的内涵,有趣的读后感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产生共鸣,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散文读后感8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散文读后感800字7篇

散文读后感800字篇1

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丝毫读不出那与鲁迅先生论战的犀利来。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痴、有愤、有忆有乐的亲和老者。在这里,他可以忘记年龄似孩童般嬉笑怒骂,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爱。可字里行间,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却各有着重。原本不是很清楚的东西,刹那间变得通透且铭记于心。

辟如《清秋琐记》。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记录先生在不同时刻与不同书籍相遇后的反思。足见,先生是一个乐得反省的人。现在的社会太热,从冬天到夏天,从白天到夜晚。太热,热得人们停不下脚步去总结、去反思不是。于是,“热”就让人们越来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实实在在的心,最后丢自己,甚至抛弃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让我“冷”不少,让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点什么。

文中有一则是讲勤奋的,我记忆较深。先生讲述明朝的一个儒士曹瑞。“笃志性理,躬行实践,据说其坐下著足处而转为穿,卒时州人罢巷市哭。”曾白榜一联“勤,勤,勤,不勤难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横额曰:“勤苦斋”。自小老师便讲着勤奋的的重要,老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那时确是比较勤奋的,每个小孩为老师的几句夸奖,几朵小红花就会高兴地蹦蹦跳跳。后来,初中,老师没有小红花,只剩下夸奖,倒也算是勤奋,每天按时上下课,交作业,只是偶尔偷个懒,打个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码“奋”是丢,“勤”还在。过四年高中,老师不仅没有小红花,连夸奖也是少的可怜。这下好,就像大家常说的“勤奋”的小人,最终被身体里的那个“懒惰”小人打败,再也看不见他。后来,我才发现,不是“勤奋”小人死,而是麻木,每天呆呆地做题、做题、做题…再后来,大学,发现不仅没有小红花,夸奖,就连老师也没!

后来我才明白,一直以来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是勤奋本身而是外来的刺激,连激励自己都是时断时续,更不用说像曹瑞那样努力奋进。勤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

关于爱情还是先生的《槐园梦忆》。先生关于爱情在《清秋琐记》里记录《咆哮山庄》里的一段话“在一个饿人面前,放下孤单的一盘食物,他会集中全部食欲,绝不辜负这一盘食物;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给他一整桌法国厨师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许能从整桌筵席得到一样多的享乐,但是每一项食物,在他的关切与记忆中,仅仅是极微小的一部分。”先生说:“独爱一菜远胜于大吃筵席。不是饥不择食而是情有独钟。”

正如有人所说,一生爱一人并不是丢脸的事情。丢脸的是,你自认为爱很多人,却没有一个是你真正爱的。遇到对的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辈子对那个爱的人不离不弃,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不能没有亲情、友情,同堂也不能没有爱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人生一世,若得一知己,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便是再大的困难也可迎刃而解。“好的爱情,是透过爱让你更爱这个世界;而不好的爱情,是透过爱你与这个世界对立”,这人的一番话让人彻醒。三千弱水中的一瓢,已让我明白天下何川的好,我又何不慷慨地让每一个渴望爱情的人明白,“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因为巫山之云已让天下人知晓这漫天白云的曼妙?

先生与妻子的伉俪情深让人感动,让我忽然觉得,成功有时真的不是一个人的寂寞,而是两个人的执着。

于爱、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洒脱。真实的人都是血肉之躯,正如真实的先生也会嬉骂如孩童。尤其是先生讲的那一段关于骂人的技巧真让我觉得先生是那么可爱。他是一个智者却又像一个孩子,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

书与知识能让一个人成长,即使如此,能遇到一个像先生这样可爱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男的先生的文章让人看得酣畅淋漓,不矫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散文读后感800字篇2

二十年一纸风行,几代人经典再现

———《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先生如是说。

?余秋雨散文》厚重,精粹。从一定程度上说,它确是当得上中华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中华文化为何长寿到远方的海一共十六个篇章。每篇每字都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文化。常言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了吃透这个源远流长的伟大文化,余秋雨先生穷极一生都在刻苦专研、领略。最终的最终,凝聚成了这本《余秋雨散文》。

谈古论今。从唐诗宋词到散文名篇。《余秋雨散文》无疑是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最佳选择。在这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当中,我最喜欢唐诗。并且,我认为余秋雨先生最透彻理解的,也是唐诗。

唐诗的忧愁是浩荡的,曲折是透彻的,私情是干爽的,隐语是靓丽的。 唐诗更是绝后的。它有着典雅的面容,却又是一场生命力的爆发。对于李白的豪迈磅礴,杜甫的温婉含蓄。余秋雨先生是这样说的:

我会以终身不渝的热情一直关注着李白天使般的矫健身影。但是如果想在哪一个地方坐下来长时间地娓娓谈心,然后商量怎么去救助一些不幸的人,那么,一定找杜甫,没错。

余秋雨的文章,总有一条红线,紧紧围绕。这就是他对中华文化的追溯、思考与反问。《余秋雨散文》也是如此。中华文化的深沉,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这本书内。 由古代延伸到现代,以君子之道凝结集体人格。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

余秋雨先生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的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余秋雨散文》至善、至真、至美。如何不让人敬之?

“人们在痛惜他们破坏的一切后,也会为他们本身感到痛惜。”

散文读后感800字篇3

“匆匆那年我们究竟说了几遍再见之后再拖延。”相信这句歌词有很多人听过,匆匆那年,都曾错过一些人,成长毕竟也要付出,即使不得到回报,也甘愿。时间过得很快,曾经稚气的男孩女孩,也已经成为父母,他们都有一段青春,平平淡淡或刻苦铭心都已成为过去式。匆匆?互相错过吧。

朱自清的《匆匆》以“匆匆”两个字围绕着文章进行,细腻描写出朱自清对时光飞逝的惆怅,无奈。《匆匆》这一篇散文让我感触非常大,每次看到《匆匆》,就好像耳边响起爷爷曾经说的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钱也买不到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看你是怎么利用的。

?匆匆》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只是来贪图玩乐的,要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要出现,为什么要努力,所以即使我们干不了多大作为,也不要气馁,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时间不会停止,我们要紧跟它的步伐,不浪费一分一秒,再怎么样匆匆,到最后我们想要的,都会有的。

在刚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无话不谈、形影不离的那一种,可后来渐渐的我们开始不交流,见面也不打招呼,我知道我失去了这个朋友。在那次以后,我再也没有用真心去交朋友了,不知道是她的原因,还是我的错,我不再去想。可能成长就是看着身边的熟悉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开自己,再去认识其他人。时间真的是个让人很苦恼的东西,小时候想着快点长大 ,长大之后又想回到小时候。唉,还是匆匆阿。

认真去感悟朱自清的《匆匆》,会发现生活不尽如人意,时光荏苒,一去不复返,在自己身体还健康时,努力的把某个人,某个事干好,不留下遗憾。现在想想,我都是一名高中生了,但还有着小学时的坏毛病,不是不想去改正,而是不懂得如何去,如果当初认真点,现在不至于后悔。时间是个自称保治百病的庸医,不是自己想去忘,时间又如何把记忆消除。

读完朱自清的《匆匆》,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洗礼,充满着精神,有用不完的精力去追赶时间。希望你们有时间也可以去看看《匆匆》,它带给你们不一样的感觉。“时间不等人,等人玩不成”,如果当初我懂得这个话的意思,那该有多好,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至于成为现在这样子。

希望掌握在自己手中。明天,未来和理想;现在,努力和珍惜。

散文读后感800字篇4

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曾说:“余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为他在自然景观面前,将激情的抒发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结合了起来。”读《文化苦旅》,读《山居笔记》,我们都会鲜明地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艺术个性,即以自然景观为核心意象,使激情与智性相互渗透,把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文化景观的阐释统一起来。《都江堰》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开篇就奠定了一种厚此薄彼、褒贬分明的情感基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我以为”“最激动人心”“不是……而是……”这些字眼,将作者的理性判断镀上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它统领下文对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观(水)和文化景观(李冰之于水利建设的杰出贡献)等的描述与议论。

激情的抒发需要具体形象的铺垫,否则感情势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画角度多变,生动空灵。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或从听觉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以极度夸张的比喻摹拟江水惊心动魄的声响;或从视觉角度摄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叠叠或合聚飞奔或分流直窜的动态镜像,突出其规整中的强悍的精神,展示它“壮丽的驯顺”的个性。侧面烘托,有欲扬先抑,如写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为主的偏见、懒懒的心绪、散散的脚步,来反衬之后亲睹真容的震惊与叹服;有对比映衬,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与江水的“精神焕发”相比照,突出江水“踊跃喧嚣”的气韵。这些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饱含钦敬欣羡之情,为下文文化景观的智性反思张本。这些感性的丽句里潜藏着作者对都江堰内蕴的精神风度之历史价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体形象的承载,否则思考势必单调枯燥。文章在从声、形、神韵等多侧面写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观的壮美之后,接着将视线聚焦于“李冰”这一形象及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上。作者对李冰形象的刻画是粗线条的,主要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纵横今古,浪漫飘逸,充满诗情。作者先是遗貌取神,“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类似速写的笔法,寥寥数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后叠加上“画外音”:“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再点缀以妙语连珠的议论,展开与人文景观的对话。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这些潇洒出尘的智性判断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内涵纵深挖掘出来,坦呈在读者面前。这些智性的睿语中奔涌着作者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资源的敬重与热爱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仅要借助于思接千载、心骛八极的想像,更须有纵横捭阖的联想,从而让议论的锋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阐释李冰的治水韬略时,作者顺水推舟的点到:“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这是借题发挥的神来之笔,换句话讲,这才是都江堰这一人文景观的核心隐喻,它与长城所象征的“保守、僵硬、封闭”形成一种潜在的对照。此外,作者还善用穿插笔法以拓宽阐释空间,如第三部分倒数第2自然段,插叙了石像出土后,一位现代作家面对残损的塑像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发出的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这是对当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掷地有声的当头棒喝。其实,这也是作者在向读者追问:我们今天,应该向李冰学习什么?那不就是曾经有过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就是天下为公、泽被万民的务实行动?……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因少总多的选材与立意的运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谋篇布局的常规。本文着重从都江堰这一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层面来抒情议论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茧剥丝,将其精神个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跃然于纸上,感性与理性交融,谱写了一曲浩浩荡荡的激情与智性的二重奏。

散文读后感800字篇5

最近,我读了《朱自清散文集》,我对朱自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散文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他初期创作的散文是写景抒情的,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让人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如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描写,将秦淮河大大小小的船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文章体现着朱自清先生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于美好的追求。看了这些,你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散文集呢?那么,请翻开《朱自清散文集》的第一页吧!

?朱自清散文集》对于朱自清本人来说只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部,可对我们青少年来说可是我们的必读之书籍。

那时,朱自清写的“匆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等故事令我很喜欢;当朱自清消耗时间时,他决定从头开始生活,多年之后,朱自清随同家人搬到了扬州,朱自清很喜欢扬州的夏天,等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朱自清的成长历程了。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学历很高,后来他在中学教书,教了五年中学后,他又到中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5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他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体现了他的生活观。如《背影》表达的是对于父子珍惜亲情,这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一种感情,往往因为在平凡而容易被忽视。《背影》其实就是要提醒大家好好珍惜这种感情。再如《春晖的一月》就体现了朱自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对于他心目中美好生活的思考。

散文读后感800字篇6

这本书收辑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野草》等一生全部散文。

读整片我读了整整一天,也许我阅读的速度着实太慢了,也许鲁迅先生写的东西总让我陷入思想的旋涡,但总算获益匪浅。而最有印象的散文有《立论》《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歌则是《自嘲》《自题小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散文,那时总认为鲁迅先生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还有“美女蛇的故事,行如人体的何首乌吃后长生不老的传所写的无过于我们现在所看的神话童话书故事,什么“人面的兽,九头现在却不那么认为了!鲁迅先生写了那么多有趣的事,也许并不是因为要给我们知道他的童年过得有多精彩,而是为了回忆和缅怀已逝去的人和事。这是一种生命的进化,思想的升华。长妈妈和百草园,t;t;山海经>>和三味书屋都陪伴了鲁迅先生的整个童年,都是构成她美好回忆的轴心载体。因此他才会情不自禁的述说了那么多。而t;t;立论>>这篇散文却让我认为它所说的是那时中国流行的"惯病"—————虚荣泛滥,是非不分。而这恰恰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独特————爱憎分明,明辨是非。对于那两首诗歌t;t;自嘲>>和t;t;自题小像>>呢?虽没学过,但却让我喜爱。特别是t;t;自嘲>>里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却是千古名句。t;t;自题小像>>中的那句"寄寒予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也更是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这让我想到平时的自己,自当羞愧。所以我决定今后增加阅读"爱国立志"的书籍,好萌发我的爱国情怀与奋发之志。

混乱的思绪终于用活跃的文字表达出来,虽不一定是最完整的心灵写照,但却是让我心境平浮的东西,在此,我对鲁迅先生———这位中国文坛的金斗士,致以崇高的敬礼!

散文读后感800字篇7

按说季羡林在文学界,该算是名家,在网上找到他的作品,排列得密密轧轧,可在此之前我却压根就不知道他,突然读他,是因为有位密友极力推荐。

初识季羡林的文字,说不上有太多的陌生,我觉着他的风格或者语风,有那么点像我,最起码是初始就有那么点亲近,说这话,我知道自己有些大言不惭,可果真就是这种感觉。

密友发来了一篇《忆章用》,还一再地推介道:“好,真的好,你先看看这篇。”本来没什么心情看什么人的文字,经他这么一推崇,便还真的想读一读这个能令密友倾倒的人物了。开头的几句话,就让我想起我的故事,我觉得,他写的事离我并不远,虽然他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是在四六年,那时中国还没有解放,当然我也还没出生,但他写的那些段落,我却有过太多相同的感受,文字这东西真是可以跨时代的,就像天边的月亮,有谁能说我现在站在凛风里所望的,与李白,苏轼还有朱自清笔下的,不是同一枚月亮呢?文字也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穿透力有时更让人无法抵挡,这人啊,其实有太多相似的故事,无论朝代,无论远近,无论有无相逢,人总是在不断的翻版和进步之中。

我不想在此多说季羡林童年的转徙、穷苦和童趣了,他的文字摆在那里,只要你去读,就会读出不同的咂味儿来,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视觉和年代里,咂味自己的苦楚和甜美,我很想谢谢这位密友,我曾一度的放下笔,不想甚或是不敢再提起,因我是那种自愿泡在旧事里不肯出浴的人物,每每会在旧事的某个细节里泡出个痛来,如此也停了三两年,这期间虽有小写篇头即想的时候,却总是写写停停的,就都是半成品搁置在箱底了,现在读季羡林《我的童年》,却不曾想,竟读起自己的旧历来,当我打开他的文章,捋着他的文字走下去的时候,他转徙的经历和少不谙事的情景就在我的眼前幻化了,陈年旧事就一股脑的都回到记忆中来……唉!谁知这一读,脑子里就再也没能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