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优秀读后感是对书中人物命运和成长过程的思考和感悟,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鲁迅《表》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鲁迅《表》读后感篇1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写了一些他童年的事儿,我对他笔下的阿长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主要记叙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常妈妈迷信,唠叨,晚上睡觉摆大字,但她关心儿童,直爽,淳朴,还费尽心思给鲁迅买来了一本《山海经》,他连名字都叫成了《三哼经》,还能买到,实属不易。
阿长还懂得许多规矩,但大多让鲁迅不耐烦。什么正月初一恭喜常妈妈;死了人,应该说是“老掉了”;死人或生小孩的屋,不能进;饭粒掉地上必须捡起;晒裤子的竹竿下不能钻……都让他觉得繁琐至极。
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发生过很大的转变。当鲁迅终于得知,是阿长谋死了他那可爱的,小小的,让他喜爱至极的隐鼠时,他一向叫她长妈妈,这时却直接叫她阿长,对她的怒气持续了很久。后来,鲁迅迫切地想要一本《山海经》,阿长给他买了一本,“他”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隐鼠被害的怨恨,完全消失了。
长妈妈经常给他讲故事,有一次,她给鲁迅讲了一个美女蛇的故事,结尾还给他了一个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可见阿长对鲁迅无微不至地关爱,操劳。
阿长大约是青年守寡,有一个过继的儿子,从不被人重视,她渴望得到幸福,朴实而又温和,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对于阿长,我的感慨与鲁迅一样,愿地母在怀里永安这位底层妇女的魂灵,愿她在天堂安息!
我为阿长致敬!
鲁迅《表》读后感篇2
鲁迅先生的作品《伤逝》选自他的小说选《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做作品。
“五四”以后的青年普遍关心的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伤逝》写的就是子君和涓生的恋爱以及其破灭过程。
小说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来描写两人曾经的热烈的爱情和最后爱情破灭的悲痛以及悔恨。涓生和子君冲破了重重的障碍,最后终于得到了他们的爱情和所谓的自由,然后在处处受到排挤的封建社会现实面前,这两个知识分子并不能仅仅依靠他们的勇气和“盲目的爱”好好地生活下去。面对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和两个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的弱点,使得两人越走越远,最终出现了“所谓真的隔膜”,使得涓生对子君的爱情消失了。
事实上,涓生爱上的是他眼中的那个勇敢的、果断的子君,是他想象中美好化了的子君,他从这样的“分明的、坚决的”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希望,这样的“轻飘飘”的爱是很不牢靠的,虽然一开始的时候他们非常幸福,然而那幸福那么虚幻,还夹杂着不安,一旦生活起来,幻想破灭,爱情也随之消失。子君大概是真爱着涓生,所以她能够为了爱走出封建,奔向自由,追求个性的解放,但是,也只是这样而已,面对涓生的变化和生活的压力,她渐渐的不安起来,以至于用不停的“考验”来给自己以信心,然而涓生最后到底还是对她说了爱情的“消失”,这对于子君来说就是希望的幻灭,最终子君被父亲接了回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
涓生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要去寻找新的出路,可是,并不成熟的他面对着黑暗的社会,也只能是摸索着前进,他对于子君的去世感到强烈的自责和悔恨、悲哀,小说的最后写到“我向着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虽然所说的是,他不想面对黑暗,只想用遗忘和谎言来掩盖,不让自己的真实露出来,事实上却是对于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小说一如鲁迅的一贯作风,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问题,在黑暗社会中,恋爱和婚姻的自由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鲁迅《表》读后感篇3
在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家著作精选集——《故乡》。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的是鲁迅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作者用纯朴的语句、不多的笔墨深刻的刻画了自己难以忘却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第二部分讲鲁迅的著名小说,其中便有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更有妇孺皆知的《孔乙己》。
我花了约一个星期时间来阅读这本书,读完以后,最大的收获便是学到了写文章要写得真实,要写得感人。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的文章虽然没有什么优美的修饰,华丽的词藻,但也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名家的味道,而且能够让人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细细品味这文章。
每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无一不想拥有象鲁迅先生那样绝佳的文采,所以我们必须要写出真情实感。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需要时间来证明,需要行动来实现。书的封面上说:“这触动灵魂的优美文字,源自文学大师的心灵深处,在岁月的长河里,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所以,要想写触动人心灵深处的文章,不是用万般华而不实的美丽词藻或修饰得不成样子的句子,而是要出自内心深处的“宝石般”的文字。
另外一个令我十分佩服鲁迅先生的一点是,他写得大部分的文字带有一种批判的味道,而且柔中带钢。看似是一篇普普通通的文章,倘若给被讽刺者看,他们便会觉得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而与鲁迅“统一战线”的人看了便会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这也是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用笔杆子与敌人奋斗一生的革命作家的原因。同样,现在社会也正需要这样的一股力量,以一支支钢笔,结合一篇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向官场上的恶势力予重重一击。
鲁迅先生之所以在文坛被人尊为大师的原因,是因为他源自内心的语言和革命无形的批判,而我们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怕写作,就同样需要这样的法宝。
鲁迅《表》读后感篇4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的童年。晚年的作者回忆着他的少年时代,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夜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刚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鲁迅,虽然有些不愉快的的事情,但却时刻透漏出来那份天真灿烂的感觉,我看着,陷入了沉思……
我喜欢在有空的时候回忆往事,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仿佛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件件永远难以忘怀的事情,一张张亲切熟悉的面孔,是我将我现在的一切烦恼抛在脑后,沉浸在其中,回味着……
在这漫长的12个年头中,许多记忆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然离去,只有记录着自己所得所失的成长足迹会永远驻存在记忆之中。童年就像咖啡,浓郁可口,细细细品味时很苦涩,但苦涩中又带有些甜美,却回味无穷。
童年的那些琐碎回忆,就像一本令人难忘的日记,你不经意的以翻,会让你感到流连忘返,当我们有空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咖啡,翻翻这本成长的“日记”,你会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
鲁迅《表》读后感篇5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得。第一次读他的文章,确是课本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一篇。在这以后,我和鲁迅的距离一下拉近了很多。朴实的文笔中透露出细腻的情感,仿佛在与亲人交谈一样。
在这个寒假里,我细细品读了这本《朝花夕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阿长与》令我印象最深。它所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五猖会》在童年的鲁迅心中是一个节日。前面写的是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的急切,中间父亲突然出现,强迫“我”背诵《鉴略》。鲁迅的心理,从兴奋,到扫兴、忐忑到无奈和痛苦都生动的体现了出来。表达了鲁迅童年时对五猖会的向往,也同时点名了封建教育的强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这一点是我初读《五猖会》时没有发觉到的。
?朝花夕拾》,在这本书中,无处没有鲁迅细致的描写和真挚的感情,无处没有鲁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每一次阅读,总能悟出不同的道理。
鲁迅《表》读后感篇6
这个暑假我看了鲁迅写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它是鲁迅写的唯一一部回忆录。人们都说鲁迅的文章如匕首,犀利得很,果不其然,书中爱憎分明,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得淋漓尽致。
初看狗猫鼠,还以为是讲动物的,其实不是。狗猫鼠里十分详细地讲了自己仇猫的原因,这个原因很有趣,竟然是它偷吃了儿时鲁迅饲养起来的可爱的隐鼠,其实隐鼠不是猫吃的,而是他的保姆不小心踩死的,但鲁迅这仇已记下来,不能改变了。
真正精彩的在于《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管人命的实质。
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表明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总之这本书里倾注了鲁迅的回忆和心血,文章深奥难懂,很多字词都很“奇怪”像骇人(惊骇)、罢(吧)、甚么(什么)这些的,很难理解。虽难理解,但还是推荐这本书,它是中国文学的璀璨的明珠之一,鲁迅也将长活在人们心中。
鲁迅《表》读后感篇7
在我读过的那么多书籍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回忆鲁迅先生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和怀念的思想感情。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对作者读书不认真进行委婉地批评。读到这里,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让我不禁掩卷沉思:有一次,爸爸帮我买了一本名为《五万年前的客人》的书,我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而文章的特点、所表达的情感,全弄不明白。一天,爸爸突然问我:“小可,爸爸给你买的书读懂了吗?”“读懂了。”我回答说。爸爸面带笑容地说:“我问你一个问题,看你能不能答对,《五万年前的客人》中的《黑宝石》是什么?”我吞吞吐吐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爸爸听了,说:“读书要认真,不能马虎了事。爱因斯坦小时候也不是个超人的天才,甚至有人说他是个‘笨蛋’,可促使‘笨蛋’成为天才的'不正是勤读书这三个字吗?爱因斯坦深信天才出于勤奋,他用勤读书去弥补自己的笨拙。勤读书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听了爸爸发人深省的教诲,我醒悟了,并下定决心:从此要认真读书,不再马虎了事了。
从《我的伯父鲁迅学生》中关心青少年的一个情节中,我明白的道理是: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去完成,才能成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