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事迹5篇

时间:2024-06-03 作者:lcbkmm

优秀的事迹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没有阅读价值的事迹材料往往是虚构的,无法为读者提供真实的信息和启示,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李保国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李保国事迹5篇

李保国事迹篇1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邢台县前南峪村,乡亲们见到李保国不由惊讶起来:“这个人真土,咋看咋不像个大学教师哩!”“以前来咱们村里讲授技术的,可都是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装,打领带,这个人咋这么土哩?”在村民们的一片疑惑声中,李保国走进他们中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

李保国深知,农民兄弟与他这样的大学老师之间必然存在某些隔阂。只有首先消除这些隔阂,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才能更好开展工作。他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土气,反倒容易跟乡亲们拉近距离。

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还不够。还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会农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树和林木,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码”。老百姓服气,才会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区全面脱贫的宏伟计划才会逐步实现。

李保国总结:“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他常对河北农大课题组同事说:“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沟沟壑壑呈现 “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

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李保国事迹篇2

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全国扶贫攻坚的表率,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他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自觉践行入党誓词,把事业看真、把百姓看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赢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信任。那么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如何向李保国同志看齐?笔者以为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向李保国同志看齐,学做“四种人”。

在思想境界上向李保国看齐,做不懈奋斗的实干人。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履职尽责,当好社会发展、人民致富的引领者、促进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要在思想境界上向李保国看齐,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心中有民、一心为民。“我是共产党员,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我必须永远服务于人民”。年复一年的艰辛努力、日复一日的辛劳奔波,他用35年的坚守与努力,给无数的贫困家庭带去了致富的种子。他始终坚定这样一个信念:“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他把带领太行群众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奋斗目标和人生梦想。他用有限的生命诠释着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一生的苦干实干践行着爱民为民的情怀。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汲取他身上那种工作不讲条件、不讲待遇、不讨价还价、不懈奋斗的实干精神,始终把党的事业当做神圣的使命,为党的事业殚精竭力。

在公仆情怀上向李保国看齐,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是本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对干部的要求。我们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心中有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李保国始终心系太行、心系群众,为太行山群众脱贫致富牵肠挂肚,无偿向群众提供科研成果,先后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800余次,培训农民群众9万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举过头顶,始终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围绕群众需求来开展工作,为民尽职尽责,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真情服务群众,真心实意帮助群众排忧艰难。

在政治品格上向李保国看齐,做敢想敢为的引路人。敢想敢为既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一种奉献。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要求。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李保国热爱教育事业,重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把广阔天地作为实验室。面对太行山土壤瘠薄、干旱缺水、植被难生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没有退缩,没有逃避,而是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勇于挑起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一心扑在了为太行群众脱贫致富上。穿行太行山脉三十五年,他用科技之手把连草都长不好的秃岭变成了国家4a级森林公园,推广36项标准化林业技术,使140万亩荒山变绿,带领10多万农民走上致富路。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学习李保国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敢想敢为、勇于担当,心中有责的政治品格,就是要学习他身上具备的一股实干家精神,舍得拿出时间,肯花精力,经常深入一线,敢想敢为、亲力亲为,硬碰硬、实打实地联系和服务群众,才能干出令人喝彩的成绩。

李保国事迹篇3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三十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呈现出时代楷模李保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对党赤胆忠心,是他扎根太行的不竭力量。大家知道,李保国不怕吃苦,更是将吃苦当成科研的乐趣。这些不仅体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更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让太行披上绿装,是他交给党的优秀答卷,35年如一日,他就是用坚定理想信念,顾全大局的政治意识,处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的行为处处彰显了党培养出来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时代形象。

对人民群众的大爱,让他立志要为农民增收致富去不停干。他为什么选择去太行山?又做了哪些为人称道的事?这里不外乎一个爱字,就是对人民深深地爱。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5年间,他坚持扎根生活贫困、生态脆弱的山区,他用生命搞科研、搞扶贫、搞产业,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作为农民出身的李保国,从小生活在农村。他觉得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条件很苦。正是这份对农民深沉的爱,他才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凤兴夜寐,呕心沥血。不仅以太行山为家,更将整个人生都交给了改变太行山面貌的行动中。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李保国35年如一日的责任铸就。太行山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再苦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干下去,不会回头。他不仅拉来了妻子和他一起努力,也将孩子和家安在了山沟沟里,为了忙科研,孩子差点被蝎子咬伤。可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爱,因此他明白,能用所学的知识让农民们增收,这也是最高兴的事,最大的事。如今,从沙河到阜平,从承德到秦皇岛……河北多个地方都推广使用了他研制的“双聚”造林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河北众多山区的百姓才得以实现脱贫致富。

李保国同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目标、有理想,为了事业义无反顾的拼命精神,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财富,我们只有以他为榜样,那么,我们才能立足岗位,用我们的努力和奉献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一座座彰显时代精神的丰碑

李保国事迹篇4

10月25日下午1:00钟学校组织观看了《李保国》,我深深的被李保国的事迹所感动,一个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略显沧桑,上了年纪的农民,"把我变成农民,农民才能变成我"是他说的最多的话。三十年扎根山野,倾情奉献。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着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国30 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李保国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然而李保国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表示:"虽然过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乡村,但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脱贫,我想尽快把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改变河北山区面貌,让山区真正实现山绿、民富、村美,让山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李保国事迹篇5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精神,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精神。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国军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李老师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李老师,按照李老师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噩耗。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余10万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无私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为巍巍太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民意识,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唤醒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宏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李保国精神永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