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建立学科知识的系统结构,提高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社会大班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会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懂得遵守公共秩序。
2.在认识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关注并运用标志。
重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
难点: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各种标志。
2.自制课件、各种标志图每组一份(注意安全、人行横道、禁止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录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录像中有哪些交通标志?除了注意信号灯标志,还有哪些标志?
小结:交通标志给行人、车辆提供了指引,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二)展开
1.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标志。
指导语:除了马路上的交通标志,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标志?
小朋友真是爱观察的孩子,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
(1)出示禁止烟火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标志上有什么图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告诉我们什么?
小结:这是禁止烟火标志,它告诉我们附近有容易燃烧的物品,一般在加油站、图书馆、仓库等地方会看到这个标志,禁止人们使用明火,以免引起火灾。
(2)出示当心触电标志。
提问:这是什么标志?你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它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当心触电标志警告我们要远离电厂、高压电线杆、变压器等有电的地方,在家也不要玩有电的物品,因为电是很危险的。
(3)依次出示“注意安全”“当心滑跌“紧急通道”“当心中毒”“禁止吸烟”“禁止游泳”“禁止触摸”等常见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3.请幼儿讨论标志的用途。
提问: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
小结:标志通常出现在人口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醒大家遵守公共秩序。
4.引导幼儿从图案、颜色、形状、意义等方面加以比较,区别三种性质的标志。
指导语:那么多的标志,我们怎么能把它们都记住呢?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它们的颜色、形状一样吗?如果请你给它们分分类,你觉得应该怎样分?
小结:小朋友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标志通常分为三类,黄色的三角形标志,是提醒或警告我们要当心注意的,叫做“警告标志”;蓝色或绿色的标志,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做,通常叫做“提示标志”;红色标志上有一斜杠,禁止我们坐某些事情,叫做“禁止标志”。
5.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标志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标志。
出示生活中的场景,请幼儿找出这些地方需要的标志。
指导语:小朋友认识了那么多的标志,老师来考考你们吧,一会请小朋友分成六组,每组六个相同的标志,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标志拿在手中,当大屏幕上出现画面时,你认为应该出现什么标志,请拿这个标志的小朋友迅速到前面来,哪一组的小朋友反映最快,而且还答对了,就为你们组争得一颗小星星。
(看一看这是哪里?应该有什么标志?一起说出这个标志的名称!我们给他们鼓鼓掌吧)
小结:每种标志都有自己不同的意义,放在适合的.场所,才能起到它们作用。
(三)结束
1.活动讲评。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好,不但认识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了解了它们的作用,还学会了运用;希望你们从小就做一个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的孩子。小朋友,你们瞧,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各种各样的标志呢,一会请每个小朋友选一个标志,互相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标志吧!
2.活动延伸。教师带领幼儿在活动室、幼儿园教学楼内走动观察,请幼儿根据手中标志的意义寻找适当的位置粘贴。
教学反思
本次优质课活动我选择了社会《生活中的标志》,目的在于引导幼儿熟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标志,在认识一些标志的基础上了解其不同类别和作用,并尝试运用。
导入环节,我首先请幼儿观看了一段录像,激发幼儿的活动的兴趣,当录像中出现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时,孩子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出标志的名称,知道了交通标志给行人、车辆提供了指引,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展开部分共有五个环节,首先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请幼儿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标志;孩子们说的都很好,有的说在幼儿园的走廊上见过“当心触电” 的标志,有的说在大众广场见过“必须戴安全帽”的标志……看的出孩子们对生活都很关注。第二环节教师出示课件,和幼儿一起熟悉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后请幼儿讨论标志的用途。接着教师引导幼儿给标志进行分类,在这个环节中85%的幼儿都能说出标志可以按照颜色、形状、意义等进行分类,基本达到了活动的目标。
展开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当大屏幕上出现画面时,幼儿能迅速将场所应出现的标志找出来,通过此游戏巩固了幼儿对标志的认识,使幼儿初步学会了运用标志。
社会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元宵节的欢乐氛围;
2、引导幼儿自然欢快的歌唱,引导幼儿练习“闹”字的下滑音,准确把握空拍的节奏。
活动准备:
幼儿已有的关于赏灯的感性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激发幼儿学唱歌曲的兴趣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论了关于灯的内容,我们用唱歌的形势来迎接元宵节好不好?
幼:好
二、教师播放音乐
1、师:你们听到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幼:闹花灯、龙灯、凤灯、狮子灯、孙猴闹天宫、敲鼓声。
2、师:你们听得都很认真,现在老师弹琴,小朋友仔细听一下赵老师唱的是什么?(教师弹奏,便于幼儿清楚地感知歌词的内容,加深对歌曲旋律的理解。)
教师引导幼儿完整的说歌词;
3、教师范唱,幼儿跟唱;教师重点突出“闹”字的下滑音唱法;教师与幼儿设计手势语,让幼儿准确的把握空拍的'节奏。
4、幼儿跟随音乐完整的唱歌曲。
5、采取男女对唱的形势,并加上动作,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三、幼儿仿编歌曲
教师引导幼儿将歌曲中的灯名替换成孩子们在文化广场上自己看到的灯名,使音乐活动达到高潮。
反思:用歌唱的形势表达自己对节日的喜爱,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我们过元宵节除了唱,还可以猜灯谜,接下来设计了活动《猜灯谜》。
社会大班教案篇3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找男孩,找女孩
科学研究表明,男、女孩在智力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男、女孩在兴趣、爱好等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如果你仔细地观察大班幼儿的游戏,就可以发现,无论是游戏的内容还是游戏的方式,都有明
显的不同和性别的倾向性。这说明,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形成不同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倾向性,幼儿阶段,幼儿的性别意识在萌芽和成长之中。为了让幼儿了解并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性别意识,培养幼儿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自我认识、自我发现。
活动目标:
1、了解男孩、女孩在动作、声音、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尝试主动用各种方式找出区别。
2、愿意向异性同伴学习,弥补自身的性别弱势。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人物头饰(塑料的、纸的、橡塑板的),各色纱巾和各花布,木棍、纸棍、项圈、塑料圈,插塑两筐、宝高玩具一筐,水彩在、白纸、垫纸板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给自己化妆。
(1)激发幼儿化妆的兴趣。
教师:“啊!这儿有这么多美丽的头饰、纱巾和玩具,我们来开化妆舞会好不好?”
(2)教师:“请你想一想,你想把自己打扮成什么角色?…前面有一面镜子,请小朋友打扮好以后,到镜子跟前照一照,看看你化好妆的样子。”
(3)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打扮自己。(杜鹃圆舞曲响起)
(4)教师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观察幼儿的喜好和表现。提醒幼儿:“你想化妆成什么角色呀?”“去前面照照镜子,看看你现在像谁了?”
2、化妆舞会。
(1)请化妆好的幼儿坐下来。(音乐渐轻)
(2)谈话、展示和启发引导。
①请幼儿上台展示自己化妆的角色形象。
教师提问:“你化妆成谁了?你为什么要化妆成他?你能给我表演一下吗?”
②教师结合幼儿的化妆和表演给予评价:“我发现你的动作很有力!”“你的动作很优美!”“你很细心。“‘你希望自己像××一样;勇敢、键壮。”“你希望自己像××一样美丽、漂亮”等等。通过教师评价隐性地归纳出男孩和女孩的化妆和表演时不同的喜好和风。
③比较和讨论一下男孩和女孩在化妆和表演上的不同。
请全体男孩子展示一下自己的角色;
请全体女孩子展示一下自己的角色;
请幼儿谈谈男孩、女孩在化妆活动中的不同之处。
④教师和幼儿共同分析小结:“平时我就发现男孩、女孩在发型、服装上不太一样。今天,从小朋友化妆中,我还发现你们的兴趣爱好不同,表演时的动作、风格也有许多不同。”“男孩、女孩都有自己
的优点。男孩子们勇敢、大方,表演的时候动作有力。女孩子们做事认真、仔细,表演的时候动作优美,表情很好。但是有的女孩子胆子太小,该向男孩学习,有的男孩动作很快,但是粗心大意不够细致,你们就要多向女孩子们学习。”
(3)开始进行化妆舞会。(舞曲响起)教师和孩子一同快乐地跳舞,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3、游戏《找男孩,找女孩》。
(1)教师请小朋友坐下休息一会儿,引出嘉宾——小猴子(其他班幼儿扮演)。
“今天,听说我们小朋友在这里开化妆舞会,几只小猴子也来参加我们的化妆舞会啦!我们欢迎他们!”(鼓掌欢迎)
(2)小猴进场。(伴随猴操音乐)
(3)游戏《找男孩,找女孩》。
①教师:“下面就玩一个《找男孩,找女孩》的`游戏。这几只小猴子中间有的是女孩子扮演的,有的是男孩子扮演的。请你猜猜看,谁是男孩,谁是女孩?”
②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教师引导幼儿从动作、声音,兴趣、爱好等方面区分,鼓励幼儿采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和判断。
(4)请小朋友在纸上写出男孩的号码。
教师:“通过一系列测试,我们小朋友好像已经知道谁是男孩,谁是女孩了。请你把男孩的号码写在纸上。”
(5)公布正确答案。
教师:“小朋友的答案都写出来了。究竟谁是对的呢?请小朋友们脱下你们的帽子,让我们看看。”“看出来了吗?请男孩子向前一步走。”“原来×号、×号是男孩子表演的,×号,×号是女孩子表
演的,看看你手中的答案,你答对了吗?”
(6)教师小结。(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小结几种别方法,鼓励男孩、女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小朋友和小猴一同联欢。(舞曲再次响起)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1、幼儿对化妆活动、《找男孩、找女孩》的游戏都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的愿望很强。
2、在化妆过程中,男孩和女孩的化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小孩化妆的角色有:孙悟空、猪八戒、老虎大王、白马、沙和尚、黑猫警长等。女孩化妆的角色有:公主、蝴蝶、仙女、小蜜蜂等。化妆过程中,男孩的速度快,有主见,喜欢配置各种武器(刀、枪、宝剑),妆好就很威风地舞起来;女孩的速度相对较慢,认真细致,选择,色时易受同伴影响,喜模仿,喜欢佩戴首饰(耳环、手镯),披纱巾表演时男孩动作有力、威武,女孩舞姿婀娜、柔美。
3、《找男孩,找女孩》的游戏中,幼儿充分地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有许多创新的表现。如让小猴子扔沙包、打拳、舞、说话等,说明幼儿注意到了男孩、女孩在力量、声音、舞姿、动作上的不同。
二、专家点评
伴随着成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与认识别人、接纳别人同样重要。本活动通过服饰掩饰,以“猜”游戏帮助幼儿分析、思考,从而对男、女性别角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其活动的层面挖掘较深,看出此活动前已有较多的自我意识方面活动。
三、反思与讨论
表演游戏引进了社会活动,你能想出其他更好的活动形式吗?
社会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祖国各地的土特产品,知道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2、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一张大的中国地图平放在桌上。
2、幼儿操作材料“祖国各地特产”。
3、请家长给幼儿讲自己老家的署名土特产(名称和用途)
4、请幼儿与家长一同收集土特产布置成“特产觉”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看中国地图,启发谈话,引导幼儿介绍祖国特产的兴趣。
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中国)
请你在地图上找出中国首都--北京及自己家乡的位置,并向别人介绍这座城市有哪些名胜古迹。
请你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黄河的位置。
2、认识祖国各地的特产。
(1)教师先作示范,介绍自己收集的祖国特产。哪些特产可列举一些(如新疆的葡萄干,景德镇瓷砖),与挂图对应起来。
(2)请个别幼儿向集体介绍自己收集的祖国各地特产,要求幼儿说出他的名称、产地、特点、用途等,引导幼儿在地图上找到相应位置。
(3)游戏“小小旅行家”
让幼儿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摆放各地的特产,并介绍哪些城市有哪些特产。
3、出示教学挂图,请幼儿说出挂图上各种题材的`产地。
活动反思:
?特产》是一个开放性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的特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何较好地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现教学目标,结合“生本”实验,我进行了一些设计:
“生本”课堂是“以学定教”,那作为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先学”。其实,就是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认真研读了单元教材,思考了学生最近课前预习及资料收集情况后,我在小黑板上出示了“先学”提示——预习7单元,大致了解书中需学习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区或某几种物产去收集相关特产或地区资料(简洁、明确、易于介绍)。当然,根据上次《天外来客——陨石》的前置作业完成情况,我也将这项作业放在了周末,以便于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查找。
有了“先学”的铺垫,我便用一次早读的时间检查了“先学”效果,并提出了一些(主要是针对收集的资料)建议,然后,我调整了本来的教学设计——由我先教,改为学生先交流、汇报,我再补充。课堂上,学生们在小组内充分展示、交流,然后争着上台向全班展示。当听到底下的同学发出了赞叹声、惊讶声,交流的学生及所在的小组都露出了骄傲的神情。由于资料收集范围的广泛、图片的精美,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也使得课堂显得较热闹。这时,出现了让我意想不到的场景——两位代表“乖乖虎”组上台交流的孩子上台后,并未开始介绍,而是小声交流后大声对全班说:“同学们,我们愿意与大家分享我们辛苦收集来的资料,但你们闹哄哄的,一点儿也不尊重我们,让我们很失望。”我听后瞪大眼观察下面的学生,嘿,一下就安静了。学生们已开始学着组织课堂的交流学习了,真好。
学生的资料收集范围较大,结果用了两节课才交流完成。但他们都还是意犹未尽。这时,我将《我爱故乡的杨梅》提出,让学生在小组内读并体会,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再通过全班交流,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成熟季节、产地呼之欲出;也再一次使他们知道了介绍家乡特产应注意的方面,为下一步习作奠定了基础。
这个单元的学习还未结束,仅从已完成的内容及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生是感兴趣的,自主参与的意识是强烈的,但也发现了这样那样的不足——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主要指资料的收集),教师应给予明确的指向性,避免太广、太多,影响教材的学习;课堂的交流学习,学生语言明确、简洁训练还需大大加强;倾听习惯的培养还需巩固;对于组内“懒虫”的帮辅需重点关注,需在探索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尽量控制“懒虫”更懒;教师对学生“先学”结果的检查需更细致,要及时给予指导、建议;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耐心,要忍住想去帮学生说、帮学生做的欲念,给学生充分交流、展示的舞台······
社会大班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和立志建设家乡的愿望;
2、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家乡是章丘;
3、引导儿童更进一步了解和熟悉章丘的风景名胜和土特产。
活动准备:
(章丘风景、土特产课件)、章丘风景图片、磁带(幸福泉、夸章丘)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
1、听音乐《幸福泉》拍手进教室安静做好。
2、(出示几幅美丽的图片)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哪里吗?介绍: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章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课件章丘地图)
二、基本部分:
1、复习土特产:
我们章丘物产丰富,有好多的土特产,你知道哪些?
(章丘大葱、明水香稻、垛庄核桃、龙山小米、白云湖鸭蛋、黄家烤肉)
简介:
章丘大葱:产于秀惠,它很高(最高的比老师还高一大节呢!)葱白也很长(能达到小朋友胸膛)、又脆又甜,有“葱王”、“世界上最伟大的葱”的称号。
明水香稻:是“世界香米之王”,古时候给皇上进贡的贡品。
垛庄核桃:果壳光滑,特别薄,容易剥皮。
龙山小米:米色金黄、香味很浓,是四大名米之一。乾隆年间,给皇上进贡的贡米。
白云湖鸭蛋:蛋黄发红、油多、味道鲜美
黄家烤肉:是绣惠镇黄家湾的特色食品,皮酥、肉嫩、肥而不腻、清香可口,是我们山东的名吃。
章丘还有很多好吃的,请小朋友看一下(课件)。
2、新授章丘美景:
章丘不仅物产丰富,风景更美:
小朋友,你都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乘车去游览)(课件逐幅出示)结合课件教师先引导儿童逐个观察各景点的特点,引导儿童认识各风景点:
(1)(开起小汽车、笛笛、笛笛、哧)小朋友看,我们来到哪里了?(白云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有好多荷花)对了,是白云湖。
:白云湖在明水西北边,空气清新,湖中种有大片的莲藕,还养着大量的鹅、鸭、鱼、鳖、虾等,是天然的水上乐园。
(2)(开起小汽车、笛笛、笛笛、哧)这是哪里?
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发原地,以黑陶著名,对科学家考古有很大意义。
(3)(开起小汽车、笛笛、笛笛、哧)小朋友,我们现在到哪了?(百脉泉公园)百脉泉公园里有什么?(泉水、清照园、龙泉寺)都有什么泉?(百脉泉、梅花泉、漱玉泉、墨泉等)这些泉水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小朋友一起欣赏(课件)。
:
百脉泉公园:就在明水,公园里有百脉泉、梅花泉、漱玉泉、墨泉等好多的泉水,还有清照园、龙泉寺等建筑。
①百脉泉:池底涌出数不清的水泡,慢慢地浮上水面,好象滚动的珍珠,诗人赞美为“百脉寒泉珍珠滚”。
②梅花泉:在“清照园”内,泉水从很久以前钻出的5个钻孔中喷涌出来,水花四溅,五个泉一齐喷涌,就像一朵盛开的梅花,又叫梅花泉。这个泉喷涌旺盛,水气蒸腾。
③漱玉泉:由于受压不匀,它的特点是左右摇摆,像在跳舞一样。因为李清照常到这里来观泉,并且漱过口洗过玉,所以才叫漱玉泉。
④墨泉:水像是从很深的古井里涌出,颜色很深,黑黝黝的。
⑤清照园: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乡
⑥龙泉寺:殿内佛像金碧辉煌,壁画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是章丘佛教文化的一处名胜景点。
(4)危山:在章丘市西部圣井镇,四周是山前平原,孤山独立,发掘汉墓兵马俑。
(5)胡山林场:是省级森林公园,四季分明,交通便利。
(6)朱家峪:在明水东南边的官庄乡,有“齐鲁第一古村”的称号。传说明朝时,一个姓朱的'人家,从河北搬过来的,经历了数十代人,形成一个名叫朱家峪的村落。村里的房子,像梯子一样,一层一层的,旋转上下,村内清泉长流,景色古朴、优美。
(7)锦屏山:在西南边文祖镇,山色锦绣,美如画屏,康熙皇帝给他为锦屏山。锦屏山上有好多种植物,甚至还是一些原始植物。
(8)齐长城:穿山越岭、弯弯曲曲,被称为的长城之父,是山东的一山、一水、一胜人之后的又一大游览胜地。
(9)七星台:在南部的垛庄,自然风景优美,森林茂密,溪流常年不断,山上古老的齐长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休闲度假、夏季避暑的绝佳去处。
3、看到了哪些景点?(课件)这么多景点,你最喜欢那个地方?
4、小朋友认真欣赏更多的风景(录像):一会儿告诉老师
你都看到那些景点?你最喜欢那个景点?为什么?(逐一提问儿童讲出更多的景点)
5、游戏:猜一猜
教师利用课件来描述某一景点的特点,请儿童猜景点。
6、游戏:我当小导游
请儿童互相讲一讲自己熟悉的景点;
请个别儿童上台介绍自己熟悉的风景点,(播放相应的课件)教儿童怎样当小导游: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xxx,今天由我带大家游览,首先,游览xxx,介绍这个景点的特点。
请讲得好的儿童当小导游,到自己喜欢的景点,来给小朋友们讲解。其他儿童当游客,游戏开始。
三、结束部分:
1、情感教育: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你都到哪里去玩了?(……)我们章丘好玩的地方多不多?我们章丘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发展建设特别快,一座座高楼不断建成,一条条马路越来越宽敞,大大小小的广场到处都是,每一个地方都是一处风景,祖国各地游人不断,大家都在夸章丘呢?小朋友,生活在章丘高兴吗?你喜欢我们的家乡吗?现在咱们就来夸一夸我们美丽的章丘(听音乐“章丘娃娃夸章丘”)
2、结束:把这首儿歌唱给更多的人听吧!(唱着儿歌出教室)。
社会大班教案篇6
一、设计意图
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小动物,本次活动以动物为切入点,采取图片展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从动物的生存问题到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的严重后果。启发幼儿认识到小行为也会带来大影响。提升幼儿环保、关爱动物的意识。
二、活动目标
1.认识珍稀动物,了解导致珍惜动物濒临灭绝的因素。
2.激发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并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重难点
增强环保意识,不乱丢垃圾。
四、活动准备
①幼儿观察动物、与动物接触的经历。
②常见动物图片、珍惜动物图片、已灭绝动物图片、动物皮毛制品或图片、音乐。
五、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它们什么呢?
2.参观动物图片展。
(1)今天请大家参观我们的动物图片展。参观时,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和小朋友们说一说你的发现。
(2)这些动物有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动物园常见到的,也有我们只听说过的,还有从未见过的。
小结:①常见动物②珍惜动物③已灭绝动物
(3)那动物们为什么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呢?
3.人为因素。
(1)直接因素。
人们把它们制成了:皮包、毛皮大衣、装饰品、食物。
(出示动物纹理图、相关制品)
“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
据统计“每天有1种动物灭绝,每分钟有1种植物灭绝。”
(2)间接因素。
环境破坏:干枯的草原、砍伐的森林、垃圾成堆。
幼儿交流感想、该怎么办?
4.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做法
5.活动延伸。
从自身做起,不乱扔垃圾。发现随手扔垃圾的行为及时制止,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并扔到垃圾桶里。
社会大班教案篇7
活动背景
农村幼儿卫生习惯较差,大班的孩子很多,虽经常强调,但随手乱扔的现象仍较普遍,有的孩子即使在幼儿园里会注意不乱扔,但走出校园就开始不自觉了,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经常会看到土埂上的白色面包袋,水田里的零食包装袋、泡沫餐盒等,究其原因,除了成人的影响以外,更多的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乱扔是不好的行为以及乱扔的后果,由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身边的垃圾,知道不能乱扔垃圾。
2.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影响身体健康,培养幼儿保持环境清洁的习惯。
3.感受到脏乱环境的弊端和清洁环境不同的美。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垃圾,不随手乱扔垃圾。
难点: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让幼儿保持环境清洁从动手捡拾垃圾开始。
活动准备
1.图片、课件。
2.寻找观察了身边周围清洁和脏乱的不同环境。
3.幼儿自制装垃圾用的纸袋。
活动过程
一.教师操作课件,引导幼儿认识什么是垃圾,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
1.“香蕉、苹果等吃剩下的皮、果核就变成了垃圾。”
2.“用完的电池、喝完的`酒瓶、写完的作业本乱扔掉就是垃圾。”
二.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并指出图片中有哪些是生活垃圾,看到脏乱的环境和清洁的环境有什么不同感觉。
1.“吃剩的瓜子壳,倒掉的饭菜、鱼刺、骨头,做饭剩下的蛋壳、菜皮,各种零食的包装袋,各种废旧塑料袋、纸屑、纸杯、易拉罐等都是垃圾。”
2.“周围的邻居、路上的行人、车上的乘客、风景区的游客等如果把垃圾乱扔,就会把各个地方弄得又脏又乱。”
3.“你们看到又脏又乱的地方有什么感觉?看到清洁干净的地方又是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不乱扔垃圾。
1.“在家里你把垃圾扔在什么地方?”(垃圾桶里,院子的角落里,簸箕里的,塑料袋里等。)
2.“如果你在田边、土埂上、马路上、校园里发现了零食袋、废纸、瓜果皮怎么办呢?”(拾起来,找找附近的垃圾桶,扔到桶里;捡回家,扔到簸箕里……)
3.“你在放学路上,出去玩的时候吃了香蕉、瓜子、面包、饮料等后的香蕉皮、瓜子壳、包装纸、饮料盒等都丢在哪里呢?”(带回家扔到垃圾桶里)
4.“你在路上、水田边、汽车和火车上、船上有了垃圾后怎么办呢?能不能乱扔?”(放在口袋里带回家,扔在车上和船上的垃圾桶里,不能扔在路边、田里、车窗外、河里。)
5.“你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怎么办?”(告诉他不要乱扔垃圾,请他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6.“垃圾最后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要少用或不用塑料袋装垃圾?”(大部分的垃圾最后都被埋入了土里,塑料袋埋入土里很久很久都不会腐烂。)
四.组织幼儿“我爱清洁”的实践活动。
寻找教室里,走廊上,操场等幼儿园各个地方,把垃圾捡入自己制作的垃圾袋中,最后扔到垃圾桶里,强调活动安全。
五.组织幼儿洗手,教师总结、评价。
六.活动延伸:
1.装饰自制的垃圾袋,让垃圾桶变得美丽。
2.提醒幼儿随时注意保持身边环境清洁,不乱扔垃圾,引导幼儿制作“垃圾的分类”图。
3.把垃圾变废为宝,引导幼儿用挂历、纸杯、果冻盒、饮料瓶等废旧材料自制玩具,装饰班级。
教学反思
1.在准备活动前,开始是想让幼儿自备塑料袋作为垃圾袋的,因为那样会较为方便,但考虑到塑料袋自身也是一种白色垃圾,所以在课前组织幼儿自制了纸质的垃圾袋。
2.在引导幼儿讨论身边看到的垃圾时,在家里、马路上、水田边、土埂上是他们有生活经验的,幼儿的的回答较积极,而在火车上、船上是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要特别告诉幼儿车上和船上也有垃圾桶,别把垃圾扔出车窗外和水里。
3.幼儿对“垃圾都到哪里去了”感到好奇,如果这里采用图片或课件向幼儿展示垃圾的处理和降解程度,幼儿对环保的认识会更深些。
4.整个活动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幼儿对垃圾和保持环境清洁有了一定的认识,讨论内容较多,但都是他们常见的,活动氛围较好。
5.实践活动较活跃,幼儿参与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