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质的教案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学认识水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认识水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四中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
2、知道蔬菜营养丰富,教育幼儿要多吃蔬菜。
活动重点:
知道从蔬菜的食用部分,比较异同点,形成蔬菜概念。
活动准备:
与内容有关的课件西红柿、白菜、土豆、萝卜等实物若干、展板一张蔬菜图片与幼儿相等活动过程:
1、今天有赵老师与小朋友们一起来上课,小朋友们高兴吗?(高兴)2、刚才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给老师打来的?(想)是蔬菜王国的国王给老师打来的,它告诉老师说他们蔬菜王国给咱们小朋友寄来了许多东西,放在了咱们活动室里,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是什么?(想)那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3、展板、实物(各种蔬菜):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4、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大屏幕)(根、茎、叶、花、果实、种子)5、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么小朋友就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6、猜谜语: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西红柿)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7、还有一个谜语猜猜看: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说一说萝卜的样子?(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8、看图中有哪些蔬菜?(白菜、菠菜、油菜)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9、这是什么?(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土豆的样子。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可以吃。我们吃它的茎。老师还有一个关于土豆的儿歌:老师说一遍,课下再教小朋友说。
10、考考小朋友:小朋友们,平时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11、谁在一拽老师的衣角,摸出来瞧一瞧,哦,是一一封信,看看上面写的什么?是蔬菜王国给小朋友的信:(我想考考小朋友对我们蔬菜的了解,呀,还有小奖品呢?谁答对了给谁一个)看看都有什么问题?
12、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13、小朋友都累了咱们来休息一下,做个游戏:找朋友小朋友拿着自己手中的图片找自己的朋友。(老师讲评)
14、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蔬菜拼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制作蔬菜拼盘。
科学认识水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活动准备
1.梯形纸若干张、画虚线梯形纸若干、剪刀 、水彩笔。
2.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纸若干张、背景图板一张。
三、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图形分类。
出示板图,"绒板上有许多图形,谁会把一 样的图形放在一起?"请个别幼儿回答并操作,"每种图形各用几个?"2.认识梯形。
教师手指梯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长方形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梯形上面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平平的,旁边的边是斜的。)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纸片和梯形纸片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梯形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平平的,不一样长,有四个角,不一样大。"
引导幼儿观察直角梯形、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吗?"(不是)"哪一个图形是梯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是梯形的?"(它上下两边平平的,不一样长、四个角不一样大。)
(二)小组活动。
第一组,变梯形。
"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们变成梯形。"第二组,给梯形涂色。
"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梯形都涂上颜色。"第三组,按点连线。
请幼儿将点与点之间用笔连起来,看看变成什么图形。
(三)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演示是怎样变梯形的,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方法。
活动反思: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
科学认识水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
2、能说出钟表表盘的结构,会看整点和半点,能正确认读。
3、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能够按时作息,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重难点:
会看整点和半点,能拨钟表并正确认读。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能够按时作息,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创设“小熊钟表店”的情境、实物钟表若干、自制生活作息表、音乐。
2、幼儿每人一只可以拨动的小钟表。
3、自制课件ppt。
活动过程:
1、创设“小熊钟表店”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交流、感知钟表表盘的结构,探索钟表表针间的关系。
播放“在钟表店”里的音乐,教师带幼儿走进“小熊钟表店”。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⑴鼓励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感知表盘的结构。
提问: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排列的?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钟面上有1—12的数字,它们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钟面上两根针,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细又长,时针腿短跑得慢,分针腿长跑得快。
⑵播放课件,了解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
提问:时针分针是怎样运动的?
小结:时针和分针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当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2、实物演示,在操作中理解整点,重点认识12点整。
⑴教师拨钟表,1—12的整点,请幼儿说出时间。
提问:想一想,1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3点呢?……
12点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又会指向哪里?
小结:整点时,分针指在12上,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点整;当时针、分针都指在12上,就是12点。
(2)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在表盘上练习拨出整点。
3、实物演示,操作认识半点,重点理解12点半。
(1)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一点半的表盘,感知半点时时针的位置。
提问:1点半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2点半呢?……
小结: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总指在6上。比一比两边数的大小,较小的一个数是几就是几点半。
提问:谁知道,12点半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12点半的时候,分针指向6,时针指在12和1的中间。这时候我们要读大数12点半。
(2)鼓励幼儿练习拨出1点半至12点半。
4、组织幼儿玩“看谁拨的准”游戏,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5、结合日常生活作息表,分组练习按图示拨出整点、半点。
⑴各小组选中一名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小组的拨钟情况。
⑵小结:时钟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很珍贵,每一分钟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活动延伸:
游戏“小羊,小羊几点了”,进一步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科学认识水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差。选择“认识图形”这一活动内容,符合幼儿对新事物探究的心理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在图形这一抽象事物认识化为实际意义的表征,幼儿通过直观教具和动手操作的辅助,把原本这种枯燥的内容转换成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
1、说教材
1) 选材理由: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三种图形。
2) 说目标:
① 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② 认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③ 对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感兴趣
2、说方法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贯彻直接性、游戏性原则,同时运用了观察、操作等教学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在情感方面,还培养了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
3、说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第二环节 认识图形
第三环节 图形分类
第四环节 延伸活动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通过手指操引起幼儿求知欲,吸引幼儿注意力,导入主题。
第二环节 :认识图形。借助蒙氏几何图形嵌板。使用圆形橱、四边形橱和三角形橱。教师要先做示范,让幼儿初步了解三种图形。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是怎么样的?”
第三环节 :图形分类。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以直观感受为主。因此,在此环节教师采用生活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使幼儿在有趣的情节游戏和奇妙的想象中,进入奇妙的数学世界,感受到数学的快乐,并解决游戏和生活中的困难。
第四环节 :延伸活动。寻找周围有哪些东西是与这三种图形相似的,让幼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感知图形,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科学认识水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科学,尊重农民劳动,以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能够按照小麦的生长顺序对相关的图片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教具:
多媒体设备一套、vcd光盘。
2、学具:
实物小麦(每组一束)、每人一套小麦生长过程图片。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让幼儿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难点是知道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及其名称并为相关图片正确排序。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启发幼儿积极回忆所吃过的白面食品,初步感知小麦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1、请幼儿品尝好吃的面包,引出课题。
2、你都吃过哪些白面食品?(幼儿自由发言)
3、白面粉是怎么来的?
(二)展开:认识小麦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实物小麦,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后提问:你现在看到的小麦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几部分组成?
2、小麦什么季节种?什么季节收?
3、从种到收,小麦都有哪些变化呢?
4、组织幼儿观看影像资料,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经验。
5、请幼儿尝试按顺序给小麦的生长图片排序,并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排列。(教师巡回指导)
6、运用影像资料和学具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小麦的七个生长阶段及其名称。
7、运用录像激发幼儿从小热爱科学、尊重农民劳动,以及爱惜粮食的情感。
(三)结束:欣赏教师舞蹈《好收成》,自然结束。
科学认识水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积极参加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准备:
弹性及弹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弹性的物体(如松紧带。海绵。弹力布。皮筋)。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弹性。
a。幼儿操作,观察用力拉或压弹簧及有弹性的物体时它们的外形变化。
b。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发现,了解弹性的基本特征。
提问: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小结:当用力拉或压时,弹簧。松紧带。海绵等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长,有的变短,有的变形;不再压时,这些物体都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性。
(2)幼儿再次操作材料,发现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大小不一样。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的弹性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许多物体都有弹性,但弹性的大小不一样。
(3)说一说:有弹性的物体。提问:还有哪些物体有弹性?这些物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