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用的教案是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编写优秀的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赠从弟优秀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赠从弟优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练习用搓粗细相当的泥条组合成彩虹。
2、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初步学习构图。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七色的太空泥、a4纸。
2、彩虹图片及教学范画一张。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彩虹引起宝贝活动兴趣,与彩虹打招呼,观察彩虹。
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和形状。
2、教师示范。
(1)出示橡皮泥。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太空泥,并说出太空泥的颜色。
(2)教师演示制作方法。
取出少量的太空泥,把它在手中揉一揉、团一团,并轻轻的按一下。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模仿揉搓的动作。
3、幼儿操作。
教师提醒幼儿一次取少量的太空泥进行制作,剩下的放回盒子里。
4、教师巡回指导。
5、作品欣赏。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中,幼儿们感知了彩虹的七种颜色,以及颜色的排列的顺序。同时,幼儿们尝试以彩虹为线索进行大胆想象、创作。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作品《彩虹真美丽》,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不会画彩虹,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幼儿经历了猜想-设计-探究-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幼儿语言不完整,注意对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幼儿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表扬与激励。
赠从弟优秀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理解并能正确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今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课程理念;通过数格法,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再通过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目标的定位,我将“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在本节课中我主要以引导探究法为主,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数格子和剪拼验证、观察比较,使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紧密联系,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尝试练习,提升能力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高
以争论面积大小的故事情境引入,引出要比较大小就得先算面积。回顾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并通过回忆长方形
(一)提出猜想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等于什么?
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迁移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①底×高 ②底×斜边(学生争论)
(二)动手验证
(课前准备好剪刀、方格纸、尺子、两个图形纸的学具,放在信封里。)请大家拿出信封,小组合作,验证你的.猜想。教师巡视并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给予适当地指导。
1.多数学生会选用数格法,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追问】如果让你测量花坛的面积,你也用数格法吗?
?询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呢?
再次验证,并提出活动要求
(1) 你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
(2) 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
2.交流反馈(一个演示,一个讲解)
?提问】看懂这种方法吗?有谁的和他不同?
(三)动眼观察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沿着高剪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直角,而且都拼成了长方形。
?追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发现,形状变了,面积没有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小组内、同桌间说一说变化的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四)自学课本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用字母表示公式。
s=ah(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追问】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一)基本技能训练
(1)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蓝色线这条高的长度
(二)解决实际问题
快乐公园由三个高都是16m的平行四边形组成,其中中间是一条长河,两边种植花草树木。(如下图)
(三)提升思维能力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2.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厘米,那么能画出几种?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材是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导入,但我认为这一情境不是很贴切学生的认知,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因此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改编。
感受数格法不受用,从而激发起探究欲望。
本环节以“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为主线,引导学生带着猜想自主探究,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转化思想,发展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感受高和底的对应。
发散学生思维,同时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思想,感受同底等高。
通过对全课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结。
赠从弟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
同学们,谁能起来介绍一下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人称柳河东,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主张“以文明道”。与韩愈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寓言故事、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也一直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彩屏显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赠从弟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颜色单词red﹑yellow、blue、green﹑pink﹑purple﹑black、
2、初步感知﹑学习句型“ilike……、”能表述出自己喜爱的颜色。
3、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
2、图片(布置成小花园)、画纸、油画棒若干
3、手偶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课件,通过歌曲“colour colours!”引出活动内容。
(二)基本部分:
1、复现已学的颜色单词。(课件展示)
t:what colour?
c:yellow/black…
t:red?
c:yes、/no、blue、
2、说唱颜色。(播放课件)
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中,说一说,唱一唱,巩固学过的颜色。
3.game:whichone?(课件展示)
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判断教师所指定的颜色,并作出相应的指示动作。
4.利用“花园”图片,引出新授内容。
(1)教师介绍花园,并从花丛中选出一朵颜色漂亮的花,进行示范:red、ilikered、
(2)利用手偶,复现新授内容。
5.摘花活动
幼儿根据意愿,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让幼儿尝试用“ilikered/yellow…、”表达出自己喜爱的颜色。
6.种花游戏
教师把剪好的各种花朵发给孩子,让他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进行涂色,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让孩子们把自己亲手画的花,种到花园里。鼓励孩子用英语表达自己喜爱的颜色“ilikeblue/green…、”
(三)结束部分:
播放课件,听歌曲,激发幼儿对下一次英语活动的兴趣。
赠从弟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出示“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引题: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可见,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二、引用例子,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板书:开头)
?出示课件3】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板书)
1.点题式。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一学生读此方式的开头,比如我们学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
2.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藏戏》一文的开头就是设问式。(学生读)
3.描写式。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例如《草原》再介绍非常好用的开头方式:
4.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物语言等。(举例)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名言呢?“父母是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那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诗呢?
?出示课件4】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结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板书:结尾)
1、首尾呼应。
2、总结全文。
3、点明题旨。
4、意犹未尽。(板书)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5、6】课外延伸其他文章的开头、结尾:学生想一想、找一找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三、总结方法,运用习作。
最后老师想说,写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只要写得详细、生动就是好。所以只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你们才会写出更好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蜜蜂、梅花、月亮的图片。(板书:蜜蜂梅花月亮)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会联想到些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看到某些事物,就会让人联想到某一类人或是产生某一种情感。有些诗人就把他们写进了诗歌。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
二、总结写法
?出示课件7】学生展示收获,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强调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不同点是“物”的.不同,“志”的不同。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说说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出示课件8】
四、分析作用
师:古诗因为有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显得魅力无穷;现代散文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添加色。
?出示课件9:文本资料】
学生自主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分析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分析,师总结:
1.通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
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五、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10-15文本资料和分析】读一读这些名言,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意是说,柳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种植,也难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的,而有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做,却很好地完成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增广贤文》
解释:药虽然很苦,但是对病人的病有好处;诚恳的劝告、尖锐的批评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是有利于听的人改正他们的行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养老孝敬,可是亲人却失去了。教育子女,应该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以后再去叹息。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也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你真正应用知识于实际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它的难处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很多语文写作的小妙招,希望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起来。
教学反思
1.“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2.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赠从弟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赠从弟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揣摩用词的准确、严密、生动。简要了解部分说明方法。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特点、部分说明方法,理解并掌握抓住说明对象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梦境”形式导入:以老师的一个梦来引出对于苏州园林美景的介绍,“人在画图中”,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画图中”的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2段
学生继续配乐朗读余下部分
读完课文,思考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说明文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
3、那么苏州园林是具体存在的事物,还是抽象难以感知的道理呢?——具体存在的事物
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三、自主式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2、采取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并参与小组讨论,找出概括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四、合作式解读课文
1、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带有“图画”字眼的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共有10个句子。)
2、老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依次标明序号,请同学在小组中讨论,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处是写细部的?(学生先以4人小组讨论,而后在班级发言交流。)老师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归纳
2、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3、知识归纳整理(板书):说明顺序相关知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结和启示:苏州园林是一篇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五、互动式精析片段
1、学到说明文,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说明方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地使用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文内容充实、条理清晰。常用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表
说明方法特点作用
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十大说明方法,有的我们比较陌生,但有的我们似曾相识。我们就从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入手,你能从文中找出使用了作比较、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句子吗?同桌间相互找找看。
2、说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说明文语言的个性特点
使用打比方说明方法说明的事物,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性,你能告诉我吗?——生动性
除此之外呢?说明文语言还会表现出其他的什么特点?请看几个例子:
例子一,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子二,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归纳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生动
六、课堂小结
古老的作为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虽落成在昔日,却凝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之美。而语言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精炼之笔又将这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字里行间。今天,我们同样打开了一把古色古香的“说明文”之扇,对三大文体之一的说明文有了最基本的了解。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领会并运用。
七、布置作业
当个小导游,结合本课你学习说明文的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一个片段,来介绍美丽庐中校园中的一景。要求:恰当地运用你学过的若干种说明方法,注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赠从弟优秀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学会区分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体,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2、让幼儿了解有生命的物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初步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爱护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录像。
2、若干小贴纸标志:哭脸和笑脸3、活动前布置户外活动场地,放置相关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如:各种昆虫、花草等。
活动过程
1、播放多媒体让幼儿观察,引发幼儿进行分类的兴趣。
(1)播放两组图片,一组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组是无生命的物体,让幼儿观察比较两组图片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初步感知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并加以区分。
(2)渗透"有生命"与"无生命"两词,引发幼儿进行探索与分类的欲望。
2、教师讲解用图标分类方法,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标志,笑脸代表有生命,哭脸代表无生命,将有生命的物体粘贴上笑脸,无生命的物体粘贴上哭脸。
(2)组织幼儿在户外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进行分类、粘贴标志。孩子们在户外尽情的寻找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物体,并为其粘贴标志户外的小草、大树、毛毛虫被粘贴上了小笑脸,滑梯、秋千、垃圾桶被粘贴上了小哭脸。
3、共同讨论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及其概念。
(1)共同探讨有生命与无生命的区别:根据幼儿的分类结果,引导幼儿分别说出寻找到的有生命和无生命物体的特征。
(2)教师进行小结:有生命的物体在不断的生长变化,而无生命的物体则不能。
(3)带幼儿一起检查分类结果,并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4、教育幼儿保护生命,热爱环境。。
(1)幼儿一起探讨:我们应如何爱护有生命的动植物?
(2)带领幼儿将大自然的动物放生。
5、延伸活动:看幻灯片。感知巩固有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特征。
课后反思:
本节活动有二十五名幼儿参与,大部分幼儿表现很好,课堂气氛活跃,目标完成很好。
本文扩展阅读:生命的内涵是指在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长、繁衍、感觉、意识、意志、进化、互动等丰富可能的一类现象,其外也可以包括生化反应产生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氨基酸结构,以及真菌、细菌、植物、动物(人类),就未来的发展可能而言,人工制造或者促成的机器复杂到一定程度,具备了某种符合生命内涵的基本属性的现象也将可能纳入生命的范畴,包括人机混合体,纯自由意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