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4-03-24 作者:Cold-blooded

通过教案,教师能够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教案的准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准确性和深度,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1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1教案模板8篇

认识1教案篇1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几何图形的认识。

2、一方面巩固钟表中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复习重点:认识图形,并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

复习过程:

1、认识图形

出示第109页第12题

学生看书并回答有哪几种图形,教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各有几个?学生再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教师分别指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学生举起对应的几何图形。

教师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每种物品是什么形状?

指名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解答

(1)教师问各类图形的特征

(4)完成书上第109页第12题,集体订正。

二、认识钟表

拨钟,分组活动,让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每个整时和半时,小组中同学相互检查。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认钟,教师拨钟,学生认;指名拨钟,学生认。

(1)引导学生观察整时。告诉学生:时针和分针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稍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2)完成书上第105页的第1(6)题。

同座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并说一说为什么?

(3)完成第107页第3题,学生在书上完成,点四人板演,集体订正。

三、小结

四、游戏

在盒子里摸图形,学生摸出来后,告诉大家这是什么?

认识1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2、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难点:准确认识、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认识我吗?了解我吗?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吗?看来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物,都应通过观察接触研究归纳,才能达到真正认识!

讨论套圈儿游戏的规则引出圆

(宣布上课!)

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的形状与圆有关。你能举个例子吗?

古人最早是从日月的形状认识圆的,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喜欢用日月来形容一些圆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以及各种平面图案的设计中,由于用到了圆而格外漂亮!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圆!

课件演示最后抽象出数学的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圆到底是怎样一种图形,有什么特点,以至于生活中如此常见、数学家如此夸赞它呢?你们想了解它吗?

首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哪些认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定教学起点)

二.操作交流、充分感知基础上自主建构

(一)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

大家知道怎样画圆吗?

1.圆规画圆

渗透画圆步骤和圆心、半径作用和定义,介绍字母表示方法。

2.描轮廓画圆

引出直径,通过如何确定圆心渗透直径定义及特点

3.没圆规也找不到圆形物体,怎样画圆?

① 自制圆规:铅笔、细绳等;

② 电脑画圆1:几何画板演示渗透圆的定义,并再次渗透圆心作用;

③ 电脑画圆2:几何画板演示(用正多边形逼近圆)渗透极限思想,为后续学习设伏;

④ 画家画圆的方法、正方形包络的方法

小结:看来,画圆有许多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

(二)合作交流,提升和建构

1.请各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和其他材料(包括老师的电脑),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做一总结!并把你们总结的成果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①哪一组汇报你们对圆心的认识?

②汇报对半径的认识

③汇报对直径的认识

3.小结:

两千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介绍圆的数学符号:⊙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基本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机动处理)

认识1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根据生活经验尝试找一找日常生活中椭圆形的物体。

2、通过对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探索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3、能积极地参与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教具:椭圆形和圆形彩色纸片各一张。

2、学具:幼儿人手两张圆形、椭圆形纸。

幼儿用书地18页,19页,彩色笔若干,各种几何图形以及胶棒。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认识椭圆形。

教师分别出示圆形和椭圆形纸,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启发幼儿观察比较这两个图形,并将圆形和椭圆形纸片重叠起来进行比较,让幼儿主动地探索发现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之处。

2、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分别对圆形和椭圆形进行上下对折和左右,并用纸条测量两次的折印,验证圆形的两条折印一样长;而椭圆形的折印不一样长。也可让幼儿将椭圆形和圆形纸片折一折,比一比,再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探索圆形和椭圆形的特征。

3、教师小结:圆形无论图和对折多一样长,椭圆形则不一样长,并且,圆形无论怎么折都可以重合,而椭圆形只有上下折和左右折可以重合。

4、启发幼儿想一想,找一找,在家里、在幼儿园、在其他地方,哪些地方像椭圆形。

二、操作活动。

1、观察蝴蝶和花,说说:他们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引导幼儿按标记记录图形的数量。

2、引导幼儿观察数字和圆点的数量,启发幼儿添画圆点,使点子和数字一样多。

3、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启发幼儿找出椭圆形,并给椭圆形涂上喜欢的颜色。

4、启发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拼图,并贴在方框中。

认识1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注重认数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教学中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从农家小院中抽象出1~5各数,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2.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

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5的数字卡片 点子图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盒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双休日,小明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看,奶奶家的`小院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

观察图画,你能把图画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吗?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新颖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数一数。

1.观察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每种事物分别有几个。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将卡片1~5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人和物与同伴说一说,既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看到的东西,也能使学生从交流中获得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

(二)认真观察,自主学习。

1.认识1。

(1)你看到图中哪些事物是用1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凡是像这样,1个人、1只小狗等都可以用数1表示。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1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1)图中哪些事物是用数2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像这样,2盆米、2只鹅都可以用数2表示。

(2)图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2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2根小棒。

3.认识3。

(1)你从图中看到了3个什么?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3表示?

(3)请你拿出3根小棒,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试着摆一摆。

4.认识4、5。

(1)你会用上面的方法来认识4和5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举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3)动手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把事物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同时明确事物的个数相同,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使学生初步感知抽象出数的过程。然后,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认识1教案篇5

?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正确数千以内的数,理解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制的关系,借助计数器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

首先,徐老师以北京体育馆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猜猜这个场馆大约有多少人,大家发现这些数都比我们以前学过的'100大得多,由此引出一千以内数的认识。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在这个教学设计上的激趣引入,过度自然、流畅,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受。接下来的任务是认识计数单位“千”、数位“千位”,数、读、写千以内的数以及说出数的组成。

徐老师出示了小正方体,在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的基础上,得出还可以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而且用一百一百的方法数比较大的数要简单快捷多了,理解三者之间的进制关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我们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数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动耳,动眼,而且还要动手、自己想、自己说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去主动参与学习,从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内数小棒,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数这个环节,我们既感到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我们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在读数、写数教学时,徐老师训练学生说的比较到位,从摘苹果这个环节中,我们就能感觉到,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不足之处:

1要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教学中应不急于走教案,还应充分注意课堂的生成。

2低年级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适当地使用评价性的语言。

认识1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及平行四边形的易变特征;

2、在实际操作、想象验证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关系,渗透事物间是互相联系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四边形内各种图形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1个、平行线胶片。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学过程:

一、准备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现在同学们动手在投影片上画一组平行线,好吗?

提醒:线可以画得长一点,流畅一些!

二、操作、反思

1.操作(一)

(1)想象。

师:老师课前也画了一组平行线。如果把两组平行线相交,围成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大家能先来想象一下吗?把你想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学生作图,教师有意识的巡视学生的作品]

(2)交流。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吗?

要求学生介绍一下图形的明显特征。

(3)验证。

师:那么两组平行线相交,真能搭成这些图形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同桌合作,动手搭一搭,看看能不能成功?

2、操作(二)

(1)想象。

师:接下来我们换换材料,好吗?还是两组线,一组仍是平行线,另一组是不平行的线,它们相交,围成的又会是什么图形呢?你能来画画吗?

(学生想象作图)

(2)交流。

教师选择学生所作[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类似的作代表],同时出示与之对应的彩色图形,贴在磁板上。

……

(3)验证。

师:又有了各种各样的.。我们请个同学上来搭一搭,帮我们验证一下!

三、展开:

1、分类

(1)师:全面欣赏一下我们的成果。这么多图形,大家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2)我们四人为一组,一起来找一找,看看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①(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四边形,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板书:四边形

②有直角和没直角的;

③有些是由两组平行线搭成的,有些是由一组平行线和一组不平行的线搭成的!能听明白吗?谁来给们解释一下!

(3)根据这个特点,谁能上来把这些图形分分类。

2、取名,进一步了解特征

(1)师:(手指分类后平行四边形一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还有谁想说?(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谁能给这类图形取一个符合它特点名字吗?

(板书: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师:(手指另一列)它们能叫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师:这种特点的四边形,我们该叫它什么呢?

3、生活应用

(1)师:为什么有同学要称它们为梯形呢?

(2)生活中你还在哪些东西上看到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生举例后,教师投影相应的图片:比较美观、上窄下宽,非常稳定

(3)出示实物图:这是校园的铁栅门。我们从上面能找到[平行四边形],用这样的形状制造,有什么好处吗?老师这里有几个木架,我们来玩一玩,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

校园铁栅栏材料招标工作现在开始:各路图形,争先恐后,争相竞标。其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争夺尤其激烈。如果你是总务主任,会选择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4、两组练习。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来巩固一下:

(1)下图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同学们有没有问题?

(2)我们曾经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那么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种特殊的关系又该怎么表示呢?

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如果我们画图呢?

四边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l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l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图形,都叫平行四边形;

5、拓展:了解图形转换的内在联系[机动]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数学游戏,进一步了解图形间的关系。

(1)你能用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吗?

(2)用撕一撕的方法,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撕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

投影学生的各种图形:

小结:图形确实可以千变万化,再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它们之间还有着十分丰富的联系,有兴趣的话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

认识1教案篇7

认识人民币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

学习

目标

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重、难点

预测

重点: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9分钟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认识人民币: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每5套人民币,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旧版和新版:(以10元为例)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可能用来干什么?

2、区别纸币和硬币:出示5角硬币和纸币,有什么不同?背面有什么?(国徽)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许多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故意损坏它

3、出示其它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认。

4、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呀,请你们按规律分一分。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请看到书上的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

2、换钱游戏:进行简装的计算:

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小组合作来做换钱游戏

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完成1、信封里有2个5角的,是多少角?是多少元?你知道元和角有什么关系吗?

2、信封里有2个5分的,是多少分?是多少角?你知道角和分有什么关系吗?

3、3元=()角

7元=()角

20角=()元

60角=()元4、4角=()分

9元=()角

50分=()角

80分=()角

暴露问题:各小组将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板书在黑板上。

三、互学:

全班交流在自学过程中,不懂的问题,集体讨论解决。

四、评学:

1、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面值?它的单位是什么?

2、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人民币?

小数的认识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重、难点

预测

学习重点:会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数。

学习难点: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出示商品标价牌。

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2.区别整数与小数。

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二、自学:

1、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2)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1)标价牌上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4.0

()元()角

0.

0

()角

0.

()角()分

(2)火腿肠5.98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牛奶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面包元,表示___元___角___分。读一读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

(3)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

4.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2)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米。

(3)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5.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米。

(2)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米?18厘米呢?

(3)想一想:

米、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6.小组讨论。

(1)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2)点拨:写成米和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三、互学:

展现提升: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四、评学:

1、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填在课本上)

3、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比较数的大小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1、能运用直观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体会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能正确地比较小数的大小。

重、难点

预测

学习重点: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导学案

型:

综合课型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复备人

本周行为

训练重点

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

目标

重、难点

预测

时间

预设

导学:

分钟

自学:

分钟

互学:

评学:

分钟

整理导学案:

分钟

学习

师生笔记

一、导学:

二、自学:

三、互学:

四、评学:

认识1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知道蔬菜营养丰富,懂得要多吃蔬菜。

2.认知目标: 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

3.技能目标: 认识三种常见蔬菜的外形特征,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身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在这里目标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也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且有可操作性。

活动重点、难点

1.说活动重点:知道从蔬菜的食用部分,比较异同点,形成蔬菜概念。

2.说活动难点:学会分辨蔬菜可食用的部分。

活动准备

(1)经验、知识准备:幼儿能说出常见蔬菜的名称,(2)物质准备: 《认识蔬菜》多媒体课件一份、西红柿,萝卜,白菜等蔬菜适量,根、茎、叶、果实各一张,西红柿、辣椒、南瓜、豆角、萝卜、红薯、芋头、山药、土豆、白菜、油菜图片人手一份。

(一)开始部分,对于组织一次活动来说,一个有创意、新颖的导入形式,能大大地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以“昨天蔬菜国王给老师打了电话,说要介绍几个小伙伴给小朋友们认识,咱们一起来见见他们好不好”的形式导入,引出本次活动的课题,开始部分我将用时1到2分钟。

(二)基本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用的时间也是最多的,大约 20到22分钟。我主要完成2项内容:一个是带领幼儿观察认识蔬菜;第二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练习,进而巩固幼儿对所观察对象的认知,具体的安排如下:

1. 首先,我会教幼儿认识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

2. 其次,我会用一个谜语引出西红柿,并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然后让幼儿分组并讨论西红柿可食用的是哪个部分。幼儿给出答案后提问“还有哪些植物是食用果实的?”幼儿回答后我会出示茄子,辣椒,南瓜,豆角的图片并告诉幼儿这些蔬菜是食用的果实补分。用同样的方式引出萝卜后,告诉幼儿萝卜是食用根的部分。然后让幼儿分组讨论还有哪些植物是食用根的部分,幼儿回答后出示土豆,红薯,芋头,山药的.图片告诉幼儿这些植物2.刚才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给老师打来的?(想)是蔬菜王国的国王给老师打来的,它告诉老师说他们蔬菜王国给咱们小朋友寄来了很多东西,放到了咱们活动室里,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是什么?(想)那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3.展板、实物(各种蔬菜):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那些蔬菜?你喜欢吃哪一种蔬菜?你知道你是吃它的哪一部分?

4.我们先来看看蔬菜都是有哪部分组成的?(大屏幕)(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5.小朋友知道了蔬菜都是有那几部分组成,那小朋友就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6.猜谜语:又红又圆象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西红柿)谁能说一说西红柿是什么样子的?(颜色、形状、皮是怎样的、还有小坑、味道、可以做菜也可以生吃)那我们应该吃西红柿的哪一部分?(果实)还有什么蔬菜是吃它的果实部分?(茄子、辣椒、南瓜、冬瓜、胡子)。

7.还有一个谜语猜猜看:一个胖娃娃,埋在地底下,头顶绿巾穿红褂,夏天播种秋天拔,我们人人都爱它。(萝卜)说一说萝卜的样子?(形状、颜色、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菜)老师告诉小朋友萝卜还有"土人参"之说。因为萝卜中含有淀粉酶,能助消化,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民间自古就有"萝卜是土人参"之说。我们应该吃它的哪一部分?(根)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可以吃它的根?

8.看图中有哪些蔬菜?(白菜、菠菜、油菜)老师可以说说白菜的样子。我们该吃它的哪一部分?(叶)还有什么蔬菜我们吃它的叶。

9.这是什么?(土豆也叫地蛋或马铃薯)土豆的样子。土豆发了芽时有毒,不能吃,如果芽很小,可以把芽和周围的肉削干净,才能吃。我们吃它的茎。老师还有一个关于土豆的儿歌:

老师说一遍,课下再教小朋友说。

10.考考小朋友:小朋友们,平时吃我的哪一部分(屏幕)

11.谁在一拽老师的衣角,摸出来瞧一瞧,哦,是一一封信,看看上面写的什么?是蔬菜王国给小朋友的信:(我想考考小朋友对我们蔬菜的了解,呀,还有小奖品呢?谁答对了给谁一个)看看都有什么问题?

12.问题:

1)哪些蔬菜既能生吃又能熟吃?

2)哪些蔬菜既能当水果吃又能当蔬菜吃?

3)为什么称萝卜为土人参?

4)发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

5)为什么要小朋友们多吃蔬菜?

13.小朋友都累了咱们来休息一下,做个游戏:找朋友小朋友拿着自身手中的图片找自身的朋友。(老师讲评)

14.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蔬菜拼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制作蔬菜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