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案5篇

时间:2024-03-23 作者:Indulgence

通过教案的规划,教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橡皮泥,水杯、盐、细铁丝。

2、学生准备:橡皮泥、铝箔、潜水艇、筷子、塑料管、泡沫板、生鸡蛋或土豆、硬币、针线。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记录卡、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门新课——科学,谁能说一说,你认为科学课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学习科学知识,观察,做可实验,进行科学考察等活动) “对,科学课上我们就是要记性一些观察、实验,要亲身经历一个个的认识周围环境,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在研究、认识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不要小看这一个个的活动,今天我们人类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谁知道一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看图上的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棵大树,叶子,枝条,茎……) 让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2、回忆曾经看到的树。 师:“你在大树前看到过什么?” (生说出记录) “想再去看一看吗?” 生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用记录的词语:嫩绿、绿叶、黄叶;大树、小树;绿皮、干皮等

3、观察一棵树。

(1)讨论观察方案。 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大树前开始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学生把看到的记录在活动本上。

4、比较三次的记录。 带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师:“以前的看和这次的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再去看会知道得更多?” 小结: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通过观察使我们感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大树和其他生物之间、大树和它生活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三、课后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案篇5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挂图。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 (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 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 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 例如:(老虎) 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

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 交流汇报。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 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 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