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

时间:2023-09-30 作者:betray

编写教案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案是未来的教学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之处,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积蓄、胜利、哆哆嗦嗦、信心十足”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鼓励与支持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应该自己完成,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

3、感受小男孩儿勇于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做生活的强者,学会自己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揭示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奶奶和妈妈的话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这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谁的第一次的什么事?(学生回答)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个不满一周岁,走起路来两只小脚还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的小男孩儿是怎样等上台阶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出声地朗读课文,找到描写小男孩儿登台阶的语句。

三、抓住主线,感悟内容

1、第一次登台阶(3自然段)

(1)谁来读一读第一次登台阶的句子。(指名读)想一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汇报。

(3)感受困难。

a、同学们台阶的高度也就20厘米,对于我们来说困难吗?(学生回答)可对于小男孩儿来说却不容易,对于他来说有哪些困难呢?

b、学生汇报。

c、体会“孩子小”。

哪些词句突出了孩子小?(圆胖胖的小腿、不听使唤、哆哆嗦嗦)重点理解“哆哆嗦嗦”。哆哆嗦嗦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此刻小男孩在想些什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他是个小男孩儿,长着两条圆胖胖的小腿,此刻着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的……”。

d、体会“台阶高”。

找到写“台阶高”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指导读出台阶的高。

e、面对这些困难小男孩儿退缩了吗?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相机板书“信心十足”。

(4)同学们,小男孩有面对着这么多的困难,可他登上台阶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第一次登台阶句子,看看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登台阶的经过,首先是“抬”,接着是“踩”,然后是“站” (“抬、踩、站”并相机板书)指导学生读“瞧,那只穿着漂亮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小男孩儿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又那么一会,他就那么站着,站着……”看到他抬起了脚,你内心有什么感受?(高兴、惊奇、兴奋、担心)他没有下定决心又该怎么读?

文中第二次出现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你能想到什么?如果你是这个小男孩儿此刻你会想些什么?重点理解“积蓄力量”。

体会出小男孩不放弃,在积蓄体能,仍然执著的要登上台阶。)指导学生读“他似乎在积蓄力量,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此刻他会看到什么?并相机板书“积蓄力量”。

2、正是有了十足的信心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小男孩又一次的踏上台阶。

(1)请大家齐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

我们再来看看他这次等台阶的经过。首先是“踏”,接着是“提”,然后是“站”。(“踏、提、站”并相机板书)指导学生读“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2)体会小男孩的力量从哪里来?

a、自己强烈的愿望,十足的信心,失败后的积蓄力量。

b、除了这些还有什么?齐读课文的4、5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

c、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一定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情,那么你觉得是奶奶的方法和妈妈的,哪一个对你来说更合适?(引导学生学会自立,自己克服困难。)同学们,其实老奶奶的帮助和妈妈的鼓励都是对小男孩儿深深的爱,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更离不开别人的鼓励。但我们的家长并不能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学会勇敢地去面对,大胆地尝试,自己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3)导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a、因为小男孩儿登上台阶的信心十足,所以他——学生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b、因为小男孩儿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又不断地积蓄力量,所以他——学生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c、因为有了奶奶的关心和妈妈的鼓励,所以他——学生读“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4)同学们,小男孩这两只小脚踏上的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台阶,学生读—— 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你有什么体会?

四、知识拓展,联系实际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解决的吗?(学生回答)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小男孩儿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回答)

五、总结收获,情感升华

同学们,成功只属于坚持不懈,不畏困难,大胆尝试的人,让我们像文中的小男孩儿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做生活中的强者,让我们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格外精彩。

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书本上的图画使学生大致了解太空,通过交流使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

技能目标:

运用水粉颜料,硬壳纸,创造表现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巧手,和大脑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在此技术上更加了解太空,到达动手,动脑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学生更了解太空的奥秘!创造出想象中的物体

教学准备:

硬壳纸,剪刀,颜料等。

教学过程:

说起太空,和科幻电影,学生会想起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说起的电影形象。 通过欣赏课本中的飞船,太空堡垒使学生初步对太空作一些了解,然后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太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我门要去探索太空? 然后由我小结:太空是神秘的,应该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没解开,所以我们需要去探索。

小组讨论

1、让大家讨论太空是怎么样的,太空里有什么,让学生说说太空里的事

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觉得太空里有那些他们说的东西?

3、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宇航员,大家知道是哪一位吗?

设计实践:

1、在硬壳纸上画出你想要的形状,然后剪出来把样子做好,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2、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在你做的东西上,或用粘贴法也可以

3、给你设计的模型起上名字,讲讲它的性能,和用途展示应用将所有学生的作品放在讲桌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反复读诗歌,想象情景,理解课文。

3、使学生懂得关心保护妈妈也是做儿女的责任。

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受到关心保护妈妈的教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关心保护妈妈。

教学关键:

将诗歌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做法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做个懂事的孩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你知道什么是男子汉吗?(学生自由回答)男子汉就是顶天立地、英勇威武的男子(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师生对话,既是一种“预热”,也是一首教学“前奏曲”。学生在本环节中有了一个男子汉的初步印象,又产生了探究文中是怎样的男子汉的愿望,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书后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刚才读错的字圈上。

3、纠正字音:陀螺(tuó luó)劈柴(pī chái)

随文学习汉字(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

①陀猜谜语:“它”字长了个左耳朵 换偏旁:“院”去“元”换成“匕”

②劈(形声字)加“刀”表示用刀劈

加“人”僻静无声响

加“玉”璧玉无价宝

加“土”墙壁土来砌

4、指名朗读:引导学生从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5、思考:这首小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扎实过好字词关、朗读关,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是语文教学必须落实的基本目标

三、精读感悟

为诗歌分小节

观察插图,从图上看

“我”是个多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称自己为男子汉,你知道为什么吗?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式读诗,讨论小诗从几个方面写我是个男子汉的?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1、“如果夜里突然起风”

①指名读诗歌第一、二小节,找出相应的语句。

②从小男孩说的“不要害怕,妈妈我是家里的男子汉”,体会出小男孩的勇敢、自信、有责任心。请学生用“突然”说一句话。

③从小男孩做的“举起鞭子,把风赶到角落”,体会出小男孩的坚定、勇敢。体会动词“举”“赶”用得准确,全班一起做一做这两个动作

④随文识字“鞭”:形声字,为“鞭”组词。识记“鞭”拆出的字“革”:象形字,金文字形像被剖剥下来的兽皮。从“革”的字多与皮革有关。本义,去毛的兽皮。

⑤平时小男孩用鞭子干什么?今天呢?小男孩用鞭子赶走不听话的风时会怎么想,怎么说?

⑥同学们,就在这样一个漆黑的夜晚,狂风大作,风把玻璃刮得叭叭直响。如果是我们,可能早躲起来害怕得不敢出来。可小男孩却不害怕,他真是个男子汉。你能不能做这个自信的男子汉,读1、2小节?(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⑦小男孩想让妈妈相信自己能保护好妈妈。让我们带着神情,加上动作进行朗读。

2、如果爸爸有事不能回家

①读诗歌3、4小节,指出“我”是男子汉的做法:用锯子和斧子劈柴,摘来星星照妈妈写字。

②让学生对比自己在家的表现谈感受,进一步感受小男孩的可爱与懂事。

③我们也要做这样一个有出息的男子汉。带着男子汉的坚定和自信,再读3、4小节。

[学生通过对整篇文章的诵读、感悟,一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二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小男孩的了不起。]

四、拓展提升

1、你眼中的男子汉什么样?你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2、用“如果……我会……”的句式,模仿课文进行续写

3、学生续写片段欣赏

4、让我们齐读诗歌,把它送给那些在家里乐于承担,能为家长做事的小男子汉们。

[这样设计既是对文本内涵的深情阐发,又是对学生情感基调的激情呼唤,使情与意,意与书,工具与人文达到和谐统一。]

板书设计:

我是男子汉

夜里起风——赶风

爸爸不在——劈柴勇敢坚强有责任心

夜里写字——摘星

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会认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课件或录象(出现空气在水中、在空中、在物体中、在身体中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前几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关于科学的课文,了解了电脑棋手、认识了茅以生,知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

二、读课题,质疑:

齐读课题:注意“哪”字的`读音:

板书:那、哪,进行区分。

再读课题:注意语气,质疑:什么句?为什么没有标点?

使学生了解文章题目不加标题的常识。

三、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4、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小猴在哪里找空气?找到了吗?它知道了什么?

5、自学感悟。

四、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

2、合作填写表格:

空气所在肺里

作用供氧气

3、总结:空气究竟在哪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愿结合,人数、形式自选。

2、练习朗读。

3、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

1、调查、了解空气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2、续写课文。

3、设计关于空气的手抄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篇5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 ,所以我写信给小船,让它快去航海。

我要替雏鸟给妈妈写信,是因为 。

2)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听说了,感到,他决定。

3)梅兰芳为了使自己的跷功更上一层楼,

4)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有着、的外形:整座建筑,像,又像,再仔细一看更像。

5)“幻想世界”——

“远古世界”——

6)大侦探在展厨下面的小孔边发现,想到。

大侦探在报纸上登出已经抓到“罪犯”的`消息是为了。

大侦探又在报纸上登一则“取表”的启示是为了。

7)月食开始了,慢慢地,月亮成了一般,接着像,像,像,天色。最后,整个月亮,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像,像,天色也。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像。

三.选词填空

发明发现

1)指南针、造纸、火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

2)在一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偶然()了一颗新的行星。

果然居然突然

1)妈妈说,茉莉花的香味很醉人。我摘下一朵闻了闻,花香()沁入了我的心田。

2)初夏,我随手把几粒西瓜籽丢在院子里,过了一段时间,()长出了几株小苗苗。

3)刚才还是阳光明媚,()天空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来临。

秀丽华丽

1)装饰一新的迎客厅显得又()又气派。

2)几株青翠的竹子给我家的庭院增添了几分()

像向

1)牛顿的身子有时候()这风,有时候背着风。

2)牛顿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一只蝙蝠。

买卖

1)聂耳因为家里穷,()不起小提琴,就把冬衣()了。

2)我很想()一本《名人童年故事集》,可是跑了好几家书店都没有()到。

练炼

我每天早上起来()习长跑,把身体锻()的棒棒的。

美丽漂亮

1)这个小男孩长得真()。

2)春天到了,杭州苏堤桃红柳绿,风景非常()。

叫唤呼唤使唤

1)天黑了,孩子还没有回家,妈妈在():“孩子,你在哪儿啊!”

2)他总是()别人为自己做事,大家都不喜欢他。

3)我在心里大声():老师请相信我,我一定能行的!

屈曲

1)妈妈没问清情况就批评我,我感到很委()。

2)汽车行驶在那条弯()的小路上。

踩睬

1)我们到公园去玩,老师叮嘱我们不要()坏花草。

2)小英到老师那儿告状,我气得三天没理( )他。

赏 尝

1)中秋节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在院子里( )月。

2)凡是我感兴趣的事,都能( )是做一做。

仰望注视俯视观察

1)上课了,大家()着黑板上的板书。

2)()得越仔细,描写得就越生动。

3)站在瀑布脚下(),不由得让人想起“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4)从飞机舱口向下(),高山像土丘,大河似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