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实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得到有效增强,在写教案中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风》的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风》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山行》
共几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 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的意思。
3. 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资源
1. 古人咏叹秋天的诗:
2.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3.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径、霜;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5分钟)
1.按老师指定的诗题背诵古诗分组进行赛诗,相互进行背诵,积累古诗
2.说说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1.齐读诗题
2.简单了解杜牧和他一些作品
●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20分钟)
1. 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在小组内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自主学习
3.交流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4.理解诗句
先自由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同桌交流
个别说,集体评议
5.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练习朗读和背诵
第一板块:激趣引入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教师出题或学生之间分组出题,练习背诵,积累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3.向学生简介“李杜”和“小李杜”。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径、霜。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山行》
1.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2.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3.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理解句子:
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7.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8.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9.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10.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11.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作业
设计
★1.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收集描写秋天的诗句,背一背。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 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背诵诗歌,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
资源
1. 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2.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3.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4.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
5. 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7.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8.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9.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
10. 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11.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 ,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12.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13.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
预习设计
1. 收集作者杜牧的资料,了解杜牧。
2. 读准生字,记住字形,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 自主练习朗读诗歌,试着背诵,并想想诗句的意思。
4. 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做上记号。
5. 收集两首抒发使人发愁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5分钟)
1.个别、分组、集体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5分钟)
●预习作业1
交流张继的故事。
●预习作业2
1.朗读诗歌
2.展示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18分钟)
1.自由读诗句。
2.理解题目的意思。
?学习单一】
(1)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用“——”划出来。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3.自主学习
4.交流:
圈画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5.有感情朗读
自由读,读出个性美。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齐读
6.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诗中还写道了钟声、渔火、江边的枫树。)
7.根据诗歌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交流个别说,集体评议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诗歌的内容,展开交流
第四板块:总结(2分钟)
1.齐读古诗
2.自由练习朗读诗歌,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背诵《山行》。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板书课题。
过渡: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2.介绍作者:
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预习作业2
1.指名朗读诗歌
2.选择两个学生展示交流。
默写:泊、愁、苏、城、寺、钟。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3.小组内两两过关。
第三板块: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古诗,轻声读诗句。
读题释义
泊:停靠
2.任务驱动
4.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5.巡视、参与学生探究
6.交流展示:
(1)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2)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
7.其实,老师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说说他为什么要愁?
8.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
9.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10.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11.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12.补充阅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第四板块:总结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首诗,读出张继的愁!
作业
设计
★ 1、 完成《习字册》中的生字描红。
2、背诵课文。3、默写古诗,积累记忆。
★ ★《一课一练》中的一、二、三、《山行》的有关题目。
古诗《风》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风》的教案篇3
24、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注释】
①望湖楼: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上,是当时眺望湖中景物的楼。
醉书:酒醉中题写此诗。
②翻墨:打翻了墨水瓶。这里形容云像泼翻的墨一样黑。
③跳珠:滚跳的珍珠。这里形容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跳跃不定。
④卷地风: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风。
⑤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的大意说: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4、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曾经有机会做我们赣州的父母官,但因与当局政见不合,未赴任就辞官闲居乡里了。杨万里的诗活泼自然,平易浅显,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诚斋体”,在当时便影响很大,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家”。比如选作我们小学课文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以及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充分体现了“诚斋体”自然清新的特色。
在杨万里现存4000多首诗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又是比较特别的一首。说它特别是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表达隐晦的送别诗。在送别之情的表达上,与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著名送别诗还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像“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那般深情款款,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缠绵离愁,更不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样的豁达祝福。送别的主人公林子方是作者的下级兼好友,当时正要离京赴任福州知府。据说对于升迁地方官,林子方倒是满心欢喜,按道理诗人也应该给予他祝福才是。但是他实在是舍不得这位好友的离开,于是在诗作的一开头就突兀的来了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毕竟”一词虽显得突兀但确实精妙,看似脱口而出,实则很好地表达了作者那种在美景冲击下惊喜的直观感受,也起到了强化西湖之美的效果。但细读之下,我似乎还品出了惊喜的表象下一丝隐晦的急切在里面。他急什么呢?拿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知道,“看哪!六月的西湖果然与平时间不太一样啊,真美啊!”似乎有向好友着急推销西湖美景的嫌疑。果不其然,下文他便费尽笔墨地把西湖的荷塘之美写到了极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吧,“接天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而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那朵朵荷花红得是那样的艳,那样的娇,一“碧”一“红”相互映衬,又是何等绚烂生动的一幅西湖美景图啊!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徜徉在杨万里描绘的这样一幅带给人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画里,我想,就是西施,怕也要艳逊三分吧!作者在这里实在是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啊!但是在好友离别之际大力推销西湖美景,作者有这必要吗?且不说此时的林子方有没有这心思去欣赏,两人同为京官多年,六月的西湖美景难道就从来都没见过吗?唯一的解释就是诗人其实是在隐晦地向好友表达挽留之意,他心里曲曲折折的意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看家里多美呀,多好呀!福州那破地方有什么好的能比得上咱这美丽的西子湖吗,你为什么非得死心眼的往外走?”说来好笑,后代的学者们还牵强附会解读出了这么一层意思。说“毕竟”一词表现出了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首都临安;“六月中”是指朝廷;“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这样一来整首诗的意思就出来了:老友,毕竟是在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是不一样的。你只有呆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机会,才能有所成就,才能前途光明啊!
但不管怎么着急,杨万里的这心思却是不敢表露得太直白了,毕竟人家是乐呵呵地跑去升官的,只能在诗里旁敲侧击地隐晦表达了。只是林子方正在兴头上,压根就没听出来,到底还是走了。两人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交集。今天,这离别的故事也早已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但细细品读此诗,我却仿佛还能看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两个即将离别的好友正谈笑风声,兴致勃勃地指点着美景,在那摇曳的荷叶掩映下,一人的脸上偶尔会掠过那么一抹淡淡的急切和无奈……人最终是没留下来,这首特别的借景送别诗却因为它大气、精妙的极高艺术水平而留了下来,直到千古而下,仍被我们争相传诵、解读着。
古诗《风》的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唱歌、表演
2.愿意和同伴分角色来表现歌曲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唱准旋律、激发幼儿喜欢参加表演。
难点是幼儿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要分角色来扮演灰狼、小兔子、兔妈妈,并且尝试用不同的表演来表现歌曲。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小兔子乖乖”的录音磁带
2.小兔子、兔妈妈、灰狼的头饰
3.小房子一座
四.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的歌曲多是具有表演性的,在边唱边表演中幼儿展现的是个体的表演。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他们对一些歌曲之中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幼儿在和同伴分角色的基础上表现角色,能提高幼儿的表演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力。
五.活动流程
欣赏创造表现
1.欣赏
教师可按排多种途径提供幼儿欣赏作品,如图书、音乐欣赏、看教师表演。其中在指导音乐欣赏时,尤其是要让幼儿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熟悉旋律。
2.创造
让幼儿在角落活动中尝试分角色来表演歌曲。
说明:小班幼儿较善于自一个人的`表演,要尝试分角色表演需要教师共同参与他们的角落活动,也需要教师提供如头饰、小房子等道具,助幼儿理解歌曲。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点评幼儿的表演,使他们彼此之间更默契,使他们的表演更精彩:如:点评幼儿能按角色的变换唱准歌词;点评小兔妈妈的声音真好听,像妈妈的声音;灰狼的样子真可怕……
这一创造活动可在角落活动中按排二周左右,引导每一位幼儿都来尝试与同伴合作,都要尝试表演。.
3.表现
(1)教师可利用每一次角落活动的讲评,作为幼儿表现的舞台,让参与表演的孩子有表现的机会,让没有参与表演的孩子有欣赏的机会。
(2)利用集体活动让幼儿共同尝试分组分配角色参与表演,这样教师也可以在这一时间里给予孩子一些共性问题的指导:如根据情节根据歌词用不同的声音刻画不同的形象,如激发幼儿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各自的形象。
(3)教师即兴表现歌词,利用孩子们中间的“闪光点”分角色表现歌曲,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激发再尝试的欲望。
古诗《风》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意象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诗人。
二、关于诗人
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诗人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诗人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诗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诗人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始创“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诗人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诗人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
三、整体感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诗人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学生读诗、交流。
四、课文讲读
导析:这首诗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诗人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
释忧:诗言志,歌咏怀,诗人的心情如何呢?唯一“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诗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诗人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一忧“人生苦短”。二忧“求贤不得”。三忧“功业未就”。
析结构析诗句: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激疑: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情调悲凉,慨叹人生短促和年华消逝;更重要的是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及时努力的思想。而与诗人求贤未得、功业未就有密切关系。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诗人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警醒: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其实,人生苦短,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所以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好好创造条件,把握现在,服务明天。
分解2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设疑:这里引用的哪些诗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朗读、讨论、交流。明确: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诗人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用典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人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竭诚待以“嘉宾”之礼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诗人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即含蓄的表达方式)。
分析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设问:这组诗句与前面诗段是怎样关联并发展诗意的?
朗读、思考、交流。提示: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继而多样解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第一种说法: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比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分析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设疑:前四句诗的内容可作哪些解读?
讨论、交流、小结: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诗人与孙权对战前夕,诗人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
所以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
设问:最后四句是怎样表达主旨的?
分析提示: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小结:诗歌正象诗人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这首诗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诗人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引用《诗经》成句,自然贴切。风格则苍茫悲凉。
五、作业:《学海导航》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