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总结是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活动总结,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和评估活动中的亮点和创新点,为未来的活动规划提供参考,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经典诵读活动总结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篇1
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小名士》,主要考察了选手们对国学文化的掌握程度。选手们个个身怀绝技,冷静对待老师出的国学题目,对答如流,使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那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堪比一部部扣人心弦的大片,吸引着我。有遗憾的感动,有温馨的力量,这是一场重塑我们精神的启蒙运动。“创意诵读”展示了选手们的独特个人魅力,让人赞叹不已;一项项公益活动,更形象直观地诠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爱记诗词”环节中,小选手对答如流,妙语连珠,观众禁不住热烈鼓掌,更激发了我学习习国学的兴趣。特别精彩的是“楹联对决”,小选手个个才华横溢,令人羡慕。小选手根据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如上联“一元二气三阳开泰”,对出的下联是“四书五经六艺贯通”、“四海五洲六合同春”,评委老师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真让我大开眼界,也明白了什么是平仄。原来小小的对联,蕴含着那么多丰富的知识,这与选手们平日对诗词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观看《国学小名士》,让我更加了解中国经典诗文和它们的含义,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满招损,谦受益”已深深印在脑海中,我会把它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激励我前进;“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爱国精神,深深地将我折服。每一句诗词都给了我前进的动力,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启发着我们去开发更美好的东西。
我专注于每一个节目的表演,听着他们充满激情的朗读,看着他们微笑而平和的表情,让我也身临其境,跟着他们一起紧张着,一起思考着,一起微笑着,在答题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是那么的少,有一句话说的好,“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如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呀,只有饱读诗书,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呀!从今往后,我也要多学习积累古诗词,撷取民族智慧的结晶,把祖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国学,犹如浩瀚沙漠中一朵艳丽的鲜花,犹如湛蓝天空中耀眼的太阳,犹如漆黑夜里熠熠生辉的烛光……古人用惊人的智慧,为我们的文化艺术发展铺好了道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就应该要把它继承发扬下去,这也是我们的使命。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篇2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一学期来,我们社团努力开展古诗的诵读活动,营造深厚的诵读氛围,现总结如下: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教育。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了学生诵读古诗的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习。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这都需要今后我们更加努力开展活动。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篇3
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弘文吟诵”社团开课两个月了,社团小成员们深深爱上了吟诵,他们沿着诗人笔墨流淌而成的长河,以一种崭新的风采,别样的情怀,在诵读中去追寻、去赞美、去诵读诗人笔下那美妙的诗篇。
一、精心指导
吟诵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用古人原生态的创作方式来诵读古诗文,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诗文的含义。吟诵中,学生将穿越时空,与古代文学家、圣人对话,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灵相融。
活动中,邓老师首先为同学们播放名家吟诵诗文的视频,学生们看过后感到十分新奇,没想到平日朗朗上口背诵的古诗,竟然还能像唱歌一样唱出来,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味道。看到同学们被提起了兴趣,邓老师开始指导大家,以简单的律诗为例,教孩子们x学会平仄格律。
在邓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同学们逐渐体会到了音律中的平仄相称之美,“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吟诵口诀,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美妙的汉字声音之旅启程了,孩子们唱起歌儿,一路采撷诗文精粹的甘果,品味汉字之韵。
二、学生活动
经典诗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每周三下午,孩子们以饱满的姿态,激昂的情感,怀揣着深情,以诗的名义吟咏经典佳作,以歌的名义抒发家国情怀。
看!一个个笔直的腰板,一双双坚定的目光,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光彩,摇身一变,都变成了小才子小才女。她们满怀敬意,用心去歌颂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情感。听!那一首首诗词似乎是唱到了我们心里,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作品展示
“社团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欢呼起来,兴高采烈地来到活动室,在背诵经典中踏上了学习古诗词之旅。喜欢古诗词带给我们的经典之美,跳动的笔尖,认认真真地抄写着每一首诗词。
聆听了吟诵视频,几个孩子也忍不住小声唱了起来。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到讲台前为大家示范,几位小同学立即背起手,有模有样地唱起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调子。和谐优美的音韵,让人徜徉其中而留恋忘返。
“今天的社团活动,我过得很快乐,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领悟到古诗词多么美妙,我不但会读,还会唱……”社团活动结束,孩子们总是七嘴八舌地交流着自己的收获。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与体验。亲情,友情,故乡情,爱国情,家国情怀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就了中国人宁折不弯、自强不息的风骨,它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密码,它是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灿烂火炬。
春光,无限美好,珍惜韶华,莫负年少!通过吟诵古诗文,既培养了孩子们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让孩子们享受了诵读经典的快乐,更培养了孩子们热爱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兴趣。同学们在灿烂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分享诗词之美,用诗词浸润人生。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篇4
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我们班依然开展每周一诗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尝试运用的教学方法
1、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有道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根据教材扩充学习法。在教一新课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找到相应的古诗,课外补充让学生回家好好诵读,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起学生读背古诗词的兴趣。
3、诵读想象法。就是在诵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去。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1、经典诵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启迪了他们的心智。
2、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诵读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篇5
诵读经典是一种科学、经济的文化传承方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中小学生诵读经典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倡导和推动。各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教育界,小学开展诵读研究和实践的多,中学则相对较少。2009年,为了弥补这一空缺,学校领导首先做出开展经典诵读、并以经典诵读带动和谐校园建设这一文化立校的重大构想,并召集语文组全体教师进行调研和商讨。会后,决定有步骤、分阶段开展这一活动,先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再逐步推广到全校八、九年级。
其次,学校领导为我们实施经典诵读活动提供了活动开展的时间和空间。我校广播室是开展以诵读为校本特色课程的主阵地,每周一下午班会课为经典诵读活动的专属时间。为了进一步体现校本特色,学校领导还组织部分骨干教师选编了两册校本教材,一本是《论语(节选)》,一本是《先秦典籍(节选)》。可以说,经典诵读特色课程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再次,校级领导率先垂范,自主学习中华经典著作,并能借助教研会、教职工大会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感受与大家分享,这无形中就给广大教职工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经典的典型和传承文化的楷模。不仅如此,四中领导班子还让传统文化发挥“吸铁石”的作用,将四中教职工的智慧和干劲拧成一股绳,不仅奠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立校、特色育人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