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讨所读书籍中的问题和议题,读完有意义的书籍后,写好相关的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孙子的读后感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孙子的读后感篇1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解析:所以有智慧的主将考虑问题,一定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考虑好的因素时必须确保是真实可信,考虑坏的因素时一定要提前想到解决的方法。所以用诸侯的不利因素和灾祸使他屈服投降,用诸侯的`目标事业使他听话行动,用诸侯的有利因素和好处使他改变行动方向。因此用用兵打仗的方法,不是敌人不来,而是他来我有办法对付他;不是敌人不进攻,而是我有让他攻克不下的方法。
理解:诸侯,是薛定谔的诸侯,可能是敌人,也可能是盟友,也可能中立。如何说服诸侯配合我方的行动,靠的就是利害关系。利害两个字简单,但是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孙子还是老样子:不打无把握之仗,为自己准备的牌很多。这部分讲诸侯,可结合战国策阅读,效果更佳。
孙子的读后感篇2
相信大家都知道火烧赤壁的故事吧!它是一个因用火而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孙子兵法》火攻篇对火攻战术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在文言文中,“火”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为什么呢?
我认为,火是被人们使用于战争的最佳自然力量!在古代人看来,火是能够运动的,将“火”作为动词,能够完美的诠释出火的猛烈与毁灭,可见人们对火的畏惧。火极难控制,因此运用火攻之术作战,固然可以助兵之力,但在使用前一定姚注意火攻的外部条件,例如风向、放火地形等。倘若一个不小心,自己的军队就会葬在火的无差别攻击下,这也是人畏惧火的原因之一。
那么,既然火如此的不可控,为什么火攻之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作战方法、被很多人所用呢?我认为,主要是受时代的局限。古代没有大范围杀伤的武器,只能借助可能造成规模性伤害的自然力量,如台风、洪水、雷电、地震等。地震无法预测、雷电无法被人吸引、台风无法人为操控,这些自然力量极可能未伤人先伤己,于是便只剩下了水、火二者。
水的可控性相对火而言更高,可以通过蓄水、放水以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但水的局限性较火而言更强。只有敌人在低洼处、且我方蓄了足够的水量时才能奏效,而且除非敌人并未提前防备,否则会有足够的时间上船逃跑,因此水在大多数时候只能达到“奇袭”、“困敌”的辅助作用,相对火而言温和的多。火的可控性虽然比水低,行进方向会被风控制,但可就地取材,且具备远距离和大规模杀伤对手的能力,因此火攻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进攻手段,作用十分明显。实际上,现代人在作战中仍常用火攻、兵器也多于火有关。
?孙子兵法》之火攻篇详细的描述了孙子对火攻的具体作战方式、作战手段的研究。孙子指出,纵火攻敌只是进攻的一种辅助形式,强调与兵力密切配合才能最后取胜,“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告诫强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用兵者不仅要了解火攻的变化,而且“以数守之”,“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诸葛亮“火攻”战新野,把曹军杀的片甲不留,将火攻之术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孙子的读后感篇3
?孙子兵法》是由孙武在春秋时期吴国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法之一,历经数千年,先后被各朝各代的许多大拿注释解读,可谓兵法经典。之前总听说孙子更是一部管理学著作,今日细读之下,才知道其对战略、战术、策略措施的解读确实已经达到很深高度。
孙子兵法共分十三篇,后续几篇中非常强调带兵打仗的一些细节执行,虽对商场有借鉴之意,但毕竟实际环境相差太多,因此个人觉得对商业理解的帮助就有限了。
个人理解,孙子兵法整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战略,这是整本书的核心,主要思想为“五事七计”,此语中的“计”是计划的意思,而不是计谋。
我们谈到孙子兵法,很多时候自然联想到三十六计,这其实是对孙子思想的大大误解。相比诡道计策,孙子更看重的是胜利在先,看重的是一开始看清楚大局,做好swot分析,把握全局之后,再去在细节中寻求胜利突破点。相比在面对问题时的奇技淫巧,孙子认为做好前面的分析和铺垫才是战场胜负的关键。五事主要指"道”、“天”、“地”、“将”、“法”,“道”是指道义,如同企业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其原始的属性,至关重要;“天”、“地”是指天时地利,如同企业竞争的外部竞争环境,决定了其约束条件;“将”“法”是指内部治理的将才和军法,如同企业的内部核心能力,是决策实施的关键资源。七计则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七条正是孙子针对五事的几个解读细化,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五事”做了全面的`比较,从而分出高下优劣。相当于我们在进入商战之前要想明白公司的愿景是否清晰,市场是否成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通过组织保障,这可以说是公司战略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在战略基础上,孙子兵法的二到六章则是阐述了基本的战术思想。
讲述在对战之前如何制定方案,如何配套组织资源,如何在具体战役之中实施。这个和企业的战略落实很相似,将战略层层解剖,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部门和资源,是战略细化的指导。
第三部分,从七章开始到十三章,孙子兵法主要讲一些具体对战时的细节。
比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利用火攻,如何离间敌方等。这些更像是商场对战时所使用的一些经验积累,比如如何通过广告营销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如何通过crm系统更好管理客户需求等,对于一线的实操人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当于总结问题的类型并加以归纳,传承知识,有利于企业的具体目标达成。
由上可见,孙子兵法阐述的是宏观到具体的分析落实过程,几千年前就有如此洞见,难怪能名垂千古,即使放在今天,仍然为中国乃至全球所推崇。
孙子的读后感篇4
近日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以中国古典名著《孙子兵法》为基础,分为“内容提要”,“著名论断”,“经典战例”三部分,内容提要主要解释了题目的意思和主要的制胜思想;著名论断是直接引用了原文比较著名的段子;经典战例则是引用历史上有名的制敌战例,充分体现出了“内容提要”和“著名论断”中的精微奥妙之处。
在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勾践灭吴》这个故事,主要阐述了春秋末期,吴,越两个国家争战不休,吴王夫差率兵打败越军,越王勾践投降,做了夫差的奴仆,三年之后,勾践回到了越国,他发誓要报仇雪恨,慢慢地让越国恢复元气,最终打败了吴国。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觉得勾践的成功源于他能屈能伸,能忍辱负重,在苏轼的留候论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其远也。”我觉得这段话虽然说的是张良,但如果用来形容勾践却也十分合适。
而我觉得夫差本以打败勾践,最后却被反围,在于他没有杀了勾践的.决心,更严重的是他的大臣竟会被收买。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只有“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能成大业。
孙子的读后感篇5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战国时期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的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流传于世界,享有“兵学盛典”的美誉。
这部著作的作者是谁?难道孙膑又叫孙武?因为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广为人知,所以我以为作者是孙膑,其实本书作者是齐国孙武,在一百多年以后,齐国才再次出了个著名军事家孙膑,据说是孙武的后代。本书成书于专诸刺杀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是孙武送给吴王的见面礼,《史记》中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吴尽观之矣。”
书中十三篇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篇篇列举的军事谋略以及历史案例都值得我们好好研讨学习,最触动我的是其兵者之仁可见一斑。孙子在《谋功篇》表明:“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战争不是解决敌国间纠纷和争议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最高明的,如果不通过交战就能使敌国军队屈服才是最高明的.,可见孙子并不主张战争和兵戈相见,即使必须开战,他崇尚的军事谋略绝也不是铁血杀戮致使百姓家破人亡。
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主张战事,但对战争必须严肃对待并加以研究,无论在战争四起的过去还是在以和为贵的现在都要时刻准备着。孙子用兵的准则是:“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敢来,而要依赖于自己的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赖于自己有不可攻的实力。这个准则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同样智慧,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到国家存亡,小到学生考试,细细读来,这本书在教育领域也是值得借鉴的。
这是一部兵法秘籍,但绝对不只是一部兵法。孙子周密的思考部署、慎重的军事行动还有博大的天下胸怀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仍然会指导着我们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孙子的读后感篇6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孙子兵法》。看完这本书,我非常佩服苏子的才能,竟然能在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中的将帅们都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孙子是想要告诉将帅们:“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的。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业经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