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读后感参考6篇

时间:2024-06-16 作者:Animai

读后感是对书中语言和文学技巧的欣赏和评判,只有真正重视每次写读后感,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荷花》的读后感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荷花》的读后感参考6篇

《荷花》的读后感篇1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荷花》的读后感篇2

今天,我读了《荷花》这篇课文,荷花那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我。

文中写了荷花的美丽,荷叶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碧绿的圆盘中间冒出两三片花瓣,荷花像穿着雪白的衣裳的仙子,在水中翩翩起舞。作者看着看着,以为自己也是一朵荷花呢。荷花不仅美丽,而且还有高尚的品质,她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我很喜欢荷花。

荷花是多么美丽、优美,可是,现在一些乱丢垃圾的人把荷花都弄受伤了。我看见有人在河里乱丢垃圾,我就对那些人说:“你们以后不要再乱丢垃圾了,要不然会把荷花弄脏、弄受伤的。还会污染小河,把小河也弄脏,还会对我们地球人身体有害处的'。”他们听了都表示他们知道自己错了。

我想对荷花说:“只要有我们爱护环境的人,你就不会受到伤害。”

我平时都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它们可以带来新鲜的空气。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像我一样爱护坏境。

《荷花》的读后感篇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荷花淀》这篇小说来说,却是文中有画,又文中有诗,这实在是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了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有着无限开阔境界的荷花图。这正是作品的真正的魅力所在。不能清晰地从作品的描述中还原出几个面目真切的水乡人物,更不会对其中的`战斗场面有什么深刻印象,甚至作品所讲述的一部故事都显得那么朦朦胧胧,似有若无;但你却绝不会忘记那无边无际的生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是要经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

淀上风光的描述,词浅意深,意境优美。能够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述,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资料,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经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荷花》的读后感篇4

?荷花淀》这本书充分体现了孙犁鲜明的三大创作特色:描写的是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作品选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战火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因此,我把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但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商量探夫”两段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达到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的目的。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

这就是我对《荷花淀》这篇课文的看法。

《荷花》的读后感篇5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题记

2019年7月11日,是孙犁先生逝世十七周年纪念日。作为孙犁先生读者,我想写篇文章纪念他。2004年春季学期,学习抗日小说《荷花淀》,认识孙犁先生。《荷花淀》选自《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经作者同意,略有改动。

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孙犁小说《荷花淀》。《荷花淀》发表三个月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孙犁先生发表小说《荷花淀》,就像庆祝自己32岁生日。后来,写中国文学史的,追认孙犁先生为“荷花淀派”创始人。2004年学习《荷花淀》,是什么感受,只能翻当时的笔记。十五年后,重温《荷花淀》,是什么感受,只能麻烦读者继续看下去。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小说开头很美,接着是白洋淀人的劳动生活: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表现水生嫂性格:传统贤惠的农村妇女,对丈夫很顺从;用不满的语气表达满意的心情,有一点生气,但没反对,说明水生嫂深明大义。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前面说过水生嫂深明大义,现在可以看到,水生嫂对家庭很有责任感,对丈夫依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表现水生嫂坚强,对丈夫给予的理解感到欣慰。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说明水生嫂坚强和对丈夫的忠贞。这一句是小说中分量最重、内涵最丰富的一句话。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通过对话描写,表现她们不甘落后、追求进步、追求平等、勇敢自信。“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小说结尾,就如《论持久战》指出的那样——兵民是胜利之本。

《荷花》的读后感篇6

?荷花淀》这篇文章,不长,细细地品读下来,也就花了10分钟的样子。但是读完后,给我带来的震撼,却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爱自己的丈夫,作为一个女人,这可能是她的全部,这是自私的;但是她更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全部,这是无私的。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

读完这篇文章,仿佛感觉一阵阵的荷花香扑面而来。水生的阳刚,水生嫂的贤惠与开朗,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当我读到水生坚定地对水生嫂说到的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时,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一种叫感动的东西蔓延我的全身。我从水生这句话中读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读书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迈气概。水生嫂流泪了,我想,她的脑海或许浮现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她也曾犹豫,也曾不舍,但是为了和平,为了幸福的生活,牺牲小我,又算得了什么?

水生终于还是和水生嫂告别了,没有情谊绵绵的不舍,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平淡得甚至像杯淡淡的白开水。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话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国难当头,有多少儿女私情被置之脑后,在涓涓细流之下,却是暗涛汹涌。这种宁静祥和的生活即将被残酷粉碎,作为炎黄子孙,又怎么能坐视不理?

从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美,人情美。人情美就美在乡中的人民既热爱自己的家乡,又热爱自己的家庭。我们难以想象二者的分离,此地一别,或许来日就永远也无法再相见。然而如果人物只顾个人的缠绵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我们会报以鄙夷;如果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于不顾,我们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遗憾。作者将两种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份真挚和谐温馨美丽的人情。这群热爱生活的人们生活在荷花淀,荷花淀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丽迷人,他们也因为荷花淀的映衬而更加美丽可爱。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为我们诠释了美的真谛,美在自然,美更在人的心灵。

读完全文,我竟感到了一丝遗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见过战火硝烟,也就无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任何的崇高。但又转念一想,只要我们去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荷花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