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统的作文7篇

时间:2024-06-02 作者:betray

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文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描写和比喻,为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文来传达,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关传统的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传统的作文7篇

有关传统的作文篇1

我的外婆家在江苏,属于江淮一带,爷爷奶奶家在辽宁沈阳,两地的传统习俗有些不同。

昨天周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买回来大包小包许多食材,“今天什么节日?”我有点好奇,“明天冬至,就就是大冬,俗话说‘大冬大似年,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北方过年大年三十包饺子,我们江淮就是包汤圆,所以我们今晚包饺子吃,明天早上吃汤圆!”“哦,耶!”我开心地欢呼起来,“我们家真好,南方北方的习俗都有呢!外婆,我来帮忙,我们早点包饺子和汤圆啊!”“呵呵,看你这个小馋猫急的!”妈妈笑道。“饺子皮我揉,这个我拿手”,爸爸自告奋勇道,“汤圆的豆沙馅儿还就是我来!”外公得意地自夸道,“这自制的豆沙馅儿,可就是买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写完作业,我突然闻到了很香甜的味道,来到厨房一看,果然就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一旁在和饺子馅的爸爸乐了,“饺子馅你也来一口吧!”“那就是生的,我才不上当呢!我也来包!”

一切准备就绪,外公外婆包汤圆,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两边忙着,“外婆,其实,这南方北方的饺子和汤圆其实根本就是一样的,你看,都就是把馅儿包到皮儿里,只就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面粉!”“嗯,总结的准确”,外公赞扬道,“寓意也都就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把幸福和祝福随着馅儿包进去”,外婆跟着总结道。“嗨,你怎么把饺子馅儿包到汤圆里去了!”妈妈惊呼道,我低头一看,包错了,“这样也好,你们看电视上,菜汤圆的做法也很多,今天这就是我为大家做的菜汤圆哦”,“哈哈,不错,再包几个菜的吧!”外公高兴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暖暖的亲情,洋溢在温暖的屋子里,洋溢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我觉得很幸运,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两种传统文化。虽然南北方传统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就是对家的爱,对家人的爱,都就是一样的。

有关传统的作文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辞旧迎新,我们喜气洋洋迎来了新的一年。

在温州过春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门炮。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着送旧迎新和接福,俗称接年。

我家放开门炮的任务自然就轮到爸爸和我的`身上啦!爸爸说:糖糖,我们要去打开门炮啦!话音刚落,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冲出门口,看到家家户户门口摆满了红红绿绿的炮竹。这时,爸爸抱着一卷红色的鞭炮朝我走来。我们一起把鞭炮铺在地上,形成了一条长龙。爸爸从口袋里拿出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我和爸爸迅速地往后退了一步。只听见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响声,围绕着每一个角落。当我向天空望去,五颜六色的烟花将整个天空照亮。这边色彩刚落下,那边色彩又徐徐地升起,而地面上好像铺满了从天而降的朵朵樱花,十分艳丽。

我喜欢热闹的春节,我更喜欢藏在这爆竹声中的春节。

有关传统的作文篇3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讲讲中华美食,民族风情等文化传统。

第一队开始表演了,非常精彩。他们的节目是唱歌和图片欣赏,那歌声好动听,好美妙!

第二队为大家带来的是图片欣赏和资料介绍。最让我难忘的是他们的剪纸表演,从阮冰怡和崔钦尧手中剪出的蝴蝶,像真的一样活泼可爱。

轮到我们这一队了,我很紧张,恐怕会漏字或说错。我悄悄的鼓励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的讲了一遍,没想到一字不差。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我讲完了,教室里立刻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高兴的真想跳起来。

后面的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同学们看的是不亦乐乎!

走进经典,走进传统文化,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结语: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多的数不胜数,这些全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华人的骄傲和自豪呀。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传统文化作文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有关传统的作文篇4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有关传统的作文篇5

传统文化躲在北京冰糖葫芦的核里,晶莹剔透的红糖裹着一颗赤子之心,微酸的山楂又藏了多少心酸无奈?传统文化这四个被世人反复提及却仍未被竖立的字,在五千年的风霜中不断叠加出新的价值,像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时时不忘吐出新芽。在众多文化争奇斗艳的当代,占有一席之地,保有包容之心实属不易。安塞的腰鼓铿锵有力,塞北的秦腔源远流长。叹如今,鼓声不断,空留余响,山野之间,一方孤腔世殊时异,不变的却是那一份信仰,情随事迁,情怀永驻心间,繁华尽处,尽是那一泓源头之水。

但现在传统文化在某些人那里是不受待见的:一提到传统武术就是花拳绣腿,实在不堪一击,一提到传统中医就是骗子横行,不及西医疗效快。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但钱锺书说过,反传统正是传统的证明,毫无价值的东西是不值得别人关注的,又何来的“反”?“反”的越厉害,越是证明了传统文化的深厚生命力。而且不管怎么“反”也难以撼动传统文化的根基,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已经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生生不息。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确有糟粕,比如说裹小脚,童养媳,女子守寡等等。面对这些糟糕,我们要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正如陈寅恪所提倡的“以同情之眼光看待历史”。不可一味的从今天的评价标准来要求古人,而要考虑到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当然这并非是说我们要接受和鼓励这些糟粕,而是说我们要考虑到其文化历史因素,在价值立场上,反对糟粕是肯定的,更多的,我们要看到传统文化优秀的,精华的部分,学习它,吸收它,发扬它。

在世界的“轴心时代”,中国处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些思想影响着华夏的民族性格,“及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单单这句不知温润了多少谦谦君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无穷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就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迷醉,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本所在,是华夏民族得以构建的根基。十九世纪的德国正在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它就以传统入手,构建民族认同,以格林童话为中心,铸造德意志民族精神。如果丢掉了传统,国将不国,我们不承认一个共同的过去,又何以成为一个民族呢?而共同的过去由何证明呢?就是传统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团结的根本、自信的来源。而且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是空穴来风是有着历史的悠久积淀,五千年不是一个数字,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故事,是一卷卷记录着古人智慧的书籍,是一种种流露着真善美的民族精神。

那传统与现代应该如何把握呢?现在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凭空而生,而是在传统的肥沃土壤上生发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是在过去的脉络中走出来的一种历史走向。在过去有段时间,中国人盲目学习西方,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历史证明这是错误的发展道路。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有着自身的国情、发展需要和传统结合,符合中国国情。更是提出了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发展道路,譬如一带一路的实施,重回丝绸之路,并加以新时代“新”的.诠释,展示“多元”“开放”“合作”的大国姿态。

新时代有着新时代的特点,传统将何去何从?我们需要担起相应的责任来。白先勇先生将《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正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担当。学校因地制宜,把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纳入校本的课程,这是当代教育学者的历史担当。央视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无数百姓走进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这是当代媒体的历史担当。这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让其在新时代具有“新”的诠释,是给传统文化,也是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而我们青少年,能给自己怎样的传统文化“新”礼物呢?

有关传统的作文篇6

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舞龙、舞狮、还有逛庙会和踩高跷……要问我最喜欢哪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声:舞狮。

今天,我看见了非常雄壮的一个狮子。我看见那头狮子里面有两位叔叔,他们在里面控制着那头狮子。两个叔叔一个在前控制着狮头,另一位叔叔在后面控制着狮尾。看着他们控制的很自由,那他们一定在下面练了好久才有这样的好的效果啊!我非常好奇,那头大狮子的头是到底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呢?我上前仔细一看,再摸一下,原来这狮头是用一条条竿子编成的,然后外面再弄上一些不同颜色的布,显得更加生动、有趣。看他们在木桩上跳来跳去的,头摇来摇去的。从远处去看那头大狮子,还真像一个威武的、高大的、雄壮的.真狮子。叔叔们下台后他们把那又大又沉的狮子服弄下来后,我看见叔叔们都累得满头大汗的。

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可是我还是喜欢舞狮。

有关传统的作文篇7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在牛郎织女凄美而浪漫爱情故事的渲染下,七夕节越来越得到俊男靓女们的恩宠,那么,如何才能度过一个浪漫的七夕节?在笔者看来,传承传统文化的七夕更加浪漫。

七夕节,既来源于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成为情人节,也因传说中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多情的典型女性形象,是令人尊敬的劳动巧手,所以历代的妇女都要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去向织女乞求劳动技巧和婚姻匹配的巧,又名乞巧节。其实,不论是七夕节还是乞巧节,若能在表达爱情中增添些许乞巧的味道,七夕自然会与众不同且浪漫十足。

在古代的乞巧节当天,姑娘们乞巧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愿景美好,趣味十足。乞巧,之于古代,就是劳动技巧和俘获爱情的巧,之于当前,虽然方式可以不同,但内涵却保持一致,就是生活的技巧和爱情的保鲜剂,而这正是传统七夕节留给后人的文化精髓,即只有辛勤劳动、热爱生活,才能体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浪漫爱情。

可如今,在商品经济时代,浪漫似乎变得很奢侈,姑娘们,在网上网下,吃饭、看电影、买衣服、鞋子、包包,收男朋友送的各种礼物,一天下来,心情美丽了,可钱包却空了,而且这种心情上的愉悦往往是来自消费的快感,跟浪漫爱情似乎没太大关联,姑娘们自然也体会不到爱情的甜蜜。所以,要想过个浪漫七夕,不妨多一些文化韵味,少一些消费气息,传承乞巧文化精神,晒一晒辛勤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状态,正当其时。

趁着七夕节这一天,做一顿丰盛的浪漫晚饭、拌一碗新鲜的水果沙拉、烘焙一份可爱的饼干甜点、献上一蝶可口的寿司料理,晒一晒养花的成果,聊一聊读书的心得等等,无数种乞巧、献巧、得巧的方式,都值得试一试。如果不会做,可以网上学习,如果不熟练,可以多练习几回,因为姑娘们的任何一次努力和成长,恋人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滋养出爱情的甜蜜。

七夕节既是情人节,也是传统节日。作为情人节,获取和经营爱情的能力与智慧是浪漫爱情不可或缺的养分,无关时代;而作为传统节日,七夕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期更值得被回味、被传承。在这个七夕,期待姑娘们能多些乞巧的活动,在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寻到浪漫、甜蜜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