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伤寒论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3-03-05 作者:loser

不管什么时候写心得体会都是要有思考的过程的,心得体会就是将人生经历中进行的思考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伤寒论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学伤寒论心得体会5篇

学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今天,从我学习伤寒论的一点点感受,给大家谈一下。

首先呢,从《伤寒论》序给大家谈起。为什么要谈一下这段文字呢?这段文字里边涵盖了很多内容。有些人,只抱一本《伤寒论》,就想要面对所有的疾病。这么想对不对呢?我们从《伤寒论》仲景先生的自序里,来探讨一下,临床上应用《伤寒论》方子的比例问题。

序里这样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也就是说,建安纪年以来,仲景家里有二百多口。由于瘟疫的流行和其他的疾病,加起来,死亡了有三分之二。二百口的三分之二有多少呢?也就是一百二三十口这样。后面的一句是关键的,“伤寒十居其七”。也就是说,因为伤寒死亡的人数有十分之七。按现在的比例来说呢,也就是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这个数字和我在临床上应用伤寒论的方子来治疗疾病的比例大致相当。我在临床上用伤寒金匮的方子,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左右,剩下百分之三十左右是用后世的时方,还有后世我跟过的老师的经验方,还有我自己有几张经验方。大概是这么个比例。

仲景当时并没有说,我《伤寒论》能包治百病,他研究的结论是伤寒论能面对临床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病例。关键是,仲景在伤寒论里面给出了法: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里边有咱们医圣谦虚的部分。但是,也证明咱们医圣是一个客观的人。他对疾病的看待,对疾病的理法方药的看待,都是非常客观的。他在这里也没有说,伤寒论能够包治百病。但是呢,并不是说,它不能指导治疗后世临床大部分疾病。他说了,“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这句话很重要。就说,我虽然没有给每个病都列出治疗方法,但是,如果你把我《伤寒论》读熟了,你见到疾病也能推知它的原委。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可见这段文字,仲景描述,人体是微妙的、是未知的。虽然从表象上可以推断一下,但是人体毕竟是奥妙无穷的。不是靠一些仪器,靠一些化验单能够解决的。我的观点,我们对人体知之甚少。尽管有了许多现代手段,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人体还是个黑箱子。

大家都知道,临床上,肿瘤很难治。但是,大家并不真正知道,肿瘤究竟有多顽固。

我参加过几个肿瘤患者的火葬仪式,大多数临床医生,即便看过很多活着的,或者死亡的肿瘤患者,但是,很多医生,未见得亲自去火葬场看过肿瘤患者火化的过程,和火化之后的程度。我可以这样讲,在火葬场的焚化炉里,那么高的温度,人体的骨骼烧成白色的灰烬,但是,大家能知道肿瘤是什么样子的吗?

我观察这些肿瘤死亡的病例,在火化场里的情景,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也曾经跟火化工交流过,火化时,骨骼变成灰烬,这个肿瘤表面焦黑色的冒着黑烟。即便在三千度左右的焚化炉里面,出来之后,它依旧是冒着烟,像一个焦一样。而且用火化工使的铲把肿瘤铲开,里边就像牛蹄筋一样,依旧是肉体的组织。可见肿瘤是多么顽固!

当时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对死者的尊重,我们也无法拍照。几次去,我都掏了掏手机,又不好意思去拍这个东西,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吧。

好,这个话题就谈到这儿,接着往下谈。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这话的意思,是描述仲景当时见到普通医生面对患者所采取的行动。我们大家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当今又何尝不是呢?很多人说,我不用把脉,我拿着化验单就能开中药;也有的人说,我不用这些东西,测一测雌激素,我就能开中药;更有甚者,你别让患者来了,你给我一个片子,发过来,我就把中药给你开了。这种事情,当时仲景就认为是不科学的。就连把脉次数不够五十动都认为不足取的。

在群里呀,也有很多同仁给我发来一张ct片子,或者b超单子,然后就说,宋老师,你赶紧给我出一张治疗什么什么病的秘方吧!我真是苦笑不得,我也没法给出答案,没有中医的四诊资料,没有患者的体型体貌,甚至连性别都没有,你让我怎么处方?真的很难。这个并不是我个人杜撰。

我之所以要把伤寒论序拿出来谈一谈,好多学员学习伤寒论,不爱看前边的,直接给我条文,看看有什么方,我就看,没有方的我就不看了,其实不然。在仲景时代,他白天看病,晚上要在竹片上刻字,他的每一个字都惜墨如金,不会乱刻的。去一个字,嫌少,加一个字,嫌多。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种对先贤敬重的精神。

我有一个同学,在读伤寒论的时候,他每次都要洗手洗脸,洗干净了才看《伤寒论》。他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尊重。在这一点上,我真的不如他。因为我读《伤寒论》读坏了好多本。因此,我建议各位同仁,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抱着一种对先贤的崇敬之心,对生命,对人体有敬畏之心,来学习医学。而且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正所谓“厚德方能载物”,如果你抱着赚钱的目的来学习中医,我想,即便你赚了再多的钱,也只能是害了更多的命。也并不是说,你当时一治就会损伤了患者的机体,而是损害了患者脏腑的远期功能,缩短了患者的寿命。

我们再回顾《内经》里面讲的一段话。“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段文字描述也和刚才仲景先师描述的文字,大致意思是相同的。我们治病,一定要讲究理、法、方、药,如果你“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如果你生活起居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那么损伤你个人的机体,损伤你的寿命。如果我们用药,不法天之纪、地之理,我们损害患者的生命,损害患者机体的健康

学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学伤寒论心得体会篇3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1、各病有主脉;2、一脉主数病;3、一病见数脉;4、脉法颇灵活;5、用脉象解释病机;6、以脉象指导诊断;7、以脉象指导治疗;8、据脉象推测预后;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1、治未病;2、注重顾护脾胃;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4、强调标本缓急;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体护理。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学伤寒论心得体会篇4

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

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学伤寒论心得体会篇5

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笔者近日再读《伤寒论》时,突有所感悟,现笔录于此,分享与同仁。

笔者近日坐门诊,接触的上感病人较多,这个疾病本身不是重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普通感冒,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能会引动很多旧病复发,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加重原有心脏疾病,比如导致心衰、心律失常等等。忽然想起,早在1800多年前的《伤寒论》中,仲景仙师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可知,中医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时间有精确的论述,但此处之病也不是单指感冒而言,学者应灵活看待。

再如《伤寒论》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主之。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这两条论述了太阳中风兼肺失宣降的证治。以方测证,临床应有太阳中风的临床表现,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等证,再兼有喘息等症状的病症,治疗选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消痰导滞,表里同治,标本兼顾,为解表宣肺,化痰定喘的有效方剂。我理解,此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感冒,引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而表现的症候,或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临床表现为此证型者,均可用之。如《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记载治疗外感引动宿喘案例,刘某,男,42岁,素有痰喘之疾,发作较频。春日伤风,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头痛,且引动咳喘,发作甚于前,胸闷而胀,气喘倚息,痰白稠量多,咳喘之时则汗出更甚。不思食。舌苔白腻脉浮缓,关滑有力。此风邪伤表引动痰喘复发,外风挟痰浊壅滞胸腕,肺胃气逆不降所致。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处方为:桂枝6 白芍6 炙甘草4.5 生姜2片 厚朴9 杏仁9 麻黄1.5 贝母9 苏子9 炒枳壳9。连用3剂后,表证去,自汗止,痰喘亦平。再看《蒲辅周医案》中,蒲老用本方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1例,患者为一3个月大的男婴,因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2次住院治疗,经用西药以及大剂麻杏石甘汤治疗无效,当时体温在40℃,无汗,面色青黄,咳而喘满,膈动足凉,口周围色青,唇淡,脉浮滑,舌淡、苔灰白,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蒲老认为是辛凉苦寒撤热不退,是营卫不调,寒邪闭肺所致,遂用桂枝五分 白芍六分 炙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厚朴五分 杏仁十粒 僵蚕一钱 前胡五分 一剂得微汗,体温渐退,热降喘平,营卫得和,后再以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而愈。细读蒲老这则医案,有如肺炎并发心衰,忽又忆及读毛以林老师的《步入中医之门》讲到刘新祥教授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心衰的案例,并重点地说到汗与不汗的重要性。可知,本方不仅用于治疗外感引动宿喘,还可用于治疗喘息胸满,不能平卧的心衰疾患。

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用小青龙汤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增强通阳宣肺之功,芍药与桂枝相配,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且使干姜、细辛不至升散太过,半夏降逆化饮,炙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要合用,共凑辛温解表,温化水饮之功。现代医家对于此方的临床运用较为广泛,其适应范围是:⑴治表有寒邪,内有水饮,发热干呕而有咳喘者。⑵溢饮,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息,遇寒必发,吐痰沫,不能卧,喉中涩。⑶支饮,发热干呕,吐涎沫,咳逆依息不能卧。总之,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均可用之。本方对现代医学的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只要辩证准确,多有很好的疗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中有案例为证,李某,男,44岁,自幼患过哮喘,天冷遇水劳动则喘更甚。1964年8月12日因重感冒而复发哮喘,咳嗽连声,咽中漉漉,多吐白沫,伏坐不得卧,吐痰不松,食欲减退,大便结,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浮紧。或衰木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蒸发,则留而为饮,上迫于肺,肺络受阻,气机被遏,遂致咳喘,治宜温中蠲饮,宣肺纳肾。处方为:麻黄4.5 肉桂0.9 沉香1.5 白芍6 细辛2.1 干姜3 五味子3 半夏6 炙甘草6 蒌仁15 莱菔子12 服后喘定咳轻,咯痰大减,亦能卧睡。再以温化饮邪肃降肺气,连服六剂而瘳。刘老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常屡建奇功,并总结出小青龙汤的运用的六个要点,大家可参考《刘渡舟验案精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小青龙汤皆为表证兼喘的方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为表虚兼喘,临床以有汗而无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而小青龙汤为表实兼喘,为无汗而有水饮内停的咳喘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