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5-14 作者:Mute

读后感是读者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有所体悟和领悟,优秀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成长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成长读后感7篇

成长读后感篇1

“教育的终极目标除了给予人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者党巍在文章中写的开篇语。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对照自己才发觉,我只做到了前半部分,“给人以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后半部分。这也正是大部分家长和老师忽视的问题。“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出幸福的人”,说得多好,试问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你幸福吗?”恐怕没几个会肯定回答吧?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提了这么多年,但是应试教育还没有脱离现有的教育体制,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仍以“高考”为指挥棒,围着孩子的成绩转圈。文中说道,孩子的童年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玩乐,二是成长。可是我们却把孩子童年里应该的玩乐当成是不务正业,从学前开始,便希望孩子会做算数,背古诗,说英语,认识多多的生字,能出口成章,这种自以为是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是拔苗助长,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厌学”,从幼儿园就开始厌学,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文中作者在自己孩子才十个月大时就带她一起骑马,一岁多便开始世界各地的旅行,她让孩子在旅途中培养一个可以坚持一生的兴趣爱好。的确,我们不能像作者那样带着孩子满世界游走,让孩子有那么丰富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但是培养一个可以坚持一生的兴趣爱好是应该能做到的。没有兴趣爱好的人生是悲哀无助的,在我们孤单彷徨、压抑愤懑、恐惧哀伤时,兴趣爱好会成为宣泄情绪的一个突破口,帮助我们寻回宁静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但是这种喜好不能以家长的意志为主,我们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反正是十八般武艺恨不得让孩子样样精通,可是这些里有多少是能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并可以为之坚持一生呢?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不可缺失的重要工作,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坚持带他们走一走,看一看,与大自然多亲近亲近,认识认识蚂蚁蜻蜓,闻闻花朵和野草的芬芳,感受一下雨中踩水的乐趣,这个过程中,不用你多说什么,孩子自己就可以看到感受到,那丰富而纯净的幼小心灵,自然而然地追寻着善良与美好。可是我却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现在想想心里真的很愧疚。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和我当时一样,借口工作忙,孩子只管生,不管养,让父母替自己当父母。隔辈人的溺爱会给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到时纠正不过来追悔莫及。况且老年人不好动,可小孩子又过于精力充沛,一刻也不闲着,两相矛盾如何调停?那就看电视呗,最简单便捷。结果长时间看动画片,眼睛将来就有隐患。而孩子幼年时期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性格也容易形成极端,不是特别沉默就是特别好动,这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说过,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人生的艺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出发。做为家长的我们,做为老师的我们,都做好准备了吗?我已错过一次陪伴成长的机会,现在我要陪伴更多的孩子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读书培养孩子们的静气,让见闻决写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最终成为幸福的人。虽然考评制度不会等到若干年后去问过我们曾经的学生幸福与否再给你的业绩打分,但是身为家长和老师要清楚明白,成绩只代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它决不是人生的全部。

给孩子一颗自由飞翔的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吧!

成长读后感篇2

“你的手机,每天都充电。而你,多久充一次电呢。”

作者在书中,像我们展示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性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第一种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向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价值感和存在感。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自己有固定的水平,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结果是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最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

第二种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自身没有成长或者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才意味着失败。遇到挫折和挑战,会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和进步。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可以规避错误,一直成长。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大多数时我是第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每日重复做同样的工作,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证明:我能!惧怕失败,恐惧批评,只愿意承担自己确定性的工作,而不愿意尝试任何有挑战性的任务,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可能就会说:我不行!长此以往,在一个固定岗位上干很多年可能也得不到晋升机会。

固定思维模式者在生活中也时常会产生消极想法,比如上学时不敢上台举手发言,怕说错了被他人嘲笑、周一早起堵车迟到、开会与别人发生争执、自己的意见被领导否掉、晚上回家跟老公大吵一架,会认为今天真是太倒霉了,我这个人就不会跟别人沟通,是不是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老公为什么不包容我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产生,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都是别人的错。而成长型思维会怎么想呢?以后要管理自己的时间,闹钟定的早一点,开会时为什么领导否掉我的意见,是不是我表达的不够清楚,用不用我找个机会跟领导再表达一下,或者我从领导身上能够学到什么样的更重要或者更正确的想法,这才是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两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会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你喜欢自己做一个消极的人,还是喜欢做一个有积极性,会带来正能量的人?

以后如果再面对未知的挑战,我会把我不行换成: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成长读后感篇3

读了《红旗飘飘引我成长》这本书我懂得了很多,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快乐生活都是那些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国旗的红色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的。我更知道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多么的宝贵!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就如方志敏说的“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那样。

在第一课里,我读到了坚贞不屈方志敏;铁血将军陈树湘;草地党支部李玉胜。他们无不是为抗战献出自己全部的英雄。

最让我吃惊不已的是铁血将军陈树湘,他受伤被俘时,坚贞不屈,拒食,拒医。在12月18日的时候,保安团抬着他去领赏时,他趁敌不备,用手从伤口处伸入腹部,扣出肠子,大叫一声扯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29岁,这是一个人最快乐的青年时期,陈树湘却在这个人生最快乐的时候亲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他“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愿望。他是多么的勇敢啊,亲手扯断了肠子,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换个角度想想,假如是我们,我们敢去这么做吗?答案是很明显的——不会。大部分人甚至还会选择接受高官厚薪。

第二课让我最难忘的和钦佩的是英雄母亲邓玉芬,她让自己的较大的五个儿子参加抗战。自己则积极活跃在抗战的第二线上,亲切帮助伤员,让丈夫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她的家里成了八路军们的落脚点和伤员的疗伤康复之所。这是多么了不起啊,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革命事业。这种无私的精神感动了战士们,更感动了我。

但是,不久噩耗便传来了,丈夫和五儿被日军杀害,四儿被抓走。邓玉芬几次晕厥过去但是她没有被吓到,更没有屈服。但是噩耗却接踵而至,大儿在战斗中牺牲,四儿惨死在监狱,二儿因伤情恶化死在家中。这接二连三的打击,邓玉芬都扛住了。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啊,有什么比亲人离去更令人难以接受的呢?但是,这位母亲,七个孩子的妈妈却扛了下来。但是她脸上的.笑容却少了许多,但是对抗战更积极了,对子弟兵更亲了。她希望的是让剩下的两个孩子快快长大,早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这是一种信念,是这种爱国,爱人民的信念支撑着她,不让她到下。最终,邓玉芬终于等到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我可以想象那时她泪流满面的样子,因为这是她与逝去的丈夫以及五个儿子的最后的心愿。

我们的祖国正在慢慢壮大,正在全面发展。这些除了科学家们的贡献,也有这么多的革命先烈的功劳。没有他们当初的舍己为人,奋勇杀敌,坚贞不屈,就没有现在这么强大的祖国。不管是有名的抗日英雄还是无名的战士,都是我们值得去尊重与敬佩的。我很庆幸我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不是战火纷飞的,硝烟四起的年代。我更庆幸我生在一个有着几千年丰富历史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做——中国!

成长读后感篇4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书香气”,阅读,可以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文字,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人生,或者是对人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段文字都展现着他们的期望,每一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一本书,书名是《终身成长》。

书中写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

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受震撼。原来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也需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方式。那么,那些人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呢。比如说乔丹。

当我们提到乔丹这个人,大家一定会认为,乔丹这么伟大的球员。他的成功是因为天赋,是因为他特别厉害。他一帆风顺的打到了球神的地位。事实上你知道吗,他是一个连高中球队,都把他排除在外的人。他回家非常沮丧,跟他妈妈讲说。球队不要我。说我的身体素质不行。他妈妈说:“那就练呗”于是,乔丹每天都是拼命的练球,乔丹每次打输比赛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练球。

他的运动生涯在所有运动员里面都是特别长的,他有一段时间去挑战棒球。在所有人看来,真是疯了,你有光环,是那么伟大的名人,怎么可能去打棒球,这是多丢脸的一件事。可是,乔丹是一个成长型的人格,他认为,这怎么能是丢脸呢?这是我的爱好,这是我的人生。有什么不行呢。

随着他的年龄的不断增长,乔丹的身体素质一定是在下降,但你发现乔丹在后期打球已经不靠身体了,因为他不断练习着自己的技能,让自己能够适应如今这个老一点的身体。这就是一个成长型的选手表现出来的伟大之处。

那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怎样应用到学习上的。

成长型的人是不会死记硬背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上学的时候的很多同学,他们觉得要把这个课学好就是背过,没有别的办法,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一个固定型的心态的人了。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是,我脑子不行,背不会。你看他其实没有下过功夫去研究里面的机理。而是简单的认为学的好的人都是因为背过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叫做死记硬背,而真正成长型的人心态的人会去琢磨,会去想,会去做过一遍题之后去归纳总结,会去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方法来说,他们就是不同的人。

固定型心态的人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试过程中,只要能够达标就好。所以,为什么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真的是有影响,因为你想让一个孩子拥有一个超强的成长型心态,说一个孩子在一个特别差的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哈佛。难度很高。因为孩子们经常是对标的。他一对标我已经比别人高出来那么多吗,那我还需要付出努力吗,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自我就会出现,你已经很好了。这时候这种状态就会成为虚荣。认为我很有天分。人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在心理学上叫做价值感。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成长型的书中案例。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他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去教他们,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们。固定型思维方式,能不能教。而成长型,是怎么教他们。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成绩。这在很多人看是奇迹。其实奇迹是成长型思维成就的。这一事迹,便是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

其实,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需要每一个人去不断践行和修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希望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成长。

成长读后感篇5

这天我看完了《成长不烦恼》的最后一页。合上书,我仿佛感觉到书里讲述的一个个事例就像是我的亲生经历。

?成长不烦恼》这本书把学生们的烦恼分为六个版块:自我的烦恼、学习的烦恼、生活的烦恼、情绪的烦恼、人际的烦恼、道德的烦恼。每一个版块的事例都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事例就是情绪篇中的《我是一株含羞草》,这个事例主要讲了一个叫小阳的女孩,她很优秀,但十分害羞,上课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后也不敢和同学交流,为此她很苦恼。

我觉得我也有这样的苦恼,但是,我可没她那么害羞。我只是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当我读完小阳的故事后,我就发誓要改正这个缺点。因为我在这个事例后面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能够勇敢的应对我们感到害羞的事,我们就能够控制它。摆脱自我的约束即便不是最重要的艺术,也是人生首要艺术。”是啊,让我们摆脱自我的约束,一齐做个勇敢的人吧!

但是,我就应怎样改正这个缺点呢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最后最后明白,必须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培养自信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缺点,也必有优点。不必为自己的某些短处而自惭形秽。要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相信自己。其次,要在课前先预习,让自己以最好的状态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信心始十足的告诉自己:“我预习了,我必须会回答对的。”

最后,要在自己害怕的时候对自己说:“我能行!”自己鼓励自己,大胆地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能获得老师的表扬的话,也会让自己的信心大增。

透过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我坚信只要我善于总结,正确应对自己的缺点,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新的学期我必须会变得十分勇敢,上课必须能用心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成长必须会变得不烦恼!

成长读后感篇6

我在严寒的冬天翻开了一本叫《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书,让我更加了解古今中外的灿烂历史,更加被那些做好事的人感动。

有一天我翻开书本,在书上看见了十个大红字:杨善洲:献给家乡满山绿。事情是这样的: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返回大亮山种树,成了林场指挥长,但在林场拒绝零一分钱工资。当别人给他很多钱是,他却说:“我是上山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有一次,他在修理树杈时,不慎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谁知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走进了大亮山。

经过22年的努力,大亮山被杨善洲装点得如同琼楼玉宇,有人算过,他创造的资产最低也是3亿元!

我深有感触:他那么老了还去种树,不顾一切艰难困苦,而且工资一分钱也不拿,创造了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0多亩茶叶等。我真佩服他呀!同时也要号召我们去保护环境,让世界穿上绿色的大衣裳!

成长读后感篇7

这本书是樊登老师融合了他前面所讲的育儿书籍撰写而成的。

核心问题有三个点:第一个点我们要为自己为什么,第2个点是要如何教养孩子,第3个点是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第1个点我们要问自己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子对待孩子?原因有两点:

一点是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里有遗传、变异、选择。我们很多时候会遗传父母的一些教导方式,然后投射性的套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另外一点是我们要如何看待孩子?我们是要用打造汽车一样,用简单的体系,复杂的规则;还是要用打造花园的方式,用复杂的体系,简单的规则。

第2个点是如何教养孩子?

樊登老师说教养孩子需要三根支柱点。

一、无条件的爱,我们要用无条件的爱来获取孩子的信任,给予尊重和安全感。

二、价值感,塑造孩子的自主能力,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和自律水平。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让孩子感受学习过程,把困难、挫折当做一种学习。

第3点是我们要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

用感谢的方式来改善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父母在有限的资源把我们抚养成人。

切记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标签会让孩子久而久之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