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心得7篇

时间:2024-05-03 作者:pUssy

心得体会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失败,从中吸取教训,很多人在结束一段学习后是需要认真写心得体会的,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故居心得7篇,供大家参考。

故居心得7篇

故居心得篇1

这次冬令营我们要前往绍兴,去“访问”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和“瞻仰”大禹皇帝。

“到了!到鲁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学激动地叫了起来。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鲁迅故居”四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车还为停稳,我们就像出笼的小鸟,蜂拥而下。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来这里认识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踏着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石板路,走进了既富丽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十分气派的大客厅里,一张张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显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显得那么豪华……我瞻望着墙上鲁迅先生锐利的眼神,听着导游的介绍: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在这里,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在这里,我知道了鲁迅童年有个小伙伴叫闰土,他在这里告诉了鲁迅很多的新知识;在这里,我看见了“百草园”,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藤,一棵桑树,一棵皂角树,一片菜园,虽然还“覆盖”着残剩无几的白雪,但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场景,出现了鲁迅和那些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

离开百草园,我们走过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拱桥,四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先生的书房,教室。我们立刻涌向了里面,一张大讲桌上躺着一把陈旧的戒尺,周围6张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书桌述说着岁月的痕迹。鲁迅先生的书桌在哪儿,我伸着脖子想看看那个“早”字,可惜,导游说为了保护它,拍成了照片给大家看。望着“早”字,听着鲁迅先生为了给他父亲治病买药而药店当铺来回跑,为了告诫自己不再迟到而在书桌上刻下的“早”字,我的眼睛湿润了,多么艰辛的生活呀,可他依然努力学习着!想想自己那是多么的幸福……

走出鲁迅故居,我们品尝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绍兴的臭豆腐,我们忽忽悠悠漫游着。

最后“咔嚓”一声,在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们也随着大家一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朗诵离开了鲁迅故居。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大禹皇帝的纪念馆,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艰辛。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了,我们也恋恋不舍地上了车。

故居心得篇2

文/赵小走

淄博淄川蒲家庄,蒲松龄故居就掩映在一片明清风格的古老民居中,暮春暖阳照耀下,显得静谧而悠远。我们一行到达的时候,蒲松龄,这位300多年前的文学家就在门厅中等待着,他目光深邃,面容冷峻,透过漫长的时空看着后世和来人。

故居坐北朝南,青砖灰瓦,是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跟随导游走进院中,见里边山石竹松,水桥亭榭,透着幽静古朴。房屋共有四进,二进院中三间茅顶堂屋,正对门悬挂着蒲松龄唯一传世的画像,这是他74岁时应儿子的请求留下的,画中他身着官服,面色戚静。导游说,这里就是聊斋,是蒲松龄的诞生地,也是《聊斋志异》的诞生地。画像两边陈列着床椅桌凳,床上挂着布帐铺着被褥,靠窗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以及茶壶手炉,这些都是他在同邑西铺村毕家坐馆时用过的原物。

西厢房的玻璃橱中,展览着蒲松龄的手稿真迹,手稿边角破损,纸色泛黄,但他工整娟秀的小楷清晰可见。从他的墓中出土的四枚印章、粗陋的石砚台、铜制的香炉和竹管旱烟袋,在无言地讲叙着主人的故事。东厢房摆放着古今中外各种版本的《聊斋志异》,有最早的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铸雪斋抄本,有1765年的青柯亭刻本,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共491篇的全本。

后进房屋中供放有蒲氏家谱、中外蒲学研究家的各种成果、当代名人为蒲松龄题写的字画。其中,郭沫若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疟入木三分”、老舍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被镌刻成碑,竖立在院中凉亭下。

我回到聊斋院中,久久伫立在汉白玉的蒲松龄塑像下。这个塑像是壮年的蒲松龄在掩卷思索。塑像旁边,桧柏、石榴、爬墙虎在竞相吐绿,月门上手臂粗的青藤爬满花墙。绿色中,康乾年间的蒲松龄走出书本,走到我的心里来。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他创作了与《红楼梦》一文一白、一短一长,成为文学史上两座高峰之一的《聊斋志异》(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语)。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中,父亲蒲槃本是读书人,在科举上很不得志,于是弃农经商,积累了些家财,但到蒲松龄弱冠时,家境已经衰落了。他一生热衷功名,虽寒窗苦读,却始终没考上举人,只靠当幕僚做塾师维持生计,终生郁郁不得志。

蒲松龄的一生是悲惨的,从懂事始,贫穷就纠缠了他一生。婚后分家,“居唯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假伯兄一白板扉,聊分内外”(蒲松龄语)他曾撰《送穷神》一文,“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你不去,偏把我的门儿进。穷神穷神,我央你离开我的门,我不怪你弃旧迎新。”即便是如此哀求苦告,穷神还是于他不弃不离。晚年他贫病交加,时常出无瘦驴,食无肉味,在凄凉中含悲逝去。眼前这偌大的所谓“故居”当然不是蒲松龄的真实所有,而是后人为了纪念的建造。

圣人云君子固穷,仅仅是缺衣少食的贫困,还不是蒲松龄这位儒家门人的大悲处,真正悲痛的应该是他不得伸展的医世拯人的抱负。相信他读书之始,受到的就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他悬梁刺股,奋战考帏,就是想效法圣贤,立德立功,这从他的另一个字“剑臣”就可以推见。少时他文名拔萃于诸生,家人也寄予他振兴门楣的厚望。19岁时应童子试,当时主考的大诗人施润章,见他文章自成一体、别开生面,十分喜欢,就批他为县、府、道三个第一。这使他踌躇满志,觉得蟾宫折桂、鲤跳龙门是唾手可得,谁知成也是施,败也是施,是施的这次“误导”让他“偏离”当时以八股文取仕的主流。在后来的大考中,蒲松龄童生考到老,竟无一中,终身名落在孙山之外。命运就这样将他高高托到山巅,又重重地摔向谷底。

可以想见,这对他的打击是何等的沉重,为此他吟出“世上相逢惟按剑,明珠此夜向谁投”的诗句来抒发他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胸中块垒了。

可蒲松龄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幸运的是他没有当官做老爷,所以才能身处社会底层,汲取民间营养,为后人捧送这么一部鞭挞封建科举、讥刺腐朽官僚、为民众鼓呼的《聊斋志异》。我们还可以继续设想,假如他早年得偿夙愿,进入官场,以他“性厚朴,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仰俯”的孤介秉性,又岂能得宠于朝廷,见容于同僚?即便能长久当官,则他如何还能施茶柳泉,搜集奇异,以成《聊斋》这一千古奇书?再假如,他在完成《聊斋》的中年后做官,因有了财力等条件,则极可能当世而不是实际的死后30年将书刊行于世,果真如此,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年代,其人其书命运实在让人不敢乐观。

有西谚说,命运把一扇门关上时,又把另一扇门打开。我们虽不能说贫困才成就了蒲松龄的文业,但可以肯定的是,贫困确实襄助了他的文业。

遥想当年,蒲松龄昏灯冷案,孤影聊斋,怀才不遇的郁闷,寄人篱下的孤独,寒风一样的侵袭着满腹不合时宜的他,于是他握一只生花之笔,怀一颗悯世之心,凭一个侠剑之胆,放开神奇的想象,冥想着院外的一花一树、一兔一狐皆幻化成人,前来给他慰籍,抒他胸臆。

遥想当年,蒲松龄于寒暑假期,农事稍闲时,在紧靠官道的柳泉边,汲水烹茶,飨待过客,搜集各地风土人情,换取各种奇闻异事,回家后记载整理,遂成《墙头记》、《姊妹易嫁》等至今长演不衰的戏曲。

可以说,是多舛的命运给了他想象的空间和写作的动力。他的物资世界是匮乏的,但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是蒲松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狐狸崇拜,使人们自今还保持着对行善的向往,对为恶的憎惕。

文章千古事,仕途一时荣。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多如过江之鲫,有多少名字湮灭在历史尘埃中?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当朝一品,各部大吏,过时又能有几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华宇美姬,锦衣玉食,追求生理快感的碌碌众生,随着肉体的腐烂尽化为泥土,而穷困潦倒、忧郁孤愤的蒲松龄却凭借一部《聊斋》矗立在史书里,光耀在人心中。

我凝视着蒲松龄的塑像,慢慢的,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幻化成一个个美丽的少女,风中摇曳的丁香树变成畅笑的婴宁,门边盛开的月季花变成痴情的香玉,还有青风、阿绣、胭脂、娇娜、聂小倩……蒲老先生,有这麽多柔情、聪慧的花妖狐女陪伴左右,有万千聊斋迷摩肩接踵的虔诚拜谒,在历史的天空中你应该捻须而笑吧。

我在心里深深地给他鞠躬。

门外小摊上,我买了一个瓷做的红狐狸。我想把它摆在书房中,并希望在孤独疲惫的子夜,它化成一个温柔的少女,给我红袖添香。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ddsww2024@163.com

电话:13853164811 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21 (投稿)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故居心得篇3

今年五一节,我和妈妈来到四川乐至县,去参观陈毅元帅的故居。

我们走进黑红相间的大门,立刻就看见两尊白色的雕像,一尊是陈毅元帅本人,他神情严肃,目光炯炯,专注的注视前方.另一尊雕像是陈毅元帅的夫人,她神情温和,慈祥可爱,好似一位美丽的天使。看完雕像,顺着小路我们走进第一道大门、来到了堂屋,只见里面摆放着一些朴素而又古老的家具:在正中央摆放着一张木制的方桌和四把椅子,它们的颜色都是黑红相间,整体房屋色调一致,估计这些家具应该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在堂屋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两间卧室,左侧的屋子分别是陈毅的母亲和夫人住的,右侧分别是陈毅的父亲和他本人住的。从堂屋里退出来,进入第二道门就来到了厨房,靠墙边陈列着一个大灶台,上面摆放着三口大铁锅和一个蒸饭的竹桶,由于时间太久,这三口大铁锅都已经锈蚀斑斑,而那个竹桶却安然无恙,看见这些在城市里没有见过的东西,让我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小孩感到十分惊奇。从厨房里出来往右走,就来到了陈毅元帅出生的地方,这个房间里只有一张简易的古式木床,床上铺着那时的床单,放着那时的被子,让我们感到好似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了民国时期。

参观完陈毅元帅的故居,我感觉到陈毅元帅小时侯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艰苦,可是他还是在逆境中成长,通过他的艰苦奋斗,为我们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非常敬佩他——陈毅元帅。

故居心得篇4

经过了长达一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鲁迅故里。

就在入口处旁边有一堵墙十分引入注目,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还画了一条古街和鲁迅的上半身画像。只见鲁迅身着古装,一只手垂直,另一只手拿着香烟,双目炯炯有神。

鲁迅故里大致可分成四部分,有三味书屋、鲁迅故居(百草园和笔下风情园)、鲁迅纪念馆和鲁迅祖居。

我们先去参观了百草园。百草园其实就是鲁迅家的大菜园,里面有桑葚树、皂荚树,覆盆子、石井栏,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在花坛旁还竖着一块写着“百草园”的大石头,很多人都在石头前面拍照。

接着我们去了三味书屋。教室里最角落的那张桌椅是鲁迅的。那张桌子的右下角有一个“早”字,据说是因为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先生批评了他,因此鲁迅刻上了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不能迟到。

然后,我们去了鲁迅祖居,所谓鲁迅祖居也就是鲁迅的老家。我们刚进院子,客厅里的那些古家具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赶紧跑了过去,好奇的看来看去。往里走就是一间一间的房间,有公子房、小姐房、幼童房、绣房等,那里不但房间很多,而且每间都宽敞明亮。可想而知,当时鲁迅的家族是多么的显赫。

参观了鲁迅祖居,我们又去参观了鲁迅纪念馆。那里主要就是向我们展示了鲁迅的家族背景、童年生活和他的作品。

四个景点都参观过了,我们又在热闹的古街上逛了逛,吃了一些臭豆腐,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多么快乐的鲁迅故里游呀!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的!

故居心得篇5

进入鲁迅故居,只见一条窄窄的青石板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口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被一版再版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拾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观了鲁迅故居后,我知道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他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改变国民性的重要,所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鲁迅曾经说过我若从医只能拯救少数几个人,而我从文拯救的则是一代人。

鲁迅还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线政策。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现在鲁迅故居已被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让更多的人受到鲁迅爱国思想的熏陶,弘扬历史文化。

联系现在,祖国正需要我们来强大发展,但强国必定要从科学开始,没有丰富的知识就没有中国强大的未来。所以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发奋学习,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将来才能在各行各业贡献我们的力量,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世界强国。

故居心得篇6

文:东方雨

如若你拜读过《聊斋志异》这部志怪小说,你就会对它的作者——清末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怀有一份满满的敬意。他那写尽狐情孤愤、人鬼情仇的情怀让人神往;他那刺贪刺虐、鞭笞丑恶的笔法让人称绝;他那生于乱世,没于乡野的人生让人扼腕;他那寄情青灯黄卷,纵笔喜怒笑骂的气概让人汗颜;倘若你再漫步、徜徉蒲家庄的“聊斋”,那更是荣幸之至了。

古城临淄——春秋、战国时齐国故都。两千多年前,齐桓公曾于斯开创霸业,成就威名,此地亦被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一的都城而统治齐地八百余年;临淄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十一长假,几位驴友结伴自驾蒲松龄故居游。当日下午便顺利抵达临淄城,找了家经济实惠的小旅馆安顿下来,等待明天拜访蒲松龄故居。

临淄的街市与众不同,有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也有现代的时尚和新潮。走在大街上,你定会看到古老的街市和古典的建筑,也能欣赏到恢宏的商厦和气派的社区。

次日清晨,众人移步街口,就近路边吃摊,要了几样特色小吃,坐在市民中间享用早餐。

早餐过后,我们驱车向蒲家庄进发。不巧,今儿是个阴雨天。早上起来,天就灰蒙蒙的,有些沉闷和潮湿;八时许,天上开始稀稀落落地飘下雨丝,不一会儿,街道、树梢间湿漉漉的,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有些清新;还好,行进途中,雨居然停歇了!趁着雨歇的间隙,司机师傅加快了行进的速度。

蒲家庄位于淄川区城东八华里处,村落为城堡式建筑。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因村内有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修有一口水井,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更名曰满井庄;至明末,蒲姓日繁,村庄始易今名。

来到蒲家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牌楼,当街矗立。与牌楼相对接的是条东西走向的石板路。狭长的道路两旁栽种着古槐和垂柳,给人一种古老和遥远的错觉;两旁的农舍或高或矮,或明或暗,呈现青灰色调;从外表看,蒲家庄是一座幽静偏僻的山村,透着古朴和沧桑。

驻好车子,我们步行至蒲松龄故居。天空忽又飘起零星小雨,但门前却游人如织。从远处看,蒲松龄故居是一座极普通的北方院落,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或茅草顶,但在当时像这样的院落也可以算是殷实之家了!大门两侧栽种着几株古槐,参天蔽日,荫翳天空;一株巨大的垂柳从院子里探出身来,好似迎接远道的来客。故居的门洞为典型的中式风格,有檐有角,青砖灰瓦;门楣上方悬挂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故居有着北方院落的古朴,也有着江南庭院的精巧。整个院子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内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又有农舍野味。虽然古老、陈旧了些,却不失浓浓的文化气息。

跟随导游进得院来,抬头可见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穿门北折,从石像南侧古藤缠绕的八角门进去,来到蒲松龄先生诞生、著述和仙逝的地方——“聊斋”。聊斋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正房两侧栽种桧柏、石榴;厢房前栽种迎春花和百日红;院内太湖石点缀其中,增添了一份幽雅和别致。房舍为砖石、土坯结构,木棂门窗,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聊斋”,感受这位大师的生活。“聊斋”“”青砖铺地,竹席顶棚,迎门摆放一张粗糙陈旧的八仙桌、长条几案和两把圈椅。堂屋正中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先生的手书匾额“聊斋”;匾下方则是蒲松龄74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

画像中的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显感慨悲愤之情。我们看到画像上有蒲松龄的亲笔题词;还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到室内陈列着蒲松龄当年在西辅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橱和木影炉等简陋家具,不管这些家具是真是假,但总可以睹物思人了。

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名的。西院是新建的陈列室,里面陈列着蒲氏家谱、手迹和多种著述。聊斋房后面有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和书画家李苦禅等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

故居内有座花园,名曰石隐园,很值得一观。此园仿照毕氏花园移植过来的,再现了蒲公设馆毕府三十年,舌耕笔耘,写下大量石隐园诗词佳篇的生活经历。园内怪石林立,佳树成荫,藤萝缠绕,布满院墙。园内有一池塘,水波荡漾,蛙跳鱼戏。池边翠竹环绕,池内睡莲婆娑;细雨点点飘落,溅起层层涟漪。池边古亭,围栏环就,内有石桌、石凳,可供歇息,奉茶聊天;亭下筑有小桥,卧波其上,任人来往。

故居高阜之地称作假山。虽然不高,却也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山间小路直通山顶,可谓曲径通幽;游人循其路径,去绿荫处盘桓;林间散落一些怪石和石凳,妙然成趣。

山下毗邻,有片竹林。抬眼望去:翠色欲滴,风韵绰约;微风过后,沙沙作响。竹子本是江南物种,移植北方,亦不失风雅,别有一番野趣。我们徘徊竹林,寻觅蒲翁的足迹。

转过假山,林荫下有一口古井,这就是著名的”柳泉”了。柳泉又名“满井”,周围用石栏围就,护住水井;井旁立有沈雁冰先生题写的“柳泉”石碑;井旁栽种着一棵柳树,合抱粗细,撑起华盖,遮天蔽日。据说当时蒲翁就在此设茶采风,与众人聊天闲谈,记述鬼怪故事,然后加工成集。这里的水井,并不是当年谷中的满井,而是后人为了增加故居的景点,特意设置的。井壁用青石砌就,俯视井内,井水清冽,柳树倒影如画。

雨稍稍有些密急,众人的衣服不觉已被打湿;大家躲进游廊,暫避风雨。站在廊檐下,我们放眼望去,院内的精舍、池塘、小桥、竹林和树木在细雨中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让人穿越时空,感受那个遥远的时代。

蒲松龄的故居有一个地方是不可不去的,那就是聊斋宫。聊斋宫是管理者按照书中鬼怪故事而实物化的地方。外景好似琼楼横空,碧湖青山,犹如天上宫阙。宫内采用彩塑、电影特技、灯光声乐等科技手段,艺术再现蒲翁笔下神妖鬼狐的艺术形象。人在晦暗阴森的世界里,目睹另外一种人间万象。胆怯者,往往会恐惧退缩,望而却步;勇敢者才能亲临其境,真正体验蒲翁笔下人生百态和社会善恶。

俚曲茶座也是一个上佳去处。蒲松龄不仅创作了著名的《聊斋志异》,还创作了上千首俚曲作品。游客可以在此驻足品茶,听上几段俚曲,感受当时民俗民风,自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狐仙园更是管理者的匠心独运。园子以聊斋故事为主体设计建造,内设蒲松龄生平及著作、蒲公开铺设馆生涯、名人书画等展室,全面展示了蒲松龄的一生: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生于1640 年,卒于 1715 年,享年 76 岁。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他的一生是读书、教书、著书和科考。但蒲松龄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创造出愤世嫉俗的骇世之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蒲翁穷而不屈,窘而不馁的气魄实在让人佩服。

蒲先生是一位大家,也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强者。我漫步蒲翁故居,在感受蒲翁生活经历的同时,同样也在感受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学财富和宝贵启示。

畅游蒲松龄故居,触摸人鬼情仇,穿越时空隧道,解读千古传奇。

作于2002年10月

蒲家庄

蒲松龄故居

聊斋

蒲松龄故居一景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故居心得篇7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鲁迅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为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让同学们了解绍兴文化,7月23日,利用周末休假时间,同学们在**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萧经理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去到绍兴鲁迅故居。

当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小分队终于从公司到达鲁迅先生的故居大门前。故居的几个大字、鲁迅先生的头像瞬间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找寻入口,想进入故居参观,想看看这个文学大家的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首先进入的是故居博物馆参观,橱窗里陈列着鲁迅先生各时间段写的不同的文章,以及一些古老物品;墙壁上挂满了鲁迅先生生前不同场合的照片;还有一些生动的塑像。同学们都认真的一一观赏着博物馆的物品,结束后,他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里面极其简单,仅有一片菜畦,一片花圃,以及一些假山和老树。

但由于天气甚是炎热,同学们并没有沿着预先的路线前行,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实不虚此行,经过此次的游览,同学们对绍兴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事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