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俗有关的作文优秀5篇

时间:2024-04-23 作者:betray

通过写作文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文是我们汇总学习经验的有效途径,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跟风俗有关的作文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跟风俗有关的作文优秀5篇

跟风俗有关的作文篇1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关于风俗习惯的范文3:家乡的民风民俗

跟风俗有关的作文篇2

刚刚过了世界公历的新年,又迎来了中国农历的春节。世界各国年的味道截然不同,过年的感受千差万别。过了一年,我又长了一岁,我对中国春节风俗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

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

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

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很多说法,我可长见识了。现在急着过年,今天卖个关子,以后我可以仔细说说。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吉祥时刻,此时进入春节的高潮,也是我最期盼、最快乐的时候。

白天大人们都忙着过年的各种事情,放松了对我的管束,我就彻底自由了,吃我爱吃的食品,喝我爱喝的饮料,玩我爱玩的游戏……开心极了!

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大家从厨房里端出美味佳肴放在桌上。煎炒烹炸、鸡鸭鱼肉、特色食品、各种饮料……母亲端来炖鱼,说这是“年年有余”;父亲端来饺子,说这是“交子元宝”;姑姑端来拼盘,说这是“全家福”;姑夫端来米饭,说这是“团圆饭”;奶奶端来一盘水果,有柿子、苹果、桔子、香梨,说取它们的谐音:“事事平安、人人吉利”;爷爷端来一盘年糕,有白米、黄面、双喜、八宝,说借它们的字音“添岁增福、年年提高”,人的岁数和身体要长高、知识也要提高。哈哈!我灵机一动,端来一摞奖状说这叫:“辛兔祥瑞、龙腾虎跃”(我属虎)……全家人说这是一道最丰盛、最如意的大菜。

全家人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尽尝美味佳肴。我不断举杯,给各位长辈敬酒并针对每人说上几句不同的祝福话,大家再次夸我懂事,给我加菜,有时还给我鼓掌,我心里美滋滋的,那个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酒足饭饱,全家人看春晚、包饺子、侃大山……零点整,电视里的新春钟声敲响了,房间外的迎春鞭炮响成一片,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家人下楼放炮。姑姑和母亲提着一大包鞭炮,姑父和奶奶提着一大捆烟花一起下楼了。楼外的鞭炮已是震耳欲聋、烟云翻滚。开始我有点害怕,父亲拿着鞭炮,爷爷领着我去点,邻居说:“这叫双保险”。我们几人合作先后放了“一千响”、“坐地炮”、“窜天猴”、“夜明珠”。后来我胆子大了,也想过把真瘾,让父亲放好花炮,爷爷护着我去点,点着了我就跑,在我哈哈大笑中花炮窜上了夜空,随着一声声巨响,绽放出五光十色的礼花,有“百鸟争鸣”、“吉祥如意”、“火树银花”、“万紫千红”,我高兴地手舞足蹈、心花怒放。

“炮竹声中一岁除”,我又长大了一岁。回到楼上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给长辈一一磕头拜年,他们给了我很多压岁钱。我在兴奋中一点睡意都没有了。!

“无边光景一时新”,新的一年开始了。龙年春节这是时间最长,内容最多,也是我最快乐的节日。

我的感受很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龙的传人在龙年将会更加的幸福、美好……

跟风俗有关的作文篇3

除夕贴春联的习俗始自明代的南京。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们最忙的一天,掸尘扫地,做年饭,贴春联。史载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公卿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并令对联所用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朱”同意,暗示朱家子孙永坐江山。此为汉地大年贴春联风俗之始。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比如家有丧者,头年贴紫色春联,第二、三年贴黄色春联并加贴横批和“天庆”。天庆是镂空成花纹的长方形红纸,贴在门楣上,一般贴五张,然后贴横批。另外,中秋节吃月饼也缘于朱元璋的提倡。据说徐达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

南京市民过年一般都要炒一样素菜,叫“十香菜”。菜以镜冬腌咸菜为基础,配以胡萝卜、金针、木耳、冬笋、白芹、黄豆芽、豆腐干、千张、面筋、藕、红枣、花生米等十多种素菜,重油炒成,往往在以荤菜为主的年饭家宴中最受欢迎。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年灯节这一带仍非常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跟风俗有关的作文篇4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将我们的大中华比作一个大花坛,那么每个民族就是为个大花坛中绽放异彩的一朵朵鲜花;如果再把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比成一块夜幕,那么每个民族的风俗就是这块夜幕上的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特点,它就是——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和帐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着,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瞧,藏族人的习俗特色你们都了解了吗?不过,光了解藏族的风俗还不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还要去了解其它民族,其它地方的风俗习惯,快快行动起来吧,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中华这个大家庭,有五十六个孩子,这些孩子需要我们一个个地去了解、去认识他们!

跟风俗有关的作文篇5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十堰也有许多传统风俗,我最感兴趣的是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全家围在一起吃过团年饭后,就开始守岁了。我们先在房门上贴上倒着的“福”字,再换上新衣服到院子里发花炮,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五彩缤纷的花炮把天空装扮得格外美丽,我想:“年”早就被吓得永远也不敢出来了。然后,我们全家围在一起边聊天边吃零食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晚我可以放开肚子吃零食妈妈也不会说我,也不会催我去睡觉。快到十二点,听到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我跟爸爸就到院子里点燃一长串红红的鞭炮。最后,回到屋里,妈妈已经煮好了胖乎乎的饺子,这时,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除夕的“福”字,除夕的花炮,除夕的饺子……都是那么有趣,我爱家乡有趣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