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有意义的教学反思必须建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上,作为教师只有认真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课文漏的教学反思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文漏的教学反思篇1
?一分钟》这篇课文介绍了小主人元元因为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
这篇文章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读着课文,感觉写的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伙伴,很自然就入情入境了。在揭示课题时,我在黑板上写一道算式1=20,引起学生的疑问——“1”怎么会等于“20”呢?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问:“1”指的是什么?“20”指的又是什么?学生很快就会打出来。为了训练孩子的概括能力,我请学生用上“谁因为---结果---”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聪明的孩子很快说出正确答案。学到这儿,学生已经读懂课文,教学任务似乎已经完成。可是就到这吗?
忽然,我想到《新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有听故事,能复述大意的要求。何不以此为例,练习孩子的复述能力?于是我提出:谁能用一句话来讲讲今天所学的课文?说着,用手指了指板书。聪明的孩子立刻明白,高高的举起手来。
“元元晚起一分钟,结果迟到了20分钟。”
“元元晚起一分钟,结果迟到了20分钟有两个原因,分别在2、3、4自然段中,再读读,分别用一句话来说说。”
2分钟后,大部分孩子举起了手。
“元元碰到红灯,晚了一分钟。”
“元元没赶上汽车,走着到了学校,结果迟到了20分钟。”
“连成一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试着说说?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元元晚起一分钟,结果碰上红灯,又没赶上汽车,只好步行到学校,结果迟到了20分钟。”
故事讲完了,我想:如果到这里就让孩子说说学了课文后的感受,就算有会说的,也可能是泛泛而谈,不够深入。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讲讲你的`一分钟故事。像这样的经历人人都有:一分钟没用心听课,结果花费很长时间去写作业;早读迟到一分钟,没能背会要学的古诗;上课说话一分钟,结果罚站10分钟------这样的经历一说,孩子们明白了时间的宝贵,也用心做好一件事,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学到此,我虽没有让孩子说学文后的感受,但是,孩子的眼神已经告诉我,真心时间的种子已经播下!
课文漏的教学反思篇2
刚拿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被文章新颖的构思和优美的文字所吸引,之后就被老麻雀的精神感动着,因此毅然决定上这篇课文。
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想了好几个方案,但是在实施起来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后选择了从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这种伟大的母爱精神的句子着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和体会为主。学生门的感悟和体会都很深,而且非常完整,尤其让我惊讶的是,学生的朗读超乎了我的想象。可以说,从他们的朗读中,我真正找到了语文的魅力。
再重点感悟和朗读老麻雀的母爱精神后,我总觉得课文还不够完整,怎样才能把对麻雀和猎狗的描写也引入到课堂中,在前面做铺垫,显得比较死板,穿插在中间又显得比较乱,最后决定放在后面,以“小麻雀为什么不飞,不逃走”这个问题切入,自然不牵强,又可以让学生重新到课文中去自主探索,这样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学习思维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朗读比较后,发现对于小麻雀和猎狗的描写原来是一种对比,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老麻雀的勇敢精神。最后通过小练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但是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讲和感悟还是占了很大的部分,虽然我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感悟和体会,但是不知不觉中扶着学生走的成分还是占了一大部分的,特别是理解“象一块石头似的”我急着让学生说出速度快,居然自己把它比喻成一把箭,掩盖了学生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2、没能巧妙的抓住课文中的意外生成,产生的情感共鸣。在课文的最后,学生都能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母爱精神。但是对于人间的母爱,人间的各种真爱,没能体会出来。我想,是否可以把我在课上写的最后一段话的其中一句“我想,爱比死或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直接展现出来,其实整篇课文要达到的情感高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爱比死或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是遗憾,在课堂上没有抓住这个点,错过课堂上本该可以拥有的精彩。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说明我在设计教案时,对教材内容没能够吃透,对教材外的意外生成,也没能够去好好的把握。
这些足一说明在教学中我存在很大的问题,还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自己语文的课堂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课文漏的教学反思篇3
品悟“梅花魂”,这是全篇重难点所在。此环节是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抓重点,破难点而设计的。引导学生在找到并画出体现梅花魂段落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课件展示、资料扩充等手段,一步步引领学生在品读中感悟梅花魂。
教学中,主要通过两种教学手段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
一是通过品悟语言文字,在读中深入了解梅花秉性及其象征意义。为了让梅花的形象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我采取多种读的形式,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首先是自读感知;接着是品读感悟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梅花精神;然后是创设情境
——“北风呼呼地吹着,大雪纷纷地下着。这时,梅花迎着风,冒着雪,傲然屹立在风雪中,好像在说……”学生有感而发:“风,你刮吧!雪,你下吧!我才不怕你呢!”这坚定的话语,顿时令人感受到梅花的不屈品格。我顺势一导:“哪些词语体现了梅花的坚强不屈?”学生一下就抓住了四个“愈”及“风欺雪压”等词,在此基础上的读便融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于是,深层次的朗读由此产生。
二是资料的补充拓展是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挖掘文章内涵的又一手段。
补充展示的一组有气节的中国人的图片及诗一般的文字介绍,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身边的爱国人士、民族英雄,梅花秉性与中国人的气节合二为一。在学生心目中,“梅花魂”就是高尚的气节与不屈的行为。“梅花魂”的理解实在,不空泛,可以说民族精神(梅花魂)与民族英雄(有气节的中国人)已成一体。
课文漏的教学反思篇4
这篇文章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读着课文,感觉写的就是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伙伴,很自然就入情入境了。在揭示课题时,老师能够在黑板上写一道算式1=20,引起学生的'疑问――"1"怎样会等于"20"呢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文章的写作很有特色,如当元元被红灯拦住了去路和眼巴巴地看着公共汽车开走时,他都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但他在等车的时候,在赶到学校已经迟到的时候,课文并没有把元元的语言呈现出来,而是留出了空白,留出了给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于是我们就能够在这些地方进行补白,学生能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明白和平时的积累进行创作。学生的回答往往很精彩,如"元元决定走到学去,他一边走,一边说:'要是早一分钟就不用步行去上学了!'";"元元十分后悔,想:要是早一分钟就不会迟到20分钟了"。这时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课前提出的1=20。
然后再让学生统计一分钟能写几个字,能读几个字等活动,明白1分钟的非凡作用;还能够找来类似的资料,让学生懂得"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的道理。
课文漏的教学反思篇5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