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人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心得体会促使我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感动的心得体会推荐8篇,感谢您的参阅。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1
利用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看着那一个个平凡的名字,殊不知,名字的背后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这些乡村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发扬着最伟大的民族精神——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动正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最美好的诠释。
提及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无论是身体残疾,还是在大山底下坚守了三四十年,还是自己一人扛着整个学校的担子,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炊事员、管理员、维修工,还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错失了美好的爱情……不管是什么,他们的信念都是共同的,那就是做好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他们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他们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心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
最让我感动的是就是“任影”。我真的难以想象一个高位截瘫的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克服了多少的困难,才能游刃有余的在黑板上写字,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可想而知,她所承载的痛苦是我们常人所难以承受的。也许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不放弃就有希望,在苦我也能忍受。
想象着她内心的痛楚,却坚强地走了过来,自己真的是自愧不如。我们生活在发达地区,身处优越的教学环境,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她比起来,我们有何理由再叫苦叫累?此时此刻,她的身影成了我克服所有困难的动力。
今后,我要以她和他们为生活工作的榜样,让他们的精神时时刻刻鞭策激励我自己。面对压力、困难绝不退缩、不逃避,要将其化为工作的动力,勇往直前。在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教学能力的同时,更要时刻想着孩子们。要在务实求真的工作中,力求创新,让每一位孩子都享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我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昨天看了黑龙江电视台关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的报道,深受感动。在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张丽莉老师不顾生命安危,挺身而出,为抢救两名学生而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以至双腿高位截肢,至今还昏迷未醒。她今年刚满29岁,不平凡的瞬间感动了所有人,她的病情更牵动人心,张丽莉老师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她被大家称为“最美女教师”。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以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她践行了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教师的形象。这位年轻女教师,用生命谱写着最的爱的赞歌。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
张丽莉的英雄壮举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省委、省关注,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致电省委书记吉炳轩,对张丽莉及其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对张丽莉舍己救人的壮举表示崇高的敬意;吉炳轩赞扬张丽莉的英勇了一名教师慈母般的大爱情怀,展现了纯洁无私的大美形象,体现了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在感动的,也给每个人最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我一名教师,我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出的光和热。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2
专程前往平顺县西沟村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西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我实地感受了西沟的精神风貌,亲身体验了西沟的艰苦创业历程,深刻接受了一次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老劳模申纪兰专门抽时间亲切地会见了我们,并对我们进行党性教育,与我们一同参观了西沟展览馆,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平顺县西沟村一直是新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和新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是中国第一个互助合作组的诞生地,也是全国著名劳模申纪兰同志的家乡。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沟村是共和国地图上唯一被标出村名的行政村,它引领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曾被毛主席称赞为边区农民的方向。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亲身感受西沟人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亲耳聆听申纪兰热爱祖国、心系群众的肺腑之言,激励着我们以申纪兰为榜样,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做贡献。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纪兰,是全国劳动模范,是全国唯一连任一至十二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见证人。她曾先后受到毛泽东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习近平还亲自到西沟村看望过她。
申纪兰的讲话,朴实、幽默、风趣、豁达,无处不展现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无私,一个老农民的实诚,一个老代表的心声。这位84岁的老人嗓门亮堂,咬字清楚,身体康健。从老党员的话语中处处体现着她老人家对党的感情,共产党伟大这句话虽然简捷,却又那么包含深意。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们面前却毫无架子,和蔼可亲。想到申老前辈几十年如一日,牢记党的宗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奋敬业、恪尽职守,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勇于吃苦、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充分展示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范,是共产党员作风建设的一座灯塔。她作为一个执政为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优秀党员深深地打动着我们。
聆听完老党员的教育后,我们全体成员满怀崇敬之情参观了西沟展览馆。这座建于1968年的展览馆,展出有500余幅珍贵照片和100多件实物,系统地展示了全国著名劳模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的辉煌历程,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
在那个需要英雄而产生了英雄的时代,穷困的西沟与不甘屈服的西沟人,如矛与盾的尖锐撞击,迸溅出了耀眼的火花,产生出了李顺达、郭玉恩、申纪兰这样的劳模英雄。在展览馆,我们不但看到了上世纪50年代前后,在上党这片热土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还通过图片和资料看到了西沟的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种种气象,从而对西沟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由得从心底为这些革命前辈鼓掌,被他们的事迹感动,被他们的精神感染。
他们的事迹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品质,生动反映了基层干部矢志不移、服务群众的崇高追求,集中展示了太行儿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力和示范导向作用。
通过这次面对面学习纪兰精神,零距离感悟劳模风采,真正触及到了思想深处,进一步涤荡了我们的灵魂,激励了斗志。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当前学习与工作任务都很重要,我们要以劳模为榜样,传承西沟精神,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作风,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在实习期间踏实努力,把工作抓深抓细,落实到位,要切实的以良好的作风、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风采,做出积极的贡献。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3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无穷的力量。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不分高下的东西。爱能够感动所有人,爱是伟大的,能够感动中国的爱更加令人记忆深刻。
2008年的中国因为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而让13亿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了一个团结一致,不会被灾难震垮的中国。地震发生后的那一刻,十三位兄弟立刻赶赴灾区,抢救着灾民,不放弃每一个幸存着的人民。这十三位英雄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脊梁,感动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有这样两位教师,他们每天都要爬着天梯去教孩子们,他们已经在那儿呆了整整19年了,他们抛下了自己的儿子,来到这个极度贫乏地区——彝族任教,因为他们的心中有这样一个念头:如果他们放弃照顾儿子一人,就能有十几个孩子获得知识。从1990年开始,他们的这种信念从未间断过。在最崎岖的山路上,正是这两位伟大的教师点燃了知识的火把。
还记得5月12日14时28分的那个时刻吗?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刻,在汶川地震中,共有84017名灾民被救出。在灾区救援时,有这样一位战士,他每日不顾辛苦和劳累地救出一个又一个幸存着的灾民,搬运着一箱又一箱的物资。终于他可以休息,但是他的这一睡,永远都不会醒了。不过我们相信他已经永远活在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心中。他那二十六岁的青春,是那清晨的第一缕曙光,是那白天最亮的一束光芒,是那夜晚最闪耀的星星。
这些人物的事迹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句话:不抛弃,不放弃。让我们相信爱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
在此,让我们给这些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4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谨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勇于奉献,甘于奉献,倾心投入,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近日,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鼓舞我们,深入学习了新时代的优秀先进事迹,激发强大的力量,让广大党员树立远大的目标,指明坚定前行的方向。向她学习,就要学习她满怀初心的赤子之情。
坚定信念,信了就不能打折。一个人能走多远,不要问他的双脚,而要问他的志向。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着事业的成败。黄文秀同志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说“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在他眼中,理想信念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绝不是口号,信了就要一心想着为党为人民而战,是终其一生的.任务,更是不能打折扣的担当。
黄文秀说过:“长征中,战士们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她不畏艰辛的付出和深沉的热爱,是她积极作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硕果,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她掉过眼泪,但没有说过放弃,在她的人生词典里没有撤退、没有后悔,作为一名党员,脚踏实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
在担任第一书记一周年时,她在手记里写下了一句话,“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这就是黄文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砥砺前行,谱写了新时代青年壮丽的青春之歌。
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指路之灯,就像黄文秀同志,为众多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新时代的我们也是更多人的指路之灯,披荆斩棘,我们无畏前方的黑暗险阻,我们将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作风、敏捷的思虑、团结的作风为更多更多的人民,为更多的后来者迸发出属于新时代的我们的光辉,将更多的希望留在中国的大地上,终有那么一天,雄鸡将啼鸣,迎来灿烂的朝霞。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5
今天观看老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报道自己深受体会,他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老英豪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据守初心、不改本性,业绩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当地,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素朴实、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阔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典范。要活跃宏扬贡献精神,凝集起众志成城斗争新时代的强壮力气。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老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英雄无言,致敬老英雄!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小我融入大我、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张富清老人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榜样,他的先进事迹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争做新时代先锋。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6
_,《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14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_年度人物”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战和大考,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举世瞩目。比如,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同样的逻辑是,从获奖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更有勇气走过苦难,走向胜利。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获奖者中有一名美国人,名叫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后来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潘维廉令人感佩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他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哪里,能够做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国际合作的事,就是有价值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尽的。”如果说主流媒体发力道德模范宣传报道,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媒体责任,那么从中不断获取精神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进工作岗位中,则是我辈责任。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7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这是2021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给予朱彦夫的颁奖词。
“父亲在我眼中是一位自立自强的勇士,他一辈子就像一个军人一样。在战场上打仗就豁上命去打,当村支书就豁上命去干,写书的时候就豁上命去写。”朱彦夫的女儿朱__这样形容他。
朱彦夫的事迹并不是第一次进入《感动中国》的视线。“在朱彦夫老人身上,几乎具备了中华民族全部的美德。在每一个阶段,他都是一种传奇,可以说早就应该登上感动中国舞台了。”《感动中国》制片人朱_告诉记者,虽然栏目组在很早以前就把朱彦夫列入了候选名单,然而《感动中国》毕竟是一个年度的节目,很多时候要有年度新闻性的考量。“但今年《长津湖》的上映让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也就借这个契机把老人推上了这个舞台。”朱_说。
感动的心得体会篇8
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正式落下帷幕。在主题曲《雪花》的旋律中,“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主鸟巢上空绽放绚丽的烟花,而火炬缓缓熄灭。双奥之城北京在14年后又一次将中国人的浪漫传达给世界,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表示:北京冬残奥会把办赛标准提高到了新水平。
在冬残奥会闭幕式上,伴随着巨大的留声机转动,赛场上的精彩瞬间重现,正是这些画面让世人感受到本次冬残奥会的独特魅力。闭幕式上,200多名听障演员表演《爱的感召》,用手语讲述亲情、友情、爱情,讲述那一份最真挚的爱。在阵阵击鼓声中,留声机变成钟表,倒回至盲人火炬手点燃主火炬的一幕,再次重温那一声“加油”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