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大家平时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感受形文体,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傅雷的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傅雷的心得体会篇1
教育,应该怎样更好地来诠释和实践?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追问和求解的命题。细读品磨《傅雷家书》,使我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开展有了新的提高。
傅雷是著名的学者、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译著宏富传神,为人坦荡刚毅,一生成功的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家书》更因其成功的教育实践令世人信服。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一本优秀的思想修养读物;更是一部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家书在爱子真情流露的基础上,凝聚着傅雷对儿子悉心教育和引导,蕴含着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读来感人至深,对人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也不断重构和优化着我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教育实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呈现为受教育者对所授内容的“内化”与“外化”效果。傅雷在家书中涉及了包括思想、修养、态度、方法和学识等等许多方面育子心经,因其自身渊博精通而游刃有余、高屋建瓴,也因其良好的教育引导使得傅聪艺术扎实全面,造诣精深。作为一名教师,本着以更好的提升自身和教书育人的出发点,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探究《傅雷家书》最具教育典范的意义之处。
要秉持缜密严谨的作风和认真细致的态度。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治学务必严谨,同样,在治学之教学这一环节上亦必具严谨认真的态度。傅雷治学十分严谨,译著工于传神,欣赏鉴别造诣精湛,文化评论精辟辩证。同样,傅雷对儿子学习态度和作风也是严格要求和注重培养,指出“不可有敷衍的想法”。傅聪在国外艺术求学时,从基础性的外语学习,到艺术理论与修养直至对艺术感受与领会等层面,傅雷都严格要求其遵循规律,各环节务必扎实用心,并不断引导和勉励其对艺术的境界的提升和领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傅雷的这些教育对傅聪日后成为著名的钢琴家有莫大影响。
要追求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学高为师,授予必须以拥有为基础,学识渊博者方可最好地浇灌求知心田。思想决定境界,深邃的教育思想会引领求知者不断升华而当行出色。傅雷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使他对儿子傅聪学习得失了然于胸,对其教育的匡正和引导精准有效。同时,傅雷先生以自己超群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难晦涩的道理,从而使人深受启发和获益,这都使他对儿子的教育卓有成效。
要遵循做人、修养与学问一体的教育规律。做人、修养与做学问一体是一个重要的为学思想,而认识中有此实践中不足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傅雷十分重视做人、修养与学问一体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傅雷家书》始终,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所实行和获印证。“先做人、交为做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是傅雷对学钢琴的傅聪的告诫,也蕴含着普遍的治学规律和方法。做人是一种素质要求和基本精神价值的定位,做艺术家是要“通”,哲学、宗教、绘画、文学…一切都要通,在此基础上去通晓音乐,而后回归钢琴方可为家。傅雷反复强调“做人第一,艺术第二”,迁移后我们可获知:做人第一,学问第二。只有做好了“人”,才有了可能做好学问的基础,而修养是必由之路。在当前偏重知识教育的形势下,应更多的融入做人、修养与学问一体的思想于教育中,增强对学生做人、修养方面的熏陶教育,至少要实现学生学习知识和追求学问两不误。
?傅雷家书》可为篇篇精彩,字字珠玑,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育人思想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任何的评价和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以上仅记录的是我感受最深的体会和收获,更多的已融入身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践行。
傅雷的心得体会篇2
世界这么大,陌生人总是无法忽视的存在。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两个陌生人仅有的,也是的默契,便是修养。
?傅雷家书》很久以前便有耳闻,母亲也是近乎狂热地崇拜了好久。它是由次子傅敏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编纂而成,在文坛中也是轰动一时并且畅销不衰,拥有极高的地位。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_”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从出国留学、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这些家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或是绝妙的文笔。它们很朴素,不经脂粉钗环的妆扮,却饱含着一种种鲜明而真实的情感,或是思念,或是悲伤。傅雷作为一位父亲的复杂心理在寥寥数笔中浮现——他身为人父,需要在儿子面前树立威严。但威严就势必会减弱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他会去打、去骂,可他又想好好去爱、去呵护。
但最让人震撼的,不是傅雷对儿子的情感,而是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傅雷的家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教育,更有着其个人思想的折射。
而其中的一些经验,可能你活完这一辈子也体会不到。
家教好坏的最集中体现在修养上。一个人的修养能完美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知识、素质,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境遇、交际圈,乃至人生。
在中国,日本好像并不受人待见。也的确,他们在战争中的暴行确实令人发指。但无可厚非的是,日本的国民修养绝对是要比我们高一大截。日本的文化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但区别在于我们把大部分都抛弃了,他们却传承了下来,并演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他们会在称呼彼此的名字后加上敬语“君”;“谢谢”二字更是不离口;初次见面会想对方鞠躬,并说上一句“请多关照”。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修养也正体现在这里。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你有你的界限,我有我的区间,彼此不逾越,互相不侵犯,这种心照不宣地为对方考虑,是善意,是默契,是修养。
你我山水相逢,而修养是的名片。
傅雷的心得体会篇3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
于是,在看完《傅雷家书》后,一种想要将傅雷先生笔下给予的感悟梳理于心的急迫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能够化出所得,了明心间。
先生万里传书的思绪,跨越十几年光阴,远隔万水千山,不仅仅是对爱子的叮嘱爱抚,字里行间的感情,还升华出了爱祖国,爱民族的赤子情怀,以及凝聚其中的人格魅力,皆为人深深所动容。
于现在而言,先生所属的那个时代早已飘远出人们的思想范畴,时间拉开的距离已模糊了对那时代的客观判断。然而我们依稀可感受到,那年岁伤痛的火花仍旧星星点点地挑拨着我们的神经,即使久远,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带来的精神刑罚跟身心疼痛的深刻烙印依旧时隐时现地浮出时代的水面。于是,对于一位爱真理,爱生活,爱艺术,刚正不阿,真挚率直的先生而言,最终选择净身出世的方式,表明真心,寻求思想解脱,我抱以理解和深深的感喟。
生活变形的魔爪不断压榨他的才思,摧残他的身心,而先生却一直在妥协与坚持中盼望能看到他所企盼国度的崛起,他一生都在坚持,即使别人认为是偏执的狂热,他从未放弃。对人生哲思的深透,对音乐艺术的独到与进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化解渗透,思想的矍铄敦促着他永远秉承一颗澄澈的赤子之心,乐观向上地化解时代的伤痛,拓宽着生命的宽度。
虽然先生自命过于偏执的缺点为生活添堵不少困扰,但丁点尘垢却掩不住金子的涤亮。他拥有太多让人称颂的品格,再融入先生自个雅致的生活感悟,以至于觉得那些形容词像枝柳般地脆弱贫乏。在道不尽的人格美丽中,于我最感动的便是先生对艺术独特高雅的见解以及谦卑乐观,孜孜不倦的生活态度,让一个美学初识者跟对生活迷惘的人在恍恍惚惚中,抓住了可以令她坚定的自信。
在对艺术的品味中,先生主张嵌入生活与自然,调衡感性的流动跟理性的坚持,在东方的超脱、恬静、中庸跟西方的热情、活泼、开明中取得恰当的平衡。然而最主要的是为生命的艺术注入纯真的心跟情,“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
在很多令现代人困惑的问题上,先生的见解都为我们解说了答案。对名利的取舍,艰苦的磨难,生活的哲理,艺术的本质,性情的锤炼上,都如高明的火炬一样,为我们驱赶黑暗,重现星月。
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在时代浊流中越发澄亮透彻的精神伟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还有深深的敬佩。
傅雷的心得体会篇4
说实在,没这本书我目前还真不知道傅雷是谁,仿佛傅雷就应该和他的家书绑定在一起似的,曾国藩除了家书人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傅雷的话,还真的是“写家书的傅雷”这个印象。
以前听说这本书的时候,版本不同,最无语的就是书中时有时无的英文单词,心里不满道这个人怎么爱卖弄自己的学识,特别是当他听闻儿子的好消息时连说了几个“wonderful”真是让我联想到围城里一个也爱说英文的老先生。
不过这次买的版本英文是有注释的,于是读起来也并不只是不满和无语了。更何况这次不能是随便看看,要写读后感。
家书从1954年到1966年,正是傅聪准备出国留学波兰参加比赛到傅雷夫妇愤而弃世。傅雷对孩子的家教很严格,而且他有句话,真理第一……爱情第二(中间忘了),这是在傅聪有女友时写的。先不说爱情第二,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雷认为儿子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傅雷坚持己见,导致双方严重冲突。在傅雷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家一月余。后因傅雷姑父去世,父亲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敏陪同母亲接傅聪回家,双方才和解。
这次事件让我深深感受到傅雷家风果然不同,离家出走的理由都和艺术有极大的关系。
书中一些傅雷有关弹钢琴的评价,从字面上可以看出钢琴家琴艺的精湛,但是,普通人的话,真的能听出什么音色,技巧,“真正的萧邦“吗,看来这只是内行人的共鸣。这些靠听觉的东西用文字写出来还真是更能理解一点。
在傅聪有了女友后,傅雷又开始给两人写起了信,并教育儿子要好好“培养“弥拉,因为作为艺术家的妻子是有些不同的。这么关心两个青年人的初步生活,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后来,弥拉虽然没达到傅雷理想,还是挺合格的。
总感觉傅雷的教育方式对培养艺术家来说是很有用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艺术家,因此让傅聪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小学,主要在家督教。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在今天还能不能实行。
傅雷的心得体会篇5
傅雷与长子傅聪的家书成就了这本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傅雷家书》。
看完这本书发现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严格,这与他儿时的经历有关。在他小时候,父亲、儿女们的去世给他母亲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傅雷身上。傅雷从小在不识字母亲的辅导下学习,过着修道院般的生活。在外人眼里他天才、勤奋、孤僻、为学严谨。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才使他对自己儿子们教育儿子格外严厉。以致于傅聪小时候偶然有一次在楼下练琴分心,楼上的傅雷听出异常后,便下楼狠狠地打了傅聪一顿。
这是一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育书。但在这严肃中却流露着一丝温情。在送儿子出国后,傅雷竟有些伤心,悲伤之时感慨颇多,想到父子一别不知何时在相见,懊悔自己没能与儿子好好相处,责备自己不应该与儿子傅聪争辩音乐问题,在他的童年时期对他太过严格……但我相信傅聪通过家书的沟通一定理解了父亲的所做作为。若不是父亲的严厉、父亲孜孜不倦的教诲,他的成就可能也不会这么高了。
傅聪虽然拥有一位严父,但也拥有一位典雅、贤淑、爱他的妈妈,在离别的`几天里,她每天都哭,哭得眼睛都肿得不像样子了,后面时而给儿子写信。无论傅雷脾气有多暴躁,她都忍了。竟然还向儿子解释,希望他理解父亲对他的种种行为。这是怎样一位宽宏大度、博爱的母亲呀!
傅雷家书带给我们视觉与心灵上的震撼,他们的家规明确,父亲对儿子严厉。但在我们这个年代,父母对我们过于严厉,我们便会抱怨,有时甚至与父母吵架。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们应该换位思考,透过严厉、说教看见父母对我们深深的爱,要向傅聪学习,理解父母的所做所为。
傅雷的心得体会篇6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