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6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dopmitopy

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留下宝贵的回忆,通过多写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速度,更快地将思维转化为文字,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6篇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篇1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历史文化丰厚的底蕴。因为,素养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素养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素养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文学大师的傲岸情怀。因为,素养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受过宫刑的《史记》;素养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素养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徐志摩康桥的微波;素养也是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呐喊……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知历代先贤的独特哲思。因为,素养是儒家之礼,道家之空,佛家之善;素养是“无”与“物”的神秘,是“礼”与“利”的深奥,是充满玄机的善恶轮回;素养是参禅之壁,是入世之门;素养也是普渡众生之舟,是叩问天国之磬……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篇2

山东莱芜的九龙大峡谷,峡中谷壑交错,层峦叠翠。九龙两条大峡谷组成“二龙戏珠”的景观外,气势恢宏,怪石嶙峋。而景观内,溪水潺潺,连绵曲折,演绎一幅自然美妙的山水图。三国时期管辂的《管氏地理指蒙》里这样说山和水:山随水而行,山界水而止。山贵于磅礴,水贵于萦迂。

我生在长江里下河地区的苏北东台,小时候没见过山,倒是纵横交错的乡下小河,使得水乡老屋的前后自然以水为伴。参加工作后,虽然走过、看过不少山,但始终与水有着别样的感情。在后来捧读的国学里,更是领悟到“天下至亲莫若水,天下至柔莫若水,天下至坚莫若水,天下至韧莫若水”的精髓。

山重在磅礴,而水贵在萦迂。这是大自然的美,是大自然的色彩,天文、地文是自然界的文彩。而一个人更多像水一样的宽容、深邃、坚韧、柔和、纯净、百折不回,则是人文。人文乃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人文是人社会活动中精神、文化、理念及其具有的价值内涵。“人文”的核心是道德、仁爱内涵.其道德、仁爱是对“人”的发现,对“人”本质的认识,对“人”主体性的揭示。

圣者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智者乐水,达于事理而有似于水,智者循水而行,望水而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系水的品质,人的“知行并进,相资为用”,则是人“不争”,而重在“行”的可贵。

“静静的水”,其实就是一份乐,她在于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双眼,在于拥有一颗善良感悟的慧心,在于拥有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从容,以水为融,与水为乐。

而“流动的水”,给了我们“当你第二次走进同一条河的时候,见到的已不是第一段的河水”的感悟。天心水镜,水镜天心,知水品性,悟人生真谛。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推动了物质生活的改善,这也导致了我们对外界世界的过分关心。

“人定胜天,与天斗,其乐无穷。”其哲学的释义是唯物主义。而经济学在发展的历程中,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其合理的推理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才导致算计与争夺,导致需求的欲望无限膨胀。而这里我们需要总结的一个重要原点是,需求应该如何界定,企图用物质去满足人的虚假欲望,本身就是缘木求鱼,未知甚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个人地位、财富和或可以变,而惟有向水学习,拥有水的心境不能变。君子养源,源清流清。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篇3

[考场小绝招]

在考场上“写什么”固然重要,但“怎样写”更重要。所以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我想握住你的手”,看似是不宜写成议论文的,更不宜写成“三段论”式的议论文,而这位考生偏偏是发挥了自己写这种议论文的长处,经过周密构思,在限制中跳出优美的舞蹈,写出这样一篇焕发文采的议论文,即说明此。

[说三道四]

这是一篇被评为68分的作文。它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立意高远。“我想握住说真话的人的手”,确实比别的立意都要高远。在现实社会中,说真话确实不容易,是需要勇气的,有时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要握住他们的手,难能可贵。二、结构层次清晰。作者写这篇作文是经过周密构思的,开头直接亮出观点,以“崇敬”、“支持”、“决心”三个关键词总领全文,以下在说明“想”的原因时,按照这三个方面依次说来,层次非常清晰,而且层层递进,一步步丰富“握手”的内涵,最后一段照应题目与开头,升华主旨,使得结构完整。三、内容充实。从形式上看,这还是一篇“三段论”式的议论文,总论点下面分解为三个分论点,但分论点下面有丰富的论据和分析,这样做到了内容饱满充实。四、语言流畅。是一篇较有文采的议论文。

[说三道四]

全文立足于虚化的“你”―――文学,以充满感情的文字表达内心深处要握住文学的手直到永远的心声。文中用“是你”、“还是你”、“依旧是你”层层推进方式多角度阐述了“为什么要紧握文学的手的理由”:文学让自己穿越时空;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自己感悟人生哲理。其间既有收放自如的铺陈,也有对文学内涵的思索。行文流畅,多使用排比等整句,情感充沛,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值得一提的是首尾的语言,有了“与文学握手”的感染力,显示考生运用文字的综合能力。明显的缺点是引用过多,有掉书袋之嫌,显得朴实不足,华藻有余。其实,写自己对文学的感情,不在于知道了多少,而是自己和文学之间那种难分难舍的亲和力,使文学成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考场小绝招]

应当说“我想握住你的手”这样一个温情的题目,是有利于爱好文学的同学的。要写好这篇作文,一是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文学积累,二是要学会造境抒情,本身使用第二人称,化虚为实,就有利于抒情,加之使用排比等整句,一路铺排而来,层层推进,这样就使感情越发浓郁,使行文更富有感染力。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篇4

用心感受,自然近在咫尺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漫步林间,能观草长莺飞,枝叶枯荣,可无法细说万物之性。打开电视,轻点鼠标,可知万物原理,可无法身临其境。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在我看来,身临其境,用心感受,即便不知万物原理,自然也并不遥远。

看来山峻岭,清流激漓,即便你不懂山的形成,你却能用心感受山的巍峨,水的灵动;看万花红遍,绿荫环绕,即便你不懂花的种美,树的生长,你却能用心感受花的甜美,树的奉献;看繁星闪烁银月悬空,即便你不懂星星的距离,你却能感受黑夜的神秘与趣味。由此可见,如若心有自然,心系自然,虽不知万物进化理论,却能感受自然的魅力,自然的灵魂。自然,近在咫尺。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获得身心愉悦。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你贴近自然,你会收获不少意外的惊喜。当你与家人朋友出外旅游时,因为有清泉叮咚,你会收获趣味;因为有雄伟瀑布,你会叹为观止;因为有虫鱼鸟兽,你会惊喜不断。当你在自然给予你的一切中享受,当你被自然亲切纳入怀抱之时,你是否有发现,即便你不懂鸟性不

懂花语,你却已经与自然如此贴近?你是否有发现,是自然带给你的喜悦与惊奇,让你觉得自然其实并不遥远?

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自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升华。苏轼被贬黄洲时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自然的雄洋壮立,使他认识到人生短暂,何必难为自己?才会有他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嵇康喜爱竹林,喜爱竹林中悠闲的雅士生活,是自然的清高秀丽,使他拥有竹子般正直的性格,不愿与世同流合污。我认为,我们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力量,吸收到的精华,能使我们的涵养进一步提升,使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圆满。而这一切,难道懂得万物表面的原理能比得上吗?

诚然,有人认为懂得物性更重要。不可否认,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我们可现清楚了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然而,这一切却只停留在表面,你未曾用心去感受自然,你亦未曾得知自然的真谛,所以这样,自然只会“越来越远”。

嗅一嗅花草的清香,感受清风的灵动,融摸水的温润,你便会窕尔一笑,用心感受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在身边。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篇5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篇6

一、从命题形式看,标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各领风骚:

在所有18道试题中,标题作文9道(分别是: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诗意地生活”、福建卷“季节”、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江苏卷“怀想天空”、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与“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二选一、辽宁卷“我能”、四川卷“一步与一生”),新材料作文4道(全国卷Ⅰ、卷Ⅱ、新课标卷以及北京卷),话题作文4道(分别是:广东卷“传递”、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及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题意作文1道(湖北卷;所谓“题意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且材料中暗含某个话题,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作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种命题形式间呈现出“互相渗透”的趋势:部分“标题作文”套用“话题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一段引出标题的文字(如江苏卷、江西卷、辽宁卷);“新材料作文”则套用“话题作文”的规定,在后面加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的“三自”要求。命题专家的意图非常明确:标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都只是考查形式,其考查功能实际上是一致的。

二、从思想内容的指向看,突出了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青年学生的成长,引导考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比如全国卷Ⅰ的试题,提供了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漫画旨意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大胆迎接人生风雨的考验;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意在强化考生的责任意识,鼓励年轻一代迈好生活中的关键“一步”以及走好人生每“一步”。上海卷、辽宁卷等也是如此。

二是注重引导考生从社会现象中体察人生,并在思考过程中澄清自己的灵魂。比如全国卷Ⅱ关于“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的材料作文,直面了社会上存在忘恩负义的人这样一种现实,要求考生就“知恩图报”“和谐互助”“爱心传递”等展开思考,其内涵富有深意;而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提醒考生回报母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倡导良好的家庭关系,同样与公民道德建设中关于“孝”“感恩”“回报”的内容紧密相关。此外,北京卷的试题看似极富诗意,其实也暗合时代潮流,因为题目给出的对诗句的“体会”之一是“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

三是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强调论理中的思辨能力。比如全国卷新课标卷的考题,引导考生关注、思考“创造”与“发现”;浙江卷的话题“行走在消逝中”,既延续了前三年试题“人文素养与发展”“一枝一叶一世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核心内涵(以人文理念为核心,分别向“社会”“世界”“自我”三个维度延伸),又进一步强调以“反思”的视角涵盖上述三个维度——这些都体现出高考命题的开放视野与人文色彩。

三、与前几年相比,最突出的倾向是强调写“自我感受”:

今年的命题,特别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自己、贴近生活。从题目本身看,像湖北卷的“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着意促进考生认真学习母语、正确而规范地运用母语;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重庆卷的试题,几乎零距离地接近考生,都适宜于写自我感受。而试题提示语或“要求”中,更明确提出考生应当写自己的经历与体验。像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一个“这道”,容易“诱使”考生选写记叙文;湖南卷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江西卷提示“在你记忆的深处”、辽宁卷要求“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重庆卷提出“亲爱的同学,也许你……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等,最典型的当属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无论话题材料还是提示语中,都集中突出一个“你”字(如“你的童年”“你有何感想”“你自己或身边”等等)。这样的明确指向、反复提醒是前所未有的(故而面对此题,胡乱地编述故事,写诸如科幻小说、故事新编、寓言、童话等是理应杜绝的)。以上各题,命题的出发点无不在于引导考生在真情中感悟生活,检测考生主体感情的体验、对自我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的感知领悟能力。难怪有重庆考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写这道题(指‘酸甜苦辣说高考’),我自己准备的、老师准备的现成的材料,都没有用上。”

四、从文体选择看,相对前些年的“文体不限”已增加了限制性:

比如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江苏卷、辽宁卷、重庆卷、广东卷、浙江卷等,都规定不能写成诗歌;湖南卷则限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而山东卷在“要求”中特别提出“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事实上,即使是没有明确作出限制的,也强调文体特征。就是说,“文体自选”对体裁还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便于考生自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