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7-28 作者:Brave

要想将心得体会写好,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自己的内心感受,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养成了写心得体会的习惯,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6篇

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篇1

为迎接建党__周年活动月启动,我们嘉兴服务区党支部组织服务区全体员工群众观看献礼电影《建党伟业》,让我们得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再次感受革命先辈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热血与激情,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崇高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影片所叙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的辛亥革命开始,至1921年6、7月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时止,虽然这短短的十年时刻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只但是是一瞬间的功夫,然而这十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十年,在这十年里,许许多多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发生在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户外、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真正称得上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虽然历史事件众多,知名人物众多,然而电影《建党伟业》却以时刻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一样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个性是影片生动地说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让我们深刻了解在当时困难危险的形势下,老一辈共产党创始人的大智大勇。正是他们果断决定中共一大由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召开,才使得中国共产党顺利诞生,进而带领全人民推翻了旧社会,成立了新中国。

透过观看这部《建党伟业》,我们再一次形象地认识到,在当时的旧中国,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北洋政府,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无论是议会制、总统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救不了积贫积弱、处于列强环饲的旧中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终他们发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不二选取!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这天拥有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生在新社会、长在南湖红船边的我们,更加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们也要发扬红船精神,以实际行动把我们嘉兴服务区建设成为红船服务区,全国一流服务区,成为我们嘉兴对外的一个红色窗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7篇《观看《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心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篇2

电影《建党伟业》叙述的故事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开始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21年6月、7月中国***正式成立为止,这短短的10年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一瞬间的功夫,但这1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10年,这10年中,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着名事件发生在这10年中,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成立等,令人眼花缭乱,真正被称为激动。

最激动人心的电影桥段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全面失败,日本全面接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新闻传来,举国震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生终于产生了爱国热情,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上街,呼吁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然后燃烧章宅,殴打卖国贼青年学生拳击爱国的心激动人心,感动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还在心中感动着我

曲折的歌曲,从当时建党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有近八千万党员,中国**经历了九十年的风雨历史。这90年是不平凡的90年,是哭泣的90年,是丰功伟绩的90年,作为中国***员,我为中国***取得的成果感到非常骄傲和骄傲!看《建党伟业》,温暖中国***建党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信仰,他们为自己的崇高信仰而奋斗,再次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被洗礼,思想境界也进一步提高。

回忆过去的岁月,百年历史流下了多少屈辱的眼泪,几十年的抗争流下了多少中华孩子的热血。九十一年前,嘉兴市南湖红船从黎明来临,中国革命放出了第一缕华丽的曙光。从那以后,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航向。党以七月的名义,呼唤八月的南昌风暴,呼唤秋天的井冈星火,呼唤长矛、大刀、红线枪。九十一年风雨兼程,说不完的坎坷沧桑九十一年风云巨变,道路不完的伟业辉煌!难忘,太行山下抗日烽火难忘,微山湖畔凯歌响亮。无数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党旗,卷起了**旧社会、**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怒,流动着为了保护祖国而澎湃的血浪。91年,党带领我们斩首狭窄,尽风险夺取胜利的91年,党带领我们奋斗,建造房子,奔向小康。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给中国带来的是91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育推广和文化推广,是中国自身的工业文明时代。这一切起源于91年前,起源于1921年7月,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的人们。90多年来,中国***一直代表着中国很多人的愿景和诉求。从1921年到1949年,超过370万**党员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作为现代大学生,作为预备党员,我们应该记住那段岁月,记住我们的党史,总是抱着理想,努力成为优秀的***员,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努力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切都是前辈们用血交换的成果,回忆过去的岁月,展示未来的重要道路,我们要以时代为自己的任务,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国家,把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起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怀念祖国,坚定工作,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我们的才能。

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篇3

昨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电影《建党伟业》,这是一部记录了我们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电影,里面云集了世界有名的电影演员,有我熟悉的周迅、刘德华、周润发等。他们的精彩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让我来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吧!

就在溥仪退位的时刻,封建王朝宣告结束,袁世凯成为了统治中国天下的人。因为日本向德国宣战,并打败了德国,所以想逼迫中国要求借用山东99年,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不顾整个中国人民的屈辱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全国人民因此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特别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们,他们拿起了旗帜,上街游行,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由此引发了整个中国的大变革。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一批爱国激进分子在北京激愤工人们的意志,说:以前的起义都是因为工人们爆发的,每一代王朝都是由工人们创造的,那现在的工人就肯定能拥有天下。他们又说:工人们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工加人等于天!下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后,各地的代表聚集在了上海,有:湖南长沙毛润之,上海李达,北京的刘仁静,湖北武汉的陈潭秋,山东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和陈独秀的代表包惠僧参加了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被敌人发现,大会被迫转移到了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大家用热情洋溢的声音朗诵了苏维埃国际诗歌,大会在中国共产党万岁声中结束。

在观看完电影之后,除了我们伟大的毛主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两个人物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陈独秀和袁世凯。他们两个完全是不同的两种人,袁世凯为了自己的皇帝梦,不惜出卖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陈独秀却为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刚正不阿,领导工人和学生开展运动,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并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有一首歌中唱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心声。能在这么安定、优越的环境中生活的我们,更加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

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篇4

?建党伟业》的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可谓是“风雷激荡”“巨变迭起”。其间,著名历史事件之多、相关历史人物之众、人物、事件互为因果相互牵扯的关系之复杂,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容量,即使单拿出一个事件来评述,也非只言片语可以讲清楚。整部影片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蔡元培在北大的一场辩论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同时也是整部影片流水账式的叙事方式中最值得我们静下来思考的问题, 这场辩论虽然不长,却很好的解释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根源所在。

这场辩论围绕着陈独秀关于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演讲。陈独秀认为要想改变中国的现状就必须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将民国时期的乱象归罪于孔孟之道等一些封建时期产生的思想。辜鸿铭认为当时的乱象与所谓的旧文化无关,而是寻求变革的人曲解了孔孟之道。胡适则借助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较,说明了文化总是要更新的,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变化。

陈独秀的主张迎合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而我们把辜鸿铭和胡适的观点合并起来是对文化最为理性的解读。文化的革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过去的马车到现在方便快捷的自行车、汽车﹔从过去相隔千里只能靠书信交流到现在即使有万里之遥也能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随时交换信息﹔从过去主要以下棋﹑看戏消遣到现在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等等。这一切文化的革新同时也在促进社会的进步。然而文化的本质是不变的,正如辜鸿铭在影片里所说“过去是三三得九,而今仍是,不会三三得八”,规律性的东西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朝代更迭所改变。过去一日三餐,而今仍时﹔过去要通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而今仍时。不是因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所谓孔家之旧学出现了问题,而是后人对其理解出现了偏差。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拐点,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变革不是将过去的东西全盘否定,也不是将国外的成功经验整体复制,变革必须尊重一个地区的文化,正如辜鸿铭所暗示,每一个国家的成功都是文化所孕育的。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一个群体,二是一定时期,文化的概念说明了文化是经过相对漫长时期形成的,文化具有它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既然一种文化的形成周期较长,那么试图通过改变文化变革社会就要切忌存有”急转弯”,”一刀切”的思想。

一个群体形成一种文化,每个个体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同样会产生各自特有的文化。如果让一个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彻底改变他的行为、理念习惯等等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即使强行让其变为现实,也会带来很多其他的问题。最小单位的个体文化尚且如此,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国家更是如此。强行”转弯”将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我们回过头来看民国时期的变革,孙中山提出的将中国带入共和制国家,然而他的这一理念却屡屡碰壁,他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受到重重阻击。民国初期的六年,整个社会一片混乱,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频繁的暗杀活动等将国内政局搅的支离破碎。这让我想起了《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最后一集孙中山的演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变革不会一蹴而就,特别是有着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封建史,四亿人口(当时的人口)的大国来说变革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作为一个大国,变革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需要做的工作都要多得多。影片中毛泽东提到:把外国的革命经验搬到中国就一定会成功吗,中国的问题比哪都复杂。这句话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现状的理解,也揭示了变革的艰辛,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国家变革时的“急转弯”思想对社会的危害。

影片中还有一幕是学生对胡适批评陈独秀、李大钊二人学习俄国革命的做法表示质疑。我认为应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应盲目的学习,因为正像胡适所说,”俄国成功的经验未必适合我们,同样的做法即使在俄国取得成功,在中国也未必能实现”。然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别人的精神,是俄国革命成功的本质,那就是团结社会中的大多数。正是这种理念,帮助俄国革命获得胜利,正是这种理念,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像民国初期一样,让整个社会强行“转型”,因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很难在短时间内冲破两年多年封建文化的束缚。中国共产党先团结了社会中的大多数对抗腐朽的北洋政府及外来的侵略。这样的战略思想在当时顺应了民意,即便是现在来看,我认为当时的做法也是正确的。

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政治领域的革命,还是其他领域的变革,不管是推动社会前行的伟大革新,还是一个小小的改革,都要尊重被改变的那个群体的文化背景,只有尊重文化,变革才会掷地有声,改革才会受到预期的成效,整个社会才会稳步的良性发展,社会大众才会从中受益。

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篇5

抛开政治层面不说,从观赏性角度上讲,被处于风口浪尖的《建党伟业》,尽管有着不同角度的质疑,但却是一部还原了当时历史背景,客观描述当时风云人物且用心制作的电影。在各地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庆祝建党活动之际,能看到这么一部充满理性的献礼电影实属可贵啊!

不可否认有极少数的群众质疑这与一些地方所搞的活动一样,是一部形式主义感极强的马屁片,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富豪,长得十分丑陋,而你说他长得怎么怎么好看,这个叫拍马屁,但是倘若一个富豪,曾经长得十分好看,后来长残了,你说,哎呀你以前真好看。这个就不能叫做拍马屁了。当然,这部分群众的质疑,主要还来自于对地方掌权机关的失望(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尽管某些不妥当政策是个人利用职务之便造成的,但老百姓根据宪法及党章依然有权利问责政党或者机关,所以不要介意!!!)本片在很多细节上,有闪光点,虽然对于很多可以作文章的点都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建党应该没有修改多少历史……因为那个年代我党还没有做那些需要被修改的事情。所以综上所述,《建党伟业》不是一部马屁片。

看到该片我对一些人一些事深有感触,甚至还有一些眼泪。我在看到学生运动的时候哭了……这个眼泪是怎么回事呢巴黎和会失败以后,北大的学生上街游行,但是街道被封住了方豪(可能是别人)说,谭嗣同说,各国变法皆有牺牲,我国变法,流血自我辈始!!然后她们轰轰烈烈的冲过路障,路障的另一边是荷枪实弹的北洋军。每一个手上都拿着枪的北洋军,但是没有一个人开枪,他们就这样被冲过去了!然后我忽然就湿了眼眶,不知道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士兵;还有就是一个喊冤女,那姑娘跪在某地,举着一个巨大的冤字,然后有一个北洋军,貌似小头目,过来劝她,姑娘,你有冤,要去检察厅申诉啊!姑娘说,我们的冤屈太大了,检察厅接不了,我们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为青岛喊冤……然后大家一起喊口号。那头目无奈了……我只是想到,倘若此情此景发生在今天,姑娘跪在同样的地方会是个什么情景啊!不说了,大家都懂。。。然后,有点想哭……

周恩来等几名同学被关进牢里,绝食进行抗议省厅长来看他们,问他们有什么条件,才能吃饭,周恩来表示,我们要读书,我们要看报,我们要吃年夜饭,厅长表示,统统照办。周恩来又表示,我们要吃年夜饭。厅长继续表示,等除夕,我个人请你们被捕的26名学生吃饭。我只想说,这是北洋军政府官员,如果放在今天,绝食到死会不会有官员来出面听取学生意见呢?

胡适先生上课的时候,同学提问,听说您对陈独秀和李大钊先生提出了批评?胡适先生淡淡一笑:怎么?他们批判不得吗?共产主义,不过是一种理想…… 学术界曾经这样自由过,曾经可以批评的学说,如今还可以吗?恐怕我只能用一句陈述句来表达了,那就是如今原则上我们可以批评。。。

我们应该去看这部电影,我们应该去看看,北洋军政府是怎么对待学生的,我们应该去看看,我们的先辈是用怎样的心情去建立起我们今天的组织的,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九十年过去了,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综上,我个人认为,《建党伟业》不是一部马屁片,正如有人所说,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共产党这个词语,虽然是敏感词,但是不是贬义词。此片内涵丰富,值得同志深思。

建党伟业党课

2023年观建党伟业心得体会篇6

晚上看了一部电影《建党伟业》,颇有些感想,本来想写篇观后感到豆瓣上,后来发现豆瓣将该电影设置为不能评论且不能打分,因此只好将这篇影评写到我的博客上了。

?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20xx年至1920xx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squo;黄金年代squo;。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北洋政府从清政府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继承了辛丑条约的巨额欠款,以及孙中山和日本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国力迅速恢复,民众的税收很轻,政府没钱却不多征税,而是向西方各国借钱,在领土上,通过超人的政治智慧没有丢失过一点领土,反而在1920xx年成功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

那时候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之所以贫弱的原因就是内耗太大,中国南北几个帮派自己瞎折腾打仗,面对日本等列强自然处于劣势。就袁世凯那样的北洋政府来讲,在当时对日斗争中能做到那样已经不错了,弱国无外交,而当时民国的外交智慧远远超过后来的政府。

北洋政府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无论学生、教师、文人等,都具有非常的的自由和话语权,想办报就办报,想出版刊物就出版刊物,想组党就组党,想骂政府就骂政府,甚至几十个人组建一个目的是要推翻政府的政党,也没人管你,除非你真的里通外国,购买军火并实施行动,北洋政府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政府能达到北洋政府那种高度和智慧。

因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的对日政策并非外界描述的那样卖国,五四时期的学生搞的运动缺乏理性,做的是打、砸、烧这种事情,这不是救国,而是误国,辜鸿铭、胡适等人在当时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当然,北洋政府最具争议的就是袁世凯称帝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袁世凯搞的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比的议会制更符合国情,如果成功的话,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也未可知,英国、日本不都是成功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典范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君主立宪和议会共和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袁世凯搞的太急了,时机没有成熟就搞,结果搞砸了。

实际上,民意真的不能搞君主立宪制吗?中国的发展就必须搞成革命式的发展吗?所谓的民意支持下的革命,其实只是一句口号,具体实践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而革命成功的原因,无非是,依靠外国政府或党派的大力援助,组建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组件军队,通过军队暴力夺取政权,当然,也需要好的军事指挥官和军事策略。

可见,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相对来说,北洋政府是一个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时代。可惜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北洋政府的死地,两党的共同特点,就是一直妖魔化北洋政府,才让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那个真实的北洋政府。

总的来看,这部片子,感觉拍的很乱,时间跨度太大,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能反映出来的,越看越像ppt,真正的叙事太少,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少的话,根本看不明白这部电影,加之电影对于历史的一些不客观的描述,让这部电影的史学价值大为降低。

最后,鉴于豆瓣将该电影的评论关闭,因此本博客也将此篇观后感的评论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