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6-26 作者:Monody

大家都知道心得体会是记录我们内心真情实感的文章,文章的主体是我们在写心得时的关键环节,需要认真对待,团子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8篇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篇1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梳理科学家群体的成长史不难发现,无论是科学家专业的选择和研究方向的确定都受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影响。正因如此,他们都坚定不移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再到抗疫英雄钟南山、陈薇、张伯礼等,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爱国精神是科学家之魂,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之时,80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却逆行前往武汉,并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是什么力量让他超负荷地工作?无疑是他浓厚的爱国情怀。正是由于他具有这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才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危难时刻,为国为民挺身而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学习和发扬这种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把个人的职业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群体最鲜明的特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这就要求科学家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努力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一项目就证明了以“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不断勇攀世界科学高峰所彰显的创新精神。这启示我们,中国科技发展要实现从追赶世界潮流到引领世界潮流,必然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引领。-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中国科技事业上的重大历史性突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再次印证创新精神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力。我们要在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不断激发创新动力,增强创新能力,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面向未来,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中国科学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个领域科技创新,努力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进入新时代,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突破重大瓶颈问题上有所作为,在从“0”到“1”上实现重大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一切,离不开科学家群体的贡献和支撑。培育更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我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篇2

小时候我曾经崇拜过一为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她甘愿让酸碱侵蚀她柔美的双手,她甘愿让烟气熏黑她洁白的额头,她曾经拿奖杯给孩子当玩具,也曾经为了筹集经费而奔波募捐。她身上具有的顽强、坚定的品质曾经深深打动了我。

如今,我长大了,我知道了更多优秀科学家的名字,袁隆平、钱七虎、于敏、屠呦呦……我被他们的科学精神深深折服。他们那神奇而辉煌的一生,似星星般耀眼的功勋,都让我们无限敬仰;他们那求真求实,创新奉献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奠定了向科学进军的目标?是早年那孜孜求学的精神。无数科学家,从小就扑进了科海之中。著名的真菌植物病理学家邓叔群,年幼时总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课,或翻看父亲桌上的书籍。凭着一颗不穷不辍的上进心,他年方13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被清华学堂录取。少年时代的刻苦求学,为他走上科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啊,哪位科学家不是早年勤奋刻苦地学习?他们在启示着我们,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该如何把握好今天?

是什么令科学家们敲开了科学大门?是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求实创新精神。在旧中国和解放初期,一些来帮助中国找油田的外国专家,轻率地给我国戴上了贫油国的大帽子。地质学家李四光没有被外国的权威结论吓倒,坚持认为我国国土辽阔,天然资源理应非常丰富。他和勘探队员一起风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气的地区进行调查、勘探,终于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实证明了权威的结论是错误的。求真务实,探索创新,不正是我们必须发扬的科学精神?

是什么令科学家对科学探索如此痴迷?是为科学,为人类甘愿付出一切的坚强意志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个破木棚里,既是学者,也是苦工,她以惊的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忘我工作,从数吨的沥青油矿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钋;从3吨铀矿渣中犹如大海捞针般的提纯出0.1克镭。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与健康。居里夫人这种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学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研制自己国家的原子弹、氢弹,放弃了许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从1961年到1978年,隐姓埋名了17年之久,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不分国籍,可科学家们却有自己的国籍。许多中国科学家都曾在国外留学,但最终他们还是回到了故土。因为他们的根在中国,情系中国。他们的中国心让我们敬佩,让世人称赞,更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向你致敬。你们的献身科学、奋力拼搏、坚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篇3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无论是西方先进的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四小龙”新兴国家,无一不将科学作为引领本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在科学道路上也越走越宽。但是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科研造假现象屡有发生、张悟本事件反映的“伪科学”行为横行、公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科学进程的加快推进,因此必须要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净化科研环境。当前我国存在的科研造假问题反映出了目前的科研环境并不单纯,究其原因既有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与利益相连太过密切,也有制度上的漏洞,评价标准太过单一。因此要净化科研环境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设立科研成果专项基金奖励措施等方法鼓励科研工作者专心科研;另一方面要完善现在的单一评价制度,改变以论文数量评职称的评价体系,特别要实现高校去行政化。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打击为科学。张悟本事件反映了当前我国伪科学盛行,伪科学是与科学对立,以盈利为目的,以虚假宣传为手段,披着科学的外衣干着不法的勾当,因此必须要严厉打击。一方面,要增加宣传伪科学人员的犯罪成本,严格执行对宣传伪科学的处罚手段,追求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发现有不实信息的流传必须要即使出来予以辟谣,向公民解释,传扬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同时公民还要明辨是非,不盲目跟从,发现有虚假知识的宣传药即使举报,帮助国家共同打击伪科学。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要普及科学知识。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学进程,因而必须要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民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一方面,国家要提供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条件,比如免费开放科普博物馆,发放科学知识宣传手册,免费宣传科学知识等,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承担起宣传科学知识的任务,各教育阶段都应开设相应的科学知识课程,并可以通过科学竞赛等形式进行普及。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向公民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提升其科学素养。

科学强,则国强;科学盛,则国盛;科学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凭借强大的科技实力,而科技实力要想强大必须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树立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因而,只有净化科研环境、打击伪科学、普及科学知识才能在我国树立良好的科学分为,才能让科学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启动的引擎,才能带领我国打好席卷而来的科学战争!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篇4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发达进步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力,而科学精神便是指引科学技术走向正轨 的指路明灯。只有弘扬科学精神才能在全社会树立人人懂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指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秉性,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情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浮躁,以务实的态度探索未知的世界,去揭示事情的本质以获求真理。而我国目前学术界及科研领域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夸大研究成果以骗取国家经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素有“象牙塔”称号的高校校园里,也出现了师生共同炮制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学术浮躁现象。这些具有欺骗性质的行为反映出科学工作者浮躁、不踏实的工作作风,明显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法在学术上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专注于科学与学术研究,创造新的科学成果。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就是要弘扬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由“加碘盐可抵抗日本地震引发的辐射”这样一条假新闻引发的全国抢盐潮以及下岗工人张悟本的“绿豆养生说”引发全民喝绿豆汤这些“闹剧”,无不显示出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之低下。究其原因,是我国国民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和所谓“专家”的论断,公众不是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是盲目的跟风,媒体舆论也不进行科学的查证就进行吹捧炒作,造成了虚假消息满天飞,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蔓延的严重局面。因此,应当引导全体国民形成一种理性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对一切问题都头脑冷静地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知识去破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从而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学科学、爱科学、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进行科研和学术,以理性探索的精神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唯有此,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养,才能朝着建设世界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篇5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田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袁老深爱着祖国,他把论文写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乡间,为的是实现“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个梦想。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大都来自田野乡间,要时刻想着扎根祖国大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风景,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生活。海德格尔说过:“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90后”袁隆平曾经称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兴,喜好自在,专长松懈。袁老就是这样热爱着生活,一不小心还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的田野”,广大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花费心血去适应、去提高、去改变。在工作之外,也要顾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最后再次祝袁老生日快乐,早日实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而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篇6

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许许多多小事,看上去很平凡,却总能发现许多奇妙的东西,令人充满暇想。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吃冰激凌,一到夏天,就一连几天都吃,每一次吃完都感觉十分凉快。偶然一次,我正准备吃冰激凌,刚拿出来包装都还没有拆开,这时候,妈妈叫我去做事,我便将它放在桌子上,居然忘记了。过了好一会,“啊呀!我的冰激凌忘吃了!”我忽然想起,便匆匆跑到桌子前,一把抓起冰激凌——不料,桌子上有一滩“不明液体”。我心想,莫非是包装袋漏了?不可能呀!手中的包装袋没有一丝缝隙。于是我只好带着问题请教爸爸。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冰激凌是冰做的,而空气相对较热,所以两者相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水,这就是桌子上的“不明液体”!

上小学后,我的知识越来越多了,疑问也越来越多了,有许多问题爸爸都让我试着自己找答案。有一天上学,外面有许多雾,妈妈让我戴着口罩出去。我在路上便一直很疑惑——雾是怎么产生的呢?为什么在雾中要戴口罩?于是这个问题一直缠绕了我很久,直到上初中学了物理才明白——雾其实也是由水蒸气变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变成一颗颗极小的小水珠,因为太轻了所以就浮在空气中,自然也会有许多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所以雾天当然要戴口罩呀!

而现在学了物理和生物,学的知识更多了,什么人工降雨,对照实验都了解了许多。我佩服牛顿偶然被苹果砸到头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佩服贝多芬耳聋利用骨传导声音继续作曲,我更佩服爱迪生经历了一千次失败后成功发明电灯泡……

这都是什么?这都是科学的精神——创新,坚持与探索。只有勇于创新和探索,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与冷落,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创造别人没创造的东西。也许许多未知的东西就是像一块新大陆,一直都存在却只等待我们去发现,我们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使一百次一千次,总有一次会成功!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篇7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20__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第一次对科学家精神做出了全面概括。

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过往70余年间,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中国的崭新面貌。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今天的科技人员又当如何传承并弘扬这些精神呢?

为什么是这12字?

“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被归纳总结为12个字,6个词。“爱国”是当仁不让的第一要义,而与之密不可分的,是“奉献”精神。

“爱国与奉献,就是让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回答‘做什么人’‘立什么目标’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张瑜对《中国科学报》说——这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是钱学森在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的首届学生。

“你做科研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为了国家的富强?还是只为个人和小家庭优越的物质生活?不同的答案,注定会有不同的人生方向、人生高度和厚度。”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则强调了“创新”和“求实”的意义。“所谓‘求实’,就是追求真理、尊重规律,不被权威束缚,不向功利折腰。这是科学研究最本质的动力。”他说,“‘创新’则更不必说了,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必须打破传统的、惯性的思维,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开拓人类的认知边界。”

“对今天的科学家来说,‘协同’的意义尤为凸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说,“当今时代,除了纯数学等极少数学科外,绝大多数研究领域都需要广泛深入的合作。如果说过去的研究是一条线,今天的研究则是更加庞大复杂的综合体系。你没有协同的精神、合作的艺术,就很难做出真正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工作。”

“同样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的一点,是‘育人’。”张瑜说,“一个科学家只知道做好自己的课题,做好自己的研究领域,那远远不够。只有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且做得成功,学界才能后浪辈出,我国科技工作才能‘可持续’的发展。钱学森先生‘科学家办教育’,着力培养科技后备力量的光辉典范,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发扬光大。”

不薄今人尊古人

一提起“科学家精神”,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老一辈科学家。相比之下,那些奋战在当前科研一线的,正当年的科技工作者们,则较少被谈及。

这是为什么呢?

“这并非我们只歌颂老一辈,不歌颂新一代,不存在‘厚古薄今’的问题。”张瑜说,“老一辈科学家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不是人为定义、刻意宣扬的,更不仅仅是因为资历老、地位高,而是他们确实为新中国科技建设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重大贡献,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说,如果把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前辈称作“第一代老科学家”,他们从无到有地开辟了两弹一星、中国航天等伟大事业。如今八十岁上下高龄的一批科学家,“或可称为‘第二代’”,他们继承了前辈科学家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体力行和引领下,推进了像北斗、空间站、天眼、高铁等重大的科技突破。

“老一辈科学家固然可敬,我们今天的科技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也都很出色,堪当大任,令人欣慰。”张瑜说。但他也看到,与老一辈科学家对改变国家面貌、造福民族同胞的迫切相比,部分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对爱国和奉献的体会则没有那么深刻。

“他们没有经受过解放前国家的苦楚,没有经历过百废待兴的年代。因此我们应该负起宣传、教育和培养的责任,让年青一代更好地承担起国家重任。”

李家洋认为:“时代赋予老一辈科学家人生的传奇色彩和典型意义,让他们的故事更加动人,更有传播性。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身边千千万万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科技工作者们。在较为和平的环境下,他们没有那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但也都在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中国的科技人员非常勤奋。就我所见所闻,从研究生到研究员,很多人都没有节假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的动力从哪里来?就是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李家洋说,“如果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能从每一天的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做起,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精神会传递,未来亦可期

“科学家精神”如同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在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时代被先行者们小心翼翼地点燃。自此以来,无论坎坷,不惧风雨,一路被传递着、保护着,被作为火种传播着、扩散着。

林建华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工作者能保持纯粹,初心不改。

“作为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国家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就更有义务去心无旁骛地奉献科学事业。而且正因为物质条件变好了,科学家更需要对名与利的诱惑保持清醒。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洁身自好地做学问,不要辜负时代的幸运和国家的厚望。”

李家洋曾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中国农科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卸下这些行政职务的他,今天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事实上,我从未离开过科研。即便在做行政工作的那十几年,绝大多数的晚上与周末我都在实验室。”他说。因为从事科研,了解科研,所以作为管理者能更好地指导科研工作;因为做过管理者,所以能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宽广的视野来开展科学研究——这就是李家洋从自身做起,对科学家精神最朴素的坚守。

张瑜已经81岁了,过去十年来,他走遍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遍访228所高校、一些科研单位及中学名校,以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钱学森的故事,传播他的科学家精神。

“在各高校进行讲座的时候,每次到学生互动环节,我都很受感动,他们听报告的时候非常聚精会神,积极提问,跟我讨论自己的心里话,展现出乐观积极、独立思考、求知欲强的特点。”张瑜说。

看着他们,张瑜仿佛看到科学家精神的火种,正在一颗颗年轻的心里萌芽,星星之火,生机勃勃。

“精神会传递,未来亦可期。”

科学精神的心得体会篇8

在二十一世纪里,科学将会成为人类的生命。如果你不懂科学,就无法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如果你有科学的种子,精心培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就会不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而“诺贝尔科学奖”就是用这样一种奖励来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并用科学来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高科技更是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用科学创造出来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看的动画片、玩的电脑游戏和先进的玩具,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等,这些都是科学的产物,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加快捷,小小的手机可以让你与在国外的亲人交谈,精彩的电视节目让你轻松了解国家大事。中国成立60年的阅兵式大家一定看过,当一排排战机像流星一般从天空划过,当一组组现代化武器战车隆隆驶过,当一个个军团手握钢枪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安门前走过,这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科技的振兴、科学的发展和应用。远古时代,人们没有计算器,只能“结绳记事”,但是,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应用到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造。因为有了发达的科学,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便捷;因为有了发达的科学,国家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因为有了发达的科学,中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变得富强昌盛,成为了今天屹立在东方的巨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每个人肩负的责任都很重,尤其是我们中学生,享受着知识的滋养,就像刚刚种下的小树苗享受着阳光雨露,我们应该珍惜学校、老师、家长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成长。未来有一天,我们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撑起一片科技的蓝天。

邓小平爷爷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如此,科学为我们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毛泽东主席曾对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句话,饱含了长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如果说长辈们用辛勤的劳动建设了20世纪的祖国,我们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学习科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成为新世纪的主人,以知识、以科学担起新世纪的重担,为祖国的科学进步而奋斗!让祖国这只雄鹰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