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05-05 作者:Brave

只有保证感悟的直接抒发,才能将心得写得更出色,在记录心得体会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有一个更为清晰的头脑,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8篇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篇1

在沈阳市北部,鸭绿江畔的西边,坐落着一座松柏掩映着的 陵园——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这座陵园建于1951年&月,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是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安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 愿军英雄而闻名中外。

陵园以阶梯状修筑,每跨跃二十多个阶梯就登上一层平台, 平台呈八角形。陵园中心的第三层平台上,耸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花岗岩巨石纪念碑。碑的正面是董必武题写的“抗美援明烈士‘ 英灵永垂不朽”十二个雄浑刚劲的大字,碑的背面刻着郭沫若题

诗手迹;碑顶是一面呈飘摆状的石雕五星红旗,旗下站着一位怀 抱机枪的英勇战士的石像,碑下是方形底座。第三层平台周围是八幅浮雕:东面是巾朝人民慰问志愿军的场景;西面是英雄的志 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环绕纪念碑东西北三面的 松林里安葬着位忘愿军烈士。

陵园的东侧设有烈士遗物陈列室,其中有邱少云烈士用过 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杀敌的轻机枪,有蔡正囤副军长牺牲时的血衣,有烈士们被授予的各种军功章、勋章和荣获的奖品、纪念 章等。珍贵的遗物,使人见物思人。

陈列室门前是几排画廊,展出了自陵园建成后在清明节和 志愿军出国纪念口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烈土家属、战友來陵园祭扫和悼念的照片,坯有部队战上、青年学生、少年儿童在墓 前宣誓的照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共 存,与日月同辉,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中朝人民心中。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篇2

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着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她!就是地球!千万人共同依赖的母亲,一颗蕴育着光彩生命的伟大星球。她,不愧是宇宙中万物生命的摇篮,清纯晶莹的水衣裳围绕在她的身边,映照出她的妩媚动人。

可是,你发现了没有,地球我的妈妈洁白的衣服在日渐消失,乌黑的臭水取代了原先的净水,地球上的江河湖泊都被墨汁染过似的,成了地地道道的“黑龙江”。可恨的是工厂还在把工业废水从它的“脏嘴”里排出,污染着附近的小河,有些人为了图方便,把生活废水不加思索地推卸给小河,从不考虑排入那一步之遥的排水沟,我想,他的心离环保事业何止一步之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直是相隔十万八千里……路过小河边,人们闻到的是一股令人恶心的臭味,尤其是夏天,苍蝇乱飞,臭气熏天,让人烦躁又厌恶。听小河忧忧地流淌,仿佛是在伤心地哭泣着,那洁净的身姿,那音乐似的流水声,如今都烟消云散,荡然无存,它想起以前那令人心醉的景象,而今却落得如此千疮百孔,支离破碎,不由地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水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可水资源的牺牲并没有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你们知道吗,我们虽然生活在被水覆盖的星球上,但这些水中,百分之九十七是海洋,我们知道,海水不能吃,剩余的少量淡水又大都集中在终年积雪的高山和寒冷的南北两极,这样一来,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实在是寥寥无几。现在,有些人还是那么不自觉,毫不节制地用水,如果我们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一个人如果不进食,光靠水就还能维持五到十天,你说水难道不是生命的源泉吗?更何况,我国是少数贫水国家之一。边疆沙漠地区久旱不雨,面临着严重的水荒,所以说,保护水资源是我们少先队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肩负这个重任,我们又是那样责无旁贷。其实,节约水资源十分简单,只要从日常生活做起,比如,淘米水可以浇花,洗澡水可以冲厕所等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劳动,随手关闭水龙头,那么水就不会白白地流掉。

同学们,每一滴水都是圣水,每一滴水就是宇宙的缩影,让我们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每一条河!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篇3

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即将走进四月。唐朝大诗人杜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能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学习过,诗中就提到了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既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每年一到清明节,晚辈们都会在长辈的带领下,为先祖扫墓,纪念先祖。学校也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

今天,我们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与优越的学习环境。花园般的校园,宽敞而明亮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还有循循善诱,无私奉献的老师……要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新世纪的少年儿童,该用怎样的行动来缅怀先烈呢?

其实新的世纪早已给清明节注入了新的内涵,清明节不单单是扫扫墓,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活动来传承感恩的精神,学会在生的世界感谢我们的父母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

同学们,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家庭做孝敬父母、关怀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创新进取的好同学;在社区做讲究文明、保护环境的好公民,以实际行动把这种文化传统、感恩精神发扬光大,不仅是在清明节日,更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让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篇4

?创新中国》作为一部关注前沿科学的纪录片,用鲜活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记录了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为中华民族创造璀璨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人类历史,唯有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所带来的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经济和网购。新四大发明确实大大方便了我们了生活,中国智造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科技领域还有许多差距,切忌沾沾自喜。

1、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诚然,我们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等热点领域的探索正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一个“中兴芯片”事件就看到我们很多方面还技不如人,我们的软肋还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被人一击就中。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亦是如此。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我们必须正视问题,而不是躺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中怡然自得、忘乎所以。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只有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才能逐步拉近距离。

2、勇于探索前沿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制定好规划、瞄准目标,勇于探索前沿科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对于科技创新发展,我们不光要着眼于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更要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科学瓶颈,夯实科学技术长远可继续发展的的基础。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篇5

现在许多人认为学习并不需要投入太多,不需要管他人的努力自己觉得满意就可以了,但是我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如果每个人都觉得学习苦学习累就不愿学习,那么先进的技术由谁创造,超前的思想由谁提出,美好的世界由谁创造,靠谁做梦吗?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压力超级大的社会,每个人都被社会的压力影响,从呀呀学语的小孩,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无一不在努力奋斗着,虽然大多数人都在努力奋斗着,但总有一些人特别喜欢偷懒,虽然这些人貌似对社会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大家都知道笑是可以传染的,那么偷懒理所应当也可以被传染,倘若数十年后,现在风头正盛的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像手机一样被人们深深依赖的事物,那么便有可能会出现像那些科幻片中,人类被机器人控制奴役甚至毁灭的场景,这自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场景,但是按照我们人类现在的样子,这样场景的发生无疑是有可能的。

要想避免这类情形的发生,无疑是靠我们的勤奋拼搏,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精彩,但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略知一二,只能靠自己的想象来拼凑,整日庸庸碌碌,虽然做一个没有能力的人,不需要付出很多,也没必要整日沉浸在学习中。每天刷刷浏览器,看着那些自己本不想看,但仍坚持看了那些对自己没有任何价值的内容,虽然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爽,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每天没有一点激情,消耗自己的时间,虽然现在享受着安逸,但这却是最低级的安逸,而且这种最低级的安逸不是用我们最宝贵的高中三年来换取的,如果我们用我们的上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来对抗,难道不觉得很亏吗?自然是很亏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吃的苦总是一个定量,现在吃的苦比别人少,以后就会是别人的双倍,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比我们优秀的人也有太多太多比我们努力的人,倘若我们的智商比不上他们努力程度又比不上,那么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岂不是会越来越大,我们又该怎样与他们竞争,我们怎么能为战先衰?

一个普通的人要想蜕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自然会遭受许多的苦与累。毛毛虫不经蜕变,怎样成为美丽的蝴蝶?老鹰不经蜕变,怎能冲上更高的云霄,我们不经蜕变,怎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不疯魔不成活,拼上一搏又怎不可。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篇6

清明节祭奠先烈,是中国人传统的习惯。这不仅仅是一种怀念,一种追忆,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每年清明,我们都要举行不同的形式的记念活动,深情缅怀为了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和自由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无数英烈。

今年清明,我又到网上为英烈们献了鲜花,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看着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我不禁又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旧中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受尽磨难和屈辱。旧上海的公园门口曾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那时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国人已经丧失了最起码做人的尊严。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为了祖国,为了我们幸福的今天,甘愿为之流血牺牲。

烈士们啊!你们那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着为祖国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信心。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篇7

在过去的2021年,在湖南职业教育界,“楚怡”一次次被提起、被推崇。“楚怡”到底是什么?跟湖南职业教育发展有什么样的联系?为何现在要弘扬楚怡传统?2月28日,由湖南省教育厅出品、监制、策划的《楚怡·百年荣光》纪录片首次放映,展现“楚怡”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

20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开始萌芽,著名教育家陈润霖于1909年长沙筹办了楚怡工业学校,次年正式开学。

“爱国、求知、创业、兴工”。从校园建设、专业设置,到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楚怡工业学校与近代工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培养了一批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贡献巨大的人才,成为近代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与翘楚。

导演组采访到了93岁的国家发明奖获得者宋才飞、90岁的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曾锡朋等一大批扎根各行各业的楚怡工业学校校友,用真实的镜头、质朴的语言、高品质的影视表达,回望历史,打动人心。

“办好湖南职业教育,首先要了解湖南职业教育的历史,熟悉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因为只有真正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才能走好‘我们到哪里去’的这条路。”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说,拍这部纪录片除了想激发职教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属感之外,更多的是想展示职业教育的精彩,以此改变大家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吸引更多人勇于选择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

令人称道的`是,这部纪录片完全出自职业教育人之手。总制片来自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总导演、制片人来自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撰稿组、编导组的成员绝大部分也来自该校。整部纪录片的摄像、灯光、美术、音乐、后期等各组主要成员则是来自全省各职业院校的老师及校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超过20所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参与了纪录片制作。

“让湖南职教人讲湖南职教自己的故事,更有感情,也更激励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崔书芳说,接下来,湖南将以纪录片为原点,持续讲好湖南职教故事,总结湖南职教典型经验、成果,强化湖南职教宣传品牌。

据介绍,该纪录片将进入各中高职院校的课堂,并在湖南部分媒体和网络平台播出,可供各地各校师生集中观看。

纪录片学习心得体会篇8

“双高计划”是引领职业教育新一轮重大改革的排头兵、领头雁。中央财政每年引导资金20余亿元,带动大量资源、资金向职业教育聚集。据了解,“双高计划”立项建设的253个高水平专业群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有力支撑了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展望未来,职业教育必将大有作为,成就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楚怡·百年荣光》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本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这部纪录片把"楚怡精神"挖掘得很深刻——有源泉、有历程、有传承,更有未来。一百多年前,著名教育家陈润霖怀揣"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的梦想,创办了楚怡工业学校。历经岁月变迁与考验,学校在艰苦卓绝中弦歌不断,培养了3000多名经世济用之才,是湖南职业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面旗帜。"楚怡精神"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勇毅奋进、立志报国,是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牢记和践行的。"楚怡精神"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陈润霖先生将爱国情怀落实到毕生办教育的报国行动上,影响了无数学子。

纪录片《楚怡·百年荣光》观看结束后,深受感动,并表示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们的努力,因此,教师们会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牢牢把握教育的基本方向,共筑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让我们在这些火把的光辉照耀下,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