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讨论读后感时,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细腻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对书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是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本书的读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1
海伦凯勒,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作家。在她很小的时候就遭受了无光、无声、无语的打击。她虽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哪怕命运坎坷,她也未曾屈服。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凭借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曲,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还留下了不朽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警醒世人。
在她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成功路上的一路坚持。面对悲惨的人生,她没有选择听天由命,而是以超出常人的毅力战胜了命运。活鱼就应该逆流而上,只有死鱼才会随波逐流,人亦如是。无论面对多么坎坷的道路,多么心酸的遭遇,我们都不可以就此倒下,屈服于命运。我们要奋不顾身地去闯,去拼,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海伦凯勒渴望有三天的光明。第一天,她想看看让她生命变得有价值的人——莎莉文老师还有她的亲人和朋友;第二天,她想看看光的变幻莫测和日出,那天晚上她要到剧院或电影院享受色彩、优美和动作的完美结合;第三天,她想探索与研究,去看看城市中令人敬畏的建筑艺术,漫步在大街、公园,瞧瞧万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的眼睛不轻易放过一件小事,它争取密切关注它所看的每一件事物。”“此后,我摸到每件物品,我的记忆都将鲜明地反应出那件物品是个什么样子”。
三天的光明对她来说也只是一种奢望,而我们呢,已幸运地拥有了五千多个光明的日子,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眼睛不够水灵而哭泣,你应该为自己有一双能看得见事物的眼睛而感谢上天的厚爱。正如书上所言“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和她的不幸相比,那一次次的嘲笑,考试中一次次的失利,运动场上所有的汗水、泪水都不值一提。海伦凯勒向我们完美地诠释了“坚强”的真正内涵。把失败与苦难当成垫脚石,就能一步一步地接近成功。
人生就像一辆车,而自己就是司机,启动或停下,向左或向右,全凭自己做主。我们应像海伦凯勒说的那样,把剩下的每一天都当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努力过好每一天,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不屈不挠地与生命抗争,学会勇敢和顽强,哪怕遍体鳞伤,也要义无返顾地走下去。逆流而上,而不是随波逐流,坐等未来。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2
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怎样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视野。一开始作者就强调了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你会投入心思去不断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说实话,最初是好奇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但是看过这本书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意识到了自己很多不足之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良师的对话。一本新书仿佛就是一个陌生人,他包含学识却不愿吐露心声,只有当你主动去打开一本书时,才开启了你与良师的交流之门。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这本书关于阅读者的看法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了一些分类,仍具有科学性,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适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电子书、网络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间阅读是为了放松或者打发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面对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血结晶,人生历练,更是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当你翻开书的那一刻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涉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能力和理解力。真诚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最初的想法有多么愚不可及,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而随便的,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它也是一种哲学。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3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习,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阅读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思辨的积极的批判的过程。如作者所写,书里回答了什么?是所有吗?它是如何来论证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尔盖茨谈到当读到一本与他想法不一样的书,是最难受的,最花时间的,因为他要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4
“太和元气耿中秋,解却襟怀积累愁。笑见团团离海角,喜瞻渐渐出云头。袁弘有兴歌诗艇,庾亮欢心上酒楼。借问广寒宫里事,桂花多为状元留。”这四句诗是《包公案》的题诗,让人读来思绪万千。《包公案》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讲的是清廉公正的包公如何用他的智谋破获一宗宗奇案的故事。
在寒假里,我读了这本书,不禁穿越到了宋朝,走进了公堂,与包公一起审理了王婆。只听到王婆说到:“袁秀才妻子张氏,陪同丈夫前来赶考,住在我的店里。前几天去写状子,碰见了曹大国舅,差点被打死。”包公审理明白后,琢磨着先捉住大国舅审问。于是便装病不上朝。
待大国舅到包府,张氏便指认大国舅,其虽拼死抵赖,但包公仍将其押入大牢。
此时,我不禁为包公的智谋与精明啧啧称奇,对他赞叹到:“包大人真是英明啊!”但包公十分谦虚,他拱手作揖:“哪里哪里,实在是不敢当啊!”
之后,大国舅被判处死刑。得到消息的太郡夫人连忙亲自带着诰文来到开封府,为国舅求情。包公不但不为所动,还将诰文一把撕碎。后来,太郡夫人连同皇后和一些文武大官来开封府求情,但都被包公严词拒绝了。我看包公如此得罪众人,怕因此影响了他的前程,忍不住劝他:“包大人啊,公正固然重要,但你如此得罪官臣,只怕今后是不会好过啊!”包公十分严肃,看着我,义正言辞地说:“管他是什么皇亲国戚,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听到这儿,我十分感动:包公不畏权贵,坚持为人民讨公道,为人民做事,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们新学的.课文《为人民服务》,毛主席、张思德,还有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不也都是不顾一切地为人民吗?他们身上有着蛮强的赤子情怀,感动了无数人。
我合上书,但包公义正言辞地拒绝皇亲国戚的情景,公正清廉的形象却久久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5
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岗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什么都好像改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变。读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好像是一个家住远方的战友,虽然偶尔能想起但却又不常联系。从以前热闹喧哗到现在渐行渐远,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我们之间产生那么远沟壑?说实话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间碰到一位良师在给我上课的时候谈及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益处我才感觉到真的好像很久没有捧起一本书,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灵感更是无从谈起。
良师在上课之中推荐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从头开始,从如何阅读开始。我这个人读书习惯和我打乒乓的习惯一样,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国演义》我竟是能5天从桃园结义看到了三国归晋,里面的内容细节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这次既然诚心诚意的静下心要去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也是颇费功夫,甚至带着一点仪式感的打开快递并叮嘱儿子一起看,并不准其将书带进厕所,一是怕捧书久坐对身体不好,但主要是嫌弃那污秽之气染坏了这书香之风。
其实在提笔写读书感悟的时候这本书我还是没有全部看完,我也不准备为写感悟去加班加点、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为这于我的初衷不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小学、初中9年的学习生涯,应该把绝大多数的阅读本领学会了。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九年义务的学习仅仅能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那就是基础阅读。作者认为,阅读可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阅读。而基础阅读又分四个阶段,分别是阅读准备阶段、会学习读一些简单读物阶段、快速建立字汇能力阶段、精练与增进前面技巧阶段。回想自己的阅读,似乎一直在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上徘徊,用作者的话来说,还没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所以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提高。我是这样的感觉,我想一定也会有很多的人与我有同感,看来阅读是无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炼,才能进入阅读的更高层次,也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进步。
我是觉得当然世上很多书是不必也不配用这种方法去读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读的经典,若不如此这般,按作者的说法就属于暴殄天物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有了这点启示,我心中泛起一个念头“阅读!我王慧伟又回来了”!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籍华人陈舜臣先生的作品《曹操》,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每当人们想起曹操,就会想起白脸奸臣,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读了《曹操》后我明白了,这只是对曹操的片面评价个很有本事的人,在政绩上,有过一定的贡献。比如:经过战争的冲洗,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是曹操采用屯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恢复。
还有,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用官吏的标准,宣布重用那些出生微贱、门第低下,虽有偏短但有专长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是生活有些小缺点的人,都可以量才任用。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
曹操不仅爱惜人才,而且在战斗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被动改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比如:公元199年袁绍想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一举消灭曹操。曹操那时才两万兵力,当他得知敌人要发动总攻时,同谋士分析形势,利用了袁绍的弱点,平定了北方。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知道了怎样看一个人。我还要提醒大家,以后可千万别轻易说曹操是一个大奸臣了,在我心目中,他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我得到了一个结论:凡事不能只看片面,一定得看全面。
读本书的读后感篇7
暑假里,我读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这本书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作,这本书很生动、有趣,让我读着爱不释手,但是也让我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作者对现实的讽刺。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格列佛的人,航海旅行,四次漂泊到了很多奇异的国家,展开一场冒险之旅。
在小人国,作者讽刺了当代社会的贪心,社会中很多人都想追求的更多,但是最后的贪心一定会走向歧途,害人害己,而勤劳、淳朴的人们却会一直幸福的生活着。
在巨人国作者赞扬了社会上那些正直不求功名的人。正直清廉的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成为人的榜样,交到很多的朋友。
在飞岛国,作者借用飞岛国的人讽刺了社会中那些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不脚踏实地的人。做人要脚踏实地,只会说说不会干的人,才是最懒惰的人。
在慧因国, 作者想让我们不要有“撒谎”,不要“嫉妒”,不要“不信任”,也不要“怀疑”,作者还借用“野胡”讽刺了人类战争的丑恶、人类的心灵,最后格列佛也成为讽刺的对象,他看不到人的优点,只看人的缺点。
?格列佛游记》真是一本好书,他揭发了人的丑态,这些启发需要我们去牢记,去学习美德。
以上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暑假读一本书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