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仅是对作品的点评,更是我们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写读后感时,可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提升写作技巧,以下是团子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最讨厌的勇气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最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
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在书里也提到了类似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很讨厌自己,但是当你问他为什么不改变时,他会告诉你一堆理由,什么没时间,什么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只会看到改变之后的好处,梦想着自己活成另一个人,可是一旦到实行,他们永远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书中跟哲人辩论的青年。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古人说,知行合一,但显然,他们并不在此列,他们上一秒在说自己浑身没有一个优点,下一秒还是该游戏游戏,该玩乐玩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从本质思想上想改变,至于为什么说这些话,也只是给自己一个“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这么一无是处,是因为我没时间啊,我忙啊,我还要去干嘛啊,从因果上来说,这所谓的`“一无是处”倒正是他们不改变的内在理由,给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书中有脸红恐惧症的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只要治好脸红恐惧症,自己就能像心爱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实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拒绝,是失恋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所以我没办法向心爱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来就比如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就能一起顺利”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还是这个人,困难依然没有消除,只是给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远记住,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过去已去,未来未来,当你正视自己,从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变,你的改变才能有效、真实。
最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2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最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3
今日读了一本很薄的书,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翻开书就看到这句话: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句话。那么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你存在的价值、你的幸福还是无法用金钱买到。
那么你的烦恼是什么?是你现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烦?还是恋爱或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是这么认为的。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这些就是烦恼的来源。那么,有解吗?不能够逃避,阿德勒说请直面“人生课题”吧。所有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但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不惧怕被任何人所讨厌,真是太需要勇气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绝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生活,估计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阿德勒却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呀。
因为我们有这种力量,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最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4
我承认这本书我并没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写文章,大概没有什么逻辑和结构,只是一些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这是一本日本作家写的,却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据说卡耐基(就是那个写了《人性的弱点》的那个人)深受这位据说是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著名的人影响。
书中用哲人与青年的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一些穿着心理学、哲学外衣的问题,内容我不想赘述,我们就只来谈谈我的看法。对话这种模式相信成熟的读者一定能识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设置了两个仿佛对立观点的人,这种假象的对话甚至可以说是剥夺了我们思考的权力。
全书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但我认为这种积极向上可以说是消极的,不顾一切的向前,当然这种态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国情需要的,但是作为有思考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一味地吧读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给人们灌输努力、进步的想法,忽视社会的不公,在我看来是极不道德的。
我认为他所说的进步甚至不算进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话是空洞的,即使是问我们的父母,努力奋斗一辈子的父母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认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无法说出一个答案,甚至已经会破罐子破摔的说:“为了你啊”。我们的上一辈已经没有答案,到我们更加没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着社会的车轮往前走,最好的办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为负担的活下去,干干净净的走,不伤害两个单纯的灵魂。也不知道谁曾有幸见过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在这个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时代。
这本书是同学回借给我的,我问他是写什么的,他说是哲学。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我带着看哲学书的先入为主来看这本书,这本书就成了一本笑话,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书,看到书的背面写着:“上架建议:励志经典、人生哲学”,由此可见,励志文学总是带有以上特点的。为什么哲学、人生这两个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最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5
今天我们读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第八页“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中哲人说的一句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在我看来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笔财富。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人是我们优秀的老师。因为失败,我们学会了拼搏;因为情伤,我们学会了爱;因为当众出丑,我们学会了处理尴尬。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因为遗憾,我们学会了抓住机遇。人生的每一次创伤,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碰到一次苦难,我们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种灾难,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坚强,所以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勇往无前。
受过伤的人一定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我们成长都有益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创伤的处理方式,你让他成为创伤,他就是创伤;你让他成为经验,他就帮助你成长。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错,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必须经历。所以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为我们敢于面对未知的明天。
现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谛,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没必要的碰壁、更少了伤心欲绝。慢慢地成长起来,渐渐地放开脚步走向未来。
记住我们要让每一种创伤,都成为一种成熟的阶梯。即使是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们应该跌倒了马上爬起来,而不是所谓的憧憬、幻想奇迹的出现。
最后我还想说,余生还很长,不要过度的活在失败的过去和庞大的负债阴影中,过错只是暂时的磨难,而沉沦却是永远的遗憾,走过去了才会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
最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6
最近读完《被厌烦的志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气,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绽开,深化浅出,余味绕梁。以下共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验中的刺激而感到苦痛。确定我们自身的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验,而是我们自己给予经验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给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诞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实行的行动。你可以选择接着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变更,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变更”的决心。变更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担心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简单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变更又胆怯
变更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冲突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志气,想变更生活方式须要很大的“志气”。面对改变产生的“担心”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自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胆怯
被他人厌烦,胆怯
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厌烦或者不喜爱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开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须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假如一起先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傲慢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竞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恒久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筹,走在后面也不须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给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冲突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索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别,区分清晰究竟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别,就是能够分清晰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假如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仔细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别的角度动身,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吩咐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事实上是为了满意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瞒,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状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知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确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担当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厌烦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厌烦。假如你不想被人厌烦,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意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明显,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四周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厌烦是件苦痛的事。我们都想不被厌烦,但这是不行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厌烦。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胆怯
被别人厌烦、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假如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厌烦”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厌烦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方法左右。即使有人厌烦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假如你看清了这一点,信任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洁,人生也是一样。最终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需有人起先。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看法就是这样。应当由你起先,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最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7
心理学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例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转换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诠释,就等于你决定了某一个版本的世界。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不同,对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讲,有人在分手后觉得很难过,整个人都很悲伤,觉得可惜,成为了遗憾;也有人抱着轻浮的态度,傲慢的姿态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产生了愤怒,憎恨的情绪,因而又导致了某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这段已经结束的.感情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从而驱使自己改变,在这段恋爱中得到成长。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如是说。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是反观自己的过去,我想说:过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为已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明白,让我成长,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许多问题,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却也仍不完美。不同时期的我,不同状态下的我,对过去的看法,也是尽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
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差一点触摸到了爱情的高度。在一起两年的时光,虽说分分合合,却也惺惺相惜,当时是快乐的,想起来是幸福的,最后没继续走下去,只留遗憾满满。那时候不懂事,让我喜欢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积攒了失望,是我的问题,也是成为遗憾的根源,很对不起她……但是我觉得始终有机会,去弥补。心中默许,乾坤未定,我们在顶峰相会,我还想看到你的笑脸。
其实两个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无作用的,因为要在一起的最终是两个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顶多是外力给了一点暗示,推倒壁垒的依然是自己。无论情感曾经多么残缺,结局一定归于平静宽广,如果不是,那它还不是结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说过的话,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在无可挽回的事实前,学会了从容不迫,在大势所趋时,学会了不动声色,开始保守的给予,迅速的放弃,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众口一辞的节日里,将最好的情感夹杂在寻常祝福中,试图蒙蔽隐秘的初衷。